中国古典园林史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园林史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中国古典园林史公元1271年,蒙古族的元王朝统一全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王朝建立。

元代蒙古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说来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又呈现活跃,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第一节总说这一阶段的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承传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情况: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代以满族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因而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抑压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荡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

促成了私家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商居其末。

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层崛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打上某些烙印。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6.1园林成熟期(二)续颐和园

6.1园林成熟期(二)续颐和园

澹碧
饮绿——洗秋
饮绿——洗秋
引镜
引镜
谐趣园
谐趣园造园分析
1)惠山园
谐趣园
公元1811年(嘉靖16年),改园名为“谐趣 园”,并在水池的北岸加建“涵远堂”,面阔五间 带周围廊,以其巨大的体量成为园内的主要建筑物。
谐趣园的建筑比重增大。对比下,水体和园林 的空间的尺度感变小。
池北岸的假山全部被殿堂亭廊遮挡,破坏了惠 山园时期山水紧密结合的布局,把原来以山水林泉 取胜的自然环境,变为建筑密度较大、较封闭的建 筑庭院空间。
后湖景区
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始建于乾隆16年,原 名惠山园,是模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 中之园。此园小巧玲珑,结构精致,四季有景,妙 趣横生。
公元1811年重建,嘉庆皇帝“以物外之静趣, 谐寸田之中和”之意改名为谐趣园。
Hale Waihona Puke 畅 园 平 面 图1、秉礼堂 2、厅 3、双孝祠 4、八音涧 5、环翠楼 6、涵碧亭 7、知鱼槛
大环境中的清漪园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并不仅局限于园林本身,而且还 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大环境来 作出通盘考虑。
首先考虑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 其次,把清漪园考虑进“三山五园”的大环境。 “三山五园”中,清漪园最晚建成。清漪园建成、 昆明湖开拓后,构成了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静 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又构成一 条东西向中轴线,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 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
2)园子中存在两条轴线: 主轴线——纵贯南北,自涵远堂至饮绿亭 次轴线——东西向,自入口宫门至洗秋轩 由于两条轴线的存在,建筑有序安排,并不觉得
散乱。
谐趣园平面图
1、园门 2、澄 爽斋 3、瞻新楼 4、涵远堂 5、湛 清轩 6、兰亭 7、小有天 8、知春堂 9、知鱼桥 10澹 碧 11、饮绿 12、洗秋 13、引境 14、知春亭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二、园林分化显著,艺术高度成熟
1、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 装饰趋于精致,如《鲁班经》、《工段营造录》等;
2、叠山方面,园林使用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 还出现不同的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
3、观赏植物方面,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 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初陈淏子《花镜》、汪灏《广 群芳谱》等。《花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 艺学专著。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 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
1、西苑
元代太液池的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明 初,西苑大体上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天顺年间 进行扩建。
扩建工程包括三部分内容:⑴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 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 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⑵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 北、中、南三海的布局;⑶在琼华岛和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 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
3、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在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北部,是皇太后、 皇太妃的居所。
4、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有两 处行宫御苑——南苑、上林苑,分别在南郊 和东郊。
第三节 清初的皇家园林
由于满清君主高度集权统治的封建大帝国政治制度, 影响着皇家园林建造方向。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 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西苑水面大约占园林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西苑总体布局:建筑疏朗、树木蓊郁,既有 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水乡田园之野趣,犹 如城市中保留的一大片自然生态的环境。
2、御花园 又名“后苑” 位置: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 时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1.绪论首先来看绪论部分,第一需要了解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对于各分类下的园林类型概念需要熟练辨别和牢记,能够列举出相关代表园林并展开叙述。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最后是四个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理解这四个特点的内涵并能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相关论述。

2.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这一时期主要了解囿(为了狩猎)、台(为了求仙)、园圃(为了生产)的形成,三大意识形态因素的概念,“一池三山“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重点记忆兰池宫——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建章宫——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3.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由于该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有识之士厌倦官场的黑暗,纷纷选择筑园隐居于山林,促进了南方山水园林的开发。

关于这个时期首先一定要把时代背景了解清楚,这是影响该时期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后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几个类型中去学习该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了解其起源、园林特点、布局规划,以及造园代表人物和他们的造园思想。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要重点关注这方面造园活动的成就。

4.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该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完全形成,皇家园林已趋于规范化,重点了解唐长安城“三大内”宫苑布置的格局和特点。

另外,唐时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园林开始兴起,要掌握浣花溪草堂、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几个重点园林。

同时也要关注在佛道盛行的背景下寺观园林的发展和特点。

5.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宋代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06园林的成熟期(二)第9节小结-中外园林史

06园林的成熟期(二)第9节小结-中外园林史

Hale Waihona Puke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二、明末清初,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造园活动 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 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而文人则更 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的甚至成为专业的造园家。丰 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 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这些情况在以前均为曾 出现过,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也是江南 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境地的另一个标志。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三、元、文人画极盛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 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 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 一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明末清初,叠山 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既充实了造园艺术的 内容,又带动了造园技巧的丰富多样。因而这个时期 的园林创作普遍重视技巧——建筑技巧、叠山技巧、 植物配置技巧,形成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产生负 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园林的思想蕴含。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四、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 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的集权政治 日夜发展。另一方面,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保 持大自然生态的“林泉抱素之怀”,则无疑注入了新 鲜血液,为下一个时期——成熟后期的皇家园林建设 高潮之兴打下了基础。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
五、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 林已经比较普遍。他们多半利用水系而加以园林化的 处理,或者利用旧园废址加以改造,或者依附于工程 设施的艺术构思,或者为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的扩 大等等,都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的性质。 无论规模的大小,都是城市或乡村聚落总体的有机组 成部分。所以说,公共园林虽然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 但作为一个园林类型,其所具备的功能和造园手法, 所表现的开放性特点,已是十分明显了。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 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 礼·考工记》规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古制
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 入皇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50坊,城中设三个市(北市、 东市、西市)——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东苑仅有少量景观保留
❖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可分三大区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 沼泽地
康熙时期 ❖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 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 ❖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 ❖赐圆明园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帝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也把文人趣味渗入 宫廷造园艺术
造园技艺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萎缩
❖ 造园工匠与造园家
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一直很低下
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 上的重视而著名于世,江南的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如 张南垣、张然父子),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 造园家
学习重点
❖ 历史背景 ❖ 总体特征 ❖ 大都和北京 ❖ 皇家园林 ❖ 私家园林
江南和北京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 寺观园林 ❖ 其他园林
历史背景
❖ 政治
明清皇帝集权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 经济
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部分向 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 发生变化
❖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 列,沿袭“一池三山”传统模式
❖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
❖ 明朝
皇园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 宏大,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御花 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
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的地段 (如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
补充:香山与香山寺
香山寺始建于盛唐时 期,因山名寺。后几经兴 衰,几易其名。
咸丰十年九月初 五、初六日,被英、 法侵略军焚毁。
香山红叶
园康 林熙 分时 布北 图京
西 北
郊 主

雍正时期 ❖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 ❖扩建香山行宫
❖到雍正末年北京西北郊已建成四座御苑和众多的赐园, 开始形成皇家园林集中的特区
上联出自欧阳 修的《沧浪亭》 诗,下联出自 苏舜钦的《过 苏州》诗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 内凹曲的复廊
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 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 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观鱼处,原 名濠上观,俗 称钓鱼台
面水轩,沿河复廊 旁的一座四面厅
❖ 无锡寄畅园
至今基本保留当年格局,是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 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
郊区
❖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 郊修建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 苑—南苑和上林苑,择地于南郊和东郊

南 海 和包
北 京
北括 的
海现 以在 及的
皇 城
景故 山宫 等、
平皇家园林
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于 乾隆时完成;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
❖ 南京(金陵)
东园:规模较大的一座游憩园 弇山园:规模较大的人工山水园
❖ 上海豫园
北京的私家园林
❖ 特征
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 数量上占着绝大多数
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 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
造园叠山多使用北太湖石和青石,具有北方沉雄意味 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物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 植物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
补充:如今的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 城南三元坊内,是苏 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
布局以假山为中心, 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沧浪亭在假山东首 最高处,亭为方形, 石刻四枋上有仙童、 鸟兽及花树图案,建 筑古朴,亭的结构形 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 常协调
古亭石舫上 “沧浪亭”三 字为俞樾所书
亭柱有联“清 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 情。”
❖ 特征
造园活动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 所不能企及
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有“园林城市” 之称
造园技艺精湛 涌现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和匠师 出现许多刊行于世的造园理论著作
❖ 扬州的私家园林
明代
❖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的 别墅园尚不多
❖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 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之四
文人与造园工匠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
❖文人与工匠的密切关系建基于后者的学养和素质的提 高,从而取得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共识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 体的造园运作,一些文人、画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 (如计成)
❖ 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
作者: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 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评价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 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 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 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的私家园林
❖ 江南地区的范围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
(二)
主讲:黄俊武
❖ 元、明、清初时期(AD1271——1736)是中国古 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
❖ 这个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大体上是第一阶段的延 伸、继续,也有发展和变异
❖ 总体发展趋势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 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 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 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 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清朝皇城情况虽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
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
元、明皇家园林
❖ 元朝
皇家园林建置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 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北京西北郊有很多赐园,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 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形成园墅区,其中有: 自怡园、澄怀园等
园墅区穿插少量私家别墅园,但大量别墅园向海淀以南 和瓮山以西发展,逐渐与赐园区分开,如退谷
文人园林、造园家和造园理论著作
❖ 文人园林
明代和清初,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继续发展
❖ 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 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成为专业造园家
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累积,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 总结为理论著作而刊行于世
❖ 造园技艺与思想涵蕴
元、明文人画影响园林,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同时叠山技艺精湛,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促进写意 山水园发展
❖ 元代
大都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代表: 万柳堂)
❖ 明代
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 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 的地方)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 带(如雅致简远的勺园、豪华钜丽的清华园)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 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
市民园林兴盛,反映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 民间造园活动普及,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
私园出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
❖ 皇家园林
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也吸收江南园林的养分
❖ 公共园林
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园已经比较普遍 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性质 虽不是造园主流,但功能、手法和开放性的特点已很明显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造园技术的发展
❖ 文人画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 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
❖ 《园记》
《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 林的文字材料更多
成熟期2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 私家园林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代表:江南园林)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 和漕运
元 大 都 城 平 面 图
❖ 明、清初北京
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北京与南京的 “两京制”
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 “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
宫城外为皇城
内城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即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 大都旧制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
❖ 发展条件
经济的发达冠于全国 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风之盛居于全国之首 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 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盛产造园用的优质石材
❖ 评价
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景题、匾额、对联的使用更普遍,意境更为深远 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