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

在深入探讨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和重要性。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制定至关重要。
1.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概念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地质、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环境中,某一污染物元素在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天然存在水平。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2. 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苏州市政府成立了相关专家组织,对当地地质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采集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苏州市最终确定了适用于当地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并将其纳入当地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中。
3. 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重要性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
它可以指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它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权威数据,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苏州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相关概念、制定过程及重要性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科学制定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它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环境及人文等因素,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准确和可操作性。
苏州市在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的制定中,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和专家意见,力求使标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未来,苏州市还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不断完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标准,为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平原地面沉降

平原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平原地面的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就是地面沉降。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
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平原地面沉降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它一般表现为区域性下沉和局部下沉两种形式。
可引起建筑物倾斜,破坏地基的稳定性。
滨海城市会造成海水倒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会引起区域性沉降;而引起城市局部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则与大量开采地下水有密切关系。
地面沉降分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
(1)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2) 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3) 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
按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可分为三种模式:1、现代冲积平原模式,如中国的几大平原。
2、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
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萧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
3、断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两类。
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宁波;而内陆式则为湖冲积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的地面沉降可作为代表。
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面标高损失。
自然因素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自然固结等。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苏锡常地区 2007 年和 2006 年地面沉降速率对比图
年 沉 60 降 量 50 (毫米) 40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
概述
● 2007 年全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完成全国农 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
概 述 .......................................................................................1 地质灾害 ...................................................................................3
8 月 20 日,受台风“圣帕”影响,福建省寿宁县普降特大暴雨,引发该县平 溪乡龙头坑村泥石流,冲毁民宅 13 座,学校校舍 1 幢,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 元。因及时成功避让,无人员伤亡。
【论文】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字】论文灾害地理学学期论文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姓名袁梦媛院系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003学号20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袁梦媛(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临汾041000)内容摘要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
独特的地质环境,以及人口、经济的高密度和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经济财产损失。
通过对省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能够有利于灾害防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The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Yuan Mengyu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Linfen city 041000)AbstractJiang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and fertile Yangtze River Delta,Plain is vast,With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good economic foundation.The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Large amount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Jiangsu Province,produ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further in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oss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ffectiv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目录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l、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掣的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 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 1.7mm(1962 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矗(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趣,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植物在采石矿坑棕地景观再生中的运用——以苏州乐园森林世界为例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战略转型发展,工厂企业搬迁遗留下大量的城市废弃地,即“城市棕地”。
而其作为城镇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潜在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城市的自然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矿坑棕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区别在于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依托场地内植物的生态修复功能,并采用土壤改良、水体净化等一系列修复性措施,是实现矿坑棕地的景观和生态再生的首要前提。
但对于采石矿坑的植物生态恢复不应局限在场地的单一复绿,更应该考虑在较长时间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植物演替,以构建能自我维持较强稳定性的植物群落为前提,通过植物搭配塑造多样化空间,提升场地整体环境风貌。
1 采石矿坑棕地概述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讲,采石矿坑是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1]。
经历长久且大规模的开采后,矿坑废弃场地中一般会满目疮痍,地表形成各种塌陷、空洞、石坑、堆场、沟渠等,而废料堆砌、山岩裸露、地表植被被破坏使得场地景观异质化严重。
因此,矿坑棕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存在治理困难、水源污染、易发生地质灾害等众多隐患。
只有科学合理的景观和生态恢复才是可持续性地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
当前,矿坑棕地的景观再生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对采石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针对棕地生态破坏区域,通过土壤换填、改变土壤性质等方式,使受污染的土地再次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2],提升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重新建立自然生态的平衡,满足土地再次利用建设的需求;其次,基于场地的特征进行综合的景观改造和提升,恢复场地活力,保留住场地文化特色,重建矿坑景观风貌特色,使其成为兼具人文精神及活动功能的城植物在采石矿坑棕地景观再生中的运用——以苏州乐园森林世界为例Appl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Landscape Regeneration of Quarry Brownfield: A Case Study of Suzhou Paradise Forest World毛永青 顾亚春* 江南MAO Yong-qing,GU Ya-chun *,JIANG NanDOI:10.12233/j.gdyl.2023.06.017风景园林实践市公共空间。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l、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掣的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 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 1.7mm(1962 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矗(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趣,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发布日期:2009-09-20』『来源:』
(一)自然条件
l、气象
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 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
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三)区域地质
l、前第四纪地质
本区属江南地层区苏州~长兴小区的江苏部分。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东部第四系较厚,前第四系均被覆盖,西部前第四纪地层广泛出露地表。
据地表出露及勘探资料分析,区内前第四纪地层发育不全,仅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地层。
现列表
如下(表2)。
2、侵入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体分布面积约l60km,侵入岩主要以中酸性岩类为主,仅有少量基性岩岩脉。
(1)苏州花岗岩(γ)位于西部基岩丘陵山区近中心部位,是区内最大的岩体,大致分布在横山~灵岩山~象山之间,面积约63.5km2,形似胃状。
(2)阳澄湖岩体与燕山早期第三次花岗岩(Y)是同期异地异相之岩体,面积16km。
(3)闪长岩类(δ),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岩,呈不规划的岩株和岩脉产出。
闪长花岗岩类,分布颇为广泛,但多被第四系所覆盖或太湖水域所淹没。
3、构造
从区内构造特征反映,不同体系的构造断裂面错纵复杂交织在一起,
岩浆的侵入穿插使其更加复杂化,褶皱遭受后期的破坏,己很难恢复本来面貌。
区内高角度压性结构极不发育,地层产状较缓,低角度的推覆构造强烈,地表广泛分布的泥盆系多推覆于新地层之上。
依据区内构造形迹的互相组合,初步确定了几种构造体系或构造形式。
即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及弧形构造。
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
西部丘陵山区处于缓慢抬升,东部平原区轻微下降,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幅度图,1956~1977年地形形变测量结果,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属地壳活动稳定区。
苏州及邻近地区地震不强烈,据近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共发生大于4级的地震49次,大于5级的地震9次,其中较大的地震有1974年4月22日溧阳上沛5.5级地震和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沙溪5.1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国标GB18306-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苏州市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