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与70后的现实生活现状对比汇总

合集下载

80后的生存现状

80后的生存现状

80后的生存现状“80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

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2亿人。

转型社会的洪流造就了“80后”的独特性,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皇帝”们,却要面对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狂风暴雨。

头上顶着“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负面评价,还伴生着“富二代”、“房奴”、“卡奴”、“蚁族”、“宅男”等社会现象。

为了真实反映“80后”的生存状态,日前,广州日报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推出“80后”生存状态大调查。

截至2010年2月5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了调查,为我们全面、客观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依据。

调查发现,住房、婚恋、竞争压力、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迷茫与焦虑。

但他们同样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在奋斗的路上”——这是这一代人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题。

文/本报记者邱敏李颖“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

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

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低劣的流氓。

而在今年最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国最权威的词典中——对‘另类’的解释则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再有贬低的含义。

”《时代周刊》如此写道。

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2004年2月2日的报道,这篇名为《新激进分子》的报道也许是海外媒体第一次对中国“80后”一代的聚焦。

这一期的封面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

与春树一起成为报道主角的是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和摇滚乐手李扬,他们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时至今日,“另类”早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80后”。

本报调查发现,对于社会舆论贴在自己身上的“宅男宅女”、“脆弱”、“自私”、“垮掉的一代”、“叛逆”等标签,大部分受访者并不十分认同。

对809000三代人生活状态的分析

对809000三代人生活状态的分析

对809000三代人生活状态的分析
80后: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们,在向着四十不惑的方向迈进的路上,已经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多人也已经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90后:也许在很多长辈的心目中,90后还都是孩子呢,但其实第一批90后已经30+了,三十而立,在社会上,这批90后已经成为很多团队里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很多人也都已经为人父母奉献家庭了。

00后:而最早一批的00后们作为社会的新鲜理想也开始要踏入社会,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实现价值了。

俗话说:三年一小沟,五年一大沟,十年一鸿沟。

由于年龄、阅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80后,90后和00后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70后80后90后对待工作的态度

70后80后90后对待工作的态度

70后80后90后对待工作的态度摘要:1.引言2.70 后的工作态度3.80 后的工作态度4.90 后的工作态度5.总结正文:【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70 后、80 后和90 后三代人在工作态度上的特点,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年代的人提供参考。

【70 后的工作态度】70 后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劳动者,他们大多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因此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普遍认真踏实,对工作兢兢业业,注重团队合作,能够在压力下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然而,70 后较为保守,对于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80 后的工作态度】80 后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80 后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勇于挑战和尝试新事物。

同时,他们重视个人发展和兴趣追求,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然而,80 后独立性较强,有时可能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90 后的工作态度】90 后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接触新技术和新思想,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全球视野。

90 后对工作充满热情,追求高效和卓越,善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然而,90 后独立性过强,可能对权威和规章制度不够尊重,同时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总结】综上所述,70 后、80 后和90 后三代人在工作态度上各具特点。

70 后稳重踏实,80 后创新进取,90 后热情高效。

70、80年代的家庭结构

70、80年代的家庭结构

70、80年代的家庭结构在70、80年代,家庭结构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和传统的模式。

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家庭都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由父母和子女组成。

父亲通常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负责工作和赚钱养家。

母亲则负责家庭事务和照顾子女。

在这个时代,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非常明确。

男性通常承担着外出工作的责任,而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这种分工模式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也更加稳定。

离婚率较低,夫妻间的责任感和承诺度较高。

夫妻双方通常会共同努力经营家庭,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的经济状况在70、80年代也相对较为稳定。

父亲的工资收入通常足够养活整个家庭,而母亲的收入则主要用于家庭的日常开销。

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分配相对均衡,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

在教育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

父母通常会鼓励子女努力学习,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机会。

在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相对较为和谐。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一般较为严格,但也充满了关爱和温暖。

父母会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和关注,同时也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教育。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为密切。

家庭成员通常会一起吃饭、聊天、观看电视等,共同度过休闲时光。

这种亲密的交流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支持和依靠。

在社交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家庭成员更多地以家庭为中心,与外界的联系较少。

但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加紧密。

总的来说,70、80年代的家庭结构呈现出稳定、传统和相对和谐的特点。

父母的角色分工明确,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密切。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使得家庭成员在这个时代能够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家庭结构模式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想的家庭形态,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做出了积极贡献。

7080年代的生活水平作文

7080年代的生活水平作文

7080年代的生活水平作文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工。

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

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

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

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

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食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直到90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

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住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破旧民居,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单位上的人们为了分房子有时还会勾心斗角。

从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居住的选择就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行改革开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条件也很差,拥挤、缓慢更谈不上舒适性。

而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现如今,私家车高度普及;公交路线增多、车辆条件大为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车软件更加方便了出行;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高铁和动车;坐飞机已成为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

80后这一代人的感慨

80后这一代人的感慨

80后这一代人的感慨
80后这一代人的感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变化:80后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他们在出生时,中国仍处于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而后逐渐迈入市场经济时代。

他们经历了物质条件的改善,见证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生活压力也逐渐加大,房价飞涨、竞争激烈的职场等问题使他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2. 教育问题:80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一代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是“状元”、“学霸”,经历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升学压力的激增。

然而,就业竞争激烈、职业发展不顺等问题也使很多80后感到失望和迷茫。

3. 婚姻和家庭: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迈入婚龄的一代人。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面临着婚姻和家庭的困境。

相对于之前的几代人,80后更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对婚姻和家庭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

经济压力、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使他们在婚姻和家庭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4. 人生意义:80后是一个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思考较为深刻的一代人。

他们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激变后,更加关注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更加注重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生活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也意识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因此更加珍惜当下,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体来说,80后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成长,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的感慨包括人生迷茫、婚姻家庭问题、职场压力等,同时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的崇高理想。

7080后的我们的感言

7080后的我们的感言

7080后的我们的感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走过了许多年,成长为7080后的一代人。

回顾过去,我们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对此我想分享一些感言。

我们是数字时代的见证者。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长在数字时代的一代人。

我们亲眼目睹了互联网的崛起,见证了社交网络的兴起和移动支付的普及。

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是时代变革的推动者。

7080后的我们在教育、职业和家庭观念等方面有着与前辈不同的思考和态度。

我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接触和尝试新事物。

我们对传统的束缚和框架有着不同的看法,勇于挑战和改变。

我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平衡和自由,追求工作与生活的融合。

我们是时代的思考者和创新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理性思考问题,不盲从和跟风。

我们要拥抱创新,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

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与不同的人交流合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在7080后的我们眼中,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我们有责任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规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关爱环境,保护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7080后的我们,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群体。

我们是数字时代的见证者,是时代变革的推动者,是时代的思考者和创新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7080后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708090后特点

708090后特点

708090后特点70后特点:1.相对较少的受教育机会:70后出生于中国开放之初,当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作为开放的第一代,7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利益和团结合作。

3.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相对于后续的80、90后,7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资源匮乏的限制,物质生活比较简朴,对物质追求不是很强烈。

4.价值观相对传统:70后成长于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比较传统。

80后特点:1.教育程度较高:80后是受益于中国教育的一代,相较于70后,他们更多人接受了较高的教育,许多人进入了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

2.开放自由的思想:80后成长于开放的鼎盛时期,接触到了更多的外部信息,相较于70后更加开放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3.对物质生活有较高追求:由于开放的经济发展,80后所经历的时期相对70后更为宽裕,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他们对于物质追求有较高的需求。

4.强调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80后更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对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有较高要求。

90后特点:1.教育程度普遍较高:90后接受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人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群。

2.强调多元发展:90后更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于兴趣爱好、技能培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3.消费观念较强: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相较于前两代人,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消费需求和个性化消费体验。

4.对社会问题具有更高的关注度:由于网络普及,90后更容易获取社会信息,对于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有更高的关注和参与度。

总体而言,70后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团结合作,80后更注重个人价值与物质生活,90后更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问题关注。

这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后与70后的现实生活现状对比轻狂,张扬,离经叛道,都曾是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垮掉的一代”在社会上备受争议。

如今,首批80后已迈进30岁门槛,部分人已成为社会的中坚。

孔子说“三十而立”,中国人一直认为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而立之年,首批80后是否立了起来?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商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与70后相比,80后步入30岁时,工作不够稳定,承受着巨大的房贷等生活压力,还有三成的人单身。

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承担着更多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2010年,80后群体中最“老”的一拨人已迈入30岁门槛。

商报对“70后和80后30岁时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最早迈入“30”门槛的80后群体中,三成人仍是单身,四成人无房,七成人无车,六成人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

与80后比起来,70后的生活似乎更稳定,成了家,有了孩子和稳定的工作。

婚恋首批80后45%没孩子70后74%都有了孩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岁的人,孩子都已满地跑了。

现在,刚步入30岁的80后,不少人才刚刚结婚。

调查数据显示,最早一批迈入30岁门槛的80后中,只有73.8%的人结了婚,而70后在30岁时,近九成的人都已成家。

30岁的市民张娜说,步入家庭意味着承担压力,她想再逍遥两年再结婚。

郑州市维情婚姻咨询公司的婚姻家庭咨询师陈玲说,热爱自由,时尚,追求个性解放等,成为不少80后晚婚的原因。

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要孩子的时间也在向后推迟。

首批80后中,有45.3%的人还没有孩子,而70后在30岁时,74.1%的人都有了孩子。

不少80后认为,刚刚结婚,身上背负着房贷等巨大压力,不想那么快成为“孩奴”。

消费70后有房的多80后有车的多有车有房,是生活质量的象征。

不过,从调查看,30岁时,70后有房的人比较多,80后有车的比较多。

在40岁的张凯眼里,“家”字的含义是,房子下面住着几个人,有房子才算有家。

所以大家就算借钱也要买房子。

但80后的陈俊则认为,买房子压力太大,不如先买辆车改善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七成70后有房,80后有房的只占六成。

但70后有车的约20%,80后有车的有25%。

陈俊今年已30岁,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月薪2500,在她眼里,“不吃不喝也不能买半平方米”,还不如不买。

调查显示,78%的80后一月的工资能买不足1平方米的房子,22%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以上的房子。

在10年前,70后30岁时,69%的人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31%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甚至更多的房子。

相比较而言,房价给70后造成的压力稍小。

工作半数80后至少跳槽两次70后工作基本稳定调查显示,80后30岁之前,接近半数的人至少换过两次工作,36%的80后目前还没有稳定工作。

从2005年毕业到现在,陈俊已换过5次工作,做过销售,搞过策划、设计,之前常做个一年半载就跳槽。

“我想多经历点东西”是陈俊跳槽的一大理由。

相比较起来,70后30岁时相对稳定,70.2%的人有稳定工作,仅14.2%的人有过三次以上跳槽经历。

70后30岁时,已有36.5%的人成了单位的中高层,80后稍逊一筹,目前有32.9%的人是公司中高层。

压力80后近半压力来自房子70后压力相对均衡80后被誉为在糖罐里长大的一代,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年近30岁,80后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

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调查显示,30岁时,80后近40.6%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房子上,相反老人孩子的压力则稍微小些。

相对80后而言,70后30岁时,房子压力为29.7%,孩子、工作稳定性和老人的压力,各占20%多。

2007年,在医院工作的张丽和老公买了一套二手房,每月还款近2000元,这让她压力非常大。

生孩计划不得不一推再推,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还不是特别大。

相反,今年40岁的王海30岁时,孩子已5岁,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履行得非常好。

在调查中,66.4%的80后表示,自己已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70后这个比例则达到73.2%。

责任过半80后薪酬不高,害怕承担家庭责任调查显示,年满30岁的80后,54%的人认为自己不太成熟,正经历社会磨砺,57%的人表示,自己害怕承担家庭责任。

一名李姓薪酬分析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目前该类人群的薪酬和职位普遍偏低,在物质方面无法支撑家庭和贡献社会,久而久之便开始丧失信心。

70后中,年满30岁时,47%的人认为自己不太成熟,但56%的人不畏惧承担家庭责任。

张丽表示,自己工作8年,在单位还是个一般工作人员,背着巨大的房贷,她和老公不敢生病,生怕出个事儿。

一份数据显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人数占比也接近三成,为28.6%。

李姓分析师认为,这一薪酬水平想要实现“独立”难度比较大,在当前的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下,做到真正的“独立”还要推迟几年,35岁会是一个更好的标准。

感受迷茫成80后最大感觉70后更多选择顺其自然高房价时代,加上独生子女面临一对小夫妻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迷茫和压力,成为不少80后的共同感受。

调查表明,67.72%的80后感觉迷茫,身上堆满压力,10%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是叛逆、前卫。

说起未来,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马楠会感到很迷茫,觉得身上压力很大。

作为第一代入城的人,买房养家糊口,这让他常常透不过气。

虽然看不透未来,但马楠还是很认真地规划了未来的生活,比如近两年内尽量要宝宝,如果可能的话,再买辆车。

调查显示,近41.4%的80后表示,正按照计划进行未来的生活。

但70后仅有33.3%按计划进行生活。

80后和70后相比,更多的70后对未来的选择是顺其自然地生活,80后则在现实残酷的情况下,更精心地打造未来生活。

我不想长大,可不成熟也没办法首批80后逐渐成熟起来,在他们看来,三十而立,就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态”叶凡是个典型的80后,穿衣只穿阿迪达斯、耐克,大学毕业后在家啃老4年,一切消费按高标准来。

如今,人到三十,他已成家里的顶梁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穿磨破的衣服,逛地摊淘东西成家常便饭。

对于未来,他也有明确的规划和展望,他期望今年能买辆车,当上爸爸。

在他眼里,三十而立,立的概念应该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态”。

告别奢侈破衣服补了继续穿叶凡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在郑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在老婆万琳眼里,这两年叶凡有了很大改变。

叶凡现在穿着磨破的秋衣。

这在之前他根本做不到。

上大学时,他是个典型的公子哥,身上带着浓重的80后色彩。

那时,他所有的消费都按最高的标准来,穿衣服只穿阿迪达斯或耐克,上世纪90年代,一套衣服800多元,他眼睛眨都不眨。

叶凡喜欢唱歌,一套VCD得1000多元,还是学生的他,跟父母要了钱抱着VCD就回家。

看别人打羽毛球,叶凡就买副羽毛球拍回家。

看别人跳街舞,他立即就去报班跳街舞。

父母腰包里有没有钱,他不关心。

那时,叶凡的观念是: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高兴就行。

买房结婚后,叶凡的生活突然发生改变。

装修房子,他愣是自己抱着瓷砖从1楼爬到7楼,秋衣袖子都磨破了。

万琳问他“干吗那么累”。

叶凡说,自己搬一层能省五毛钱。

秋衣破了,他让万琳帮他补了补,继续穿。

老婆笑他,“把那衣服扔了吧,我给你买新的。

”叶凡摇摇头,“过日子要省着点,柴米油盐啥都要钱”。

告别索取知道感恩开始回报父母大学毕业后,有4年时间,20多岁的叶凡待在家里。

亲戚都劝他去找份工作,挣点钱养活自己。

叶凡坚决摇头,不行,就要舒舒服服地考研。

这4年,20多岁的叶凡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服还要买名牌,电影照看不误,各项花销并不见少。

冷不丁,他还会发点小脾气,只因“爸妈做的饭不好吃”。

考研4年,实在是不顺利,叶凡才决定找工作。

回想往事,叶凡觉得自己当年太自我,丝毫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如今,父母说句口渴了,没等他们起身,叶凡就跑过去端茶倒水。

母亲生病,叶凡一天打了将近10个电话,指挥老婆带父母看病,安置父母。

万琳也有同样的感觉,自己挥别“小公主”的生活,开始照顾父母了。

她和母亲的胃都不好。

从前,万琳和母亲同时犯胃病,她准会躺在床上等母亲熬汤做饭。

而今,她不管自己胃多疼,都会一骨碌爬起来给母亲熬粥。

告别迷茫对未来有明晰规划人到三十,万琳觉得,她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和展望。

30岁之前,她和老公花钱没个数,是典型的月光族,爱什么买什么。

明天在哪里,明天怎么安置,怎样去孝敬父母,规划未来,他们想都没想。

几年下来,她和老公的银行卡内,数字基本上为零。

翻开衣柜,是万琳整柜子的衣服,房间里是各式各样并不需要的东西。

现在看来,很多衣服她也闹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何要买。

而今,万琳更懂得舍弃和珍惜。

逛家居市场时,她不会喜欢什么就买什么,而是挑选那些有用的,买回家搭配。

今年,她希望能和老公要个宝宝,买一辆10多万元的车。

告别冲动遇事不再暴跳如雷李良,是郑州市区一所初中的物理老师。

他说,自己曾经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高兴不悦全都写在脸上。

走出校门的这五六年,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激情”:就像河里的小石子,被水流冲刷得没了棱角。

刚上班那会儿,他总是很高调,学校评优评先,他积极去抢,评不上会大吵大叫,拍桌子,找校长。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业务讨论时,他不依不饶,经常给同事争吵到脸红脖子粗……现在,他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评上了不会大喜,评不上也不再拍桌子,做事只求开开心心。

对待学生,态度也有所转变。

刚站上讲台那会儿,他发现课堂上有学生调皮,他会非常生气,甚至会暴跳如雷,将学生拉出去狠狠地批评一顿。

他觉得,学生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是对他不尊重。

现在,李良说,看到学生课上睡觉不会再火冒三丈。

他更多的是冷静地查找问题的原因,而不是责备和批评。

“冲动、高调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把事情弄糟。

”李良说,他现在会在课后偷偷把学生叫出去,谈谈心,说说话,学生也有自尊心,要面子。

告别啃老自己偷偷攒钱买房很多年轻人买房,都吵着嚷着让父母付首付。

李良买房时,却偷偷从家拿了户口本儿,不让父母知道。

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上班五六年来,攒了六七万块钱。

“我家条件还行,只要我说买房,爸妈肯定一次性给我把款付了。

”李良说,上学时,向父母伸手要钱,那是因为没工作养不活自己。

现在,都30岁的人了,要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李良用积攒的钱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办手续那天,他回老家“偷”来了户口本儿,用完后又悄悄还回去。

告别自由“修身养家”是新的人生信条两年前,李坤和老婆结婚。

生于1980年的他,生性活泼开朗,每月必要出游一次。

老婆张小雅也是活泼开朗,两个年轻人碰到一块,生活更加有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