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

合集下载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研究.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研究.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研究牙根吸收是伴随正畸治疗的常见医源性并发症之一。

正畸治疗或多或少会引起根吸收,明显的根吸收使牙根缩短影响牙齿的稳定和功能。

随着正畸矫治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吸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都试图揭示影响根吸收的诸多因素,并对这一现象进行预测。

然而对于正畸治疗中根吸收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组织学研究显示较高的发生率而临床研究结果变异范围较大。

通常认为与个体遗传因素、患者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因素以及矫治力系统和牙齿移动情况有关[1]。

目前大量的文献是关于前牙(尤其是上前牙)的根吸收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后牙根吸收的报道,本文通过对比正畸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来研究正畸治疗对后牙牙根长度的影响,并试图探讨牙根发育程度及性别、拔牙与否对根吸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同一医师的完成病例56例,选择标准如下:(1)治疗前牙列完整(除外第三磨牙)。

(2)治疗方案中保留了上下第二双尖牙。

(3)所有病例以0.022″系列直丝弓矫治器完成。

(4)治疗前后由同一机器按标准投照且清晰可辨的曲面断层片。

(5)唇腭裂或需要正颌手术的颅面异常者除外。

1.2 研究方法以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下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

根据牙根发育程度将样本牙齿分为两组:A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未发育完成;B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已发育完成,根尖孔闭锁。

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第二双尖牙牙尖至根尖的长度,A组两者之差即为牙根继续生长量与根吸收量之和,B组两者之差为正畸治疗导致根吸收的量,其中A组测量差值取正,B组测量差值取负。

为了研究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经过正畸治疗后是否会达到正常根长度,我们对比分析了B组治疗前与A组治疗后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B组治疗前后牙根长度的差异,来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拔牙与否和根吸收的关系。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mo e e l a t r s v m n p t n we e n lz d y e r a a y e b 2一I de e d n —S m p e l s an l ss R s l 1T e e n p n e t a l T e t ay i. e ut s . h r we e t t t a l r s a i i l sc y
go p 03 ) e t ci (si t fR A o h xrcin g o p05 ,ta o o e t ci :03 ) a tr ro ru : 3 , xr t n e t e o R T frte e t t ru : 5 h tfrn n- xr t n . , nei r a o 西安 市第二 医院 1腔 E 院 : - 2 陕西 西安 7 0 32 西安市第九 医院 口腔科 ) 1 0 ;. 0
[ 摘要]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 中牙根吸收的影 响因素。方法 : 选择 临床上经过正畸治疗且有治疗前后清晰可辨的牙科锥形柬 c 随机 T
(o eb a o p t d tm g a h , B T 的 1 3 c n em cm u e o o r p yC C ) 6 例患者 。通过测量年龄、 性别、 减数 与否 、 部位, 以及 牙齿移动方式对于正畸治疗 后平 均根吸收值 (o tr s r to f e ra m n ,R T 的影响 , ro e o p in a t r te te tR A ) 并进行统计 学分析 , 探讨正畸治疗中造成牙根吸收的影响因 素。结果: ①成人组 R A RT均值为 0 4 , . 5 儿童组为 0 3 , . 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0 0 )②男性组 R A 均值为 0 3 , P .5; RT . 6女性组为 0 3 , .7

牙齿正畸时的骨吸收原理

牙齿正畸时的骨吸收原理

牙齿正畸时的骨吸收原理
牙齿正畸时的骨吸收原理指的是牙齿移动时,骨质产生吸收现象的过程。

在正畸治疗中,以牙齿移动为基础,通过调整张力大小和方向,使牙齿向所期望的位置移动。

这个过程中,局部的压力和张力会刺激牙根周围的骨质,从而引起骨吸收和骨形成。

牙齿移动时,骨吸收主要由多核细胞群(osteoclasts)完成,这是一种特殊的多核细胞,主要负责吸收骨质。

当吸收的需要大于形成时,就会形成骨质吸收,从而达到牙齿移动的效果。

随着治疗的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会发生改变,导致牙齿的位置改变,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正畸效果。

在正畸治疗中,掌握骨吸收的原理至关重要,只有恰当地控制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才能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并避免出现不利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李瑶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李瑶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李瑶发布时间:2023-06-23T07:42:11.80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7期作者:李瑶[导读] 目的: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发生牙根吸收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正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牙根吸收程度分为无牙根吸收组(n=49)和牙根吸收组(n=1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发生牙根吸收的因素。

结果:60例正畸治疗患者中,有临床意义的牙根吸收为11例,占18.3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牙根吸收组正畸拔牙、应用传统托槽、牙根弯曲和牙齿移动量大的比例高于无牙根吸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别、年龄、正畸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绵竹市口腔病防治所四川省德阳市 618200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发生牙根吸收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正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牙根吸收程度分为无牙根吸收组(n=49)和牙根吸收组(n=1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发生牙根吸收的因素。

结果:60例正畸治疗患者中,有临床意义的牙根吸收为11例,占18.3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牙根吸收组正畸拔牙、应用传统托槽、牙根弯曲和牙齿移动量大的比例高于无牙根吸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别、年龄、正畸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正畸;牙根吸收;托槽矫正;牙根弯曲;拔牙矫正。

牙根内吸收是由破牙本质细胞活动引起的根管内牙本质缺失的病理性过程。

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较大病损。

研究表明,在正畸治疗过程中,27.8%的患者牙齿出现了有临床意义的牙根吸收,其中6.5%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牙根吸收[1]。

牙根吸收降低了牙齿的冠根比及牙齿稳定性,进行性牙根吸收还会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
august2011vo19no24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山东济南250012摘要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真正的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近几年的研究情况着手对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两方面作一综述
3 ・文献综 述 ・ 6
【] 张 春丽 . 芪注 射液 治疗 高脂 血症 的疗 效 观察 [ _ 中医药 现 6 黄 J 中国 ]
代 远程 教 育, 0,( ) 5 712 . 2 8 1 : 2 —5 8 0 621 [] 吕越 , 7 张丽 萍 . 芪 煎 剂 降 脂 作 用 实验 研 究 [] 黄 J. 时珍 国 医 国药 ,
A gs2 1, o9N . uut0 V 1, o2 1 . 4
正 畸治疗 中牙根吸收影 响因素 的研究
贾淑 霞 张 静 王 咏 刘 东旭
( 山东大学 口腔 医学 院正 畸科 ,山东 济南 2 0 1 5 0 2)
【 要 】 牙根 吸 收是 正畸 治 疗 中常 见 的并 发症 之一 ,但 真 正 的病 因和 确 切发 病机 制 目前 尚不 十 分清 楚 ,本 文从近 几年 的研 究情 况 着手 对影 摘 响 正畸 治 疗 中牙根 吸 收的 生物 因素和 机械 因素 两方 面作一 综 述 。 【 键 词】 正 畸 ;牙根吸 收 ;正 畸 治疗 ;根 尖吸 收 ;影响 因素 关
正 畸引起 的炎性 牙根 吸收是正 畸治 疗的不 良反应之一 ,有些没 有 进 行正 畸治疗 的患者 也会发生不 同程度 的牙根 吸收 。这种 牙根吸收 与 其 他形 式的牙 根吸收不 同 。正 畸引起 的牙根吸收是无 菌的 ,局部 的 炎 症 ,是 复杂 的并且有其 特征性 的炎性症 状 。 吸收发生在牙 根尖和 】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正畸治疗结束后牙根吸收程度分为无牙根吸收(n=49)和牙根吸收组(n=1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11例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牙根吸收,占1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牙根吸收组中存在减数拔牙、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以及牙齿压低移动的占比均高于无牙根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正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数拔牙、直丝弓矫治器以及牙齿压低移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更易发生牙根吸收。【关键词】口腔正畸;牙根吸收;直丝弓矫治;牙齿压低;减数拔牙有研究表明,在正畸治疗过程中,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根吸收。牙根吸收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使牙齿的冠根比例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行性的牙根吸收还可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故积极探索口腔正畸治疗中患者牙根吸收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矫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治疗前拍摄CBCT显示无牙根吸收;可配合定期到院接受复查及随访;2023年2月前完成口腔正畸矫治;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明显牙体牙周疾病者;有颞下颌关节病史者;合并代谢或系统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3~18岁,平均(14.19±1.21)岁;正畸时间16~25个月,平均(20.14±3.15)个月。1.2方法采用本院自制量表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内容包括性别(男、女)、年龄(≦15岁、>15岁)、正畸时间(≦20个月、>20个月)、减数拔牙(是、否)、矫治器种类(直丝弓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过程中存在牙齿压低移动(是、否)。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汇报人:2024-01-09•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概述•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诊断•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治疗目录•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案例分析•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未来研究方向01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概述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是指牙齿在受到矫治力作用后,牙根表面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导致牙根长度变短、外形改变的现象。

牙根吸收通常表现为根尖部或根中部局限性的凹陷或变薄,有时也可表现为全根的均匀性变短。

定义与特征特征定义发病机制正畸力对牙根的作用矫治过程中,牙齿受到矫治力的作用,牙周膜内压增高,牙根表面发生改建,牙骨质吸收,进而导致牙根吸收。

炎症反应牙周炎、牙髓炎等炎症反应可刺激牙根表面破骨细胞活性,促进牙根吸收的发生。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牙根吸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某些基因变异可增加牙根吸收的风险。

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移动和改建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高发期。

年龄持续而稳定的矫治力可促进牙齿移动,但过大的矫治力可导致牙根吸收的发生。

矫治力类型与强度牙齿移动距离越长、速度越快,牙根吸收的风险越高。

牙齿移动距离与速度口腔卫生不良可引发牙周炎、牙髓炎等炎症反应,进而促进牙根吸收的发生。

口腔卫生状况影响因素02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诊断通过拍摄X线片,可以观察到牙根的形态和长度,以及是否存在吸收。

三维的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牙根的吸收程度和范围。

通过测试牙髓的活力,可以判断牙根是否仍然存活。

通过观察牙齿的颜色、质地和松动度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牙根吸收。

X线检查CT扫描牙髓活力测试临床检查牙根长度减少不超过1/3,不影响牙齿功能。

轻度吸收中度吸收重度吸收牙根长度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可能影响牙齿功能。

牙根长度减少超过2/3,牙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030201牙周炎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也可能导致牙根的吸收,但通常伴有明显的牙周袋和炎症表现。

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因素分析论文

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因素分析论文

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以降低治疗风险。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对各种牙根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吸收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正畸性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

结果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根吸收与发育完成者无明显差异,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会继续生长,但未能达到正常长度。

结论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因素,与性别、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与否无关,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

【关键词】牙根吸收;正畸治疗;不良反应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02-01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过程中较常发生的并发症,错合畸形是由于在正畸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如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引起了牙骨质的过度吸收。

根吸收范围累及至牙本质时就会影响到牙齿的正常功能。

口腔正畸是围绕正畸治疗从初诊到治疗结束的一个全过程治疗通常认为与个体遗传因素、患者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因素以及矫治力系统和牙齿移动情况有关[1]。

选取我院2010年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过24个月固定正畸治疗的64例临床病例资料中男性23例,年龄11-16岁18例,平均年龄12.7岁,17-40岁5例,平均年龄22.8岁;女性41例,其中11-16岁34例,平均年龄12.6岁,17-40岁7例,平均年龄23.5岁。

1.2 治疗方法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34例、采用mbt直丝弓技术矫治9例、采用功能性矫治12例、采用美观陶瓷直丝弓托槽矫治9例。

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成人患者,可建议使用美观的陶瓷托槽进行矫治[2]。

正畸治疗时多用弱而间断的矫治力;避免过大的持续力,矫治时间尽量缩短,尽力避免牙的倾斜移动及压低。

若发现牙根吸收超过根长1/4时,暂时中断治疗,改变原治疗方案,避免根吸收严重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
3.1 患者相关因素 3.1.1 遗传因素 有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牙根吸收发生中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牙根吸收的遗传基因类型可能是常染色 体 显 性 、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或 者 由 部 分 基 因 决 定 [9]。
·日 第28卷 第8期 J Mod Med Health,April 30,2012,Vol.28,No.8
2 牙根吸收的机制
正畸炎性牙根吸收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众 多信号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诱发各种细胞行使各种功 能。大部分研究认为牙根吸收的机制与骨吸收相类似,由与破骨 细胞形态相仿、细胞活性和功能特征相似的破牙骨质细胞承担主 要的吸收牙骨质功能,包括两种生物学过程,即酸化过程与有机 基质的降解。 2.1 牙 根 吸 收 的 病 理 过 程 牙 骨 质 比 骨 组 织 有 更 强 的 抵 抗 作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
胡 鹏 综述,盖兰珍 审校(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9)
【关键词】 牙根吸收; 正畸学,矫正; 错牙合 文章编号: 1009-5519(2012)08-1205-03 中图法分类号: R781.33
文献标识码: A
正 畸 矫 治 过 程 中 ,理 想 的 矫 治 状 态 是 只 有 牙 槽 骨 的 吸 收 ,没 有或只有少量牙骨质吸收。然而,实际上承受到压力的牙骨质有 时也难免会出现破骨细胞(或破牙骨质细胞)而发生吸收,若压力 过大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即使有类牙骨质保护,牙根也会出现 明显的吸收现象[1]。牙根吸收是正畸牙移动的不良反应之一 ,已受 到正畸学者的广泛关注。牙根吸收造成牙冠根比减小、稳定性降 低,进行性的根吸收可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危害口腔健康与 美观。Brezniak 和 Wasserstein[2]认为,正 畸 力 所 导 致 的 牙 根 吸 收 具 有 炎 性 反应 的 所 有特 征 ,应 称 其为 正 畸 导 致 的 炎 性 牙 根 吸 收 。X 线片显示为根尖圆钝,牙根变短。通常认为,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 呈因果关系,因此,对牙根吸收的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治疗相 关的因素研究上,包括牙齿移动的类型,矫治力的大小、力的类型 及持续时间,治疗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在正畸治疗 中,尚没有一个或多个因素能直接引起牙根吸收。正畸所致牙根 吸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本文就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相 关因素作一综述。
1 牙根吸收的形式
牙 根 吸 收 主 要 分 为 内 吸 收 和 外 吸 收 两 种 ,Andreason 把 外 吸 收又分为 3 种。(1)表层吸收 :牙根表面浅层 吸收 ,可由邻近未受 损 害 的 牙 间 韧 带 修 复 。(2)替 代 性 吸 收 :即 牙 间 组 织 吸 收 部 由 骨 组 织替代,从而导致与牙槽骨粘连 。(3)炎性吸收 :牙根吸收从表面 向深层扩展,可达牙本质小管直至引起牙髓坏死。正畸治疗一般 引 起 表 层 吸 收 和 炎 性 吸 收 [3]。
用,但当高于一定数值的作用力作用于牙齿时,受压侧产生玻璃 样变,发生牙根吸收。 2.2 破牙骨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破骨细胞是 骨 吸 收 的 主 要细胞,破牙骨质细胞是牙根吸收的主要细胞,这两种细胞是骨 组织、牙根吸收过程中两种重要细胞。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破 骨细胞的真正祖代细胞,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 造血干细胞。有研究表明,破骨细胞来自 CD34 的骨髓干细 胞 ,关 于破牙骨质细胞与破骨细胞 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4]。Oshiro 等[5] 提出破牙骨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形态、生物学功能非常相似。破 牙骨质细胞亦为多形核巨细胞,有皱褶缘、透明带、高度空泡化的 细胞质、丰富的线粒体等,但相比之下破牙骨质细胞比破骨细胞 小,核少,透明区小,形成的吸收陷窝相应较小,这可能是骨组织 较易吸收而牙根吸收较难的原因之一。 2.3 牙根的保护组织 牙周膜(periodontal ligament,PDL)包绕着 牙根,使牙齿同周围的牙槽骨连接到一起,并起到保护牙骨质屏 障 的 作 用 。PDL 细 胞 不 仅 对 骨 形 成 、骨 降 解[6]以 及 纤 维 形 成 、降 解 有影响,同样对牙根表面牙骨质的形成及破坏均有作用。有研究 表明,一种低分子蛋白水解活性抑制剂存在于软骨、血管壁、牙齿 等组织 中[7]。另 有 研 究 显 示 ,保 留 牙 周 膜 的 再 植 牙 ,其 牙 根 吸 收 程 度 较 低 [8]。 2.4 破牙 骨 质 细胞 性 根 吸 收 在 矫 治力 作 用 下 ,压 力 侧 局 部 组 织发生变性、坏死。坏死组织的清除及邻近的牙根表层组织的吸 收或是机械力直接损伤牙根表层,均使其下方高度矿化的牙骨质 暴露。机械作用使牙骨质发生破坏而剥落,或者当覆盖在牙根表 面的成层排列细胞出现断口时,破牙骨质细胞形成细胞层覆盖在 硬组织上进行牙硬组织吸收活动。破牙骨质细胞的皱褶缘分泌酸 性物质,通过 H+-ATP 酶使牙硬组织溶解的炭灰石晶体脱矿。
3.1.2 年龄与牙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变窄、血管萎缩,受 力后容易发生功能障碍,自身修复能力减低,这些改变使成年人 对牙根吸收有着更高的易感性。Sameshima 和 Sinclair[10] 研究发现, 年龄与上颌牙的平均根吸收值之间无相关关系,但成人患者的下 前牙表现出更多的根吸收。有研究认为根尖未完全形成的牙,在受 力 移 动 时 ,前 期 牙 本 质 会 产 生 防 御 性 反 应 ,牙 根 吸 收 的 程 度 较 小 [11]。 3.1.3 个 体 敏 感 性 个 体 敏 感 性 是 决 定 牙 根 吸 收 发 生 与 否 的 主 要因素,由于系统或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每一个体对牙根吸收 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有学者认为,不明原因的严重牙根吸收与 个 体 敏 感 性 有 关 [12]。 3.1.4 牙根 形 态 牙 根 形 态 异常 ,容 易 引起 正 畸 后 牙 根 吸 收[10]。 牙根短小呈吸管状、点状者易发生根吸收,圆钝形或圆桶状牙根 对吸收的抵抗力较强。斜形根是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 长根、窄根是上侧切牙牙 根吸 收 的 危 险 因 素[13]。Sameshima 和 Sinclair[10]指出牙根吸收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平均吸 收 量 为 1.4 mm。 在牙移动过程中,无咬合接触的牙周膜失用性萎缩较正常咬合接 触牙对矫治力抵抗性差,骨组织改建率低,易发生玻璃样变和潜 掘 性 骨 吸 收 ,正 畸 力 产 生 的 机 械 应 力 可 能 加 速 牙 根 破 坏 [14]。 因 此 对 无 咬 合 接 触 牙 的 临 床 治 疗 应 采 用 轻 力 [15]。 3.1.5 系统性疾病 Nishioka 等[16]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了牙根过 度吸收和免疫系统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变态反应、牙根形态异常 和哮喘是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出现牙根过度吸收的高危因素。 3.1.6 牙齿外伤 单纯的牙齿外伤可导致牙根吸收,当正畸力作 用于受过外伤的牙齿会加速牙组织的进一步吸收。通常牙移植术 或牙再植术后 3 个月才可进行正畸治疗。有研究证明,移植术后 的 牙 齿 对 正 畸 力 的 反 应 与 正 常 牙 无 差 别 [17]。 3.1.7 错牙合畸形的类型 牙性和骨 性 错 牙合 畸 形 都 可 导 致 牙 根 吸 收 的 发 生 ,没 有 一 种 错 牙合 畸 形 能 够 幸 免 于 牙 根 吸 收 。 在 安 氏Ⅱ 类 错牙合的矫 治过程 中,上颌 中 切 牙 比 较 严 重 的 根 吸 收 (>2 mm)的 发生率为 12.4%。Kaley 和 Phillips[18]研究发现,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发生牙根吸收的概率更高。 3.2 治疗相关因素 3.2.1 矫治力的作用方式 牙移动时,使用何种类型的矫治力以 及力的大小、力的持续时间均会影响牙根吸收。一般情况下,矫治 力集中的部位,容易引起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牙周玻璃样变性, 在接近这种状态时,引起牙根吸收的危险性增加了。矫治力越大, 牙 根 吸 收 越 严 重 [19]。持 续 力 比 间 歇 力 更 易 引 起 牙 根 吸 收 。 3.2.2 矫 治 技 术 Mavragani 等[20]的 研 究 发 现 ,使 用 方 丝 弓 矫 治 技术比直丝弓矫治技术引起更多的中切牙根尖吸收。从固定矫治 与活动矫治根吸收的发生率相比较来看,固定矫治更易导致牙根 吸 收 。Brin 等[21]对 安 氏Ⅱ类 错 牙合 畸 形 的 矫 治 方 法 给 予 比 较 ,一 组 首先用功能性活动矫治器再用固定矫治器,另一组只用固定矫治 器,结果发现前者发生根吸收的较少。 3.2.3 牙齿移动的类型 牙齿移动 的 类型 有 5 种 ,即 倾斜 移 动 、 整体移动、旋转移动、伸长移动、压低移动及转矩移动。很多研究 提 示 ,容 易 引 起 牙 根 吸 收 的 牙 移 动 方 式 包 括 前 牙 长 期 倾 斜 移 动 、 磨牙远中倾斜移动、体积小的牙齿长时间连续的整体移动、转矩 移动和压低移动。如果以同等程度的弱而持久的矫治力作用于牙 齿,倾斜移动所致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及吸收程度较整体移动者 重。在所有的移动类型中,多数学者认为转矩是最容易引起牙根 吸收的移动方式。有研究显示,压低移动导致的牙根吸收量是伸 长移动的 4 倍[22]。 3.2.4 正畸减数 减数病例的牙根吸收程度(0.43 mm)比不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