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俗称地动。

它象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

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3.地震常用名词震源:地下发生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级: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级,即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的大小。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1级,能量就相差30多倍。

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是8.9级。

远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资料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资料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资料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防灾减灾这档子事儿,可别不当回事儿啊,这就像是给咱生活上了一道保险锁,关键时候能保命呢!先说说地震吧。

地震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冷不丁就冒出来晃悠两下。

要是感觉到大地开始像喝多了的醉汉一样晃悠,可别傻站着。

这时候桌子、椅子啥的就成了咱们的“救命稻草”,赶紧钻到桌子底下,就像小老鼠躲进洞里一样,那是最安全的小角落。

火灾呢,那就是个张牙舞爪的大怪兽。

小火苗一开始不起眼,就像个小火苗宝宝,但瞬间就能变成熊熊大火,那速度比火箭发射还快。

家里备个灭火器就像给房子请了个超级保镖。

发生火灾的时候,湿毛巾就是咱们的“魔法面罩”,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态前行,就像个小忍者在烟雾中穿梭。

洪水来了可不得了,那简直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要是住在低洼地区,洪水就像个不讲理的大汉,一下子就能把你的家给占领。

这时候,高处就是咱们的“诺亚方舟”,往高处跑准没错。

可别学那些呆呆的小羊羔,还在原地不知所措。

龙卷风啊,像个超级大陀螺在疯狂旋转。

那威力,感觉能把整个世界都搅得天翻地覆。

要是看到龙卷风远远地来了,找个坚固的地下室躲起来,那地下室就像个钢铁侠的保护罩,任龙卷风在外面怎么撒野,咱们在里面安然无恙。

还有雷电这个暴躁老哥。

打雷闪电的时候在外面晃悠,就像拿着根小棍去捅马蜂窝,自找危险。

赶紧躲进屋里,远离那些金属的东西,金属这时候就像个雷电的小跟班,很容易把雷电引过来。

暴雨天,那雨就像老天爷在泼水玩。

积水多的地方可别乱走,谁知道下面有没有隐藏的“陷阱”,就像沼泽一样会把人困住。

泥石流就像个疯狂的泥石流怪,沿着山坡轰隆隆地冲下来。

住在山边的朋友要是看到山坡有点不对劲,像个生病的老人摇摇欲坠,那可得赶紧撤离。

咱们平时多了解点防灾减灾知识,就像给自己的生活打了预防针。

别觉得这些灾难离自己远,万一哪天它们像不速之客一样来了,咱们也能从容应对,不至于像热锅上的蚂蚁,干着急没辙。

朋友们,记住这些小知识,让咱们在这个有点小危险的世界里,稳稳地幸福生活呀。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育材料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育材料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育材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增强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们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教育。

下面是一些用于防地震安全教育的教育材料。

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1.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由于地壳断裂或岩石移动引起。

1.2 地震的原因
地震的原因有地壳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热活动等。

2. 地震的危险性
2.1 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可以引发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火灾、洪水等破坏,给
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2.2 高危地区和震级等级
在某些高危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地震的震级等级可以
评估地震的强度。

3. 地震应急预案
3.1 家庭应急预案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包括制定家庭避难计划、准备应急物资等。

3.2 学校和单位应急预案
学校和单位需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计划、应急通讯
等措施。

4. 地震安全措施
4.1 室内安全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室内应迅速寻找安全遮蔽物,如桌子、床等,保护头部。

4.2 室外安全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远离悬挂物、建筑物、电线杆等,躲避在开阔地带。

5. 地震知识普及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地震应急演练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这些教育材料可以用于地震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帮助公众了解地震的危险性并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防御和抢救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是为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从而降低灾害风险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防灾减灾的知识。

一、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而防灾减灾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防灾减灾不仅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可以减少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于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灾害类型及其应对措施1. 地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较大。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等安全地带,避免站在窗户旁边或者电线杆下等危险区域。

2. 水灾:水灾发生时,人们应迅速撤离到高处,避免接触污水和积水。

同时,不要跋涉流动的水体,以免被强大的水流冲走。

3. 火灾: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人们应保持冷静,迅速报警并逃离火灾现场。

在火灾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应使用楼梯下楼,避免被困。

4. 暴雨洪水:在暴雨洪水发生时,人们应远离河流和山洪灾害区,尽量不要开车行驶,避免被困或被水冲走。

三、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灾害防御体系等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 救灾紧急救援: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行动,挽救生命和财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 综合治理:防灾减灾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的防灾减灾合力。

四、个人防灾减灾能力的培养1. 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措施,提高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

2. 预防灾害的发生:加强自身安全意识,注意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灾害发生。

3. 学会自救互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自救技能,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

4. 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减灾活动,了解社区的防灾减灾措施和资源分配情况。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防灾减灾知识培训防灾减灾是指在灾害来临之前采取预防和减轻灾害风险的一系列措施。

它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灾害意识,培养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本文将从灾害预防、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介绍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

一、灾害预防灾害预防是指在灾害来临之前,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灾害的发生概率。

首先,要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灾害防控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规划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震、防洪、防风等能力。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

二、灾害应对灾害应对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后,采取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其次,要加强灾后救援和抢险工作,及时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此外,要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和援助,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采取措施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建灾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首先,要进行灾情评估和灾后调查,全面了解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其次,要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项目,合理安排资源,有序推进重建工作。

此外,要加强灾后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灾后问题,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防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共同应对灾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

比如,要定期检查住房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急救技巧,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产和资产,避免因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发言稿

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防灾减灾宣传培训,旨在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此,我代表全体参加培训的同事,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防灾减灾工作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今天,我们举行这次培训,就是要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首先,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保持警惕,将防灾减灾工作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1. 树立防灾减灾观念。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我们要学会与自然灾害共处,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2. 强化责任担当。

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掌握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防灾减灾知识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1. 地震(1)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逃生路线。

(2)在室内,可躲在桌子下、床下等坚固的家具旁,保护头部。

(3)在室外,迅速离开建筑物,到开阔地带躲避。

(4)如被困,保持冷静,寻找食物、水源,等待救援。

2. 洪水(1)洪水来临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

(2)提前做好转移准备,将贵重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

(3)洪水来临时,迅速撤离到高地或安全地带。

(4)如被困,尽量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3. 台风(1)台风来临前,要做好防风准备,检查门窗是否牢固。

(2)将易受风害的物品转移到室内。

(3)台风来临时,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外出。

(4)如需外出,注意避开高空坠物、电线等危险区域。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pptx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pptx
第16页/共21页
二、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医院要结合自身职责大力开展各类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宣 传活动,要加强与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合作, 充分发挥12320卫生热线的的作用,将板报、宣传挂图、折页 图片、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相结合, 把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护等卫生应急科普 知识送进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宣传进 一步增强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工矿企业职工的防 灾减灾意识,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确保公众健康安 全。
第8页/共21页
(二)防灾减灾基本常识——火灾
第9页/共21页
(二)防灾减灾基本常识——火灾 就寝前和外出前应做那些检查? 检查电气、煤气有否关闭、烟火有否熄灭。 居家逃生计划应怎么做? 1、应先熟悉所住楼层的各逃生路线,并随时做好迅速撤离 的准备。2、平日应与家人预先模拟火灾一旦发生时,应循什么 途径逃生,以及到约定会合地点。3、应熟悉所住楼层内的消防 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在厨房中应注意那些消防安全? 1、烹饪时宜著短袖或合宜的长袖,避免烟火延烧衣物。2、 烹煮食物时,不要任意离开,离开前须将烟火关闭。3、不要让 小孩进入厨房玩耍。 何种公共场所尽可能不要前往消费? 1、只有单一出入口之场所。2、位于地下层之场所。3、用 易燃物装修之场所。4、消防安全设备不合格之场所。5、防火 区域受破坏之场所。 下列是常见影响逃生之重要原因,切勿前往此公共场所消费。 1、安全门上锁。2、平常应保持关闭之安全门却是随时打开。 3、通往屋顶平台之安全门上锁。4、安全梯、通道(例如走 廊)、楼梯等阻塞。
第4页/共21页
(一)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地震
地震
个人避险原则
在办公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 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防灾减灾安全培训内容

防灾减灾安全培训内容

防灾减灾安全培训内容1. 嘿,你知道火灾有多可怕吗?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能把一切都吞噬!比如说,一个没熄灭的烟头可能就引发一场大灾难。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遇到小火苗时能迅速把它灭掉,这可太重要啦!2. 哎呀呀,地震来了可咋办呀!这就好比一场超级激烈的战斗。

你想想看,要是能提前知道怎么找安全角落,怎么保护自己,那不是能躲过很多危险嘛!像抱住头躲在桌子下面,这就是很好的办法呀。

3. 洪水那可是无情的家伙呀!就像一个发狂的巨人。

那当洪水来袭时该咋整呢?要赶紧往高处跑呀,别傻乎乎还在低处晃悠。

记得那次看到新闻里有人没及时转移,多危险呀!4. 台风也不是好惹的呀,简直像个疯狂的破坏王。

那咱们得提前把窗户关好呀,不然风一吹,到处稀里哗啦的。

就像是邻居家那次,窗户没关好,结果家里被吹得乱七八糟,多吓人。

5. 雪灾也不容小觑呀,就像给世界盖了一层冰冷的被子。

遇到雪灾时要注意保暖呀,别在外面瞎溜达,不然冻坏了可不好玩。

你看那些在大雪里受冻的人,多可怜呀。

6. 雷电也很吓人呀,跟个发怒的天神似的。

打雷的时候可别在大树下躲着呀,那多危险呐!就像有人不信邪,结果被雷击中了。

7. 泥石流就像一群奔腾的野马。

要是住在容易有泥石流的地方,一定要听指挥及时撤离呀,别贪恋那点东西。

听说过有的人为了拿点东西耽误时间,最后遭遇危险了,多不值得呀!8. 踩踏事故也是很可怕的哟,就像人潮中的漩涡。

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有序呀,别乱挤。

你想呀,要是大家都乱挤,那不就很容易出事儿嘛,一定要记住哟!观点结论:防灾减灾安全培训真的超级重要呀,能让我们在遇到危险时有办法应对,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灾减灾培训材料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俗称地动。

它象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

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3.地震常用名词
震源:地下发生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级: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级,即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的大小。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1级,能量就相差30多倍。

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是8.9级。

远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每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破坏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5.活动断裂带上什么部位容易发生地震?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为突出的部位(简称拐弯处或拐点),往往是震中所在地点。

(2)活动断裂带的两头(简称端点),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

(3)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条活动断裂带交叉的地方(简称交叉点),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

地震前兆
1.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当地壳的应力应变在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就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一般我们将地震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和微小地形变异常称为微观前兆,而将动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现出的异常,称为宏观异常。

2.小震闹、大震一定会到吗?
大地震前多有小地震发生,不仅次数逐渐增多,而且震级逐渐增大,然后出现一个相对的平静期,大地震常常发生在这个平静期后小震活动次数增加之时。

用小震报大震是我国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经验。

然而,以“小震闹”作为“大震到”的根据,理由不是十分充分的。

事实表明,至少存在三种情况:①小震闹大震到。

②小震不闹大震也不到。

③小震闹大震没有到。

利用小地震活动的频度、分布及活动序列特征预报地震,是地震分析预报的一种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依震报震还是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

3.震前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比人先知先觉的科学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在我国古代地震资料中早有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在震前有异常的动物就有几十种,空中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无处不在。

我国地震区群众根据地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编写了预报地震的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树上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衔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朝水面乱跳跃。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有:烦噪、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

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应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4.动物出现异常到发震时间有多长?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越接近临震,动物异常的种类及数量就越多,反应程度也就越强烈。

其发震时间为:
(1)牛、马、羊、猪震前几小时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个月。

(3)鸡?震前一至两天。

(4)狗?震前半小时至两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鸽子?震前几小时甚至一天。

(7)鱼类?震前几小时至十天。

5.震前植物异常
震前植物异常现象与气温、地温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表现为在冬季果树开花、重果,竹子开花,竹笋发芽,树干裂缝,提前发芽长叶。

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开花,含羞草、榕花树叶子开合时间反常等。

6.震前气象异常
临震的气象异常种类繁多,形式多变,主要包括震前风、霜、云、雨、雹、雪、声、光、电、气压、地温、气温、旱涝、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丰富的。

震前出现兰、白闪光,红绿光带,火球,片状光,带状光,柱状光,球状光,星殒如雨,大风大雨,灰尘遮天蔽日,怪风大作,阴雨连绵,雷电不止,冰雹大雪,变化骤然,闷热燥热、气温异常、气温严寒、气压突降、黑气如雾、月色尘晦,灰尘满天,雾气腾腾,地裂气升,臭气难闻等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异常现象一般在震前几秒钟、几分钟至几天多为出现。

发现这种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备,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7.震前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于地层之中,地震前应力的变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发浑、发响、变温、变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学成份的变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异常现象。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这是我国震区群众对历次震前地下水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

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几年就有趋势性的变化,临震前几天至几小时发生突然变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

在空间上,震前由外围逐渐向震中集中,而震后由震中向外围扩散。

我们掌握了这些一般的异常变化现象,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每天定时对井水进行观测,抓住明显的、特殊的变化,就能为地震预报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