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与重点——刘丹青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暂定稿)

唱唱(歌)
看看
尝尝
走走
跑跑(步)
收拾收拾
商量商量
6. 动词表尝试的“VV 看”式在方言中的对应形式。
普通话例词
方言中的重叠式
文字形式
语音声调的变异
重叠式其它表义、句法功能(说明:例句) (句法:尤其注意重叠后能否跟宾、补语)
看看看
唱唱看
说说看 尝尝看 打扮打扮看
7. 形容词重叠式生动形式。 (1) 有基式无生动式的,基式不动。方言中无基式词的,在基式词上加“*”号,或用同
第二部分 虚词
一、代 词
1.1 人称代词:
表 1.1-1:基本人称代词
范畴
复数
领
尊
单数 排除式 包括式 双数 主 宾 单
复
人称
第一
身
第二
身
第三
身
说明: 1) 若该方言代词无以上其中某个范畴,该项可空缺。 2) 对于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排除式”和“包括式”两项不可空缺,相同则两格均填。 3) 北京话的“俩”就可视为双数形式,因为有“你俩、我俩”等式,而“仨”不可视 为“三数”,以为必须说“你们仨”,此时已出现复数“们”。 4) 在某些方言中,单复数对立、主宾领格的对立、一般称和尊称等的对立可能用语音 的屈折手段(如声调、韵尾等的屈折)表现,请另以国际音标标出。 5) 有无反身代词用作人称代词的情况:如“自己/个人…”用作“我”或“你”。或如 北京话“人”表示“别人、人家”(他想去,人不同意)。 6)可调查下列几个领属短语: 他(的)爸爸 我(的)妻子: 我们(的)学校: 你的腰: 你们的帽子: 咱们的房子: 我的药: 我的计划: 7)有无与北京话“们”相当的复数后缀,若有,请参照《现代汉语八百词》描述其用法。
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_刘丹青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刘丹青提要本文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汉语史上的语法类型特点在今天的留存和消失现象,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汉语语法类型和语法库藏的历时动态。
已不见于普通话但至少在某些方言中仍然留存的汉语史特点有:1.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分;2./VOR0动结式;3.VOA sp(体标记)语序;4.完整体和持续体共用体助词。
在所考察的全部方言中都消失的汉语史特点有:1.代词宾语的有条件前置;2.否定代词(莫、靡)和否定介词(微);3.无核关系代词(所);4./数词+名词0作为基本的表数量结构;5.名词谓语判断句(夫子,圣人也)作为判断句的基本类型;6.名词性方式比拟状语(人立、蚕食、鱼贯)。
关键词汉语史;类型特点;方言;留存;消失零引言本文所谓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主要指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在形态)句法类型方面的特点,包括语法库藏类型(i n ventor y type)的特点。
以往谈及汉语史上语法特点的存废,有以整个汉语史为视角的,如王力(2000[1989]),也有聚焦于两个相邻时期的,如全面列举探讨上古到中古语法演变的魏培泉(2003)。
这些成果都给我们很大启发。
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共同语的视角。
随着方言语法研究的展开和深化,我们知道仅仅从共同语出发总结历史语法现象的存废是不够全面的。
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跨方言存废,既有历史语言学意义,也有语言类型学意义。
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各有侧重。
在历史语言学方面,有关存废的分析有助于确定方言分化的年代和历史层次的时间深度。
在这方面,具体语法要素,包括特定的虚词词项和形态要素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类型学方面,有关存废的分析有利于观察不同类型特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现类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或偶合性。
在这方面,具有类型学意义的语法模式或库藏特点最值得关注。
此外,借助于语法现象存废的考察,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语言演变和语言类型的互动,可以探求特定类型演变的动因主要基于内部语法演化还是外部语言接触。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2.方言语法调查薄弱环节举例分2.1名词化标记名词化是所有语言都存在的一种语法机制,它使一个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或小句能够充当通常由名词充当的成分。
因此,适用于小句名词化的手段往往也兼有标句词的作用--即介引一个由小句充当的句法成分。
有些名词化同时还有改变词义或构成新词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朱德熙所说的"转指"的功能。
有些名词化没有明显的词义转变,主要是为了句法需要。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名词化手段,在汉语这种形态较少的语言中,"自指"型的名词化经常不带任何标记,如"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小张不及格不影响班级整体的成绩"。
"转指"型名词化则大多会有一定的形式标记,例如古汉语的"-者"、现代汉语的"-的"、常州话的"-佬"(剃头~、扫街~、大~、小~、红~、绿~、甜~、漂亮~、圆透~、铁~、塑料~)、丹阳方言的"过"[k24](红~、新~、生~、熟~、木头~)等(一般的领属定语用"格"[kQ/3],如"我格书")(丹阳话引自蔡国璐1995)。
在基于普通话的现有语法学框架中,这些名词化标记被看成性质各异的不同成分,或助词、或词缀,甚或指示代词、量词,等等,即使词性相同也被认为功能各异,而其共同属性和相关性则往往被模糊甚至淹没。
假如以名词化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角度,则它们都有显著的共同点,可以进行比较,同时也能更清楚地显示彼此的差异。
倘以普通话为基准,会觉得古汉语"者"与"之"不同("红者"不能说"红之"),常州话"佬"与"葛"不同("红佬"不说"红葛"),似乎分类颇有特色。
语言类型学刘丹青讲义

• 古典类型学:形态分类法(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及后 加
入的多式综合语);对语言要素之间跨语言的相关性的注意是 蕴涵性语言共性的萌芽。
结构主义对语言个性的强调:你今天认为是人类语言共同特
性的东西,也许在你明天调查的一种语言中就被打破。
精选可编辑ppt
6
经典课题之二:孤岛条件
• a. 我到过泰山。~ b. 泰山i我到过[ ti ]。
• a. 我到过泰山和黄山。 ~ b. *泰山i我到过[ ti ]和黄山。 ~ c. *泰山i我到过[ ti ]黄山。
• a. He thinks John will win. ~ Whoi does he think [ti] will win?
b. He likes the book John wrote. ~ * Who does he like the book [ti] wrote?
• a. 我坚信小张会赢。~ 小张,我坚信[ti]会赢。 b. 我喜欢小张写的书。~ *小张,我喜欢[ti]写的书。
精选可编辑ppt
7
形式学派的语义测试:同一与不同一, 而非语义标签
• Johni washed himj. ~ Johni washed himselfi.
• 张三告诉我,他i派李四j去打王五k,结果李四打了他 自己i/j/*k。
• Every student has read a book. A book has been read by every student.
精选可编辑ppt
16
✓ 验证法:
• 考察双及物诸式在各语言中的分布。如Polinsky发现,没有 语言双宾式和介词式都无。可见此式为绝对共性。有介词式 无双宾式的语言有不少,两者都有也不少,有双宾式无介词 式的只见于论元在动词核心上标注的语言。可见介词式是更 基本的。汉语跨方言研究也证明此点。注意,这与文本分析 以双宾式为优势结论不同。
浅析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原载《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戴昭铭主编,人民2003年。
14-24页)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就和制约因素1979年《方言》杂志的创刊,是汉语方言学发展史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方言学在“文革”后的正式复兴,并且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杂志充当了汉语方言学发展的加速器。
若以此为界,20世纪的汉语方言学事业正好分成前后两期。
从语言要素看,方言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三大要素从前一期到后一期的发展,语音词汇研究的发展成绩骄人,而语法研究的进展尤为显著,因为它不但成果丰富,而且几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飞跃,起点近零而蔚为大观,尤其是在方言事实的调查描写和材料积累方面。
此一发展盛况,已有回顾性文章论及,兹不赘述。
这里只想侧重分析一下方言语法描写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一些关键因素,同时探讨在深化方言调查研究方面所受到一些制约,以利于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在21世纪取得更加无愧于时代的进步。
1.1促进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几个重要因素毋庸置疑,方言语法描写的成绩得益于学者们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辛勤调查和深入发掘。
但这似乎并非问题的全部答案,甚至未必是主要答案。
不妨思考下面的题。
几千年来,汉人一直在说汉语及其各地的方言,天天面对语言事实,中国学者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方言也早已有了学术探究的兴趣。
国人有意识的语音分析和方音特色观察,从最早的反切,及韵书作者们对南北音差异之类的关注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方言词汇的成规模调查记录,自扬雄《方言》算起,也有两千年的历史。
但在20世纪之前的这两千年里,为什么看不到关方言语法的描写记录(直接记录方言语句不是语法描写,将个别虚词作为词汇单位来观察也不是语法分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语言事实,具有学术兴趣,并不能自然产生语法描写,特别是对汉语这种外部形态不明显、语法规则多隐性存在的语法系统来说。
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

《当代语言学》第7卷2005年第3期193-212页,北京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3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提要 从属小句(简称从句)是当代语言学不同学派都采用的基本句法概念,许多重要语法规律的揭示都与从属小句有密切关系,如形式语法的孤岛条件、类型学的名词关系化的可及性系列等。
而目前在中国内地,从句的概念主要只在外语教学界讲外语时用到,在汉语语法(包括方言语法)研究领域和深受其影响的民族语言语法学领域,从句的概念近乎空白,采用者寥寥无几。
有关的成分被分别归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某些复句的偏句等。
从句概念的缺乏除了有碍中外语法学术的交流、不利于国内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之外,更实质性的影响是可能制约语法调查研究的深化,不利于国内各种语言方言语法事实的调查研究和很多语法规律的揭示与解释。
本文以说明、例示Com rie 和S m ith (1977)的《语言描写问卷》有关从属小句的细目的形式,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沟通从句概念与国内通行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国内学界有选择地在句法研究中借鉴吸收从句概念的合理成分,以利于国内的语法学框架体系更好地涵盖和发掘语言事实、促进中国境内语言方言的语法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 从属小句名词从句(补足语从句)限定从句非限定从句形容词从句(关系从句)状语从句1.1.2从属句关系(从句关系)[说明]关于从属小句(subordinate clause,简称从属句、从句)的概念,我们在讨论特指疑问句可提取的范围时有基本的介绍(问卷1.1.1.2.2.1.2的[说明],在问卷中排在更前面,所以在彼处先提)。
由于这个概念是本文下面各部分所围绕的核心概念,因此我们将彼处的有关介绍先摘述如下:从属句(从句)主要包括这几种情况:一、广义的补足语(≠“补语”)从句(comp le mental clause ),即充当谓语所要求的论元的小句(汉语语法中常称主谓短语等),包括主语从句(所谓“主谓结构作主语”,如“他打小孩是不应该的、物价上涨让我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宾语从句(所谓“主谓结构作宾语”,如“我希望他来、他告诉我小张穿了件新衣服”)、表语从句(所谓“主谓结构作系词‘是’的宾语”,如“来的目的就是看望您”)。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范本模板】

“liudanqing_yuxu。
doc”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原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2期,2001年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Abstract英文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word order patterns of topic,subject, object and the verb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rough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of order types since archaic Chinese,it claims that Chinese has been largely an SVO language but has never been a typical SVO language. In Wu dialects, topicalized patients are more common and are of more syntactic nature than in Mandarin, and topicalized patients prefer the subtopic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main topic position. Therefore a new verb-final pattern is developing throug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ubtopics with patient role in these dialects,though it is not a real SOV type yet. The same is true for Min dialects, but not for other southern dialects such as Hakka, Gan and Hui。
第十届全国语言学暑期班(CLSI10复旦大学201207160805)讲师简介(全)

2012年7月16日1. 刘丹青(19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8年生于江苏无锡。
本科、研究生阶段先后在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求学。
200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主要专著有:《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与徐烈炯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
他在翻译伯纳德·科姆里和诺伐尔·史密斯的原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原著作了十倍篇幅的扩充、增补,编成的中文版《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添补了国内编写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方面的空白,对推动语法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丹青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汉语语法学、方言学、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语言类型比较,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研究。
九十年代以来,他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结合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类型学语法探讨引人瞩目。
本届暑期班刘丹青老师给大家讲授的课程名称是“语料库藏类型学”。
2.蔡维天(1964—),台湾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蔡教授1994年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台湾任教于清华大学。
历任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学系主任、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南山大学客座教授。
蔡教授的学术专长领域包括语法理论、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汉语句法、南岛语句法等。
1999年在美国出版专著《A-杠依存理论的简化》(On Economizing the Theory of A-Bar Dependencies,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2000年至今先后获得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在内的多项学术研究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江赣语名词呼格的其他实例
伯父 伯
伯啊 伯母 大姆妈 大姆妈啊 叔叔 爷仔 爷喳 婶婶 婶仔 婶喳 舅舅 舅爷 舅爷啊 或舅啊 舅妈 亲娘 亲娘啊 姑姑 霞姑 霞姑啊
陕北晋语的重叠小称:信天游
陕北民歌: 《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干妹子好来实在好, 哥哥早就把你看中了。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你把你的那个白脸脸调过来。 二道道韭菜缯把把, 我看妹妹也胜过了兰花花。 你不嫌臊来我不害羞, 咱们二人手拉手一搭里走。 *************************************** 深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个天。 吼一嗓信天游,唱唱咱庄稼汉。 水圪灵灵的女子——呦——虎圪生生的汉, 人尖尖就出在这九曲黄河边。 山沟沟里那个熬日月,磨道道里那个转。 苦水水里那个煮人人,泪蛋蛋漂起个船。 山丹丹那个可沟沟里,兰花花开满山。 庄稼汉的那信天游,唱也(是)唱不完。
余江赣语名词呼格的其他实例
普通话 余干话引称
余干话面称 爸爸 爷 爷或爷啊 妈妈 姆妈 姆妈 或姆妈啊 爷爷 公 公啊 奶奶 婆婆 婆啪 外公 外公 外公啊 外婆 外婆 外婆啊
小称的各种变体
赣语、湘语:“子”的某种变体:赣语“得”缀、
湘语“唧”缀。 吴语:南部(包括早期的北部):儿缀或儿化(-ni, n, -ng,有的演化成变韵,如上海“虾”[hø]、“麻 将”的来历——“麻雀儿”的吴音儿化、“女儿”音 “囡”,“一些”音“一星”)、北部:重叠(袋袋、 包包、洞洞、眼眼、边边、角角)。杭州:儿缀。 粤语:“仔-”尾、变调(如广州35调)、信宜的变 调。
余江赣语名词呼格的其他实例
姐姐 姐姐 姐姐
或姐姐啊 姐仔 姐仔 姐 喳 姐夫 姐夫 姐夫啊 弟弟 弟仔 弟喳 弟媳 弟新妇 弟新妇啊 妹妹 妹仔 妹喳
小称形态的多样化
汉语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主导小称形式。大体上: 北方官话:儿化(卷舌化,纯元音变化) 西南官话、部分西北官话和晋语:重叠,及儿化。
江淮官话:子缀(或“小X子”)、儿化、有的加
变调(南京) 徽语:儿化(-n),但祁门不用儿化表小称反表大 称,而用可能同源的la(记作“呐”)表小称。 吴语:北部重叠,南部鼻音儿尾 闽语:加后缀“囝”、“仔”。漳平:钟仔(小座 钟)、鸡仔(小雏鸡)印仔(私章)
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框架和重点
刘丹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汉语语法方言差异的系统多层性
1.1 汉语方言间的语法差异曾长期被低估:
“我们可以说,除了某些小差别,例如在吴
语方言和广州方言中把间接宾语放在直接宾 语后边(官话方言里次序正好相反),某些 南方方言中否定式可能补语的词序稍有不同, 等等之外,汉语语法实际上是一致的。…… 因此,比之于把北京方言称为汉语口语有更 充分理由把北京方言语法称为汉语口语语 法。”(赵元任1968,吕叔湘中译1979 :13)
1.2.3词类系统
量词的地位、指示词的地位各方言相差很大
(虚词的词项差异更大)。后面要专门分析。
结果补语的语序
泉州闽语残存的VOR结构(李如龙1996):入
三矸滇(字面:装三瓶满)、食日昼饱(字面 :吃午饭饱) 宾阳平话(覃东生手稿):a. 张三昨日吃酒醉 啦。~ *张三昨日吃醉酒啦。 b. 我吃饭饱啦。~ *我吃饱饭啦。 c. 阿三敲水缸坏啊。> ??阿三敲坏水缸啊。 d. 你再偷东西,我就拗你手断去。~ *你再 偷东西,我就拗断你手去。
徽语的鼻音儿缀与小称后缀“呐”
黟县和祁门的几个词(平田昌司主编1998): 普通话 黟县 祁门 曾祖父 太老官tʰa35lɤɐ53ku: ɐ31 太老儿tʰɑ13lɔn42 曾祖母 太老妪tʰa34lɤɐ53yɛi324 太妪儿tʰɑ13yn33 外祖母 外婆ŋa33pʰau44 外儿ŋɑn33 哥哥 哥哥kau31kau31 哥儿kɔn11 弟弟 弟儿tʰɛɐn53 弟呐tʰi:ə42lɑ0 姐姐 姐姐ʧɛɐ53ʧɛɐ53 姐儿tsi:ən42 妹妹 奶妹儿na53mɤɐn324 妹呐mɑ33lɑ0 伯父 伯伯pa33pa33 伯儿pɑn435 叔父 叔叔ʃ u33ʃu324 叔儿ɕien435 侄子 侄呐ʧʰɿ213lɑ0 其他带“呐”词有:茄呐、桃呐、猪呐、狗呐、鸡呐、鸭呐、鹅 呐、虾呐(虾子)、筛呐、杏呐。
动词变韵:动词的内部交替形态
动词的体: 浚县(辛永芬2006):买[mai55]一斤盐。~买[mɛ55]
一斤盐(买了一斤盐)。 他骑[tɕʰi42]车儿嘞。(他将骑车了) ~他骑[tɕʰiɛ42]车 儿嘞。(他骑了车了) 石城(温昌衍2006):填平[tien43 pʰiaŋ24-43](填平 了)、锁紧[sɔ21 kin21-43]。(融入了“呃”) 区别于“体”的“貌”各有特色,如福州话变形重 叠构成的反复貌(“行”[kia53]-[ki21 kia44 kia53])和 加缀变形重叠构成的随意貌(“行” [kia5B类重叠都可归入“貌”。
趋向补语的松紧度
苏州方言动词单音节趋向补语前的“得”:
走得来个(走来的)、明朝带得去(明天带去) 山西晋语和中原官话趋向补语前的“将、张 、得”(乔全生2000:第10章): 中阳:荷将来啦 | 送将东西来啦 平遥:送将去[tiʌʔ]啦 |送将东西去[tiʌʔ]啦 大同:送张来/去 | 买张来三本书 临汾:荷得来/去 | 捎得信来啢
方言语法差异的系统多层性
1.2汉语方言语法差异体现在整个语法系统的
多个层面,不是只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这 些层面包括: 构词法和形态 语法范畴 词类:实词、虚词的分类和功能 短语结构、语序及构式(处置式、双及物等) 言语行为的表达
1.2.1构词法
南方方言存在类似“核心名词+定语”的构词
可能补语的语序
可能补语与宾语的位置:中古近代汉语的起源阶段:
V得OC(斩得草尽)vs. VO不C(斩草不尽)。后 来出现一些变化形式,逻辑上有六种可能: 肯定式:V得OC | VO得C|V得CO 否定式:VO不C |V不OC|V不CO 中列两种分别是极性对方的类推形式,最后两种则 是北方的优势形式,并逐步推向各地,使各地方言 不同程度出现多种变体并存,形成五种组配模式 (吴福祥2003)。
余江赣语名词呼格的其他实例 (略去远指形式)
原形:哥哥 ;面称:哥价
(近) 、哥□ (远) 原形:嫂仔 ;面称:嫂喳 (近) 、嫂□ i(远) 原形:爷 (父亲);面称:爷 或 爷啊 (近)、爷诶 (远) 原形:姆妈 (母亲);面称:姆妈 或 姆妈啊 (近) :姆妈诶 (或 )(远)
量词并入引起的形态
北京话的阳平“一”、“俩”和“仨”
量词本身是类别-个体化形态,“俩”又在东
北方言中进一步成为双数后缀:我/你/他俩 商州方言数词的变音: 一[i21~iɛ21] 二[liaŋ53~liɔ̃:21] 三[san21~sã:21]
四[sɿ55 ~sə:53] 五[vu53~vo:21] 六[liou21~liao:21] 七[ʨ‘i21~ʨ‘iɛ:21] 八[pa21~pa:21] 九[ʨiou21~ʨiao:21] 十[ʂʅ35ʂʅə: 53 ]几[ʨi21~ʨiɛ:21]
形容词的状态范畴
xA:通红、蜡黄、绝薄、锃亮、笔直、冰瀴 xxA:通通红、蜡蜡黄、绝绝薄、锃锃亮、笔笔直、
冰冰瀴 xAyy’:希湿落拓、墨黑龙东、冰瀴结骨 yyxA:滑溚精光、的力滚圆、蜡察焦黄 xx’A:拓落烂、拓落熟、血力尖、笔力直、墨出黑、 刮蜡黄 xx’x’’A:擦刮辣新 xx’yA:塌辣司扁、血力司尖、百陌司碎、杀辣司光、 闸拔挺硬
动词形态
动词重叠:
苏州:A类(轻指、背景):看看、看看清爽、
看看看、看看看看、商量商量 B类(反复、状态描写、去及物):看法看法、 看勒看、瞎看瞎看 粤语、西南官话等不少方言很少用或基本不 用苏州话的A类(普通话也有)。北京话基本 不用“看看清爽、看看看”等式,B类北京话 有自己的形式,不如苏州话常用和可类推: 忽闪忽闪、甩搭甩搭
法,如“猪公、鸡母”之类 ,何为核心尚有 争议 。 温州吴语:鞋拖、菜咸(鱼咸、笋咸)、肉 碎(米碎) 无锡吴语:菜干头、老鸡婆 益阳湘语:鸡公子、牛婆子
可能由复辅音裂变及类化而来的前缀
晋语中可能由复辅音声母裂化类推而成的“圪”头
词、“拨”头词、“忽”头词等(乔全生2000:34): 忻州:名词:圪针(枣树刺)、圪梁(山梁)、圪 蛋(圆形物) 动词:圪蹲(蹲)、圪吵(小声谈论)、圪缩(蜷 曲) 形容词:圪腻(油腻)、圪森(可怕)、圪星(少) 有些词在南方也有近似形式, “圪蚤”在厦门也用 (ka-tsau),另有ka-tsoah指蟑螂,类似“虼帚” 的音在北部吴语指灶边的跳虫,而在粤语中有近似 的[kat-tsat]指蟑螂(用“甲由”变形造字)。Sagart (中译2004:117)认为是上古汉语k-前缀的遗存。
四邑粤语小称变调及其扩展用法
甘于恩(2011)
台山:大姨[ai31 ji33](母姐)~阿姨[a 33 ji11](母妹) 恩平:冬瓜[toŋ33ka33]:矮瓜[ai55ka215](茄子)
台山:咸:[ham35ham22 :ham22ham35]
(22为阳平本调) (很咸:有点咸) 甜:[hiam35hiam22 :hiam22hiam35] (很甜:有点甜) 开平:咸:[ham115ham22 :ham22ham115] 甜:[him115him22 :him22him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