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简介如下

一、折法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

一)右折

1、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画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翻笔,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

3、然后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右折称之

为“提翻法”。此法较难,初学者可分两步练习:

第一步先练横画收笔之提和竖画发笔之顿;第二步再练提翻时的暗圈动作。难就难在作暗圈须“笔不离纸”,其实这种动作无非是在转折时将两笔吻合得自然些罢了。折法宜干净明利,竣快爽捷,提翻动作要轻捷。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翻笔后即形成“扛肩”;如不到翻就向下作斜横落点即形成“塌角”;如提翻时犹豫不决,墨迹即渗透画外而形成“鹤膝”。这是右折时常见的误笔。

二)左折

1、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

3、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

二、侧法“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在笔画形态上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点”法化势:

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的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点”法化势举例如下:

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

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

三、勒法所谓 “勒法 ”,即横画的写法。 “勒”有欲行不行,意存所

顾, 刺,愈收愈紧的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锋平过,用笔轻滑则意思浅

薄。 横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势欲平而画欲曲楷法虽以 “画平竖直 ”四字为律,但决不是平直机械 地排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横之平,指势而言,有了轻重、粗细、曲直的 变化,不但能够产生笔力,还可以产生韵律、点画就会生动起来。

(二)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 “画如长锥界石 ”。可以设想,锥在石 面上要划出痕迹,锥尖势必与石面形成一种对抗的力,而锥尖深入石面后又十 分艰涩地用力划过去,这就很形象地比喻写横画时 “勒”的意思。所以,写横画 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

三)凡横画重叠时要富有变化 1、笔形变。包括长短、肥瘦、仰覆、起止处的方圆藏露以及用墨处的浓淡 枯润等,特别是发笔处变化最大。

2、角度大。或平,或斜向右上,或斜向右下。几种常见横画的具体写法:

(1)平画。逆势切入,调锋后铺毫提运,逆势涩行,至收笔时,将锋略提 至右上角,然后向右下顿一顿,再反揭回锋收笔。所谓落笔时取 “逆势 ”,即笔 锋在离纸面不远处 “空中作势 ”,也可用尖锋轻触纸面逆入。欧体多用 法。写平画要注意其势上平,首尾俱低,中段略细,宜丰实而不可空怯。

这种笔常为一字主画。

(2)露锋短画。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着力右行,力量偏于上侧,至收笔 时轻提、轻顿,疾收。写露锋短画,发笔要尖,收笔要圆。这种笔画常为一字 之次画。

3)仰势和覆势。

强抑力 写

切入平出”

仰势用笔用露锋短画,只是画势微曲,有上仰之意;

是画势微曲,有下俯之态。

四、努法 “努法 ”即竖画的写法。 “努”有用力之

意。 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即斜横落点后中锋运

笔) 两端皆逆之势(即发笔时逆入,收笔时上缩,画的中段

绷得紧紧的,故名努 也。 ”(包世臣语)

几种常用竖画的具体写法: (一)垂露轻锋逆上即将锋略提至竖的左上角,然后迅速向右下方切入作 一斜横落点,调锋提运,着力向下,至收笔时将锋向上略提,然后向下顿两 顿,再向右上或左上回收。

(二)悬针发笔同垂露,至收笔时以腕带动笔尖,微微上下挫动笔锋,边 走边提,由中抽出后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关键是出锋收笔用劲得当,令竖画饱 满尖锐,而切忌 “针尖 ”细长。

(三)曲头此画发笔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至收笔时轻提、

书写起来有便捷爽利之势。在楷书 “尖按法 ”中运用。

(四)向背此两竖相对之法。所谓 “背”,即两竖势微弯, 立,欧楷喜用此法而少用向势。向势略。

五、掠、喙法 “掠”即长撇的写法, “喙”即短撇的写法。 长撇时末锋飞起之笔法,有如妇女梳长发之态,而 禽鸟啄食一样迅疾,且短小、 撇,可用 “努”法向左下斜行; 以

指头挑剔,而作虚尖斜拂。 出,以轻捷劲利为胜。

六、策法 “策法 ”就是挑法。谓之 “策”,因为好比用马鞭子策马一样,发力于 执鞭处,得力在鞭稍处,这十分形象地比喻挑法的发笔和收笔的动作,力量要 聚在收笔的锋尖处。起笔时,笔肚着纸,侧锋斜铺,然后转中锋于空中暗收。

覆势同平画用笔,只 “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 ,尽力下行。有引弩

轻顿、疾收, 如两人背向而 掠”字形象地比喻写 喙”则形容写短撇的动作如 锐利、饱满的笔形亦像鸟喙,有双重意义。写长 出锋时,势微曲而力匀。 “掠”法当的腕送,决不可 写短撇时用逆势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

七、趯法 “趯法”即钩法。 “趯”含有跳跃之意,是书法用笔中的重要笔法,也 是写欧字最难掌握的笔法。其难在钩多有棱角,书写时要充分利用侧锋,在蹲 锋同时须运腕得当,即出钩前笔杆微倾(倾倒的方向与运笔的方向相反),笔 毫铺开(用力不匀称,一般借力于钩之外侧),而笔身仍保持斜挺之状 是关键之关键。

有的学者在理论上虽有所悟,但在书写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应题就在于 笔力不够,未能做到笔身挺而笔毫斜铺。

几种常见的钩法:

(一)直侧锋钩轻锋逆入,如作竖画切入作斜横落点,稍一调锋后即将笔 杆倒向右侧,使笔毫斜铺展开,引笔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右上方欹侧,至出钩 时借力在毫外侧,轻轻向下快速一顿(即蹲锋),并运腕力向左前方猝然趯 起,钩法自然尖锐饱满。

(二)心钩、戈钩、浮鹅钩这三种钩的运腕方法类似,均为右钩,且比直 钩易于掌握。关键是发笔时手腕皆微左仰,笔管微右倾,取其侧势,而出锋时 手腕均需向右侧微微翻动。

(三)平钩的关键在于掌握右折法(详见折法),行笔至折角处,翻笔作 暗圈后朝右下点,再微微挫动笔锋,得势后方可向左下钩出,出钩方向当与下 笔相呼应。

八、磔法所谓 “磔法 ”,即捺法,是书法用笔中的主要笔画。

捺法势宜开张,一波三折(起笔向右上为一折,中驻向右下为二折,末笔 平出为三折)。

“是”等字用之。一字中有数捺,则以合代开,敛其捺脚,

森”等字。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

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

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 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 侧之感,而得寓

1、平捺。 道”、

之”等字用之。 2、侧捺。 不可多捺,如 “文”、

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史书记载询书法初学王字,而险峻过之。传说欧阳询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 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

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风。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 (第一节) 一、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片

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楷书的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和临写方法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和临写方法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的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的优美楷书为世人立极,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从而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时代风格;另一方面在草书的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溶入性情,以类乎于颠狂的即兴创作,从而又表现出一种极其浪漫的风格。在规矩法度森严的楷书中当首推欧阳洵的楷法,其骨力的刚健、笔法的精到、结构的森严,堪为后人立法,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人楷法,作为学书的基础,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三方面来介绍欧书的艺术风格。 欧阳询生平 欧阳询,字信本,历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呼之为“渤海”、“欧阳勃海”。欧氏祖籍潭州临湘(湖南),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享年85岁(公元557~641年)。 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 “欧体”的艺术特色 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 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 《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 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 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

欧阳询《九成宫》楷书基本笔画讲解

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 解 引用 武汉珞珈英才书画培训的【教程】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解 主讲教师:杨文博 【编者按】 朋友们: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基本笔画又是学习书法的最初的途径。先我部开设基本笔画专题,由我部书法教师演示并讲解书法的基本笔画,敬请关注。 【教师寄语】 朋友们:欧楷是许多人喜爱的一种楷书书体,素有“唐楷之冠”的美称。历代书法家从欧楷入手而成大家者比比皆是,可见欧楷的书法地位。为了方便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和满足书画爱好者的要求,今天我将在本网陆续发布欧楷的基本笔画教学内容,供同学们、朋友们参考,也请朋友们多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切磋书法技艺。写得不到之处还请书画同仁批评指正。 (杨老师会陆续把讲解的内容发布上来,现仅发布部分基本笔法的演示稿件) 1、点

点画不要按照相关教材上讲的,如有的教材说“逆入、右行、提笔、回锋、收笔”,这样的方法不是写字,而是在画字。一个点就有这么麻烦的写法,已经吓退了很多书法爱好者。其实这个点就一笔写成,露锋入笔,按笔下行,边走边提,左侧饱满的肚是用毛笔带出来的。当然这里无法用更清晰的问题阐述清楚。 注意:要有三个角一个肚。

luaii' ^sht tn on 16 ■: corn 左点:露锋入笔,按笔下行,提笔下顿,回锋。有时候根据字的需要,收笔可以出峰。最上面的角相对锐利一些。 2、横

lUOUWShijBIOQ'lSlCOm 短横:露锋入笔,按笔右行、提笔下按、回锋。注意要有三个棱角写出来。 中横:露锋切笔入笔,下按后顺势右行,提笔下按、回锋。类似于一个四边形

luojls^sfiiJiElogJ filccir- 长横:一种是露锋入笔、一种是藏锋入笔。需要注意中间最细,起笔处较中间粗,收笔最粗。区别于颜体,收笔不要出现疙瘩,很自然的收笔。要匀称平滑,这是欧体的特征。其实在欧阳询的书写中,横画是没有向上拱的趋势,而是直接平直的。这样处理一是为了降低难度,二是为了符合现在书写艺术的需要。当然两种写法都不为错,如果严格来讲,还是按照欧阳询写法为好。 3、竖

书法教学课堂—欧阳询楷书教学基本笔画

第一节 一、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楷书的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讲解与实例

硬笔楷书笔画的特点与写法 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同: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和临写方法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地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地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地优美楷书为世人立极,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从而表现出一种理性地时代风格;另一方面在草书地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溶入性情,以类乎于颠狂地即兴创作,从而又表现出一种极其浪漫地风格.在规矩法度森严地楷书中当首推欧阳洵地楷法,其骨力地刚健、笔法地精到、结构地森严,堪为后人立法,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人楷法,作为学书地基础,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地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三方面来介绍欧书地艺术风格. 欧阳询生平 欧阳询,字信本,历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呼之为“渤海”、“欧阳勃海”.欧氏祖籍潭州临湘(湖南),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享年岁(公元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地个性,创出自己地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欧体”地艺术特色 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 《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 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 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 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 欧阳洵楷书刻碑举要: 、《欧阳询书兰亭记》唐太宗贞观二年立,岁书.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也名《化度寺碑》)贞观五年立,岁书.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四月立.岁书. 、《虞恭公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十月立.岁书. 、《皇甫诞碑》,此碑作于贞观年间,具体年限不详.究其如入化境之书风推测,一般认为是欧阳询晚期之作. 欧字地书写笔法 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这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地.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作品欣赏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作品欣赏(组图) 欧阳询 欧阳询【生平简介】 (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洵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

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洵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49-672)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 简介如下 一、折法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 一)右折 1、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画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翻笔,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 3、然后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右折称之 为“提翻法”。此法较难,初学者可分两步练习: 第一步先练横画收笔之提和竖画发笔之顿;第二步再练提翻时的暗圈动作。难就难在作暗圈须“笔不离纸”,其实这种动作无非是在转折时将两笔吻合得自然些罢了。折法宜干净明利,竣快爽捷,提翻动作要轻捷。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翻笔后即形成“扛肩”;如不到翻就向下作斜横落点即形成“塌角”;如提翻时犹豫不决,墨迹即渗透画外而形成“鹤膝”。这是右折时常见的误笔。 二)左折 1、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 3、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 二、侧法“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在笔画形态上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点”法化势: 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的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点”法化势举例如下:

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 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 三、勒法所谓 “勒法 ”,即横画的写法。 “勒”有欲行不行,意存所 顾, 刺,愈收愈紧的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锋平过,用笔轻滑则意思浅 薄。 横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势欲平而画欲曲楷法虽以 “画平竖直 ”四字为律,但决不是平直机械 地排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横之平,指势而言,有了轻重、粗细、曲直的 变化,不但能够产生笔力,还可以产生韵律、点画就会生动起来。 (二)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 “画如长锥界石 ”。可以设想,锥在石 面上要划出痕迹,锥尖势必与石面形成一种对抗的力,而锥尖深入石面后又十 分艰涩地用力划过去,这就很形象地比喻写横画时 “勒”的意思。所以,写横画 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 三)凡横画重叠时要富有变化 1、笔形变。包括长短、肥瘦、仰覆、起止处的方圆藏露以及用墨处的浓淡 枯润等,特别是发笔处变化最大。 2、角度大。或平,或斜向右上,或斜向右下。几种常见横画的具体写法: (1)平画。逆势切入,调锋后铺毫提运,逆势涩行,至收笔时,将锋略提 至右上角,然后向右下顿一顿,再反揭回锋收笔。所谓落笔时取 “逆势 ”,即笔 锋在离纸面不远处 “空中作势 ”,也可用尖锋轻触纸面逆入。欧体多用 法。写平画要注意其势上平,首尾俱低,中段略细,宜丰实而不可空怯。 这种笔常为一字主画。 (2)露锋短画。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着力右行,力量偏于上侧,至收笔 时轻提、轻顿,疾收。写露锋短画,发笔要尖,收笔要圆。这种笔画常为一字 之次画。 3)仰势和覆势。 强抑力 写 切入平出”

楷书的基本笔画和运笔方法

楷书的基本笔画和运笔方法- 一.基本运笔 (1)露锋:笔锋顺势入纸,笔锋外露,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后再行笔。露锋一般在楷书中比较少用,而在行书、草书中常用,给人以气韵连贯、灵动秀美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有尖刻或弱而无力感。 (2)藏锋:相对于露锋而言。笔锋逆锋入纸,笔锋内含,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再行笔。笔锋的方向一般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原则。藏锋在楷书、隶书和篆书中常用,是最基本的起笔方法之一,其使用在行书和草书中相对露锋而言就少了。藏锋给人以骨气凝重、含蓄、雄壮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流于板滞缺少活力。 (3)中锋:中锋就是起笔并调整好笔锋行笔中,使笔锋不偏侧,笔尖部分尽量作为线条中线行笔。中锋,是书写点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行笔方法,同时也是表现线条力度美质感的基本运笔方法。书写时,点线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4)侧锋:相对中锋而言。是指笔尖微微偏离线条中线行笔。写好侧锋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偏离中线太远,二是速度上可适当加快,果断有力。否则,会写成一边光滑一边有锯齿状的线条。侧锋作为中锋的辅助性运笔,用以丰富中锋的变化性和增强线条的骨肉丰润感。一般在起笔、收笔、笔向转换及粗细变化时会用,但行笔过程中尽量用。写好侧锋也有一定的难度,不可小看。 (5)方笔:方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适当散开,铺锋行笔。方笔写成的钱条有“刻”得的感觉,具有碑石味,给人以雄犷、粗壮、阳刚之美感。如写不好,会成为机械性运笔,容易流于形式的追求而刻板、无活力,有形无神。魏碑和隶书多用方笔。

(6)圆笔:圆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不使笔锋散开,尽量成聚拢状,裹锋行笔。圆笔写成的线条有力聚笔尖、锋透纸背之感,又有熔铸之感,即古人所云:“印印泥”、“锥画沙”,篆书线条多用此法。圆笔线条圆润遒劲、含蓄蕴藉,相对于方笔来讲具有阴柔之美。如写不好,容易写成细而无力,成“面条”状。 二.楷书点画的写法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点画开始学起,汉字的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如果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横、竖、撇、捺、钩、点、折七种,作为基本点画的运笔方法来学。任何点画在书写时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七种点画也不例外。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具体写法。 1.“横”的写法:横在永字八法中叫“勒”,勒是力度的一种形象描写。行笔时,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行笔中笔杆左倾。横画包括:露锋起笔横和藏锋起笔横两种。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露锋和藏锋只是在起笔上不同,中间行笔和收笔方法是相同的。以上是横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在实际创作时,要根据字形结构,灵活多变,比如: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水平角度、取势、起笔收笔的轻重变化等,有时也可引入篆、隶体的运笔方法以求多变。关于变化性处理,是建立在基本写法熟练之后,灵活掌握的。

欧体书法特点

欧体书法特点 摹帖与临帖学习书法既没有一个万灵的秘方,也没有一套刻板的程式。古今书法家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书法艺术珍品,也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时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前人练字,大多是这样的:先选择一种碑帖作范本,仔细琢磨它每一字的笔画与结构的特点,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在此一家一体的基础上,再博览广习,兼收众长,加以发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当摹写熟练后,继而“临帖”,循序渐进,千万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乱涂。 楷书是基础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书比作“走”,草书比作“奔”,因为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各种印刷字体及美术字,也都是从楷书转化而成的;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练好了楷书,再练其它字体,都较易于掌握。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学习书法,贵在多练,借鉴前人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书法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把字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欧阳询之书法艺术 欧阳询(557~641),中国唐代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书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本,人称《欧体》。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 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其书初学生羲之,后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志方劲峻利的笔意而自创风格,他的楷书险劲刻厉,清峻秀健。相传欧阳询书八体尽能,尤精篆隶,得方圆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为楷书,自然骨气洞达,点画工妙。又因其博采众长,故其楷书结构秾纤得度,意态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他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从总体上说,欧阳询的楷书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誉,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笔圆,写得棱角分明,锋芒华露,此实误解。郭宗昌〈金石史〉谓;“人知信本变晋法,不知结体用笔多从古隶中出”。其书法之中截极其浑厚,而其钩趯折角处刚而有韵致; 二是其结构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属于斜画紧结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谓:“欧阳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正因为

欧体楷书毛笔“捺”“点”“钩”的写法

欧体楷书毛笔“捺”“点” “钩”的写法 四、捺的写法 1、长捺:捺画的笔法难度相对其他笔画难度要大一些,特别是捺脚处,笔法要求更需准确和严格。 写法:捺笔起笔分藏锋起笔和露锋起笔两种,藏锋起笔如蚕头燕尾,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时慢慢的加重,行至波脚,稍顿提笔(伴随一定程度的捻动笔管)向右上方缓慢出锋,不可出现虚尖。露锋起笔的长捺,尖峰起笔入纸,其余和藏锋写法的相同。 &咸?(遴酒幡.唸趙愷I 北他必审巧出 2、平捺:与正捺笔法相同,只是平捺走的是平势,写好这一笔是全字的关键,特别要准确把握它的角度和长短,平捺虽然角度比较平,只是比长捺的角度小而已,绝对不能将平捺写的和横画一样呈水平状。 写法:基本上藏锋起笔,和长捺写法相同,只是需要注意角度的不同。 3、反捺:反捺是正捺的变写,有时我们将本来是写正捺的笔画写成反捺,是为了遵循“一字不能有两捺”的 原则。而且,反捺作为一种笔法,只要运用得当,便会增加字体色彩,收到好效果。 写法:露锋起笔,然后向右下方行笔,到位后顿笔收锋。

右点:右点是许多点的写法的基础,很多的点画都是在右点的基础上衍化的。右点有时与左点或其他 点画联合使用, 有时则是单独使用,相对于其他点画而言,右点的作用更为重要。 写法:起笔时露锋轻入,按笔时使其笔毫铺开,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到位后,轻抬笔毫,使其呈 “三角一肚” 状,要求一笔而成,不得向左或向右回锋,不得勾描。 左点:左点往往与与右点配合使用,把握好左点与右点的协调关系,在书法实践中尤其重要。 写法:起笔时入 笔轻落,左行重按,下行到位后,向右上回笔,出锋与否视情况而定。 五、 点的写法 2、 较诃的-?斡r i^. 与 制甘用洼齐同 卿帰氏整 出挣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欧楷书法作品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欧楷书法作品 欧楷是正楷的一种流派风格。是以楷书唐四家之首欧阳询为重要代表人物的一种书法传承。运笔讲究法度,字体险峻秀美,是正楷流传千年的主流。由欧凯描绘出来的古诗,又会是怎样的书法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欧楷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欧楷书法作品图片4 学欧楷最容易掉入这三个坑 很多人学习楷书都学欧阳询,但同时大家也知道,欧体也最难。为了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是正确的,但不少人练了很多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驴唇不对马嘴,看了自己写的字,都想给自己俩耳光,恨自己不争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我说说几个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方面。 1、用笔误区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2、取势误区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

欧体楷书毛笔“捺”“点”“钩”的写法

欧体楷书毛笔“捺”“点”“钩”的写法

————————————————————————————————作者: ————————————————————————————————日期: ?

欧体楷书毛笔“捺”“点”“钩”的写法 四、捺的写法 1、长捺:捺画的笔法难度相对其他笔画难度要大一些,特别是捺脚处,笔法要求更需准确和严格。 写法:捺笔起笔分藏锋起笔和露锋起笔两种,藏锋起笔如蚕头燕尾,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时慢慢的加重,行至波脚,稍顿提笔(伴随一定程度的捻动笔管)向右上方缓慢出锋,不可出现虚尖。露锋起笔的长捺,尖峰起笔入纸,其余和藏锋写法的相同。 2、平捺:与正捺笔法相同,只是平捺走的是平势,写好这一笔是全字的关键,特别要准确把握它的角度和长短,平捺虽然角度比较平,只是比长捺的角度小而已,绝对不能将平捺写的和横画一样呈水平状。 写法:基本上藏锋起笔,和长捺写法相同,只是需要注意角度的不同。 3、反捺:反捺是正捺的变写,有时我们将本来是写正捺的笔画写成反捺,是为了遵循“一字不能有两捺”的原则。而且,反捺作为一种笔法,只要运用得当,便会增加字体色彩,收到好效果。 写法:露锋起笔,然后向右下方行笔,到位后顿笔收锋。

五、点的写法 1、右点:右点是许多点的写法的基础,很多的点画都是在右点的基础上衍化的。右点有时与左点或其他点画联 合使用,有时则是单独使用,相对于其他点画而言,右点的作用更为重要。 写法:起笔时露锋轻入,按笔时使其笔毫铺开,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到位后,轻抬笔毫,使其呈“三角一肚”状,要求一笔而成,不得向左或向右回锋,不得勾描。 2、左点:左点往往与与右点配合使用,把握好左点与右点的协调关系,在书法实践中尤其重要。 写法:起笔时入笔轻落,左行重按,下行到位后,向右上回笔,出锋与否视情况而定。

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

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优秀的楷体书法字体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一个优秀的楷体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增强作品的整体效果。下面是我整理的。精美的楷体书法作品图片...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一个优秀的楷体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增强作品的整体效果。下面是我整理的。 精美的楷体书法作品图片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好看的楷体书法欣赏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楷书的划分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但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楮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U,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

欧阳询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图解

欧阳询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图解 『点』画的写法 竖点——范字【宇官】 ①自左上方逆锋起笔;②折笔向右偏下顿笔; ③向下方折笔后蓄势向下行笔;④转笔后向上方回锋收笔。 侧点——范字【家安】 ①自上顺锋起笔;②向左下方边转笔边按笔; ③向右下方边转边按笔;④折笔向上回锋收笔。

左点——范字【性悦】 ①自上方向下顺锋起笔;②向左下方顺势边转笔边按笔; ③向右下方折笔按笔;④折笔后向上回锋收笔。 右点——范字【于玉】 ①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起笔;②顺势边转笔边按笔;③向左下边转笔边按笔;④折笔后向上回锋收笔。 撇点——范字【成盛】 ①自下而上逆锋起笔;②折笔向下右方顿笔; ③转笔蓄势后向左下方写小撇,力至笔端。

反捺点——范字【深怀】 ①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起笔;②顺势向右下方边行笔边按笔,力量逐渐增大; ③转笔后回锋收笔。 相向点——范字【兹遂】 ①先写左点,后写右点;②左点既可以藏锋起笔,也可以露锋起笔; ③右撇点与左点相互取势,相互呼应。 『横』画的写法 长横——范字【皇监】 ①逆锋向左上角起笔;②折锋向右下方顿笔;③提笔转锋向右铺毫力行; ④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⑤提笔回锋收笔。

短横——范字【天石】 ①逆锋向左上角起笔;②折锋向右下方顿笔;③提笔转锋向右铺毫力行; ④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⑤提笔回锋收笔。 长弓横——范字【右可】 ①逆锋向左上角起笔;②折锋向右下方顿笔;③提笔转锋蓄势向右行笔,中间部分稍轻,稍呈弓形;④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⑤提笔回锋收笔。 『竖』画的写法 中垂露竖——范字【奉针】 ①逆锋向左上角起笔;②折锋向右下方顿笔;③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 ④至末端处提笔向右下顿笔;⑤提笔回锋收笔。

欧阳询书法赏析

欧阳询书法赏析 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流传至今传为欧阳询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等。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表现出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色。 欧阳询所书碑刻传世的有:①《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贞观六年(632),为他晚年奉敕书写。碑字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用笔刚劲,纤浓得中,寓险峭于平正之中,成为学习书法的楷模。②《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初年,笔画瘦硬,字呈长方,在结体取势中,充分发挥欧书的险峭的本色。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立于贞观五年,是欧阳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于欧书其他碑石,书法静穆浑厚,严密秀腴,在精整险劲中别具风貌。原石早已损佚,在宋代就有许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残本,亦有人认为是早期的翻刻本。④《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贞观十一年。这时欧阳询已80岁,但书法仍见功力。碑虽漫漶,从完好的字中仍可窥见谨严精劲的特点。欧阳询隶书碑刻有《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房彦谦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紧健峭厉,有晋碑的风貌,可见欧楷的渊源。相传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传为欧阳询的小楷有《心经》、《九歌》、《千字文》等,但流传后世的拓本,真伪很难确定。 艺术特色; 欧阳询相貌虽很丑陋,但聪悟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为一时之绝,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人们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故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楷书结体严谨,笔势开张,笔法穿插挪让极有法度。后世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笔法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传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温彦博碑》等。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贴。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贞观六年(632)。楷书24行,行49字。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碑在陕西麟游。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赵崡《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卜商帖》,

现存的欧阳询书法作品介绍

现存的欧阳询书法作品介绍 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流传至今传为欧阳询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等。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表现出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色。 保昌字画网小编通过网上搜罗欧阳询的画作,看各大家对欧阳询书法的评论下面找出了欧阳询所书碑刻传世的有: ①《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贞观六年(632),为他晚年奉敕书写。碑字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用笔刚劲,纤浓得中,寓险峭于平正之中,成为学习书法的楷模。 ②《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初年,笔画瘦硬,字呈长方,在结体取势中,充分发挥欧书的险峭的本色。 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立于贞观五年,是欧阳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于欧书其他碑石,书法静穆浑厚,严密秀腴,在精整险劲中别具风貌。原石早已损佚,在宋代就有许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残本,亦有人认为是早期的翻刻本。 ④《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贞观十一年。这时欧阳询已80岁,但书法仍见功力。碑虽漫漶,从完好的字中仍可窥见谨严精劲的特点。欧阳询隶书碑刻有《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房彦谦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紧健峭厉,有晋碑的风貌,可见欧楷的渊源。相传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传为欧阳询的小楷有《心经》、《九歌》、《千字文》等,但流传后世的拓本,真伪很难确定。 欧阳询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