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为中国潜艇设计“心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赵兴德章汉亭吴超【人物小传】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第三届、第五届青年科学家奖等。
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海军工程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教授,被誉为中国潜艇“心脏”的设计者。
沿着他奋斗的足迹,可以探寻中国潜艇走向大洋的航迹。
马伟明是一位“登山者”,自然界的山有顶峰,马伟明心中的山是科学,这座山永远不会有顶峰到2001年,马伟明已经硕果累累: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奖3项,他的“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年,这位年仅41岁的海军青年科学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当选院士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一鼓作气,在交直流综合集成新原理的方向上奋勇前进。
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据要反复做几十次实验,有的实验一做就是几十个小时,马伟明带头坚守现场,困了轮换着打个盹儿,饿了吃点方便食品,几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2002年,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际电机界振奋的消息:“中国率先研制出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马伟明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填补了一项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有人说,马伟明为国家,为海军拼了命。
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2001年之后的短短4年,马伟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沉寂多年的船电领域研究再现勃勃生机。
马伟明是一位“数学家”,用公式和数字说话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用最拿手的“绝招”让中国潜艇走向大洋某型潜艇“心脏”部位的重要装置出现故障。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量 的 交直 流 电力 ,一 直 是世 界各 国 界领 先水 平 ? ”马伟 明的理解 是 :
在海 军 工程 大 学 ,大家 都知 海军致力追求 的目标。经过研究论 “ 开辟 了一个研 究 方 向,始 终 有 你 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 证 ,马伟 明在 国际上 率先 提 出 电力 人 跟 着 你 做 ,这 才 叫 是 领 先 , 否
当 年 , 外 国 进 口给 中 国 的 风
力发 电变 流 器 ,便 从2 0 一 台 , 3万
一
路狂 跌 ,降到每 台9 万 元 。湘潭 8
电机厂 订 购 了4 0 兆瓦 级 并 网变 0 台2
流 装置 ,不过 这次 的价 格要 比之 前
便 宜得 多 。按 照 每 台 降 价 l 0 计 3万 算 ,湘 潭 电机 声道 : “ 照 再
生 ,这是 我们 的设计 图纸 ,你 们 所 加一 句 :我分 文 不收 ,免 费教 !” 破 了西方 国家 的技 术垄 断 ,为 我 国
说 的 一 切 , 只 不 过 是 主 观 臆 断 而 这次 ,外 方 人员 显然 是 听懂 了 ,证 大 功率 直 驱风 力发 电变 流器 技 术 国
没 有在 该 型潜 艇 出现 过 。
不 太 成 熟 的 相 关 技 术 交 给 外 方 来 的诱惑 力 ,但 它未 能 撼动 马伟 明:
“ 专利 技术 的转让 是 有价 的 ,但 到
过 去 ,我 海军 潜艇 电机 设备 主 做 。但 是 ,出 了 问题 ,责任 由外 方
要 依 靠进 口,严 重 制约 海 军战 斗 力 承 担 。一 直 处于 欧美 技 术前 沿 的两 底 多少 钱 ,则 不是 我 关心 的事 ,因 建 设 。 “ 不 受制 于人 ,核心 技 术 家 大 型 电气 公 司 ,被 马 伟 明这 种毫 为 作 为一项 职 务发 明 ,它 不仅 仅属 为
马伟明院士到底有多厉害?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重身份的拥有者。
他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也是国际深海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之一。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深海资源与环境、深海生态学、深海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深海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马伟明院士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深海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
他曾参与中国第一次深海科学考察,发现了中国海域深海热液活动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研究。
他还发现了中国海域的深海油气资源,提出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路线,对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还开展了深海生物多样性、深海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深海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伟明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他是国际深海研究计划(InterRidge)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该计划的主席,并多次参加国际深海研究计划的工作。
他还是国际深海钻探计划(IODP)的成员,参与了多个深海钻探项目,为国际深海钻探计划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研究成果丰硕之外,马伟明院士还在深海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同时也积极推动深海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他还担任多个深海科学领域的学术组织的主席或委员,为深海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他对深海资源与环境、深海生态学、深海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深海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还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深海科学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堪称深海科学领域的瑰宝。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2014-01-27【编者按】我是含着泪水读完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的。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仍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
正是他们铁一般的信念,支撑着共和国的四梁八柱。
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才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骑士。
他们应该成为崇高的榜样,他们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明星,我们愿意做他们的粉丝。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
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约。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
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我们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
18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
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结合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1982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后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11年12月,为表彰马伟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其记一等功。
2012年11月14日,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3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我国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适合海军装备和民用船舶使用的电力电气产品,相关产品技术达到或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电力工程装备的研发、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是在信息化时代双方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
相信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也能借此推动我国舰船动力装备研发技术的革新,促进船舶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船舶产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引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作者:李蕊娟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1年第07期30多岁,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伟明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中市,爸妈都是普通人。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在邻居孩子眼中就是一个“病秧子”。
但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刚考上高中,父亲却要求他退学去学手艺,以分担家庭重担。
马伟明拗不过固执的老爸,只好放弃读书,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
这下急坏了他的数学老师,亲自登门做工作,她告诉马爸爸: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正是这位女教师的执着和坚持,中国少了一个会修无线电的师傅,多了一个为国家打造最尖端武器的军事科学家。
1978年,馬伟明参加高考,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
师从我国电机界著名专家、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学习船舶电气工程专业。
可是进入军校后他却受不了纪律约束,认为一个做科技创新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自由。
最后硬着头皮在这里学习4年后,他就不再想深造了。
张盖凡教授早就发现了他这个善于动脑、总有奇思妙想的奇才,于是就不断写信鼓励马伟明考研。
最后一封信是一纸命令:“你必须马上回校考取研究生!”张盖凡对马伟明的培养,可谓倾尽心血:逼他考上研究生,又将他逼上讲台,挑最难的研究生课程让他主讲,从如何思考到怎样定方案。
一步步带领马伟明走上科研之路,在实验初期,更是拖着病弱的身体,陪马伟明在实验室工作,直到深夜……马伟明心里清楚,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因为技术落后,船舰发电机这样的核心部件,只能依赖进口,海防发展处处受制于人。
当时,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
而这种发电机,只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投入军事应用,我们就必须花巨资购买。
一次,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敏锐地发现,电机输出电流存在“固有振荡”问题,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自负的西方专家根本不屑一顾,还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根本不存在问题!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马伟明:“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钱学森接班人,外媒说他:一人抵十个师!

钱学森接班人,外媒说他:一人抵十个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他自筹资金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首条、世界第二条电磁弹射器验证设施的建设。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仅用5年时间,就使中国在电磁弹射技术默默无闻的国家变成与美国齐头并进,不分伯仲。
这位被美国媒体誉为“一个人抵十个师”的超级科学家,正带领其科学团队在我国强军路上拔得世界电磁炮技术的头筹。
一1960年4月,马伟明出生在江苏扬中长江下游的江心小岛。
或许是从职小学教育体弱多病的母亲遗传,他自小就是个“病秧子”。
尽管瘦骨如柴、弱不禁风,马伟明胸膛里却燃烧着好强争胜的烈焰。
这是一场韧性的战斗。
从小学到初中,他在校的学业成绩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
为激励他刻苦求学,饱经沧桑的奶奶曾教诲他:“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奶奶所期许的“仕途”之路,马伟明虽然毫无兴致,但他发现,读书不仅不像奶奶想象的那样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具有极大的乐趣。
在他眼里,似乎除了学习,他再难找到使自己快乐和愉悦的事。
学习,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需要。
然而,初中毕业后,父亲却强令儿子休学。
其理由是再读两年高中也得上ft下乡,不如及早学门手艺;二是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兄弟姐妹5人全靠父亲一人难以支撑。
父命难违,已经考上高中的马伟明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
马伟明的数学老师马逸云闻讯急了,亲自登门做工作。
马老师告诉马伟明的父亲: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是这位普通的中学女教师慧眼识珠,使马伟明得以重返学校继续学业,为25年后共和国工程院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铺就了第一块跳板。
1978年,高中毕业的马伟明恰逢其时,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二届高考。
他压根就没想当兵上军校,又是当县交通局长的父亲自作主张,替他报考了海军工程大学。
高考揭榜,马伟明被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录取。
马伟明议论段

马伟明议论段1978年,我国迎来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届高考。
马伟明恰逢其时,被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录取,并在毕业3年后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
从此,痴迷于电机领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锋芒的马伟明,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可谓功成名就。
许多人劝他该放松一点了,他却说:“只要稍微歇口气,别人就会跑到我们前面去。
如果我现在不拼命,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又有什么意义!”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由机械推进向电力推进转变的一次技术革命。
10多年前,马伟明的目光就瞄准这一目标。
当时,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
经过反复研判,马伟明提出了中压直流技术路线,先后3次召集国家顶尖专家研讨,得到的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没有选择这条路线。
凭我国现有的条件,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开始跟着做?”面对质疑,马伟明经过深入分析,毅然决定继续坚持往前走。
10年攻关,10年艰辛。
不服输的马伟明,硬是将这一世界公认的核心重大技术难题成功解决,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的跨越发展。
近几年,马伟明带领团队在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再次进入“井喷期”,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变革。
放眼万里海疆,马伟明带领科研团队留下一连串闪光足迹。
他们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全部应用或转化为装备,实实在在提高了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培养出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先后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队颁发的科技创新群体奖、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伟明(1960年4月6日出生),男,中国 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江苏 省镇江市扬中人。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 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1996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 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 创新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 课题40多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 明专利40多项,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 界先进水平;所有创新成果全部应用到我 国自行研制的作战舰艇。他领导研制成功 国产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 装备多艘潜艇,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 马伟明先后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 才”、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 奖” 、“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当代 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他领衔的科研团队 获“国家创新研究先进群体”。2002年7月 和2011年12月中央军委两次为马伟明记一 等功。
个人履历
• 1960年12月出生,江苏扬中人,中国工程 院院士。 • 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1987年于海 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 业后留校任教, • 1993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 专业博士学位。 • 1996年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提出M相/N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研制 出交直流双绕组电力集成供电系统,为国 际首创; • 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潜艇AIP发供 电系统; • 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 抑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 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 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 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 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 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 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 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 等奖(第一名)。
他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 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 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 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 • 2015年11月,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 高级别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人物著作编 • 《交直流电力集成技术》
•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 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 造船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 造船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成就
• 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供电、电力 电子、电力系统 • 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 的研究。 • 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供电系统的基 础理论体系,攻克了系统中稳定性预测、 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 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研 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 流供电系统;
• 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2年7月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4] • 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 2011年12月,为表彰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 突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 为他记一等功。
• 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 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 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 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 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
• 上述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和发展,又解决工 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并得到应用,取得了 重大的成绩。还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 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 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级专 业刊物发表论文61篇,撰写研究报告36份。 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 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