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件常见缺陷

合集下载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

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分析冲压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

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冲压件存在各种质量缺陷。

本文将从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的分类、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尺寸偏差:冲压件的尺寸是其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常见的尺寸偏差包括平直度、圆度、平行度、垂直度等。

如果冲压件的尺寸偏差超出了允许范围,会影响其装配和使用。

2.表面缺陷:冲压过程中,由于模具和原材料的摩擦、挤压等作用,容易出现表面缺陷,如划痕、折皱、碰伤等。

这些表面缺陷不仅影响冲压件的外观,还可能导致功能失效。

3.断裂:冲压件的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质量缺陷,可能导致冲压件无法使用。

断裂的原因包括材料强度不足、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等。

4.弯曲变形:冲压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可能导致模具及冲压件的弯曲变形。

如果弯曲变形超过允许范围,可能会导致装配困难或功能失效。

5.错位和偏斜:冲压件的错位和偏斜通常是由于模具安装不牢固、冲床刚性不足等原因导致,影响了冲压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原因分析1.材料问题:冲压件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其质量缺陷,如材料强度不足、含杂质或夹杂物等。

2.模具问题: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冲压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模具的磨损、厚度不均、开裂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冲压件的质量缺陷。

3.工艺问题:冲压件的质量缺陷往往与冲压工艺参数的设置不合理有关。

例如,冲压速度过快、冲压压力不均匀等都可能导致质量缺陷。

4.设备问题:冲压件质量缺陷还可能与冲压设备的性能和状态有关,如冲床刚性不足、冲压力不稳定等。

三、常见冲压件质量缺陷解决方法1.加强材料的检验和筛选,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材料缺陷的种类和级别一般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合理设计和制造模具,确保模具的精度和耐磨性。

及时维护和修复模具,延长其使用寿命。

3.优化冲压工艺参数,确保冲压过程中的力、速度、温度等参数合理。

使用先进的数控冲压设备,提高冲压精度和一致性。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冲压件是一种常见的零部件加工方式,用于制作各种金属零部件和产品。

在冲压过程中,由于材料的性质、模具设计、设备运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各种缺陷。

以下是常见的冲压件缺陷及其消除方法:1.塑性变形缺陷:塑性变形缺陷主要包括裂纹、皱折、起皮等问题。

缺陷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强度不足、模具设计不合理、设备问题等。

解决方法包括调整冲压工艺参数,优化模具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等。

2.尺寸偏差缺陷:尺寸偏差缺陷指的是冲压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包括尺寸过大、过小、不平整等问题。

尺寸偏差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模具磨损、设备不稳定、材料变形等。

解决方法包括定期检查和更换模具、调整冲压工艺参数,加强设备维护等。

3.表面质量缺陷:表面质量缺陷指的是冲压件表面出现划痕、氧化、凹凸不平等问题。

表面质量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模具表面粗糙、模具损坏、冷却液不足等。

解决方法包括修复模具表面、更换损坏的模具部件、增加冷却液供给等。

4.偏色缺陷:偏色缺陷指的是冲压件表面出现色彩不均匀、色泽不符等问题。

偏色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成分不均匀、模具表面污染、涂装工艺不当等。

解决方法包括调整材料成分、优化模具表面处理,加强涂装过程的控制等。

5.强度不足缺陷:强度不足缺陷指的是冲压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变形、失效等问题。

强度不足缺陷的原因可能是材料选择不当、工艺参数不合理等。

解决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工艺参数,加强质量控制等。

综上所述,冲压件缺陷的消除方法包括优化材料选择、调整冲压工艺参数、优化模具设计、加强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等。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对冲压工艺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冲压件常见缺陷及原因分析

冲压件常见缺陷及原因分析

汽车制造质量管理与控制冲压件常见缺陷及原因分析旧知识回顾确定合理的冲压方向压料面的确定工艺补充的设计合理设置拉深筋车身钣金件的冲压工艺常见的成形工序工艺设计方法拉延翻边修边整形ENTS0102031冲压件按质量等级要求区分,可分为外板件和内板件两类。

外板件内板件为车身上用户可以看到、接触到的冲压件。

1发动机罩外板8402101U71505顶盖(不带天窗)5700111U71519右前侧前门外板6100211U71502左翼子板8403111U71506左侧围外板5400101U715010左后侧后门外板6200111U71503右翼子板8403211U71507右侧围外板5400201U715011右后侧后门外板6200211U71504顶盖(带天窗)5700111U71508左前侧前门外板6100111U715012行李箱盖外板5604101U7150宾 悦 轿 车 外 表 件 图 表序号零件名称零件图号零件图片序号零件图片零件名称零件图号序号零件图片零件名称零件图号外板件内板件为车身上用户可以看到、接触到的冲压件。

冲压件按质量等级要求区分,可分为外板件和内板件两类。

不能为用户直接看到,或必须打开车身部件才能看到的冲压件。

(1)内板件常见质量缺陷开裂起皱暗伤拉毛变形毛刺少孔叠料(2)外板件常见质量缺陷除了具有和内板件相同的缺陷外,对其表面品质要求更高。

麻点凸包凹陷划伤波浪油痕压痕圆角不顺2冲压件质量缺陷等级A 级缺陷B级缺陷是顾客不能接受的缺陷,超出规定很大偏差,如:开裂、起皱、暗伤等。

有A类缺陷的必须报废。

是让顾客感到干扰的缺陷,在表面上摸得着和看得见的可确定的缺陷,如:压痕、凹坑等,B 类缺陷必须返工。

C 级缺陷是需要修正的缺陷,部分内板件可以通过让步接收生产,如麻点、毛刺等。

3冲压件典型缺陷识别与分析缺陷1:开裂12(1)开裂的原因开裂是因为拉应力过大而产生的(如压边力过大、变形程度过大等),一般在圆角区、变形复杂区易发。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缺陷及消除方法
冲压件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断裂或开裂:这种缺陷主要是由应力集中、钢材强度不够、误操作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优化冲裁工艺、选用高强度钢材、严格控制操作质量等。

2.堆样:这种缺陷主要是由冲裁刀具不正确、材料变形过度、切口不光滑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更换合适的刀具、减少材料变形、加强打磨等。

3.侧扭、歪斜、波形:这些缺陷主要是由冲裁机床、冲裁刀具、冲裁材料、冲裁操作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维修机床、更换刀具、选用适合材料、优化操作等。

4.喷粉、氧化、起皱:这些缺陷主要是由模具表面状态不良、模具维护不当、压力、温度等因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清洗模具表面、加强维护、调整压力和温度等。

5.毛刺、裂纹:这些缺陷主要是由模具断裂、擦伤等原因引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修补模具、更换模具等。

综上所述,消除冲压件缺陷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冲裁工艺的优化、选材、刀具维护和更换、模具维护和更换、加强操作质量等。

冲压零件常见缺陷分析

冲压零件常见缺陷分析

冲压零件常见缺陷分析
一、折弯缺陷:
1.折弯精度问题:折弯方向角值跟绘制尺寸偏差太大,折弯精度要求不能满足;
2.图角不整:利用折弯模式进行折弯时,图角不整;
3.折痕太多:折弯过程中出现折痕太多,使整体外观不佳;
4.折痕过宽:折弯过程中出现折痕过宽,影响零件外观;
5.折弯角度不规则:在折弯过程中出现折弯角度不规则,影响零件外观;
二、冲压缺陷:
1.压痕太深:冲压过程中出现压痕太深,影响零件外观;
2.穿孔太少:冲压过程中出现压痕穿孔太少,影响零件外观;
3.压痕太多:冲压过程中出现压痕太多,影响零件外观;
4.压痕不整齐:冲压过程中出现压痕不整齐,影响零件外观;
5.冲压缺口太大:冲压过程中出现冲压缺口太大,影响零件外观;
6.冲压角度不规则:在冲压过程中出现冲压角度不规则,影响零件外观;
7.压伤:冲压过程中出现压伤,影响零件外观;
8.材料变形:冲压过程中材料变形,影响零件外观;
三、表面处理缺陷:
1.磨边太粗:表面处理过程中出现磨边太粗,影响零件外观;
2.表面光洁度不够:表面处理过程中出现表面光洁度不够。

冲压件常见的缺陷及处理

冲压件常见的缺陷及处理
模具切刀间隙配合不好 或切刀破损
V1
V2
V3u
管理部位毛刺高 一般部位: 度大于0.15mm 0.15mm≤毛刺高 一般部位:毛刺高 度≤0.3mm 度大于0.3mm
毛刺
毛刺产生原因: 1、凸凹模间隙过大、过 小或不均匀
2、冲模工作部分刃口变 钝
3、凸模与凹模由于长期 受振动冲击,中心线发 生变化,轴线不重合, 则易产生单边毛刺 预防措施: 1、采用合理的凸凹模间 隙 2、修磨凸凹模刃口
发生的不良与判定
11.)到底标识不清晰
NG OK NG
检查方法:基本上以目视、触感进行检查
产生原因
模具刻字\印记深度不 足,装模高度不到位
V1
V2
刻字/印记不全
V3u
刻字/印记不清晰
发生的不良与判定
12.)材料镀层脱落,表面粗糙
检查方法:基本上以目视、触感进行检查
产生原因
V1
V2
外观面材料镀层 片状脱落
拉裂
拉裂原因: 1、模具原因:凸凹模间隙太小; 拉延筋布置不均匀;凹模口或 拉延筋槽圆角太小;压边面不 光洁 2、设备原因:压边力过大或不 均匀 3、材料原因:材料质量不好; 毛坯尺寸太大或不准确 4、操作:润滑不足或不当 预防措施: 1、调节压边力
2、调整模具间隙,使之变大且 要均匀
3、改变拉延筋的数量及位置 4、加大凹模及拉延筋圆角半径 5、提高压边面的表面质量 6、改善润滑条件 7、调整材料及毛坯形状及大小
产生原因
V1
V2
V3u
冲头多装或少装,冲头 多孔,少孔 折断;冲孔压料及冲头 间隙不好,有带料现象
目视明显(经验值:目视轻微(经验值: 0.1mm≤变形程 变形程度大于 0.3mm) 度≤0.3mm)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一般来讲,冲压件的缺陷主要有毛刺、弹复、弯裂、偏移、破裂、起皱、组织疏松、表面划痕、拉伤、碰伤、压伤等。

缺陷种类原因分析防止措施剪切断面带间隙小于合理间隙,凸、凹模有裂口,和较大刃口处的裂纹不重合修磨凸凹模间隙毛刺的双层断面断面斜度大、形成拉断的毛刺、间隙过大、裂纹不重合更换新的工作零件圆角处的蹋角增大冲孔件孔边毛毛刺大,落料件圆凹模刃口磨钝修磨凹模刃口角带蹋角增大落料件上产生的毛刺、冲孔件凸模刃口磨钝修磨凸模刃口刺产生大蹋角落料、冲孔件上产生毛刺、蹋冲裁凸、凹模刃口磨钝修磨凸凹模刃口角大金属板材在塑性弯曲时总是伴1、在工件设计上改随着弹性变形,因此,当工件弯曲进某些结构促使以后就会产生弹复弹复角减小弹复2、从模具设计上考虑减少弹复3、采用拉弯工艺4、采用其它工艺方面的措施1、毛坯的质量1、选用表面质量好的毛坯2、弯曲件设计上不合理2、设计时,使工件的弯曲半径大于其最小弯曲半径弯裂3、弯曲时没考虑好弯曲线与材料3、弯曲时,弯曲线的纤维方向与材料的纤维方向垂直4、弯曲时,没考虑好毛刺放置的4、弯曲时,应把有方向毛刺的一边放在弯曲内侧缺陷种类原因分析防止措施表面划痕、疏松7、模具硬度差,有金属粘7、提高模具硬度或更换模具材附现象料8、模具间隙过小和不均8、加大或调匀模具间隙9、拉深方向选择不当,板9、改变拉深的方向料在凸模上有相对移动模具工作平面或圆角半径上须研磨抛光模具的工作平面和毛刺,毛坯表面或润滑油中圆角,清洁毛坯,使用干净的拉毛有杂质,拉伤零件表面,一润滑剂般称“拉丝”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避免零件间产生碰撞碰伤完成后,零件之间发生碰撞压伤装具设计不合理,零件摆合理地设计装具,同时做到放时发生挤压轻拿轻放穹弯不平凸、凹模磨损,间隙大采用弹性卸料板可使板料压紧后再冲裁,避免了板料弯曲。

冲压件缺陷分析

冲压件缺陷分析

冲压件缺陷分析摘要:汽车冲压件产品种类丰富、形状复杂,在冲压生产时,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良现象。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如何避免在冲压生产时出现不良现象。

关键词:冲压件;缺陷;质量冲压加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关系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得到普遍的运用。

在我国汽车生产过程,如汽车车身、车架及车圈等零部件都是冲压加工出来的,而且汽车冲压件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形状日趋复杂,在冲压生产时,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良质量现象,如何避免问题的产生,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此做进一步探索。

1 冲压件质量缺陷1.1 凸凹模间隙引起的冲裁断面质量缺陷影响冲裁断面而引起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冲裁间隙。

在冲压件加工过程中,冲裁间隙主要是由材料厚度、材料材质、初冲截材料的供应状态、润滑方式等等因素影响。

由于生产过程中,冲压件设计精度要求、生产条件不同,在实际加工时,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间隙值。

冲裁间隙对冲压件冲裁断面的质量、模具使用状况、冲压精度、力能消耗等多个工艺参数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冲压件毛刺大小、冲压断面残余应力大小、模具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一个最佳间隙值,作为生产的一个指导值,从而保证冲裁断面质量。

1.2 凸凹模质量缺陷引起的冲裁断面质量缺陷在冲裁断面时,若其所用刃口磨损,往往导致冲裁断面周边有二次剪切出现,因为裂纹产生的滞后的原因,有较高且薄的毛刺产生。

再者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局部刃口塌边的出现,使局部出现超差间隙,从而冲压件出现高度不均、毛刺根部R增大。

而导到局部刃口塌边出现,往往是因为局部刃口磨损或者是刃口热处理效果不良所到,需要对刃口做修复处理后,再开始生产作业。

当全锥度凹模研磨超差或凹模垂直度降低时,也都会导到冲裁断面出现质量问题,一般表现为斜度变大、出现塌角等。

当凸凹模硬度过高或定心严重超差时,容易出现卷刃和引起凸凹模局部缺口,这些,都直接导致冲裁面凸凹形线条出现。

凹模孔表面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因粗糙面的存在,导致冲压件质量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压件常见缺陷及调整
一、拉深模的调整内容有哪些?如何进行?
1 进料阻力的调整
在拉深过程中,若拉深模进料阻力较大,则易使制品拉裂;进料阻力小,则又会起皱。

因此,在试模时,关键是调整进料阻力的大小,即调整压边力的大小。

拉深阻力的调整方法是:
(1)调节压力机滑块的压力,使其处于正常压力下进行工作;
(2)调整拉延模的平衡块,以控制压料力的大小;
(3)调整材料的定位,也可以控制压料力的大小;
(4)调节拉深模的压边圈的压边面,使其与坯料有良好的配合;
(5)修整凹模的圆角半径;
(6)修整压边筋间隙;
(7)采用合适的润滑剂。

2拉深深度及间隙的调整
(1)在调整时,可把拉深深度分成2~3段来进行调整。

即先将较浅的一段调整后,再往下调深一段,直到调到所需的拉深深度为止;
(2)在调整时,先将上模固紧在压力机滑块上,下模放在工作台上先不固紧,然后在凹模内放入样件,使上`下模吻合对中,调整各方向间隙,使之均匀一致后,再将模具处于闭合位置,拧紧螺栓,将下模固紧在工作台上,取出样件,即可试模。

二、试摸时,出现工件表面檫伤或壁部变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应怎么进行调整?
其主要原因如下:调整方法是:
1、凹模圆角太小或表面质量粗糙;1、加大凹模圆角半径,或进行凸、凹模抛光;
2、凸、凹模间隙太小,造成表面檫伤;2、应加大凸、凹模间隙;
3、压边力太大,3、分析材料的流动方向,设法减小压边力;
4、润滑不良或板料的金属微料附着在凹模上。

4、将凹模表面抛光或镀铬,减小表面粗糙度值。

三、试模时,拉深件表面起皱应该如何调整?
1、调整压力边的大小
当折皱在制件四周均匀产生时,应判断为压料力不足,逐渐加大压料力即可使皱纹消除。

如果增大压料力仍不能克服折皱时,则需增加压边圈的刚性。

由于压边圈刚性不足,在拉深过程中,压边圈会产生局部挠曲而造成坯料凸缘起皱。

当拉深锥形件和半球形件时,拉深开始时大部分材料处于悬空状态,容易产生侧壁起皱,故除增大压边力外,还应采用拉深肋来增大板内径向拉应力,以消除皱纹。

2、调整凹模圆角半径
凹模圆角半径太大,增大了坯料悬空部位,减弱了控制起皱的能力,故若发生起皱时,可在调整时,适当减小凹模圆角半径。

3 调整间隙值
间隙过大,当坯料的相对厚度(坯料的厚度与直径之比)较小时,薄板抗失稳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折皱,因此适当调整冲模间隙,使其间隙调得小一些,也可以防皱。

四、拉深模在试模时,制品常会被拉裂,其调整冲模的方法是什么?
在拉深时,制件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拉应力大于筒壁开裂处材料的实际有效抗拉强度。

解决拉深件的破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调整:
(1) 调整压料力,使压料力变小,即减少压边圈的压力,并使其压力均匀;或调整材料的定位,减小拉裂边的压料面积,
(2) 调整拉深间隙,使间隙变大,并使间隙变得均匀。

(3) 调整凹模圆角半径:凹模圆角半径太小,会使制品容易拉裂,故加大凹模圆
角半径,可减少拉裂程度。


(4) 调整凸模圆角半径:凸模圆角太小,会使制品会拉裂,故适当加大凸模圆角半
径的尺寸;
(5) 调整凸模与凹模的相对位置:凸模土凹模若装配时没有对正或凸模与凹模与基
面不垂直,也会造成制品的拉裂;
(6) 模具的上、下模板。

凸、凹模固定板的平行度较差,故装配后累积误差造成凸、
凹模不垂直于基面而拉裂制品,这时要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必要时
要更换零件;
(7) 模具的凸端面的粗糙度数值太小,凹模工作表面及压边圈表面粗糙数值太大,
致使制件拉裂,因此在调整时,要对其分别进行修整;
(8) 毛坯尺寸太大或形状不当,板料质量及润滑不好,也会使制品被拉裂。

故应改
换坯件及调整冲压工艺。

造成制品被拉裂的原因很多,在调整时应仔细检查破裂状况、产生的部位,确定破裂产生的拉深行程位置。

根据具体情况,推断产生破裂的原因,从而制定出解决破裂的具体方案,以防止制件的破裂。

下面例举生产中出现的零件缺陷及其调整方法:
一、 在工件中间R 角位置出现变薄,原因是材料表面油膜太少,造成材料在拉
延时流动性差,在R 角处的进料阻力刚好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因此在该
处出现变薄现象;
调整方法:在右图模具的相对位置上涂拉延油,以降低R角处进料的阻力。

变薄 涂油
二、 A 处表面出现波浪,原因是压边力小压不住料;
调整方法1:下调外滑块高度以加大压边力(注意检查右图B 处,因压力加大该处容易出现拉薄);
调整方法2:降低下面1图的两个平衡块高度,也可增大该处的压边力; 调整方法3;调整材料的定位——把下面1图的两个定位块向外调整,以增大A 处的压边面积,也可增大压边力(但要注意C 处转角,由于材料往A 处移动后,C 处的压边力减小会产生滑移线);
调整方法4:在下面图2的外滑块相对一边垫垫片,以单独降低该边的闭合高度,也可以加大该边的压边力;
调整方法5:补堆焊压边筋,减少压边筋间隙,增加进料阻力。

A 处
B 处
C 处



定位块 图1
图2 垫垫片
压边筋
三、如左图A 处拉裂:主要因为拉深时的进料阻力(压边力)大于材料的实际有效抗拉强度,即强度极限,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拉裂,就要减少开裂处的进料阻力;
调整方法1:用垫片适当垫高右图所指的平衡块,达到降低该处所对应的压边力;
调整方法2:如右图箭头所示,往右调整材料的定位,减少压边面积以达到降低压边力;
调整方法3:在右图B 处的压边筋涂上少量的拉延油,从而降低摩擦阻力; 调整方法4:用油石修磨,把右图B 处压边筋的R 角放大,加大压边筋间隙,来减少进料阻力。

A 处
左图 右图
平衡

定位块
B 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