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
名著
作者
《水浒传》
施耐庵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评价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中期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中期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清初学者张履祥说:(浙江嘉兴一带植桑养蚕)“叶盛者一 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 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 材料说明该地区() A. 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B. 开始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C. 桑蚕业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 种桑养蚕能获较高经济利益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
01
A. 文人创作意识觉醒 B. 文学素材不断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渐趋放松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
01
A. 文人创作意识觉醒 B. 文学素材不断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渐趋放松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 顾炎武提出分权共治。据此可知,两人均主张() A. 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B.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C. 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 顾炎武提出分权共治。据此可知,两人均主张() A. 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B.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C. 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明清经济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时期,农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李时中等人提出了诸多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管理。
例如,明代实行了田赋制度,对土地进行了调查和测量,确保了官府对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丝绸的品质和技术。
二、商业繁荣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得以蓬勃发展,各种商业市场和商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明代商人形成了许多商会,这些商会在贸易、保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例如,明代实施了海禁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清朝继续推行了海禁政策,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
三、手工业与农业支撑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发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以家庭工业为主,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功能。
一方面,手工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四、海外贸易与西方输入明清时期,中国开展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商品交换。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通过海上贸易将大量的商品输入到中国,如烟草、玻璃、马铃薯等。
这些商品的引进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新的变化。
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外汇收入,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意义:使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⑵农产品商品化: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手工业的进步⑴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的新式“纱绸机”。
⑵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
⑶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⑷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
⑸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缓慢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⑴产生:原因:①直接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
②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满足了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关系)出现。
实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⑵发展: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⑶特点:①发展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②水平低,力量不足,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稀疏出现(一些地区、部门)。
⑷受阻原因:①市场狭窄: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资金缺乏: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州府志》
14、15世纪,西欧也是稀疏地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中国只比西欧晚了两个世纪。 历史同样赋予我们发展自己的机会,可 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 处在萌芽状态,已经衰落的封建王朝最 终败倒在欧洲资本主义脚下。 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 截然不同?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 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 恤,……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 使人们无需同外界有太多交流,是落后 材料二:远在清代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指由南部 的封建经济的产物;惧怕外国势力的深 沿海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之马市。夷人贪而不亲,求 入,破坏统治秩序,是对西方殖民者的 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 一种消极抵御,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 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 矣。” 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中国封建社会进 ——引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 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 信心,或着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 封,盲目自大;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 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过敏了, 思想。 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1、明朝一条鞭法 1581年
1)原因 A、明朝中后期,农民负担的赋役过于
沉重,不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而且 国家财政也面临极大困难。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3)内容:一条、银两、人丁、田亩 4)影响:减轻、松弛、适应、有利于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明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纵横交错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并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在明朝的后期,商业经济也开始发展。
明代的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和长途贸易组成的。
市场贸易在城市中进行,城市中的市场面积有所扩大,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长途贸易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陆路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大河流和运河进行的,而海路贸易则是通过明代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途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城市的繁荣,例如杭州、苏州等地成为那时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尽管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明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如预期。
明代的封闭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外来的侵扰。
这种政策使得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贸易呈现出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少数几个海港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脱节,错失了与外界交流、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明代封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封闭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种差距让中国逐渐退居世界经济的边缘。
同时,封闭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难以与国际接轨,错失了许多进步的机会。
“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明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基本上延续下来。
清朝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政策,称为“海禁”,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封闭的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要支柱:明清时期,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大部分人口依靠农业生产谋生,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比重。
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创新,如棉花和甘蔗的引进以及茶叶和烟草的大规模种植。
清代还推行了粮食税法,增加了政府对农民的征税收入。
2.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城市的商贸市场繁荣起来,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升。
手工业生产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内外。
3. 对外贸易的增加: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迅速增加。
明代中期开始,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商人开始踏上了海上贸易的征程,与南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清代则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4. 商品经济的兴起: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市场经济日渐成熟,货币交换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
通过市场交换,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日益突出。
5. 政府干预经济的增加:明清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增加。
清代实行了专制的统治体制,政府通过发布法令、规范商业行为和设置专门机构来管理和管控经济活动。
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如鼓励商业贸易、促进资本流动、调整税收政策等。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市场的扩大
01
明清时期,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商 品市场得到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增加,还加速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02
商品市场的扩大还推动了商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竞 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商家们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产品质 量、降低生产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等。这种竞争环境促进 了商业创新和效率提升。
贫富差距的扩大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部分人通过经营工商业致富, 而大部分人则陷入贫困。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的 不稳定和经济的不平衡。
富人阶层通过积累财富,进一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形成 商业资本的集中。而贫困阶层则生活困顿,难以获得基本的 生活保障,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土地制度
01
明清时期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土地
的集中和地主阶级的崛起。
农民生活
02
农民在土地政策下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困苦,受到地主阶级的
剥削和压迫。
农业技术进步
03
尽管农民生活困苦,但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水
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等。
04
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
商帮的崛起
以地域为纽带的商帮如晋商、徽 商等逐渐崛起,他们通过经营盐 业、茶叶、丝绸等商品,积累了 大量财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货币制度的变革
明朝开始使用银两作为主要货币, 清朝时期银钱并用,货币制度的 变革促进了商业交易的便利化。
人口的增长
人口数量激增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商业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经济的发展
与“闭关锁国”
学习目标
明清经济的发展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
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探究过程:
一、导入
1、图1大家来看这四幅图片,你能认出来几张来?看过四张图片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从汉、唐一直到明初都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对外友好的交往交流)那么到了清朝又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样影响?出示图2标题,导入新课。
2、图3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自主学习
3 根据学案阅读课文进行勾划、填写
4、展示(六名学生板演)
5、生巩固记忆,小组检查。
6、图4出示农作物图片,这些引进的优良品种对生活和经济有什么意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解决了人口粮食问题,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过渡:正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7、图5-----9,展示手工业发展状况,(我们一起来看图片,景德镇在什么时候
称为瓷都的?北宋。
青花瓷始于宋,成熟于元,鼎盛于明代。
)
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8、图10---12,展示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
三、合作探究
过渡:图13,商业的空前活跃,促使一些行业出现新的变化。
那就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展示图14,资本主义的性质。
(户:是拥有生产资料和资金的早期资本家,他们开设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靠雇佣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剥削的是雇佣工人。
封建地主:则占有大量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
)
过渡:但是,就像学案中的王二一家一样,开始于明朝的资本主义到了清朝并没有大踏步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
这是为什么?图15
9、阅读课本118页,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过程、影响?
展示图16,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10、当清政府在实行“闭关锁国”时,(图17)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新的时代(图18)。
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图19)
11、图20,反思提高,小组交流,生答。
12、“闭关锁国”启示,图21(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坚定不移的走对外开放之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国家正在实行的一项国策(改革开放),取得哪些成绩?展示图22正像胡锦涛说的“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这项国策同样也是用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也需要交往、交流,取长补短。
四课堂小结,
11、图23明清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商业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正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又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五达标练习
做学案练习题(两生板演)
明清经济的发展
与“闭关锁国”
杨家栋
临沂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