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互联网+ 教学设计

互联网+ 教学设计《互联网+教学设计》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互联网+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教学设计有机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流平台,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海量的知识信息,教师能够利用各种在线工具和软件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首先,互联网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以往,教师的教学资源主要依赖于教材和教辅资料,内容相对有限。
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各类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以及优秀的教学案例、教案、课件等。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地图和卫星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在教授历史事件时,利用相关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能让学生更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情境。
其次,互联网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相对较低。
而在互联网+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软件等工具,设计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例如,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知识点的讲解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主要用于讨论、答疑和实践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
混合式学习则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灵活安排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
再者,互联网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进度都有所不同。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
教育教学活动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师生互动不够充分,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
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旨在提高教学效率、个性化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听讲解、做练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
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无法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传统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相对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课堂教学也逐渐面临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何结合互联网+的理念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互动性强、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成为教育界共同思考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以期对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3 研究意义智慧课堂是利用互联网和先进技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新热点。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教学目标在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学目标可以更加具体、明确和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而且,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规律,使得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在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挖掘和整合各种优质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注重跨学科、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内容融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应用。
三、教学方式在进行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网络仿真、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
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自主化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融合。
四、评价方式“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互联网单元教学设计

互联网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工具。
无论是教育、商业、娱乐还是社交,互联网都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们也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堂高效且生动的互联网单元教学,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应该通过本次教学达到的目标。
在设计互联网单元教学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IP地址、域名解析等。
2.掌握互联网的常见应用:让学生熟悉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并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应用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
3.培养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网络版权等问题的认识,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互联网资源,并能够评估和筛选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在设计互联网单元教学策略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展示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分享有趣的网络现象等方式进行。
2.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联网的优缺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评价互联网的发展。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网络使用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4.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互联网的使用过程,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等。
三、教学资源的选择与使用在互联网单元教学中,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选择与互联网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这些书籍能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教案)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 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 网络价值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8个模块,包括互联网概述、互联网技术基础、互联网应 用、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兴互联网 技术。
上课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共16周。
03
上课地点
学校计算机实验室。
建议二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积极参与在线讨论、提问 和分享,及时获取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不断调整和优化自 己的学习策略。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介绍了互联网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互联网的全 球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
资源整合
01
通过教育云平台、在线课程网站等途径,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
整合,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资源体系。
资源共享
02
鼓励教育机构、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共享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
有效利用和知识的广泛传播。
开放性原则
03
推动教育资源的开放获取和使用,降低学习门槛,促进教育公
平。
提升数字化学习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互联网将与各行各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互联 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互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 发和法律法规建设,保障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益。
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到90年代末的电子商务兴起,再到 21世纪初的移动电子商务和社交电子商务的崛起,电子商务经历了不断变革和完 善的历程。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互联网+时代的课件制作技巧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和工具,如多媒体素材、交 互式内容等,使课件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优秀的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案例
虚拟实境教学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体验课程内容,提 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吸收力。
在线协作学习
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远 程协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 合作和沟通能力。
结论和总结
互联网+时代给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和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我 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高 学习效果。
优秀的互联网+时代课件制作案例
互动式教育应用
数字故事讲解
使用互动式应用程序设计的课件,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 学习效果。
通过数字故事讲解课件,生动形 象地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线测验
制作在线测验课件,帮助学生巩 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设 计与课件制作》
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的世界。在这个演示中,我 们将探索互联网对教学的影响,并分享一些创新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技巧。
互联网+时代概述
互联网+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为教学带来 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互联网+时代对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资源获取、知识传授、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学 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和参与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如个性化教学、开放性教学、 跨学科教学等。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师生互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案设计

师生互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案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也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需求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为此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努力革新。
其中,新型教案设计正是这种变革的集中体现。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只有老师单向讲解,而学生则仅是被动地接受。
而在新型教案设计中,教学主张是“以学生为主”,即“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与学习知识,老师充当咨询者和教学指导者,三者形成互动的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这背后体现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在学生的趣味和需求之中寻找教学切入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教育资源的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课本、教师讲解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的海量化,也带来了诸多的教育资源。
比如在线教学平台、MOOC、在线开放课程等。
这些新型的教育资源呈现出便捷、灵活和全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鼓励学生广泛开阔视野,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只能通过单向讲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在新型教案设计中,互动式教学成为了新的主流。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的变革新型教案设计注重全面的个性化教学,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个理念。
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教学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个性化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浩如烟海,教案设计也越来越注重选择和筛选教学资源,并将其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涵盖深度和广度的知识体系,从而打造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五、教育评价的变革教育评价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评价已经与传统的教育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互联网教育与教学设计教案

互联网教育与教学设计教案引言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互联网教育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在互联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教育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并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教案。
一、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和特点互联网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并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互联网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资源丰富: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教学视频等,大大拓宽了学习的领域。
2. 弹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无需受到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
3. 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 互动性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设计在互联网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互联网教育中,教学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适应学生需求: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
2. 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整合,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学习的质量。
3.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和活动设计,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4. 促进互动和合作:教学设计可以设计各种互动和合作学习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三、互联网教育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姓名:宋丽华学校名称:高密市北关小学联系地址:高密市振兴街1661号联系电话:0536——2323649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活化石》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2.学科:小学语文3.课题:《活化石》4.课时:1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博、珍”等11个生字,会写“化、代、植、孙”等8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培养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材分析《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同时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对课文中的古生物进行一些介绍。
突出方法: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加深理解体会。
教法和学法导航:教法: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用自学的方式进行识字、朗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其他几种濒危生物(银杉、水杉、白鳍豚、扬子鳄)图片,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以及化石的资料。
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基于二年级小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对“活化石”更是疑问重重,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的现实,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濒危生物的意识。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利用互联网查阅有关古生物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阅读,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发现,引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课堂上我还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通过“说”、“读”、“介绍”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中让多名学生分别扮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模仿《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自己。
学生这样介绍银杏树:我叫银杏树,又叫白果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
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我的果实。
所以,我又叫公孙树……教学媒体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这一课堂学习辅助手段,帮助孩子了解“化石”等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各个重点环节适时地利用ppt课件,比如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化石,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多幅化石图片,给孩子以直观认识,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我从互联网上搜集的化石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F%D6%C1%FA%B B%AF%CA%AF%CD%BC%C6%AC&in=3969&cl=2&lm=-1&st=-1&pn=260&rn=1&di=96289424910&ln=19 76&fr=ala0&fm=ala0&fmq=1330350574879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 ace=0&is=&istype=2/noun/show-1-1.html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生答:化石。
(板书:化石)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他们是怎样形成的吗?生:沉思。
师:请同学们看看什么是化石,(播放我从百度搜索的介绍“什么是化石”资料):/gb/lives/paleontology/museum/msu201_01.html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活化石》。
师: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2、学生质疑。
生问:“化石”不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形成的吗?怎么还有“活”的?3、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1.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听课文朗读(课件播放课文范读:/html/y2_645_1957.html),注意模仿,并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注意语音、语调。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明确要求:(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以上问题答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请其他同学点评,注意读音、语速,要求是:不停顿,不重复,不漏字,不添字。
4、师生评议。
师:请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生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同学们认识一下“银杏树”。
课件播放银杏树图片。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2%F8%D0%D3%C A%F7%B4%BA%CC%EC%B5%C4%CD%BC%C6%AC&in=25405&cl=2&lm=-1&st=&pn=3&rn=1&di=14665077 750&ln=1947&fr=ala0&fm=ala0&fmq=1330352110076_R&ic=&s=&se=&sme=0&tab=&width=&hei ght=&face=&is=&istype=;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口头说出银杏叶的特征。
请大家重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观察图片和实物)“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一块块_________ 一把把__________一条条_________ 一棵棵__________(2)理解“公孙树”.师:“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做出回答。
生: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师: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二段吧!(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重点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段落。
①师: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这两小节时,我先让学生从这两种活化石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读一读。
读完后,小组间交流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并说出原因。
③解说大熊猫。
我请喜欢大熊猫的小朋友说说喜欢大熊猫的原因。
引导学生看课文,有感情朗读。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大熊猫的图片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4%F3%D0%DC%C 3%A8%B5%C4%CD%BC%C6%AC&in=2365&cl=2&lm=-1&st=-1&pn=5&rn=1&di=50098841160&ln=1999 &fr=ala0&fm=ala0&fmq=1330352575616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 e=0&is=&istype=2;通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指导学生按照观察顺序,来描述大熊猫的外貌。
我先做了简单示例:例如,大熊猫的耳朵……,眼睛……,鼻子……,四条腿……,身子……。
然后再次朗读此段落,读出大熊猫的可爱。
这一段落总共有三句话。
经过描述大熊猫的外貌,学生基本能体会到大熊猫的可爱。
在处理下面两句话时,我主要是补充课外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先针对“和大熊猫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还有很多”,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了猛犸象(用课件展示图片:/tupian/7019183.html)和剑齿虎(用课件展示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D%A3%B3%DD%B B%A2%CD%BC%C6%AC&in=19149&cl=2&lm=-1&st=&pn=9&rn=1&di=10022309355&ln=2000&fr=ala 1&fm=ala1&fmq=133035356454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 ype=#pn12&-1&di64157529735&objURLhttp%3A%2F%2Fa3.att.hudong.两种已经灭绝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