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发展史
百年越剧音乐与三大音乐思潮——写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

塘调 】【 、孟姜女调 】 等十余种 。 从越剧音乐组织这些 唱曲的音乐思维方式和这些 曲调 自身的形态看 , 其
音乐制式应属 曲牌联缀体。 戏 曲音乐曲牌联缀体产生 的思想渊源 , 中国 是 传统文化 中“ 和而不同” 思想。它主张将多个不 同的 曲调合在一起为我所用 。 从早期越剧音乐 【 呤哦调 】、断工调 】 的来源 【 等 及组织这些 曲调 的思维方式可见 , 早期 的越剧音乐 就是传统音乐资源共享制以及 “ 和而不 同”音乐思 想 的 产物 。 新生的越剧音乐既熟悉又新鲜 , 所谓 “ 的笃班 , 的笃班 ,笃得男人勿 落坂 ,笃得女人勿烧饭”顺 口 溜 , 描述 了越剧音乐第一个高潮出现 时,受老百 就 姓热烈欢迎的情景。 从越剧音乐产生 的角度看 ,与其说越剧音乐是 由马潮水等首创的 ,还不如说 , 马潮水等找到 了 是 种发展越剧音乐的思想和方法 ,由此形成 的音乐 思潮正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更为确 切。
关键词 : 越剧音 乐 马潮水 、 施银 花、 袁雪芬和刘如 曾
三大音乐思潮
科 学发展音 乐思想
越剧音乐是怎么形成 的?为什 么能在短短 的百 年中 , 从小 山村 走进 大上海 ,又从 上海走 向全 国和 国际?究其 原因可能有千万条 , 但其 中, 最主要 的是 它拥 有科 学 发 展 的 音乐 思 想 。 本文所谓 的越剧音乐科学发展思想 , 主要指遵 循 越 剧 音 乐 客 观 的发 展 规 律 , 进 越 剧 音 乐 发 展 的 促 正确思想 和技艺方法 。 越剧音乐是越剧的灵魂。越剧音乐作为 一种音 乐文化现象 , 穿其 中和促使其形成 、发展和繁荣 贯 的 , 是科学发展的音乐思想。 则 百年越剧音乐本体经历 了男 腔 , 腔、女腔交替和 男 女腔 三个 时期 的三大变革 ,由此 出现了越剧音乐发 展史上 的三个高潮 。而每个时期 的每次变革和每个 高潮 的出现 , 应该说无不都是越剧音乐发展思想之 使然 。 发生和盛行于在这三个时期 , 促使越剧音乐发 展 的这三种音乐思想 ,就像大海 的波涛 ,一浪紧接 着一浪 ,一浪更 比一浪高 ,由此使越剧音乐从无 到 有, 由低级 到高级 , 由原始简单 , 经音乐体制的转换 和声腔的重构等 ,推 向了完善成熟和繁荣 ,故本 文 将这三种音乐思想 , 之为三大 音乐思潮 。 称 发展越剧音乐的三大音乐思潮 , 是同一条链上 有序连接的三个环节 , 在不 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 但 表现形式和特征 , 其作用 和影 响也不 相同。 越剧音乐发展的第一大音乐思潮 “ 和而不 同” 的音乐 思想 该思 潮 的发 生和形 成 ,以 马潮水为代 表 ,以 10 96年越剧音乐的诞生 , 实行曲牌联缀音乐体制 和 走出山村为标志。 10 年 清明节前一天 , 96 以马潮水 (85 94 18 —17 ) 为代表 的浙江 嵊县六位 男性农 民化 妆登 台上演 了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和理解。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产业 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有助于推动 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05
越剧的传播与影响
越剧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
起源与发展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进入繁荣时 期,不仅在浙江地区广为流传, 还逐渐走向全国和海外。
越剧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
越剧版本的《红楼梦》是越剧的经典 之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代表作之 一。Fra bibliotek《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 剧的另一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与 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越剧版本的《西厢记》也是经典之作 ,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服饰特色
01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演员的服饰多采用丝绸、
锦缎等高档面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02
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越剧的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能够展现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例如,
贵族角色的服饰通常华丽、高贵;平民角色的服饰则简朴、自然。
03
服饰与剧情相呼应
越剧的服饰与剧情相呼应,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享受。例如,在
地域特色
越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舞 等多种表演形式。
经典剧目
越剧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深受观众 喜爱。
越剧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 2
国际化进程
越剧在20世纪初开始走出国门,逐渐在国际舞台 上崭露头角。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越剧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2-4][8-9]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历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1953年底拍竣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
当时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更为主要的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被周恩来多次用来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11-12],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国际舆论对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怀疑由此冰释。
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剧唱腔。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捧红了一个剧种。
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在80年前后取得2亿票房(那时票价也就2毛钱左右),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
自此,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
百年越剧发展史

戚派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其 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 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 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 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 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吕派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 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 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 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 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 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代表作:《三看御妹》中的刘金 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 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 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 周柳萍等。
东王村——越剧诞生地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 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 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在乡亲 的热情鼓励下,邀请了高炳火、 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 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 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十余人,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香火堂前 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起 草台,登上了越剧作为戏曲形式 发展的第一个舞台,进行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范派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 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 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阳刚之美。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 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陈雪萍、章瑞虹、韩婷 婷、孟轲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等。
越剧 发展史。

竺水招
姚水娟
越剧走迚新时代 1976——
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癿发展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癿崛起。 “文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癿重规下,越剧很快得到复苏。1981年全国越剧团 恢复到130多个。在这个时期,上海及其他省癿越剧相对来讲影响较小,而浙江癿 越剧丌仅有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癿优势,而丏有质癿体现,那就是浙江小百花 越剧团,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癿代表。在越剧癿振兴声中,作为越剧发源地癿 浙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规对青年演员癿培养。1982年秋,丼行了全省戏曲小百 花汇演。演出癿数百个剧目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青年越剧演员演出癿剧目,涌现了 一批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癿青年演员。由此发现了越剧癿希望队, 展现了越剧癿新曙光,为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良好癿基础。 小百花汇演结束丌丽,浙江省抓住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癿契机,从全省 60多个越剧团几千名演员中选出了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讪班, 在省艺校迚行强化讪练。最后,竞选出26名优秀苗子组成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赴港 演出团,排演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癿力作《五女拜寽》、《汉宫怨》等剧目,亍 1983年秋天赴香港演出,广受香港观众癿欢迎。“无名小卒,一鸣惊人”传为美谈。 1984年5月正式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以后癿岁月中,“小百花”癿足迹遍及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 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匙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劢。
嵊州位亍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亍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癿 说法。秀美癿越剧便发源亍此。清朝末年,嵊 县(弼时只是为县)民闱就有丰富癿精神文化 生活,民闱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闱文化里,有一种幵丌起眼癿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癿最早萌芽。
越剧小生和花旦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钱惠丽 女,一级演员。浙江诸暨人,1963年4月出生。 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诸暨越剧团,工小生。开 蒙戏《红楼梦》,因其扮相英俊,桑音亮丽,脱颖而 出,以“哭灵”一折参加绍兴地区青年演员会演,获 优秀演出奖,接着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获学员 表演优秀奖。1988年,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 楼剧团的领衔演员 钱丽亚 女,二级演员。 浙江海宁人,1962年7 月出生。1979年高中 毕业后考入上海越剧 院为学员,1980年至 1982年被送入上海市 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工小生,学唱徐派。 1983年起任上海越剧 院演员。她擅长唱功, 嗓音明亮甜润,现任 红楼剧团领唱。
韩婷婷
张 伟 忠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越剧流派的传承与突破

血》 中的痛责 ,绝代艳 后》 《 中的冷 宫和著名 的三哭 , 香 即《 妃・ 哭头》《 、梁祝 ・ 哭灵》《 、梁祝 ・ 哭夫》 。袁雪芬并没有一副 天生的好嗓子 , 但她扬长避短 , 以情取胜 , 以情 动人 , 唱腔的 节奏变化多端 , 气口运用和力度把握 , 自 , 从容 如 韵昧十足 。 从上世纪 3 年代起 , O 袁雪芬共参演剧 目 1 多 出, 中 , 0 0 其 她 饰演的祥林嫂 、 祝英台 、 崔莺莺 、 花木兰 、 瑾等 . 秋 已经成为 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 创立 的袁派 . 她 对越剧旦角的唱腔发
蓝 而胜于蓝 。从越剧发展的百年历程看 , 正是因为其流派层
尹桂芳是越剧界另一位泰斗 级的人物 ,尹派创始人尹 桂芳是最早投入 “ 新越剧 ” 改革的明星 。 为越剧 的发 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 4 0年代 , 尹桂芳经常看京剧 、 话剧的表演 , 视野逐渐开 阔。 感到必须对科班 的老套套进行改革 .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观众的需要 ,她在继承竺素娥 等同行前辈精华的基础 上, 又向京剧小生名家叶盛兰 、 姜妙香等 求教 , 逐渐 形成 了
在前人}肩膀上 , 向 才能有更高 的成就 。 袁雪芬创立的袁派是
在 王杏花的唱腔上发展 而来 , 而戚雅仙 的戚派 , 金彩 凤的金 派是继承发展了袁派 . 并融入 了自身的特点 。其次 , 越剧 的 流派的形成还包含了剧 目、 唱念做打等多方面的因素 , 中 集 体现在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上 。 往往一个角色 。 就是一个 流 派 的代名词 。 例如说到王派 , 人们就自然想到王文娟塑造 的 林黛玉 , 而说到袁派人们就会浮现 出袁雪芬饰演的祥林嫂 。
14 年 。 雪芬开始尝试 进行越剧 改革 , 92 袁 主要 是因为越 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 悠 越 韵 常 绕 梦 魂 ,
越剧简介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越剧以嵊县一带的民间 说唱形式“落地生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 形成的。在发展中,还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 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 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专业剧 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 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 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 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生角流派有尹派、 范派、徐派、竺派、毕派、陆派等,旦角流派有袁派、王派、傅派、戚 派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吕瑞英
毕派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工小生。 毕春芳的表演飘逸潇洒,松弛自然,擅长演喜剧, 唱腔吸收融合尹派和范派的音调,自成一格,嗓音 清脆而富有弹性,运腔圆润,咬字清晰,唱法多变, 旋律新颖。 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 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 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 。 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 等。
东王村——越剧诞生地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 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 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在乡亲 的热情鼓励下,邀请了高炳火、 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 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 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十余人,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香火堂前 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起 草台,登上了越剧作为戏曲形式 发展的第一个舞台,进行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金派
由金采风创立,工青衣。 金采风擅长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细 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师承 袁派的基础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转 华彩,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厚,念白讲究 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 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 中的李秀英等。 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
范派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 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 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阳刚之美。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 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陈雪萍、章瑞虹、韩婷 婷、孟轲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等。
吕派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 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 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 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 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 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代表作:《三看御妹》中的刘金 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 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 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 周柳萍等。
傅派
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 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 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 力。 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 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 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 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 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洪芬 飞、陈岚、何英、陈颖、陈飞、颜佳、陈艺、裘丹 莉、董鉴鸿、盛舒扬等。
竺派
由竺水招创立,竺水招生旦全才, 主工小生。 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 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 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 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 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 愁女》等。 流派传人: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 静、殷瑞芬。
施家岙——女子越剧诞生地
施银花
女子越剧的兴起 (“四工调”时期)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 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 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 海。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 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 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 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 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 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 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 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 有的则学电影、话剧。
张派
由张桂凤创立。工老生。 其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 性格;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 明,声情并茂。 代表剧目:《二堂放子》中 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 张箍桶 。 流派传人:王金萍、张国华、 董柯娣、张承好、郑曼莉、章 海灵、王晓玲、乐彩珍、吴群、 蔡燕等
张派2
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 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 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 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 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嗓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 域可达两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 力。 代表剧目:《貂蝉》、《秦香莲》、《相思曲》等。 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杨学梅、吴国兰、舒雪 芳、洪倩等。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工闺门旦。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善于叙 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 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 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被喻 为“越剧新后”。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 中的香妃等。 袁派优秀传人有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 筱水招、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小歌班”概况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 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 “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 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 “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 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 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 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 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王派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 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 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 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 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 《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 中的孟丽君等。 王派优秀传人有孟莉英、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舒锦霞、 周云娟、俞建华、陈晓红等。
戚派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其 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 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 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 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 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素有“越剧 皇帝”之称。尹派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 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 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越剧中还有“十生 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 《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 王君安、萧雅、陈丽宇、王清、张琳等。
陆派
由陆锦花创立,工小生。 陆锦花擅工穷生、巾生,表演潇洒 自然,风雅脱俗,绘形传神,其唱腔 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丰富提 高的,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 清晰入耳。 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 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 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徐标新、曹 银锑、裘巧芳、张宇峰等。
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
袁雪芬倡导并实践的“新越剧”改革,促使更多越剧女伶的觉醒与抗争。 1947年8月“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就是足以彪炳女子越剧史 的空前壮举。 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 桂凤、筱丹桂、徐天红、吴小楼 。
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 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 《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 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 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 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 《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 步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在这一时期,各位越剧大师独具个性色彩的唱腔流派纷纷形 成。
金荣水
1923年5月在嵊县施家岙村陈明 辉家开办绍兴女子越剧科班。由 在沪经商的嵊县人王金水出资, 男班艺人金荣水为教师。以优厚 物质补助为诱,方招得11至14岁 女孩20余名。始用男班艺人的 “赋子”施教,再按角色分抄单 片,教了《拣茶叶》《绣荷包》、 《卖夏布》等小戏及大戏《双珠 凤》。三个月后,在住地“串红 台”,为女班首次登台演出。剧 目为《双珠凤》,由施银花、屠 杏花、马秋霞、俞菊英等出演, 称“髦儿小歌班”。
三花一娟一桂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 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 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 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 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