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及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无级变速器是现代机械传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能够在不改变传动比的条件下实现转速的连续调节,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和机床等领域。

传统的无级变速器存在一些缺点,如尺寸大、重量重、效率低等,同时,对于一些高速、大扭矩的传动系统,传统的无级变速器难以满足其要求。

因此,新型的无级变速器技术备受研究关注。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是一种新型的无级变速器技术,其机理为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转矩传递和转速变换,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在高速大扭矩传动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但是对于其动态响应和控制策略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分析。

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研究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分析其转矩传递和转速变换的原理,探究其与传统无级变速器的异同点。

2. 动态响应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建立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动态响应模型,研究变速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分析系统的振动和传递特性。

3. 控制策略的研究。

针对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特点和动态响应特性,设计和实现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电磁耦合器电流控制、转速控制等。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关注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及控制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推动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技术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的机理及控制策略,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促进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2. 提高无级变速器的性能和效率。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结构简单、效率高,能够在高速大扭矩传动系统中实现良好的效果,对于传统无级变速器的性能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机械传动领域探索新的研究思路。

电磁耦合无级变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级变速器技术,为机械传动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变速器开题报告

变速器开题报告

变速器开题报告变速器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1.1 选题背景变速器是一种汽车传动系统中重要的部件,用于调节发动机输出转速与车轮转速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实现汽车不同速度下的平稳行驶和动力输出。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变速器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选题意义本次选题旨在研究和改进传统变速器的设计和工艺,在提高汽车驾驶舒适性和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和排放,推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变速器的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的研究,可以提高变速器的传动效率,减少噪音和振动,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驾驶稳定性,提升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现有研究综述2.1 变速器的分类和原理变速器主要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两大类。

手动变速器通过人工操作离合器和换档杆实现不同档位的切换,而自动变速器通过电控系统实现自动换挡。

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齿轮组的组合和啮合,改变输入和输出轴的转速比以达到不同车速下的最佳匹配。

2.2 变速器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变速器传动效率低、噪音和振动大、易损件寿命短、制造成本高等。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车变速器的研究也面临着挑战,如如何提高电动车变速器的能效、减轻重量、提高转矩传递能力等。

三、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3.1 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设计和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传统变速器的传动效率、减少噪音和振动、延长使用寿命,并对电动车变速器进行性能优化,提高能效和转矩传递能力。

3.2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包括:3.2.1 分析现有变速器的问题和瓶颈,确定改进方向。

3.2.2 设计和优化变速器的齿轮组合和啮合方式,提高传动效率和平顺性。

3.2.3 研究和应用新型材料和润滑剂,减少噪音和振动。

3.2.4 优化制造工艺,提高变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

3.2.5 针对电动车变速器,研究电磁耦合和转矩调控技术,提高能效和转矩传递能力。

四、研究进展和计划4.1 研究进展目前已完成对现有变速器的设计和工艺分析,确定了改进方向。

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特性分析、试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特性分析、试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特性分析、试验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中,变速器是常见的必备装置。

传统的变速器使用齿轮来实现变速,但齿轮传动存在限制,如变速段数有限、换挡不顺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Nu Vinci无级变速器被发明出来。

Nu Vinci无级变速器是一种采用球形转子和离心力原理来实现变速的新型变速器。

它采用液压耦合器,并通过改变齿轮扭转因素来调整传动比,达到无级变速的效果。

由于其独特的设计,Nu Vinci无级变速器具有以下优点:1. 变速连续而不分段;2. 变速控制灵活,能够适应各种道路和行驶情况;3. 变速顺畅,换挡操作简单且减少了换挡时产生的冲击;4. 变速器寿命较长,维护保养简单。

目前,Nu Vinci无级变速器已广泛应用于自行车、电动车和轻型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中。

然而,由于其工作原理较为复杂,学术界对其特性和应用研究还较为有限。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 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2. 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试验研究,建立模型并验证理论;3. Nu Vinci无级变速器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中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法:对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探究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2. 试验研究法:采用实验方法对Nu Vinci无级变速器进行测量、分析,并建立相关的模型和理论。

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验证,进一步确认其特性。

3. 实际应用研究法: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中应用Nu Vinci无级变速器,并对其效果进行实测和研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能够深入了解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特性和工作原理,为其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

五、研究计划第一年:1. 完成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特性分析;2. 搭建Nu Vinci无级变速器试验平台;3. 进行Nu Vinci无级变速器的试验研究。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控制策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控制策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控制策略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现代工业制造中,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被广泛应用于传动系统中,具有体积小、效率高、传动平稳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机械传动装置。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夹具夹紧力大小不同,导致变速器的带式和摩擦片摩擦不均匀,容易造成变速器的过早磨损和失效,降低了机械传动的效率和寿命。

因此,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控制策略,优化夹紧力分布,可以提高机械传动的效率和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旨在对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先进的控制理论,设计并实现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 分析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和夹紧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2. 系统总结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系统研究现状,提出改进方向和控制策略设计思路;3. 基于PID控制理论,设计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验证系统稳定性和控制效果;4. 最终实现针对不同生产场景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策略,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采用实验、仿真和文献综述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分布控制策略。

具体步骤如下:1. 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夹紧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2. 综述现有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系统研究,并提出改进方向和策略设计思路;3. 建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验证;4. 设计并实现基于PID控制的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测试系统稳定性和控制效果;5. 将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应用于实际场景中,验证其实用性和效益。

四、论文框架和时间规划论文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夹紧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第三章现有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系统研究综述第四章基于PID控制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五章测试分析与优化第六章实际应用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时间规划如下:第一周: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和夹紧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第二周:综述现有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控制系统研究,并提出改进方向和策略设计思路;第三周:建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第四至六周:设计并实现基于PID控制的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测试系统稳定性和控制效果;第七至八周:将夹紧力分布控制系统应用于实际场景中,验证其实用性和效益;第九至十周:论文撰写和修改;第十一至十二周:完成毕业论文并提交。

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设计的开题报告引言无级变速器是一种能够通过连续变速来调整传动比和输出转矩的机械装置。

它在许多机械系统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汽车、船舶、飞机等。

然而,对于小功率机械设备来说,目前市场上可用的无级变速器不够满足其特殊需求。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主体部分1. 设计目标小功率机械设备通常对无级变速器有以下需求: - 高效性能:无级变速器应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能够将输入能量尽可能有效地传递给输出端。

- 足够的输出扭矩:无级变速器应能够提供足够大的输出扭矩,以满足小功率机械设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需求。

- 紧凑结构:由于小功率机械设备通常空间有限,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应尽可能紧凑,以便易于安装和布局。

2. 设计原理基于上述设计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变速原理的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设计。

设计原理如下:•输入轴:无级变速器的输入端通过输入轴与驱动源相连。

输入轴的转速可以通过驱动源的控制来调整。

•输入带轮和输出带轮:输入带轮和输出带轮是无级变速器的核心部件。

它们之间通过传动带相连。

不同尺寸的输入带轮和输出带轮组合,可以实现连续变速。

•调速器:为了控制传动带的张紧状态,无级变速器设计中还包括调速器。

调速器可以通过调整传动带张紧力的大小,实现不同速率的转动。

3. 结构设计基于上述设计原理,本文提出以下小功率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输入轴:采用钢材制作,通过轴承与外壳相连,以支持输入端的转动。

•输入带轮:采用铝合金制作,通过键槽与输入轴连接,并与传动带相连。

•输出带轮:同样采用铝合金制作,通过键槽与输出轴连接,并与传动带相连。

•调速器:采用压盘和螺旋弹簧组成,可以通过调整螺旋弹簧的压缩程度来控制传动带的张紧力。

•外壳:整个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由外壳来固定和保护。

4. 性能分析为了评估设计的无级变速器的性能,将进行以下测试和分析:•传动效率测试:通过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功率,计算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效率。

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拖拉机作为农业生产机械的主要代表,其性能优良、使用广泛,可以在农耕、开垦、收割等多个方面完成任务。

其中液压机械作为拖拉机操纵控制和制动传动的主要方式,对拖拉机的性能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液压变速器又是拖拉机液压机械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对拖拉机液压变速器的特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特性,明确无级变速器在拖拉机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其工作机理、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影响无级变速器性能的各种因素,以期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三、研究内容:1.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工作机理和结构特点深入分析,明确其作用和意义。

2.分析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各个瞬态特性的变化规律,如输入转速和负载变化对液压变速器特性的影响等,并归纳总结其控制原理。

3.探索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运转过程中的各种损耗,并寻求有效的抑制和缓解方法。

4.运用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分析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特性,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

四、研究意义:通过对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各种变化规律;深入研究和探索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特性和损耗的缓解方法,可以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有利于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会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目前无级变速器的研究情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进一步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特性、变速规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来验证所得到的模型和结论的正确性。

六、研究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相关问题,提高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性能和效率,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功率机械无极变速器开题报告

小功率机械无极变速器开题报告
小功率机械无极变速器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小功率机械无极变速器设计
课题来源
教师自拟
课题类型
AY
指导教师
张晓莹
学生姓名
王智辉
学 号
201233009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无极变速器是汽车理想的传动系统,自汽车诞生以来,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无极变速传动具有普通有级变速传动无法相比的优点,它可以控制汽车发动机始终运行在最佳目标运行区,显著提高汽车的经济性,改善汽车动力性,既可减少汽车的换挡冲击,也可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
根据草图,绘制装配图。
第八、九周
完成所有图及说明书。
第十、十一周
将完成的材料交给老师审查。
第十二、十三周
对于老师指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准备毕业设计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孙恒等主编.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九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叶光键,陈奇.无极变速器在轿车中的应用与发展动向[J].汽车科技,2011.
[4] 胡键. 新型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D]. 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论文,2014.
[5] 奚鹰,王倩等.叉车用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及特性分析[J].中国工程
机械学报,2015.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郑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注:课题来源要填写明确(如教师拟定、学生建议、某企事业单位项目等)
课题类型:(1)A—工程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
E—调研报告(文科)、产品制作(理工科)

变速器开题报告

变速器开题报告

变速器开题报告变速器开题报告⒈引言在汽车工程领域,变速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件,用于控制发动机输出转矩和车辆速度。

因此,深入研究和优化变速器的设计和性能对于汽车制造商和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开题报告旨在介绍变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设计和性能优化方法。

⒉变速器基本原理⑴原理介绍:解释变速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⑵齿轮传动原理:介绍齿轮传动在变速器中的应用和基本工作原理。

⑶自动变速器原理:详细介绍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

⒊变速器分类⑴手动变速器:介绍手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⑵自动变速器:介绍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⑶ CVT变速器:详细介绍连续可变传动变速器的原理和优点。

⒋变速器设计⑴设计要求:介绍设计变速器时的基本要求,如承受的扭矩、速比范围等。

⑵齿轮设计:详细介绍齿轮在变速器中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⑶轴承和密封件设计:介绍变速器中使用的轴承和密封件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⒌变速器性能优化⑴能耗优化:介绍如何减少变速器的能耗,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⑵换挡时间优化:详细解释如何优化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时间,提升驾驶体验。

⑶噪声和振动优化:介绍如何降低变速器的噪声和振动水平,提高乘坐舒适性。

⒍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变速器相关的图片、图表和技术数据。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变速器分类标准:ISO 7176-4 标准中对汽车变速器的分类标准。

⑵齿轮啮合系数:齿轮啮合中两个齿轮啮合时的啮合效率。

⑶ CVT:连续可变传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是一种无级变速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无级变速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103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时间:2015 年 3 月日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无级变速器是汽车理想的传动系统, 自汽车诞生以来, 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无级变速传动(Constant Variable Transmission , 简称CV T)具有普通有级变速传动无法相比的优点, 它可以控制汽车发动机始终运行在最佳目标运行区, 显著提高汽车的经济性, 改善汽车的动力性, 既可减少汽车的换挡冲击, 也可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2.无级变速器的基本原理目前, 广泛应用于轿车的自动变速器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统组合使用, 这种组合方式的传动比不连续, 自动变速器只能在若干段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其次, 为增加变速器挡数, 扩大传动比的变化范围, 必须采用多个执行元件(离合器或制动器)控制行星齿轮系统的动力传递路线, 造成自动变速器零件数量过多及结构复杂, 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 并给保养和维修带来不便。

除此之外, 由于液力传动效率较低, 不能使自动变速器百分之百发挥效率, 影响汽车的总体工作性能。

为此, 许多汽车制造厂开始研究新的自动变速技术,CV T 就是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

CVT 的突出特点是不使用液力变矩器, 而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带轮与普通齿轮式变速器配合传递动力。

由于它一般不采用行星齿轮系统,因此也称为非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

CVT 变速动力系统输出的动力传到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主动锥轮, 通过V 形金属带将动力传输到从动锥轮, 之后经减速器与差速器传递到车轮。

带传动装置是其核心部分, 主要由主动锥轮、从动锥轮以及V 形金属带组成。

其主、从动轮均为组合结构, 由活动锥轮和固定锥轮组成。

主动锥轮的活动锥轮和固定锥轮形成的V 形槽与V 形金属带啮合, 实现动力传递。

在工作中,当主、从动锥轮的活动锥轮沿轴向移动时, 可改变金属带在主、从动锥轮上的工作半径, 从而改变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

活动锥轮的移动量是根据汽车变速的要求, 通过调节作用在主、从动锥轮油缸内的液压压力来实现的。

由于液压压力的调节是连续变化的, 所以可实现无级变速传动。

3.国内外研究现状3.1国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综述文章很多. 在国外,文献[ 1]对CVT与AT和DCT进行全方位对比,预测了今后CVT的发展在国内,文献[ 2- 4] 阐述CVT 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通过一系列试验结果,详述了CVT与其他类型变速器之间的优缺点.不同类型CVT中,带式CVT 开发最早,应用最广[ 5- 6] .1955 年,荷兰VDT 公司的橡胶带式CVT样车试验,由于该传动机构体积过大,传动比太小,橡胶带寿命短, 最终未能普及.1956 年,德国P. I. V.公司开始研究链式CVT.20世纪80年代, 橡胶带式CVT被推力带式CVT代替,投入市场使用.1989年,德国Luk 公司开始研发300 N.m 级的轿车CVT,并选择P.I.V.链条. 1999年,Luk公司CVT链条的第一代产品在奥迪Multitronic 上诞生; 2004年, 应用于美国市场福特CFT30.2007 年5月,生产120万条Luk链条.CVT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速比控制及夹紧力控制.国外对此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在国外,文献[ 7] 结合鲁棒模型匹配方法, 建立了CVT 伺服速比系统, 增强其抗干扰性能. 文献[ 8] 设计了模糊增益调度系统, 应用于CVT 液压伺服系统的PI( 比例积分) 控制器中, 并设计了一个非线性补偿系统. 文献[ 9] 提出了瞬态情况下燃油最优化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 提出了一个简化控制策略. 在国内, 文献[ 10] 设计了带有前馈抗回绕的PI 控制器, 用于CV T 夹紧力控制, 进行了仿真和装车试验. 文献[ 11] 验证了PID( 比例例积分微分)控制方法可以实现CV T 速比的合理变化控制. 文献[ 12- 13] 建立了汽车传动系统模型,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和PID 控制器,通过仿真对2 种方法进行对比;开发的CVT 汽车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采取各种控制理论的目的在于使CVT 系统各方面性能最优化.从装车效果来看,将这些控制理论应用于CVT 控制系统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 .2 国内的研究状况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于20 世纪60 年代前后起步, 到80 年代中期, 随着国外先进设备的大量引进,工业生产现代化及自动流水线的迅速发展, 对各种类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专业厂开始建立并进行规模化生产,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现在, 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行业从研制、生产到情报信息各方面都已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发展为机械领域中一个新兴行业。

目前, 国内生产的机械无级变速器大都是仿制国外产品, 主要系列产品类型有:1)摩擦式无级变速器, 包括行星锥盘式(DISCO型)、行星环锥式(RX 型)、锥盘环盘式(干式、湿式)和多盘式(Beier 型)等。

2)齿链式无级变速器, 包括滑片链式、滚柱链式、链式卷绕式。

3)带式无级变速器, 包括普通V 带式和宽V带式。

4)脉动式无级变速器, 包括三相并列连杆式(GUSA 型)与四相并开连杆式(Zero -Max 型)。

其中行星锥盘式无级变速器通用性较强, 结构和工艺较简单, 工作可靠, 综合性能优良, 尤其是能适应各种生产流水线需要, 故应用最广, 产量最大,其年产量占机械无级变速器总产量的50 %以上。

大部分无级变速器产品的输入功率为0 .18 ~ 7 .5kW , 少数类型可以达到22 ~ 30 kW 。

通过前一阶段的实践, 并掌握了现有技术之后,近年来国内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制生产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 主要是:1)对原有产品的创新改进。

在原来行星锥盘式无级变速器的基础上, 创新开发“恒功率行星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及“无物理心轴行星轮无级变速器” ,后者的变速比由原来的5 ~ 6 增大到20 或更大, 出转矩也高了一倍以上, 而且其他性能指标优良, 目前已有系列产品。

2)研制开发汽车用无级变速器。

汽车用无级变速器属高新技术产品, 目前国内已开发出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 正准备进行产业化生产;其中靠进口的关键零件“金属钢带”也将自行生产。

另外, 新型的车用无级变速器及复合带也在探讨之中。

3)创新研制新型(车用和通用)无级变速器。

近年来不断提出创新型无级变速器, 这些无级变速器的特点主要是:①不用摩擦式变速传动而多半以连杆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传动为主或采取链式传动;②实现大功率、恒功率或者高速;③结构简单紧凑, 并获得优良的性能.上述情况说明, 国内无级变速器的研制生产已由过去的仿造阶段进入创新阶段, 由小功率往大功率、一般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 今后有可能出现一些性能优良的新一代机械无级变速器。

4.CVT 发展趋势近年来,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新材料及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 CVT 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 结构方面. 改进其液压系统, CVT 结构更加小巧和紧凑, 降低成本, 提高汽车的总体性能, 使其性价比进一步提高.( 2) 性能方面. 通过CVT 的总体控制, 进一步降低其油耗, 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提高其动力性及舒适性.( 3) 控制系统. 通过不断改进, 向滑移控制策略发展, 实现更优良的性能; 在控制方法方面, 将先进的控制方法( 例如PID 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理论) 应用于CVT 离合器控制、速比控制和夹紧力控制中, 进一步优化控制策略, 实现更为精确的控制.( 4) 应用领域. 将CVT 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上; 将CVT 拓展为IVT ; 前轮驱动CVT 逐步向后轮驱动CVT 发展; CVT 最大可传递扭矩在不断提高,因此CVT在大排量汽车上应用会更为广泛.自CVT 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以来, 已过去了12 年, 但还是没能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多, CVT 国产化势在必行, 意义重大.国内洛阳三明及湖南容大2 家民企在CV T 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计划于近期小批量投产CVT.国内从事CVT 研究的单位, 不论目标是量产CVT的企业, 还是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 都应该紧跟国际CVT 的发展步伐, 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 不断地开展创新工作, 这样才能真正将CVT国产化、产业化.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分析无级变速器结构形式并进行选择。

2.确定无级变速器的基本参数。

3.变速器主要组成零件的校核。

4.工艺分析。

要求:1.汽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2.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3.操纵轻便,工作可靠,噪声小;4.便于制造、使用、维修以及质量轻、尺寸紧凑。

6.课题的进度安排参考文献:[1]冯樱, 罗永革, 何晓春, 等. CVT-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综述[ J ]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1999, 133( 4) : 15.[2] 程乃士, 张德臻, 刘温, 等. 金属带式车用无级变速器[ J] .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 12) : 14-21.[3]吴光强, 贺林, 范大鹏, 等. 车用无级变速器性能研究[ J] . 传动技术, 2007, 21( 2) : 16.[5]周云山, 于秀敏. 汽车电控系统理论与设计[ M]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245- 248.[7]付铁军, 王建华, 周云山, 等.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夹紧力控制的研究[ J] . 汽车技术, 2006( 2) : 17.[8]马士泽, 雷雨成.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速比控制研究[ J] .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1( 2) : 209.[9]王红岩, 秦大同, 周云山, 等. 汽车无级变速器传动系统综合控制的研究[ J] . 机械工程学报, 2000, 36( 2) : 38.[10]王红岩, 王立公, 孙冬野. 无级变速汽车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J] .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 21( 1) : 70.[11]孙贤安, 吴光强, 贺林. 汽车无级变速器底层驱动系统设计与开发[ J] .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 9) : 12-32.[12]李华英, 秦大同. 牵引式锥盘滚轮CVT 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 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4) : 15.[13] 阮忠唐.机械无级变速器设计与选用指南[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14] 黄宏成, 何维廉, 郭毅超.金属带式CVT 的钢带轴向偏移分析[ J] .传动技术, 2001(4).[15] 臧发业, 吴芷红.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钢带跑偏控制研究[ 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5(2).[16] 彭明涛.汽车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现状[ J]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4).[17] Robert Bosch GmbH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enchmark, status & potentials[ R] . Stuttgart : Bosch GmbH , 2007.[18] Fujii T , Kurokawa T, Kanehara S. A study on a metal pushing V belt type CVT part 1: relation between transmitted torque and pulley thrust [ C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Ex posit ion. Detroit: SAE, 1993: 1- 11.[19] Kazutaka A, T at su o W, S higek i S, et al . Robust control system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transmission[ J] . JSAE Review , 1999, 20( 1) : 49.[20] Jairo J E, Paul V, Joos V. Fuzzy control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EB/ OL ] . [ 2008 - 07 - 22 ] .[21] Pfiffner R, Guzzella L, Onder C H. Fuel-optimal control of CVT power trains [ J] .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3( 11) : 329.指导教师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