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

合集下载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实例。

2. 技能目标: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斜面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名学生沿斜面向上推小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推小车?力对小车做了什么?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F=1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时,力所做的功。

解:W=Fs=10N×5m=50J(2)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5N和F2=10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2m时,各力所做的功。

解:F1的功:W1=F1s=5N×2m=10JF2的功:W2=0(因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3.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力F=15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3m,求该力所做的功。

(2)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8N和F2=6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时,各力所做的功。

4. 知识拓展:介绍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功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W=Fs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力F=2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求该力所做的功。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科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功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推门的实例,让学生思考推门过程中力的作用与效果。

2. 知识讲解:a. 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b.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公式:W = F × s × cosθ。

c. 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与能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黑板和挂图,演示并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移动的例子,计算物体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性质:标量,具有大小,无方向。

4.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所做的功。

b. 分析一个实例,判断力对物体的作用是否具有功的效果。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功》,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名工人用弹簧测力计将货物拉上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力做了多少功。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学生从一楼到三楼所做的功。

(2)计算在斜面上,物体从高处滑到低处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引擎所做的功。

(2)计算一个人在向上爬梯子过程中,所做的功。

5. 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做功现象,讨论如何计算这些现象中的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名学生从一楼到四楼所做的功,已知学生的质量为50kg,每层楼高3米。

(2)计算一辆汽车在斜坡上行驶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已知汽车质量为1000kg,斜坡倾斜角度为30°,行驶距离为100米。

2. 答案:(1)1500J(2)97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非水平面上做功的计算方法。

(2)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中的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性质、功与能的关系;2.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小车、滑块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等,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如小球沿斜面下滑、电梯上升等)讲解功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2. 表达式:W = F × s × cosθ;3.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4. 功的性质:标量、可加性、能量转化的量度;5.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力F=10N,在物体上作用距离s=5m,夹角θ=60°时所做的功;(2)某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3)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摩擦力f=20N,行驶距离s=100m,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60° = 25J;(2)W = mgh = 1kg × 9.8m/s² × 5m = 49J;(3)W = fs = 20N × 100m = 2000J。

功的初中教案

功的初中教案

功的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举重、工人搬运货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名学生用10N的力推一辆小车,小车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学生做的功。

2. 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解题思路。

3.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家庭作业中的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意义。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

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

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功》。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正负;4. 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5. 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及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2.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学中的功;2. 新课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功的性质,通过示例讲解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4. 练习巩固: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讲解;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正负;4. 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5. 功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人用10N的力提起了1kg的水,高度为2m;b. 一个人用6N的力推了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0m。

2. 答案:a. 功= F × s = 10N × 2m = 20J;b. 功= F × s = 6N × 10m = 6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功的概念,通过课堂讲解、互动、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及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