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比喻妙解讲课讲稿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一年级语文说课稿: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引言:贾宝玉曾说过:“少年时代,有一些故事和知识让我们终身受益。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是我们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认识和运用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年级语文课上认识和运用常见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手法,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或表达。
比喻常被用于描写人物、景物和情感,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比如,在《草叶集》中,北岛写道,“我是一片孤鸟,有些累了,停歇在你们的窗前。
”这句诗用“孤鸟”来比喻诗人自己,通过比喻的手法,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喻也是常见的。
比如,“小龙虾的脑袋和鸡蛋黄一样硬!”这句话就是用比喻来形容小龙虾的脑袋坚硬。
二、象征象征是一种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意义或观念的手法。
通过使用象征,作家可以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红楼来象征贾府,紫鹃来象征林黛玉,通过这些象征的手法,曹雪芹刻画了贾府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林黛玉的独特性格。
同学们,象征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常说,“蜡烛代表希望。
”这里,蜡烛就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和光明。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结构,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拥有智慧和勇气的猴子。
他懂得变化法术,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和妖怪交朋友,所以他常常代表着勇气和聪明。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描述来达到强调或产生幽默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我们常说,“饼干大得能当凳子坐。
二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正确运用比喻与象征

二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正确运用比喻与象征教案一:学习正确运用比喻与象征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比喻与象征,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和象征的定义及使用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比喻与象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材料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工具4.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画面或一个物品,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大家看到了这个画面/物品,有没有想到一些与它相似或有类似特征的东西?”Step 2:引入比喻(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比喻的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妙用。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短语,让学生运用比喻理解其中的意思,并鼓励他们自己创造比喻句子。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Step 3:引入象征(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象征的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象征的力量。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短语,让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象征含义。
同样,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Step 4:比喻与象征的区别(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喻和象征的区别,可以通过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根据提示和图片练习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Step 6: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片或一个短语,用比喻或象征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升彼此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Step 7:展示交流(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其中的比喻或象征含义。
全班进行评价和互动讨论。
Step 8: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喻和象征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中更多地运用比喻和象征。
拓展延伸:如果有时间,可以通过朗读诗歌、观赏名画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比喻和象征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
演讲稿中如何运用比喻与象征

演讲稿中如何运用比喻与象征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演讲稿中如何运用比喻与象征的话题。
作为一名专业文秘,我深知演讲稿在传递信息、引起共鸣和激发想象力方面的重要性。
比喻与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以简洁而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下面,我将重点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比喻与象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撰写演讲稿。
首先,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使听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演讲的内容。
比如,在谈论团队合作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来形容团队的力量。
我们可以说:团队就像一支篝火,每个成员都是篝火中的一根木柴,只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才能燃起温暖的火焰。
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听众对演讲内容的印象。
其次,象征的运用。
象征是一种用具体物象来代表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暗示、隐喻等方式呈现演讲的主题或意义,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们在引领变革的演讲中可以使用“百慕大三角”来象征问题或难题。
我们可以说:在每一个组织或行业里,都存在着一个类似于“百慕大三角”的区域,它迷失了人们的思路,使得解决问题变得异常困难。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勇气面对,我们才能顺利穿越这个区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象征形式,使听众在情感上与演讲产生共鸣,并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此外,比喻与象征的运用也可以大大提高演讲稿的艺术性。
通过合理的选材和精准的表达,我们能够让演讲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演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在运用比喻与象征时,我们要注意语境与情感的匹配。
一个恰当的比喻或象征可以让听众产生共鸣,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误解或降低演讲的效果。
总结一下,运用比喻与象征可以使演讲稿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富有艺术性。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教学设计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教学设计《“象征”与“比喻”的异同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象征”与“比喻”的异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与比喻的定义,明确两者的相同点。
2、通过比较辨析,掌握象征与比喻的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辨析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能准确判断象征与比喻。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象征与比喻的定义,明确两者的相同点不少学生困惑于“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往往把“象征”说成“比喻”,这是由于“象征”与“比喻”有不少相同点所致。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辞海》对二者的解释: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1、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
2、二者都有喻体。
二、比较辨析两者的不同点象征绝不等同于比喻。
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也就是说“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
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中用挺拔笔直、耐风抗旱的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淳朴的品格和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
这里,“象征体”是具体的“白杨树”,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品格”、“精神”。
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
如可以把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
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文章中只出现海燕,象征义“无产阶级战士”就需要读者结合背景去领悟。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与象征课件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与象征课件在文学的世界里,比喻和象征是两种非常重要且富有魅力的表现手法。
它们能够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赋予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篇课件,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比喻与象征,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比喻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在这里,“月亮”是本体,“大圆盘”是喻体,“像”就是比喻词。
比喻的作用十分显著。
首先,它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将抽象的“时间”比作“流水”,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
其次,比喻可以使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
“树上的苹果像一个个红灯笼”,把苹果比作红灯笼,顿时让普通的苹果变得鲜艳夺目,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再者,比喻还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这样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笑容的温暖和美好。
比喻的类型多种多样。
明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比喻词通常是“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妹妹的脸像红苹果”。
暗喻则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为”等。
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借喻则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里的“厚障壁”就是借喻。
在运用比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比喻要贴切,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要新颖独特,避免使用过于陈旧、俗套的比喻;要注意感情色彩,比喻的运用要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
二、象征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象征体和被象征的对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比如,白鸽象征和平,梅花象征坚韧不拔。
象征的特点在于它的暗示性和含蓄性。
它不像比喻那样直接、明显,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比喻与象征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比喻与象征比喻和象征是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比喻和象征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本文将介绍比喻和象征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帮助小学语文老师更好地编写教案。
一、比喻的概念及写作技巧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行类比,以此来形象地描绘对象的方法。
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案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运用比喻:1.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比喻。
要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物进行比喻,以便更好地展示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比喻的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因此需要在比较时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比喻需要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使用比喻来描述荷花的美丽:“荷花如同一个个翩跹起舞的仙子,在清澈的水面上翩然起舞,犹如一场优雅动人的芭蕾舞。
”二、象征的概念及写作技巧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意义或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案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运用象征:1.选择恰当的事物或符号进行象征。
要选择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事物或符号进行象征,以便更好地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2.明确象征物体与所代表意义之间的关系。
象征需要具有符号意义,因此要明确象征物体与所代表意义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3.运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描写。
象征需要通过文字来描写,要用准确、感人的语言来揭示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教授《星空》这篇课文时,可以使用象征来描述星空的广阔:“夜晚,繁星点点,宛如一幅铺满了无边无际的闪烁画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与遐想。
”总结:通过比喻和象征的运用,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
在运用比喻时,要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
演讲稿:如何在演讲中使用比喻和象征

演讲稿:如何在演讲中使用比喻和象征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演讲中使用比喻和象征。
比喻和象征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可以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更
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我们可
以让演讲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比喻。
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
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加深对某一概念的理解的修辞手法。
在
演讲中,比喻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听众更容易理
解和接受。
比如,我们可以用“生活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和
挑战”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这样的比喻不仅让听众更容易理
解抽象的概念,也让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象征。
象征是一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代
表某一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在演讲中,象征可以帮助我们用简洁
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让听众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比如,我们可
以用“大海象征着宽广和包容,小溪象征着勤奋和坚持”来表达不
同的品质和态度。
这样的象征不仅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
也让演讲更加深入人心。
在演讲中,比喻和象征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我们可以让演讲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深入人心。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演讲中,能够多加运用比喻和象征,让自己的演讲更加出彩,更加引人入胜。
谢谢大家!。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PPT课件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
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
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手法。
.
1
比喻和象征
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相似点为基础,象征中 的象征体和比喻中的喻体都是具体事物,通 过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含蓄、隐晦、形象地 表现本体。 不同点:1.比喻的本体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 以是具体事物如《春》中把雨丝比作牛毛、 细丝和花针,而象征中的本体都是抽象事物 (观念、哲理、品质、风格、情感等抽象名 词所表示的事物)。2.比喻属修辞范围,适用 于句子,是造句的艺术;而象征则属艺术手 法,适用于布局谋篇,是构思的艺术。
.
11
结尾句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 手法,作者用“透亮的色 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 到卖灶糖老汉离开时的失落与惆 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8
1、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2、“小火柿子” 象征思念、爱以及自 然界中所有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柿 子不掉下来,象征爱能历经风雨,永恒 不变。
3、“小火柿子”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 之间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纯朴的关爱 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不灭的梦想——
•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 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 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 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 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大宅子……我想,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 一,“拿来”!
——文化遗产
白杨树—劳动 人民 海燕-先驱者 灯-光明理想 希望胜利
• 找找《霞》《捡麦穗》中的象征手法
.
5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 多彩的
.
6
• 只有经历了更多的困难,生命才会焕发出 更迷人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与比喻妙解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
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
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
”——学生甲如是说“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
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
”——学生乙如是说“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
”——学生丙如是说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
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
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
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
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
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
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
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
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
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促使读者自己去理解,达到具体事物和抽象含义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剥离的境界。
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而这种象征意义则是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的。
这种领悟的逻辑起点是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神似”上的相似相近之点。
比喻也称打比方,《辞海》对比喻的解释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相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比喻重在“比拟”,强调“形似”,是以物比物或以事喻理。
比喻常借助常见的易懂的喻体来打比方,除通过引述一个故事来打比方外,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只是在文中某一句或几处文字中出现。
一般而言,抓住了比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形似点,抽象的陌生的事物或事理就鲜活起来。
像《拿来主义》的“大宅子”,用它来借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的文化。
“大宅子”是实实在在的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这一抽象的事物是不同类的,但它们有相似点,都是人们继承和享有的财富,在作者设置的具体的特定的语境中二者构成了比喻关系,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另外比喻是语言运用技巧,属狭义修辞,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文学作品与非文学文章中皆用;象征,是写作或艺术构思手段,属表现手法,一般不出现本体,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大多应用在文学或其他类艺术作品中。
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
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2、要分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
比喻与象征的作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比喻是一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具体来说,比喻的作用有二:(1)用比喻来描绘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并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如“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用“蛀虫”“泥潭”“黑洞”来暗喻谎言,能更形象地突出了谎言的可怕性,比“谎言可怕”四字生动形象得多。
而象征是一种含蓄的变平凡为深刻的表现手法。
它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形象,借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精神品质、思想感情,但又似此实彼,让读者咀嚼品味形象背后的象外之旨、弦外之意。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还可以延伸作品的意蕴,增强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达到一种艺术境界。
如鲁迅《药》中“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是具体而常见的,但其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是丰富而深刻的。
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作者陆蠡就用生命力蓬勃顽强、向往光明和自由、固执的绿——一株常春藤,象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文章立意高远,隽永深刻。
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讨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在不断比较中加深体会,产生顿悟,结合写作背景、人文环境挖掘象征潜藏的隐晦点寻找破解之法,并参考其它文学手法及表达方式作多元解读。
1.找准例子,结合特质和作用,从比较的角度加以辨别。
区别比喻与象征,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在积累中,对比喻与象征的实例加以体会,从比较角度入手,更易把握。
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的脸上”与杨朔的《茶花赋》中“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这两段文字,“百合花”和“童子面茶花”谁是比喻谁为象征呢?首先我们指导学生抓住各自的特质加以比较,“百合花”不是用来比拟新媳妇的美貌的(文本中有此妇的直接外貌描写),而是着眼于该花“洁白无瑕”的色彩,与通信兵和新媳妇的“纯洁”品质神似,并且“百合花”在文中反复出现,只要结合人物言行与构思、表现手法分析,“百合花”与象征意义之间的神似点就显露出来了(且文中直接点明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生气勃勃的情态、美姿与祖国欣欣向荣的气象何其形似,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形似上又特别充分,因而构成了生动形象的明喻。
其次,从象征与比喻的作用看,茹志娟用“百合花”来象征通信兵与新媳妇心灵的纯洁美好,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优美圣洁的意境让人久久难忘。
而杨朔用“童子面茶花”比喻祖国的新面貌,直抒胸臆,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笔笔写茶花,处处赞祖国,即便文中明白用了“象征”一词,也只能是比喻。
2.知人论世,从时代背景上把握。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种寻找。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尤其是运用了象征手法的作品,往往和时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引导学生分析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整篇文章中虽无一字点明海燕象征着革命者,但从象征的定义出发,品味作者对海燕这一有特定指向的形象的突出描绘,再结合时代背景,海燕与革命者不畏艰险的神似之点就凸显出来了。
这样,我们就不会误判海燕是构成比喻的喻体了。
如阅读北岛的《迷途》,诗中所表现的正是文革中受伤的一代青年,他们并不是一味的迷惘和颓废,而是在迷途中苦苦的探寻和追求。
而这种探寻与追求又体现在思想、意象及语言的朦胧中,显然,象征手法的运用正得其宜。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朦胧诗的特点再结合“文革”这一特殊背景进行分析。
就会明确作品不是用暗喻而是“运用象征手法,以‘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以‘森林’象征着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以‘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以‘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其中‘你’和‘眼睛’象征着理想,描写了文革后青年在迷茫的境地里追求着理想中美好事物的足迹。
”②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象征及其作用了。
再如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人生(情感)经历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很难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的。
因此,我们在深入分析前,要让学生明确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人,了解闻一多。
他在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强烈怀念和由衷赞美如花的祖国。
在《祈祷》、《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诗中,表现出同时代诗人罕见的民族自豪感。
二是论世,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
他1925年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
他失望痛心,爱之深则恨之切,面对路边一汪死水,心生灵感,于是融情于物,藏意于象,抓住死水与旧中国的黑暗腐臭的内在本质,将死水作为象征体,构思吟成《死水》。
同时也设置了不少生动鲜明的比喻,故意夸丑为美,为彰显象征意义增色不少。
并用“这里断不是美之所在”“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等语句,倾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愤激憎恶之情,这是用反讽配合象征表达了祖国必将旧去新生的坚定信念,颇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那种深切的弦外之意。
这样,抓住了知人论世,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3.从象征意义的隐晦性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技巧上把握。
象征作为表现手法,一般不像比喻那样通俗、直观、形象,而显得隐晦含蓄,尤其是暗示性象征更是这样。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象征表意上的隐晦性,通过文中作者给予的暗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不便或不宜直接表达的内心真实悟出来。
如阅读鲁迅先生的《药》时,要让学生明白尾段的作用,就必须引导学生弄清在万马齐喑的时代氛围里,支持革命只能根据文体特点含蓄地表达。
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此处坟顶的花环蕴含深意,它运用象征,隐晦地表达了不便明确表达的意味:革命者是后继有人的,革命也是有希望的。
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尾段的象征意义了。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文坛活跃着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现代派”。
其作品为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象征是被广泛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使象征的内蕴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或象征作者自己的人格、情感等个体性的某些内容,或象征某团体、某种族、某类人的某些内容。
面对这类内蕴丰富的象征,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象征体本身的性质、特征、文中的暗示及特定时空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揣摩,以求突破。
如阅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作品主人公为进入城堡,千方百计想谒见城堡长官。
然而,他费尽周折,精疲力竭,却根本见不到城堡长官。
《城堡》中那座庞大的城堡分明看得见,却走不到,进不了!“城堡”在这里明显具有虚幻性、隐晦性的象征功能,闪烁着迷离恍惚的意蕴之光,体现出类似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设象写意、虚实相生的构思之妙,与只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比喻的确各有庐山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