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即使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但只要存在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其实就是生产技术的不同,会让成本不一样。
哪边便宜就到哪边海淘。
(っ╹◡╹)ノ❀出口自己厉害的,进口自己不厉害的。
评价
贡献:
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利益。
有合理的果核
②丰富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以及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丰富了哪本书都有的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古典贸易理论。
从劳动生产率,效率的视角探讨海淘的存在原因。
因为他写了,所以就有依据了hmmm
局限性:
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李嘉图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深究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其实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很多人连表面现象都看不出来。
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与现实各国实际情况相违背。
理论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因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
③该学说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如市场要求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假设。
太严格了biuuuuuuuuu要求一大堆很死板,和灵活的市场不符合,要求完全竞争就算了,还要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 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 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
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
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Leabharlann 产品或两种要素23 4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 “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 “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 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 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 “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 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 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 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 异。如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 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A国
C商品
D商品
B国
3
6
1
2
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 着不足: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 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 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 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
2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因 此可以出口奶酪以换取葡萄酒.
习题: 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 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 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 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 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 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 米的比较优势?
多产品模型中相对工资的确定
要确定在多种产品经济中的相对工资,我们必须 根据对产品的相对需求来推知隐含的对劳动的相 对需求 (i.e., 相对派生需求). 相对派生需求 对本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与本国对外国的工资率 之比负相关.
Figure 2-5: 相对工资的确定
相对工资率 w/w* RS 苹果 10 8 香蕉
1.生产可能性
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 表明了在既定的资源 条件下,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商品组合. 一国的PPF可用下式表示:
aLCQC + aLWQW = L (2-1)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
QC + 2QW = 120
Figure 2-1: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葡萄酒产量 QW(加仑 加仑) 加仑
1.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1.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e.g., PC / PW)?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世界做为一个整体来考 察奶酪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奶酪的相对供给 相对供给等于既定的相对价格下两国的奶酪 相对供给 总供给除以葡萄酒的总供给,即 (QC + Q*C )/(QW + Q*W). 奶酪的相对需求 相对需求是一个相似的概念. 相对需求
南美生产玫瑰的机会成本较低. 美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较低.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由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
探讨了一个国家获得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自己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益。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即国家间的相对优势。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某些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由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一个国家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根据需求和供应的情况来改变售价,从而获得利润。
李嘉图认为,这种有效的利用优势是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根本方法。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
利益冲突中的重要性,扩大了经济分析概念的范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形式的争论。
一个国家可以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贸易,通过获得贸易收益和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聚焦于一个国家通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报酬的可能性。
它扩大了经济学的范围,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利益获取上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获得持续经
济发展的基础。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X
7
绝对利益论
封闭经济下的均衡
• U与国边的际生替产代均率衡正点好在相E等点,,因在此该作点为Px社/P会m=福Lx利/Lm象, 征即的边无际差生异产曲率
线资源I0也条就件必所然许在可此的与帕生雷产托可最能优性状曲态线。相切。整个经济处在其
开放经济下的均衡
• U国将获得一种有利的贸易条件(上图中的TP线)。这种贸
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其中U生产X有优势,W 生产M有优势。
• 大国经济模型的假设,使得我们可以把两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相加而得到下图: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13
大国经济模型
• 大国经济贸易模型
H: 两国全部生产M
M
时M的最大产量
H
Iu
It
E
EH: W国专业化生产 M, U国两者都生产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15
• 绝对利益论中的假设:两个国家中各自有一个商品
的生产率高于另一个国家。如U国生产X的成本绝 对低于W国; W国生产M的成本绝对低于U国。
• 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参与贸易的双方往往
其中一方同时在生产M和X两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意味着斯密定理的失效,但贸易仍在进行,这是 为什么呢??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 9
U
3
5
3/5个M 低
5/3个X 高
W
2
3
2/3个M 高
3/2个X 低
(单位:小时劳动时间)
• 从上表中可看出,U国生产X的机会成本比较低,
W国生产M的机会成本比较低,如果这两个国家按 照各自的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化分工,那么他们都可 以通过贸易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的增进。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预言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属于古典经济学中的学说。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说,而是有严密的数学分析作为推论的依据的。
依据比较优势的说法,每个国家由于竞争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选择生产自己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由于自身国力、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品,如果那个国家选择生产此种商品其竞争力是最大的。
这也解释了现实世界中为什么中东国家选择出口石油,日本主攻电子产品和汽车,而美国则擅长出口农产品。
但是,随着生活水品的增加,工人工资会不断的增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产品逐渐变成对于那个国家来说不是那么具有优势。
所以一些国家会放弃一些原来生产的商品,而把资本集中于更具优势的产品。
这个在现实世界也得到了印证,美国、日本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把一些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其中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
这些薄利行业因为以上国家的工人工资的上升而变得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不具有优势。
其实推出这些行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了竞争而淘汰的过程。
有一点不可回避的是,人类的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也就是单位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会增加。
而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如果在产品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各国之间的冲突加剧或者是大量的失业;但是产品总会创新的,创新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时间和空间会被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充斥,物质世界总会有一个极限,人拥有的汽车、房子、手表总会有个极限,而人类所能接受的这些商品的种类也总会有个极限。
这是因为人类所能感受的物质世界总会有极限。
所以,更多的人会去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电视剧、电影、音乐等等这些商品会如同物质商品一样充斥着我们的世界,也许到那时人们会重新回到崇尚哲学的时代,人们会以浓厚的兴趣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但是这些也总会有个极限。
也许这些的极限就是科学的极限,科学的尽头。
科学之后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作者:网络论文来源:网络采集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07-2-11熊航摘要: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考察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得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做到了实事求是。
李嘉图比较优势内容和评价

李嘉图比较优势内容和评价
内容(1)贸易基础: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相对技术差异,相对劳动成本差异。
相对生产成本差异
(2)生产和贸易模式:一国应只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价劣势的产品
(3)贸易的结果:对贸易双方都有有利
(4)评价:进步之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据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发生在两国之间的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及时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然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以国家获利。
(5)不足虽然解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假设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在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发生以前,其要素(劳动)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 6 4
B国 1 2
如图所示,分工前,B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地高于A国。
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
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为6单位。
世界的总消费为4单位产品。
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A国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B国两项都优,取最优的X产品),因而B国集中生产X而放弃生产Y产品,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0 10
B国 3 0
由表知分工后,
价值比例分析如下:
A国此时生产为10/4(原投4产出1,故现为:10/4出2.5单位),即2.5单位的Y产品,B
国此时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
A国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1单位Y相当6/4单位的X产品即1.5单位的X产品)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
如果假设交换的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以得到利益,从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劳动得到节约(分工前A国国内原要用1.5单位Y产品换一单位的X产品,而通过分工后A国只要拿1单位的Y产品(同国外的B国交换)就可换取X产品)。
这就是比较利益所在!
在这里,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4/6小于B
国的2/1(即在A国X产品比Y产品值钱,用工多。
);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 国的6/4大于B国的1/2(即在B国Y产品比X产品值钱)。
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而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
依照这一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便会存在双方的比较利益,双方的福利水平即全球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加。
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比较成本
1、计算:甲乙两国因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各不相同,甲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5元,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1元,乙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1元,而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2元,假设两国生产水平完全一样,即生产每单位小麦均需10个单位的土地和一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每单位棉布均需要1单位土地和10个单位的劳动力。
试用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两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并说明两国如何分工。
解:甲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5+1×1=51元
乙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1+1×2=12元
甲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5+10×1=15元
乙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1+10×2=21元
因为甲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51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15元;乙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12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21元。
所以,甲国分工生产棉布,乙国分工生产小麦。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计算
1. 某国对进口电视机,显像管分别征收20%和10%的从价关税,其中显像管价值在电视机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为40%,则该国对电视机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解:电视机的名义关税为:20%
有效关税保护率计算:
1.设:电视的进口价格为X
有效保护率为:E=(V'-V)/V
V':保护贸易下国内增值额=(1+20%)X - (1+10%)40%X=&(结果自己算)
V:自由贸易下国外增值额=X - 40%X=60%X
E=(& - 60%X)/60%X
2. E=(T-ta)/(1-a)
T:成品的名义税率。
t:中间投入品的名义税率。
a:中间投入品占成品的价值比重。
T=20% t=10% a=40%
E=(T-ta)/(1-a)=(20%-10%*40%)/(1-40%)
结果自己算,两种方法的结果应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