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国护理学发展简史

1931年,开办红色护士学校,1941、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先后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1954年创刊《护理杂志》(1977年复刊,1981年更名为《中华护理杂志》1977年中华护理学会恢复工作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其中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与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平行

3、中国现代护理学

⑴护士队伍壮大:1949年3万---1977年110多万;护师以上职称达58%。

⑵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

①中等教育: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1949---1953年,护理教育接管,调整合并阶段。

1958---1965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和调整年代。

②大专教育:

学士学位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办护理系,18所院校设立了学士学位的护理教育。

研究生教育:1990年批准,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开设护理硕士教育,学制3年,有5所大学开设护理硕士教育。

⑶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1995年6月25日,首次正式护士职业考试在全国举行,护士职业管理正式走上法制轨道。

⑷护理出版物增加

⑸护理研究的发展:护理研究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研究水平逐年提高。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客观题作业我的成绩76分 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文学家是( )。(2 分)A.龚自珍B.康有为C.黄遵宪D.梁启超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2、( )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传入不仅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对文学发生反响。(2 分)A.唯意志论B.天赋人权论C.天演论D.救亡决论我的答案:B 得分:0分 3、提倡“义理、考究、辞章”,外加“经济之学”的古文理论文学思想的是( )。(2 分)A.包世臣、蒋湘南B.龚自珍、魏源C.桐城湘乡派D.冯桂芬、王韬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4、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我国第一小说刊物是( )。(2 分)A.《月月小说》B.《小说林》C.《新小说》D.《新新小说》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5、《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王国维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6、“四万万人齐下之日,天涯何处是神州”两句诗的作者为( )。(2 分)A.张维屏B.丘逢甲C.谭嗣同D.康有为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7、《宋元戏曲考》一书的作者是()。(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8、中国近代文艺翻译的兴起,是在( )前后。(2 分)A.太平天国前后B.鸦片战争前后C.维新思潮兴起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9、近代词人辈出,词又出现了一时之盛。《云起轩钞》就是一部著名的词集。它的作者是近代杰出词家( )。(2 分)A.龚自珍B.蒋春霖C.况周颐D.文廷式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0、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 )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2 分)A.《笑面人》B.《心狱》C.《威尔退尔》D.《巴黎茶花女遗事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1、《文学小言》的作者是( )。(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2、自1904年至1912年间,王国维撰写的三部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是( )。(2 分)A.《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B.《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宋元戏 曲考》C.《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3、《屈原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王国维C.谭嗣同D.裘廷梁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4、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一赞美之句的作者是( )。(2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柳亚子D.苏曼殊我的答案:A 得分:0分 15、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 )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6、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7、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黄遵宪我的答案:B 得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摘要:1904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是年,白话文运动、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与研究范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求新求变依然是该年度文学界发展变迁之大势。 关键词:1904;近代文学;白话;报刊;文学史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4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年。是年,“诗界革命”的实验已近尾声,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的黄遵宪已于前年去世,旧诗坛也似乎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文界革命”的高亢热情已经衰退,“新文体”的风靡时期成为过往,一代古文大师吴汝伦已于上一年去世,革命大文豪章太炎则因“《苏报》案”身陷囹圄;“新小说”已于上一年出尽风头,小说界巨子李伯元、吴趼人、刘鹗等都已爆得大名。然而,1904年在近代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风头正旺的新小说高潮迭起,继续傲视文坛;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于是年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或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这些极易为一般文学史家所忽视的事件的发生,注定让1904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年份。 一 “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①1901年《清议报》上的这则极具历史眼光的名言,道出了近代报刊杂志的兴起对文章体式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已被历史证明是晚清最具预见性的论断之一”②。不过,正如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不仅仅是狭义的文章(散文),现代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无不受‘报章兴’这一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③陈先生这番话,可谓道出了报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作为文学推广和传播媒介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陈平原断言:“研究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学,则必须把报章的崛起考虑在内。”④ 1904年,以上海为中心,南方地区的白话报潮流达到高峰期。是年全国存世的20余种白话报刊中,尤以《中国白话报》最具代表性。该报的论说、历史、地理、实业、科学、学术、教育、时事问答、传记、小说、戏曲、歌谣等栏目都经营得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高校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曾为中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专业发展囧态连连,前景甚是堪忧。 追溯我国教育学学科设置及专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列举教育学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解决当今教育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是一件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教育学学科及专业的引入初创在中国,教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学》和《学记》等古籍,百家争鸣的儒、法之争却将其淹没。 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孔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康有为、蔡元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但其思想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因此,中国在近代以前并未出现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是从国外引入的。 [1] 1.学科引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败,激起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作为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主张自办师范学堂。 1902 年,清政府在举办高师教育之初,借鉴日本设置教育学课程, 1 / 11

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1903 年,延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将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每级都设有教育学,规定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德育、智育、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事授业。 [2]教育学凭借甲午战争的契机,正式被中国引入了。 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材几乎都是翻译日本的著作。 如熊谷五次郎著、范迪吉译的《教育学》;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的《教育学教科书》等等[3]。 教育学科师资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师。 在大量翻译的过程中,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外著教育学逐渐融会贯通,继而出现了中国教育学著作。 如王国维的《教育学》;刘以钟的《新制教育学》;彭清鹏的《实际教育学》等等。 [3]然而,1914 年以后,由于北洋政府的约束和对教科书编撰制度的改革,使得有关教育学的翻译和编著都处于停滞状态。 2.仿美学德 20 世纪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学校由仿日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联盟学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开始传人我国了,尤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杜威来华讲学,进行教育演说,发表教育著作,使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达到顶峰,其著作被广为翻译。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第一章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特点: 1.动荡与危机 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摄取的特权大量向中国推销廉价商品掠夺廉价原料中国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2.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封建士大夫改革派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奏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辛亥革命 3.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师夷”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才提出的口号 二、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最新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求变——民族进取的精神复苏 2.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3.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 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对韩愈在《原道》中所宣扬的封建君主权以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予以驳斥提出“主权在民”和人权天赋不可剥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人民、主权、土地)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4.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弘 三、 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提倡文学要表现时代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模拟试题(1)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迁梁于1897年在《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12、留日学生叔同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二)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采欧美人之长,荟萃镕铸而得之”是康有为在《人境庐诗草序》中称赞()的诗的赞话。 A、黄遵宪 B、梁启超 C、康有为自己 D、谭嗣同 2、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用()的手法,记叙了扬州景物的变化,含蓄地用“初秋”的影响暗示了一个衰落时代的来临。 A、多重比喻 B、幽默讽刺 C、似扬实抑 D、类比推理 3、冯桂芬的政论散文集名()。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文录外编》 4、1895年,严复在《直报》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赫胥黎 B、达尔文 C、牛顿 D、卢梭 5、“文界革命”这一口号是梁启超在作于1899年的()中正式提出来的。 A、《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B、《少年中国说》 C、《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D、《厦威夷游记》 6、梁启超对“新文体”的解释,出自于他的()一书。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裘迁梁于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的()一文,正式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A、《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B、《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的》 C、《新小说发刊词》 D、《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8、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 A、《月月小说》 B、《新小说》 C、《小说月刊》 D、《礼拜六》 9、青年鲁迅于()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A、1900 B、1897 C、1911 D、1902 10、革命派小说家陈天华的小说()以舟山的民权村为背景描写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A、《狮子吼》 B、《新中国未来记》 C、《断鸿零雁记》 D、《维新梦》 11、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人物黄小配,著有《洪秀全演义》、《甘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大马篇》等,《洪秀全演义》基本上是按照古代小说()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 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 2009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