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人——董必武分析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

2018年第8期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相反,他每时每刻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
董必武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
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
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贱,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
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群众逃荒要饭的情景。
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
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
董必武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
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
这种黑豆硬得很,要先用小铁锤打碎后才能煮着吃。
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着党中央,想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
董必武克己奉公,却宽以待人。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炊事员小陈一天因着凉而感冒发烧,董必武知道后,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到他的宿舍去看望,并关切地问工作人员:“给小陈看病了吗?吃药了吗?要做点挂面辣椒汤发发汗。
建党伟人‘董必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
以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惧,迅速 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受党的派遣到苏联学 习。他抓紧在那里的三年多时间,刻苦攻读马克 思列宁主义著作,注意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 践经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为他后来坚持 毛泽东思想和提高领导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2年他回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 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央党务委员 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10月 起,他参加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年近半 百,历尽千难万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 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 折,他更是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在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更是热烈拥护和坚决支 持。在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中 ,他旗帜鲜明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维护中央的 统一领导。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党校校 长,为培养大批党的骨干、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斗
董 必 武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生平 三、主要贡献 四、独创见解 五、社会评价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湖北黄 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18岁 应试中秀才。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昌军政府任秘书官、军 政总务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府 委员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 1975年4月2日去世,享年90岁。
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随后,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 委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名优秀战士,董必武 同志走上在中国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进而实现社 会主义的新的革命征途。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董必武篇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董必武篇□王相坤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董必武论“初心”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夷考各国进化之程,无不由一二先知先觉之士,当位在势,以谋其民族幸福为心,树之典型,播为风气,政府先善,而社会逐渐改良。
惟美国为条顿民族之殖民所组成,其程度特高,国情安定,社会已良,而后产生善良之政府。
其余各国,大率类是。
历史所陈,吾国似亦莫逃其例。
顾吾国执政诸公,为何如者?吾不问其居心是否为吾人谋幸福。
而他国人所蒙之幸福,实非吾人所能梦见。
此则不待比较而知之也。
吾国普通社会知识之幼稚诚无可为讳,然谓为更无有发荣生长之余地,非妄则愚。
惟不扶植之而摧锄之,斯渐即于沉沦已耳。
入民国以来,更觉有一惊心动魄之象,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而岌岌不可终朝者是也。
以此为基,而建国其上,喻以累卵,尤觉不切。
而衮衮诸公,方以小民不能出痛苦之声,遂谓天下已呈太平之象。
长沙若在,能不为之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也耶?人民良楛,以官吏为转移,诚如所见。
今足下已官吏矣。
登高而呼,则应者远;举手而招,则见者众。
转移社会,匪异人任也。
我欲善之,而彼固坏之,结果恐不能收效,所虑亦是。
但我尽所以善之之方,终可有效。
若因彼固欲坏之,而不能奏效,则非善之者之类,而固坏之者之类也。
吾辈做事,做得一分是一分,彼坏之者可不必管也。
因一顾虑坏之者,则无一事可做也。
弟等此言,系局外人,恐尚未知局中人之苦,而蹈易言之弊,祈更有以教之为幸。
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
为知事者,只与钱谷刑名平视之,则莘莘学子,已隐受其福矣。
——董必武给友人的信(1915年6月)必须走列宁的道路重违专家解读:共产党人初心的较早阐释党的一大代表中最终走到革命胜利仅有的两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董必武。
董必武的学习人生及其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启示

实践检验合格的准则(这个过程当然是学习)更符合原意。“深信前途会伐柯”这句诗不仅 仅是董必武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他在漫长的一 生反复从革命的实践的学习中炼就的如炬的目光,没过几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就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了,真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哪!现在读着这些警句,我们 就感到,学习马列主义,只要善于不断实践,不断创造,标准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对 循着他的遗迹前进的新一代共产党人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董必武读书学习从不自满,一生做到了刻苦钻研,手不释卷,不耻下问。 董必武投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还于1928年至1932年,先后在苏联莫斯科中山 大学特别班、列宁学院英文班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国 际共运、群众运动等课程。老师讲课分别用俄语、德语、英语和法语。除听课外,董必武整 天在图书馆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他常跟学友说:“有 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是我的学习信 条。”④苏联学习期间,董必武学习异常刻苦,他一边学习研究外国的东西,一边关注思考中 国的革命。回国后,他从不以留学苏联自居,反倒有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之憾,总是鞭策自己 向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同志学习。 董必武从不因别人夸赞他是学习的“正规军”、“博学多识”而自满,相反,总有一种“本 领恐慌”,他即使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年代,也从未间断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他 身为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照样做到了手不释卷。据他身边工作人员介绍,他的 办公桌旁,有一张藤椅,椅旁有一个能动的四方形小书架,书架内根据他的需要,分类摆着 理论书籍、文学书籍、外文书报,他的常态是坐在办公桌前办公,坐在藤椅上读书。 建国初,董必武已是花甲老人了,为了进一步适应工作需要,他礼贤下士,拜身边的秘 书为师学习俄语。他首先请秘书在书上标出单词重音,自己再在另一本同样的书上逐词标出, 如发现自己标错了,就划上横线,打上问号,与秘书商讨,一丝不苟。由于年岁太大,记忆 力减退,他就制作卡片,正面写外文生词,反面写汉语意译,不论在家或外出,他一有空就 翻阅,口诵手划。这样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他终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英、日、 俄三种文字。据统计,董必武逝世后,仅留存卡片就有900多张,抄录生词10500个。固 董必武一生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群众和党外人士是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的补习学校,是马列主义的活页课本,是马列主义的实验所。他经常教导 身边工作的年青人说:马列主义我们懂得太少了,要学习,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我们完全 是外行,更要学习。他强调,学习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董必武去世前的最后一个冬天,在重病中指导秘书等和他一起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他说:“让我们一起学,这样可以互相监督”。他强忍病痛和秘书等一起学完了第一、 二卷,学到第三卷时,竞因为书太重拿不起看不成,他就让秘书读给他听。他真正是“生命 不息,学习不止”。@ 二、科学的学习理念 董必武科学的学习理念(包括学习的意义,目的、方法、态度等),已经形成了论述党 和党员学习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学习理念贯穿在他的讲话、文章里和诗歌、题词中,也 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博闻强志、远见卓识上。 第一,“党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的”。1944年7月,董必武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23周年写的题为《党在学习中进步》的文章中,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在文章 中论述了23年里党通过学习而取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成就,这就是:在大革命时期, “党研究了工人阶级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联系,经历了统治者的武装镇压,懂得了工人阶 级争取同盟军之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发展到了乡村,党在这里求得了怎样使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
他的一生,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
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董必武就为湖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了武汉中学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中共一大,不僅为党的建立培养了革命人才,更使湖北地区声名远播,扩大了武汉在中国的影响力。
标签:五四运动;董必武;党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为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基础,促进了湖北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为党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的贡献,有利于我们对早年的董必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为当今党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董必武革命思想的转变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受天然地理优势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武汉租界林立,武汉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幼年的董必武深受武汉人民反抗精神的熏陶,立下奋发报国的志向。
1893年震惊世人的“麻城宋埠教案”使董必武意识到清政府的无能,也坚定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信念。
董必武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秀才,却有着反抗和创新精神。
面对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他开始寻求变革之路。
面对着处于灾难深重的民情和同盟会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年轻的董必武意识到推翻封建帝制的重要性,2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而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开始了争取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虽然这些斗争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国家状况,但却为他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在日本留学时董必武曾通过各种渠道接触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但当时并未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世界革命的时代,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在先进思潮的引领下,中国的有志青年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使得董必武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方向。
董必武探究综述

论董必武的廉政思想

论董必武的廉政思想论董必武的廉政思想江旺明董必武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人之一。
他的众多著作、诗文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丰富的廉政建设思想。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深入研究、学习董必武同志的廉政思想,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服务的宗旨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于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董必武廉政思想的形成依据。
1“我们是革命的。
”在北伐战争中,当革命的中心向武汉转移的时候,围绕着迁都问题,董必武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反对蒋介石另立中心的斗争。
蒋介石为了控制武汉,曾经使用卑鄙的手段妄图拉拢董必武。
董必武和詹大悲在庐山参加会期间,蒋介石给董必武和詹大悲各送大洋一千元,却遭到董必武的拒绝。
蒋介石仍不死心。
后来又派人看望董必武。
来人带来了信件、照片、衣服和金钱来求见董必武。
董必武看了信件后,收下了信件和照片,将一套草绿色中册服和一大笔退还给来人。
并对来人说:“只要蒋总司令革命,我董必武坚决拥护;我们为的是革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董必武打从参加革命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地位,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艰苦奋斗,俭以养廉艰苦奋斗,是董必武一生始终坚持不渝的美德和作风之一。
一九二0年创办武汉中学时,董必武曾以朴素作为校训的一个主要内容。
全国解放,中国共产党成了全国的执政党。
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董必武居安思危,地位愈高,荣誉愈大,更加戒奢从俭,不但坚决拒绝制度以外的任何特殊照顾,就是对制度以内的正常待遇也是力求俭约。
他题写了这样四句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环境,他几十年如一日,都是从勤俭、艰苦的奋斗生活中走过来的。
3、甘为民仆耻为官在党内和政府里,董必武一直兼任要职,可以说是一位大“官”。
董必武:突出体现了“红船精神”

董必武:突出体现了“红船精神”作者:刘明钢来源:《中华魂》2021年第02期1921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被后人概括为“红船精神”。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后,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接受革命精神教育。
他说,如果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促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2005年6月21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中把“红船精神”的内涵精辟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董必武是中共一大代表,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他的身上突出地体现了“红船精神”。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
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
青年董必武耳闻目睹清王朝统治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热切地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已在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的董必武,毅然剪掉辫子,连夜赶赴武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场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
他加入了同盟会,在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等职。
而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反袁起义,曾两次被捕入狱,虽历经坎坷,却斗志不减。
作为革命党人,董必武并不盲从,而是不断地进行反思,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教训,探究革命道路到底该如何走,表现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董必武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1919年,那一年他33岁。
1919年3月,湖北善后公会在上海成立,旅沪同乡公推董必武、张国恩赴上海主持会务,恰巧,刚从日本回到上海的李汉俊、詹大悲就住在霞飞路渔阳里,与董的住处隔街相望,因此,四人几乎天天在一起读书交谈,议论天下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毛泽东作于 1975年4月
他人眼中的董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我继承了他 一颗特别平常的心。” ——董必武的儿子董
∆
良羽
∆ ∆
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 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 亲属,注意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 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 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 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文化 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书法和 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 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之一。 ——新华社评董 必武
董老从来不抽烟、不喝酒,饮食简单且有规律(体质不好却 能长寿与此有关)。直至晚年,他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 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更换。 董老的妻子亦是简约朴素。“我母亲自己的新衣服都做得非 常非常少,不行了就拿我父亲的旧衣服改吧改吧,就自己穿 了。她有一套西式的套装就是用我父亲的西装改的。”“母 亲的一套西式套装就是用我父亲的西装改的。”他们的儿子 董良羽如是说
∆
我们所不知道的董必武
∆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第 一套人民币发行,标志 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极端混乱的金 融、货币制度的灭亡和 新中国统一的、独立自 主的、基本稳定的社会 主义货币信用体系的确 立。而董必武等老一辈 革命家为中国人民银行 的成立和新中国金融事 业的起步所建立的丰功 伟绩也永远载入史册。
跨时代秀才——董必武
再和郭沫若 1964年10月 华清池柳秀而苍,旖旎风光胜李唐。已敝园林宽悦众, 不容宫闱独娱王。 彼夸土豆烧牛肉,我乐牢盆贮饩羊。陪伴佳宾寻古迹, 又吟佳句祝安康。
哭陶行知先生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
栋折吾将压,山颓道未伸。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
跨时代秀才——董必武
∆
接到中央指示后,董必武带着夫人、孩子和工作人员从陕北一 路东行,赶赴武安参加会议。当他们走到山西五台县东山区大 槐庄时,所带的干粮吃光了。警卫员跑到一个小店买烧饼,但 店家不收陕甘宁边币,甚至连公家开的商店也只认晋察冀边币, 最后只好空手而归。孩子饿急了,董必武夫人只好以物易物, 用一块新布料换了两个烧饼。这件事使董必武深切体会到货币 统一的必要性。会议上董必武明确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并确定“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名字。 1948年初,董必武在西柏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为第一套人民币 票版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大字。
∆
∆
∆
书法“长青树”——董必武
∆
董老的书法是文人的书风,功力深厚,淳厚圆润,从字或能看出 是一个谦谦君子。
躬行之勤俭——董必武
∆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 资格”。相反,每时每刻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如 吃喝穿等小事上,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 的道德约束力。 董必武曾经说过:吃饭穿衣见精神 。
∆
跨时代秀才——董必武
忆友叶挺
1944年
夕阳景好近黄昏,苦忆江南一叶冤。敌后几经殊死战,四年囚系未离樊。 东江人物够相思,志在春秋不可移。希魔将继墨魔仆,蛟龙岂复困天池。
代毛泽东同志挽戴安澜将军殉国 1942年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今誉东瓜著,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捐命,壮志也无违。
后人之回望与祭奠
让我们铭记一代伟人—— 董必武
谢谢观看!
演讲:高石磊 图文采集:涂春朝、杨彬 幻灯片制作:李文怀
璀璨之星火—— 董必武
那些年,中国,在没有轮回的时空因你生命年轮的燃烧而绚烂。
——化工1403
个人简介
∆
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 畲,号壁伍。
∆
∆ ∆ ∆ ∆ ∆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以武汉小组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共一大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 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 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共老谍王——董必武
∆
董必武给人印象是位忠厚长者,党内尊称“董老”,实际上他却是 现代谍报大师,用间之术除周恩来、叶剑英外,中共党内无出其右 者。他使用的几名超级间谍,在国共战争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
熊向晖,抗战时任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由于熊向晖 事先向周恩来密报,使胡宗南第34集团军闪击延安的计划落空。
第一套人民币
他人眼中的董老
∆
∆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 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 聚万落千 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柳岸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 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 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 尔汝!君且去,休回顾。
郭汝瑰,系蒋介石的军事“智囊”。抗战期间,郭与中共方面密晤 100余次,提供了大量有关国军的战略战术情报,国军竟未察觉。 韩练成,历任国军46集团军军长。莱芜战役中,韩练成奉陈毅指示 下达错误指令,致共军大获全胜,歼国军5万6千人。 高清,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早年三过雪山草地,血战河西走廊,后 投身隐蔽战线,端的是从事刀头上舔血的勾当。曾被派遣暗杀大叛 徒张国焘。
∆
董老的自励自评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这是一首咏竹诗,董老病中见窗外竹子在寒风中挺立泼翠, 感慨万分。董老病中咏竹,用比喻手法,一方面,赞扬竹子不 怕风霜,引领万物复苏,有坚韧不拔之志,另一方面,也表达 自己虽重病在身,也要像竹子那样,与疾病作斗争,战胜疾病, 早日康复,投入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去,读后让人精神鼓舞,力 量倍增。
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游镜泊湖 泛舟南北两湖头, 坐观瀑楼中对雨 晴望诸奇峰,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到处青幽不用求。
水碧山青宜入画, 游人欣赏愿勾留。
雨看两飞瀑。
黄山当吾前, 晴雨皆悦目。
中共创始人——董必武
∆
1921年7月董必武以武汉小组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先后在上海和嘉 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 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是唯一一 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 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同时参加一大的还有李达、刘仁静等十 二名共产党员。
∆
∆
∆
我们所不知道的董必武
∆
1947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但在敌人 分割包围、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及货币金 融工作都是相互独立分散管理的,各根据地的货币仅限于在本 解放区流通,各解放区货币兑换比价也不固定,这些因素,直 接制约了解放区的经济发展与贸易交往,并对各野战军跨区作 战造成重大障碍。为了统一思想,中央派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
∆
∆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跨时代秀才——董必武
∆
1903 年考取秀才。 1905 年考入湖 北“文普通”学堂, 1910 年毕业, 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 老一辈领导人中,董必武是很特 别的一个,他是一个清末的秀才, 又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又加入中 国共产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 是“与时俱进”,具备“科学发 展观”,即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 义社会又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从 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 命者,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个人的命运与时代变 革紧紧相连,单就这份经历已是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