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课件(精)

《石钟山记》课件(精)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拓展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 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


《石钟山记》
①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
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②记,游记,一种文体。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明确字音
函胡(hán hu) 磬(qìng)
鹘(hú)
磔(zhé)
窾(kuǎn)
镗(tā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鞳(tà) 射(yì)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

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
(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
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 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 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 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 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 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 记》。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陆游的诗作,可以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主
题和情感表达。
03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作品以表现民族气节和
忠贞精神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文天祥的诗作,可以领略两位诗人不
同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石钟山记》所描述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 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山。挖掘石钟山的地域文化 特色,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
宋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时期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南宋时期则以陆游、文天祥等为代表。
宋代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追求自然、清新、豪放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关 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苏轼在宋代文坛地位评述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 文等多种体裁,作品风格豪放、 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疑问1
文章中提到的某些历史典 故和文化背景不太熟悉, 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解释 。
疑问2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 和难懂的句子,希望能得 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疑问3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 一些可能存在的文本错误 或矛盾之处,希望能得到 确认和解答。
创新思维训练
训练1
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来解读 《石钟山记》,例如从地理学、 历史学、文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 位,他的文学创作对于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相关作家作品比较阅读
01
辛弃疾
辛弃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与苏轼的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 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讨
1.游因—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得名由来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 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 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 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 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 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 ( 上面 ) 可坐百来个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 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 ) 笑着对苏迈说:“你知 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 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因而,于是 能够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
信也。
敲,击
相当于“然”
本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
才 访求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始①:才。 访②:寻访。 遗踪③: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 得④:找到。 于⑤:介词,在。 扣⑥:敲打。 而⑦:连词,表承接。
聆⑧:仔细听。 函胡⑨:同“含糊”。 清越⑩:清脆悠扬。 桴⑪:鼓槌。 腾⑫:传播。 余韵徐歇⑬:余音慢慢消失。 韵:声音。徐: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há n胡 hu,北音清越,桴fú 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 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 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 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 文,以记胜抒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 《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记
苏轼
作者回顾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 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 慢慢地消失。
自以为得之①矣。然是②说也,余尤③疑之。石之④铿kēnɡ然⑤有声 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⑥钟名⑦,何哉?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迁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 使,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 属江西)任县尉。
父子二人途径湖口县,兴之所至,游览 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 实地考察。有感而发,苏轼信手写下了这篇 著名的游记。

第 一 段
读 文

兼词,在那里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莫能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演奏 于是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知道、认得、
能辨别
判断句
判断句
“汝 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参考译文
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 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音。船调 转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处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 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 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 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苏轼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 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态度。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与苏轼的提倡的科 学态度是一致的。
余音萦耳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 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颧鹤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思考4:◎文此中处哪文些字地请方在表母现版“处惊修心改动魄”的特点? 其作用何在?
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 了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 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真相。
“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_之一,其余七人为:王_安__石__、__韩_愈____、曾__巩___、柳__宗__元_、 二 _苏__洵____、_苏__辙____、__欧__阳_。修
“_宋__四__家__”_之一,其余三人为:_黄__庭__坚__、米__芾__、_蔡__襄__。 其词开_豪__放__一派,与__辛__弃__疾_同是其派代表。宋词的另一
读准字音
彭蠡 桴止 栖鹘
噌 无射
lǐ fú qī hú chēnɡ yì
郦元 铿然 磔磔
吰 窾坎
lì kēnɡ zhé hónɡ kuǎn
钟磬 qìng 硿硿 kōng 鹳鹤 guàn 穴罅 xià 镗鞳 tānɡtà
◎此第处一文段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 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 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 难能可贵的。
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 山的探究?
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 精神可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3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3 人教版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 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 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 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 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 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 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 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事 理的一篇文章。
郦 元 ——言之不详 所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看法 ——因声命名
山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写作特色 议论 引入
核心
记叙
辅 助
生发 议论
重考察 反臆断
描写潭上夜景
讨论: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看法对不对呢?怎样理解本文的 价值和意义所在?
学习苏轼不迷信,不盲从,大 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 结论的精神。
关于石钟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 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 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 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 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 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 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
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石之铿然有声者,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补充
3、地理位置独特: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 之岸,鄱阳湖之滨,不仅风景雄奇秀丽,而且自 古即为军事要塞,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 号称“江湖锁钥”。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钟山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 也是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北宋大文学家苏 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 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此外,石钟山的古建筑与石 碑、石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综上所述,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 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断 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研读文本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棱镜的角度探讨《石钟山记》中可能折射出的不同意义。
研读文本
活动二、多角度解读课文。 1、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如“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
这些拟声词不仅使得石钟山的声音更加逼真,而且韵律和谐,让人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整体与细节的描绘、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衬 静的手法以及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使得读 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 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
研读文本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 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今异义词
1、余方心动欲还 2、空中而多窍 3、自以为得其实 4、而渔工水师
六、文言句式
此世所以不传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闻人声亦惊起 此世所以不传也
一、文言实词
所在皆是也( ) 适临汝( ) 余固笑而不信也 () 绝壁之下( ) 与向噌洪者相应( )( ) 笑李渤之陋 (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桴止响腾(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二பைடு நூலகம்通假字
1、扣而聆之 (“扣”同“叩”)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
三、词类活用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 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 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微风鼓浪 而此独以钟名 不知其浅深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大石侧立千尺 事不目见耳闻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四、一词多义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 ②微风鼓浪 焉 ①微波入焉 ②硿硿焉 ③如乐作焉
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言 ①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然 ①然是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 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 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 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知识复习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 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1、石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 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