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docx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晚上)二、古今异1.空中而多古:中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得其古:那事情的真相;今:上。
三、一多1.鼓①噌如鼓不(鼓,名)②微鼓浪(振,掀起,)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候,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3.自①以得之矣(自己,代)②余自安舟行适汝(从,介)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山焉(兼,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 焉(相当于“然” ,“地”、“⋯⋯的子”,形容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 ,即“到那里”,兼)④如作焉(无,表述气,助)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②余尤疑之(我,代)6.得①得双石于上(得到,找到,)②固得所石者(能,助)7.搏①水石相搏(,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四、活用(一)名作状①余自安舟行适汝(舟,用船,乘着船)② 大石立千尺(,在旁)③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作①而此独以名(名,命名,取名)(三)使用法① 大浪不能也(,使⋯⋯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也③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鞳者,魏庄子之歌也⑤此世所以不也(二)省略句①今以磬置(于)水中,大浪不能(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③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于)壁之下(三)前置① 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后置①石之然有声者(即“ 然有声之石”)(五)介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于水上六、一多:1、而:扣而聆之(表接)徐而察之(表修)空中而多(表并列)元之所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表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 ,形容尾)微波入焉(兼,于此)3、因:因得所石者(趁机)因笑曰(于是)七、重点:1、水石相搏(、拍)2、桴止响(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5、适汝(往)6、余方心欲(才)(心惊)7、山下皆石穴罅(隙)8、涵澹澎湃而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先前)(和)10、元之所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也(⋯的故)。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③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③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状语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八、重点句子翻译(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翻译:(被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精品课件

.
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 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 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
4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 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8
四、一词多义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 ②微风鼓浪
焉
①微波入焉
②硿硿焉
③如乐作焉
.
9
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言
①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然
①然是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
10
五、古今异义词
1、余方心动欲还 2、空中而多窍 3、自以为得其实 4、而渔工水师
.
11
六、文言句式
此世所以不传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闻人声亦惊起 此世所以不传也
.Leabharlann 12六、文言句式此世所以不传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闻人声亦惊起 此世所以不传也
.
13
.
5
一、文言实词
所在皆是也( )
适临汝( )
《石钟山记》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作品原文:石钟山1记《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
是说7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
自以为得之15矣。
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
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栖鹘2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1也。
余方心动32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3如钟鼓不绝。
舟人34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为此37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窍4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1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4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46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8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9虽知而不能言50。
此世所以不传也51。
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3,自以为得其实54。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统编版】《石钟山记》-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④方(正 )
⑤心动( 内心惊恐)
⑥罅(裂缝 )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 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 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 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 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 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 空中、向)
理解性默写 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_大__石__侧__立__千__尺__,_如__猛__兽__奇__鬼__,_森__然__欲__搏__人__”。 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 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而__山__上__栖__鹘__,_闻__人__声__亦__惊__起__, _磔__磔__云__霄__间___”;描摹鹳鹤的声音的一句是“_又__有__若__老__人__咳__且__笑__于__山__谷__ _中__者___”。 ③《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 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_有__大__石__当__中__流__”。
小篆
“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 shì)声。表示往,到……去。
义项
① 到,往 ② 享有 ③ 女子出嫁 ④ 恰好,恰恰 ⑤ 顺从,依照 ⑥ 刚刚,刚才 ⑦ 适合,适宜 ⑧同“谪”,被流放或贬职
例句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 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 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 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 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 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石钟山记》知识归纳

《石钟山记》归纳整理一、文学文化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散文:“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三苏”、曾巩。
词:创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法,也不同意司马光旧党的做法,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曾罹“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记》写于这一时期。
二、词语(1) 通假字至莫夜月明()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古今异义词1、空中..()..而多窍()2、自以为得其实3、而渔工水师..入焉()..虽知而不能言() 4、微波5、与风水...()..相吞吐()6、有大石当中流(3)一词多义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硿硿焉.()微波入焉.()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噌吰如钟鼓不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余方心动欲.还()森然欲.搏人()与风水相.吞吐()与向之噌吰者相.应()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笑谓迈曰()余.方心动欲还()余.韵徐歇()如乐作焉.()心不在焉.()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于是余又叹焉.()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然.是说也()石之铿然.有声音/ 森然.欲搏人()扣而.聆之()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而.此独以钟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而.况石乎()徐而.察之()石之.铿然有声者()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汝识之.乎()而言之.不详()(4)重点实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始访.其遗踪..()()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寺僧使小童持.斧()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山上栖.鹘()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则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与向.之噌吰者相应.()()汝识.之乎()《水经》云.()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今.以钟磬置水中()扣而聆.之()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而臆断..不传也()..其有无()殆.与予同()此世所以而陋者乃..记之()...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余是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如钟鼓.不绝()而此独以钟名.()2、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大石侧.立千尺()3、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四、特殊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二、古今异义: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真相)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三、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振动)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声)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断绝)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原义抓、扑,引申为捕捉)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面”)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呢,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同“暮”,晚上)故莫能知(没有谁。
否定代词)9、得:得双石于潭上(找到。
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助动词)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副词)始舍于其址(当初。
副词)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代词)所在皆是也(这样。
代词)12、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之),因此,借此机会)因笑谓迈曰(于是)13、至: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直到)送之至湖口(到)14、其:择其一二扣之(其中)不知其浅深(它的)16、而:1.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 扣而聆之3.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5. 余固笑而不信也6.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7. 徐而察之8. 空中而多窍9. 而笑李渤之陋也10.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 而言之不详12.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1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五、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修饰巧妙。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
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