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肌张力及评定(1)

(六)客观评定方法
神经生理学评定----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失去上位中枢控制,导致 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活性改变,以致出现 电生理变化。
临床上常用肌电图检测F波与H反射 ,F波参数取决α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H反射取决突触前抑制水平,因 而了解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首选F波。
二、常见的异常肌张力
(一)肌张力增高 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僵硬。 1、痉挛 定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
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 群。 病因----很多中枢系统疾病都可造成肌痉挛,如 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和脑瘫。 表现----患者的肌肉过度活跃而导致不自主的收 缩反应。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固定上臂,另一手握住前 臂,做肘关节屈伸运动。
⑵三角肌检查 体位:上肢伸直置于髂腰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下肢伸展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握踝关节,另一手放在膝
关节,做屈髋屈膝运动。 ⑷腓肠肌、胫前肌检查 体位:仰卧位,髋膝稍屈曲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置于踝关节,另一手置于
钟摆试验是一种在肢体自抬高位沿重力方向下落运动 中,观察肢体摆动然后停止的过程,通常用于分析痉 挛妨碍自由摆动的状态进行评定的方法。痉挛越重, 摆动受限越显著。
钟摆试验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 绳肌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于检查床缘屈曲,小腿在 床外下垂,然后将患者膝关节抬高至充分伸展位,当 小腿自膝关节充分伸展位自由落下时,通过电子量角 器(或肌电图)记录小腿钟摆样的摆动情况。
检查时注意事项
测定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 感受,使患者了解测试全过程,消除紧张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指根据患者肌张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
医生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正常人的肌张力是一种适度的张力,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而肌张力异常则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症状的表现,比如肌张力过高可能是痉挛性疾病的表现,而肌张力过低则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
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可以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来说,肌张力分
级标准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处于正常范围内,患
者的肌肉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没有出现异常的肌张力表现。
2. 轻度肌张力异常,轻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略有增高或减低,但并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不适。
3. 中度肌张力异常,中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一些轻微的症状和不适,比如肌肉僵硬、肌肉无力等。
4. 重度肌张力异常,重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严重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比如严重的肌肉痉挛、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等。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
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便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异常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对患者肌张力异常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肌张力的评定

特点
方法较易掌握,但评定级别相对粗略。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级别
评定标准
Ⅰ、轻度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 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Ⅲ、重度
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在其最短的位置 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5.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 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机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也可由遗传因素(如原发性、特发性肌 张力障碍)所致。
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患(如肝豆状核变 性)或代谢性疾患(如氨基酸或脂质代 谢障碍)也有一定关系。
3、正常肌张力分类
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分
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 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 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 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 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
1987年,Bohannan和Smith将Ashworth分级法进 行了改良,在1级和2级之间添加了一个中间等级, 以降低处于中间级别附近的集束效应。同时,改良 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时还需要考虑阻力出现的角 度,并要求将被动运动的速度控制在1s内通过全关 节活动范围。
评定方法
患者处于舒适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体位, 分别对双侧上、下肢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运动。
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通常指的是肌肉过度紧张或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可能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僵硬或过度松弛。
肌张力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高肌张力:
•痉挛( Spasticity):(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紧张。
这种情况常见于中风、脑性瘫痪等病症,导致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强直( Rigidity):(肌肉呈持续性的过度紧张状态,不像痉挛那样是短暂性的。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或药物反应引起。
2.低肌张力:
•松弛( Hypotonia):(肌肉过度松弛,缺乏正常的张力和紧张感。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萎缩或神经肌肉连接异常引起。
3.间歇性肌张力异常:
•肌阵挛( Dystonia):(表现为肌肉痉挛或异常姿势,可能持续性或间歇性出现。
常见的类型包括扭转性肌阵挛、颈部肌阵挛等。
4.其他类型:
•腱反射亢进(Hyperreflexia):(腱反射异常增强,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腱反射减退( Hyporeflexia):(腱反射异常减弱,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
肌张力异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等。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并根据病因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改善肌张力异常引起的症状和影响。
肌力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肌力测定标准:(6个级别)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I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II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III级:能够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够对抗阻力(轻度瘫痪)
IV级:能对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V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二)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改良Ashworth,6个级别)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被动屈伸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増加,关节活动后50%范国内出现突然卡住,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肌张力最严重的级别,受累部分被动屈伸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张力的评定

2)评定标准:
级别 0 I I+
II
III IV
检查所见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肘时,在关 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 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出现较小的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在关节活动度的大部分范 围内,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 比较容易地进行被动运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 进行被动运动
5、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影响因素与联系
➢ 神经性因素(反射性的):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 动由于牵张反射高兴奋性而 增加,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属此。
➢ 非神经性因素(生物力学):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 成分和肌肉的粘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在 肌肉处于拉伸或缩短位制动时。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时导致非神经性因素的继发性改变。
(二)肌张力低下:
1、轻度降低:
1)肌紧张低下,关节固定时主动肌与 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
2)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 放时,患肢仅能短暂地抗重力,随 即落下;
3)肌力低下,但能完成功能失; 2)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 3)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抗重力位并释放时,
肌张力
(muscle tone)
(三)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 1)肌张力过强(hypertonia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2)肌张力过低(hypotonia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 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
肌张力评定0-5级分级如下:
0级:肌肉没有任何收缩力,没有任何运动能力,表现为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萎缩,可以收缩,但不能带动肢体活动维持肢体的正常动作。
2级:肢体可带动关节在床面上平行挪移,但不能够支撑自身重力,不可抬离床面,离开床面不能自主移动。
3级:肢体能抵抗自身重力,也可抬离床面自主移动,但不能对抗摩擦阻力,稍加外力便会掉下来。
4级:肢体可做轻微的抗阻力动作,但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正常人稍弱。
5级:肌张力完全正常,可支撑身体进行正常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专业培训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专业培训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专业培训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专业培训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
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
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 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专业培训
11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反射检查
应注意检查患者腱反射是否正常,有无亢进等现象。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膝反射; 跟腱反射。
专业培训
12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由检查者进行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根据检 查者感受到的感觉来判断,体会其活动度和抵抗时的 肌张力的变化。
专业培训
3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运动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 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如做上肢前臂的被动屈 曲、伸展运动,正常情况下感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 的抵抗感。
专业培训
4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 有痉挛和强直。
专业培训
15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 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 原动肌力弱。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
专业培训
16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专业培训
9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视诊
作为最初的临床检查项目,评定者应特别注意患者肢 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常表明存在 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波动化运动变化表明肌张力障 碍;而自发性运动的完全缺失则表明肌张力弛缓。
专业培训
10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触诊
在患者完全静止、放松相关肢体的情况下触摸受检肌 群,有助于判断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增高时,肌腹 丰满、弹性增高、触之较硬或坚硬;肌张力低下时, 肌肉松弛、肌腹塌陷、弹性减弱、触之较软。
专业培训
5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低下
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 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见于脊髓损伤早期 脊髓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早期,及 周围神经损伤。
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 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专速度要快
级别 Ⅰ轻度 Ⅱ中度 Ⅲ重度
评判标准 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 在PROM开始的1/4,即肌肉在它最短的位置时出现阻力
专业培训
1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法评定标准
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 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活自 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专业培训
17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痉挛的评定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法评定标准。 做该检查时,最好从被检查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专业培训
7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的影响
精神因素的影响 并发症的影响 神经状态的影响 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药物的影响 外界环境的影响 主观因素的影响
专业培训
8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病史采集
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痉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需 要了解的问题包括:痉挛发生的频度;受累的肌肉及 数目;痉挛的利弊情况;引发痉挛的原因;现在痉挛 发作或严重的程度、与以往的比较等。痉挛的频度或 程度的增加可能是膀胱感染、尿路结石、急腹症或其 他疾病导致的早期现。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 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在被动 屈伸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又称折刀 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常由锥体系障碍所致。痉挛的分 布具有一些特点,上肢易累及的肌群为屈肌群,下肢易累及 的肌群为伸肌群。
强直:亦称僵硬,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 肌肉,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常为锥 体外损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