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足三针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外治疗法有哪些
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 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 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 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 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1、天灸疗法—三伏天灸—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 小,一般四-六个为一组使用。三伏贴是 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 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 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 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十:刮痧疗法
刺激神经末稍,具有疏导、兴奋、调节神 经的作用,促进体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常 用于能耐受的年长儿,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 冒暑感冒、湿温、外感高热、惊风等,具有祛 暑清热、解毒泄浊、醒脑开窍、舒畅气血、运 脾和胃、行气止痛等功效。
举例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定义
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之为风热乳蛾,是风热 邪毒外袭引起的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 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七、针灸疗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
毫针疗法:运用毫针刺入穴位,以防治疾病。 用于发热、惊风、头痛、腹痛、咳嗽、腹泻、遗尿 痹症、眩晕等。 腹泻:长强、足三里、天枢穴。 痹症:曲池、合谷、足三里、大椎等。 头痛:百汇、四神聪、印堂、太阳、合谷。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相关疾病
三棱针疗法:利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使 之少量出血的方法。具有开窍、醒脑、 散热、消瘀、活血等功效,儿科常用 于高热、急性扁桃体炎、咳喘、疖肿、 疳积、过敏等。 点刺法 散刺法 挑刺法
中医适宜技术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 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 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一、针灸疗法是属于针法类 二、灸法类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 四、中医外治疗法 五、中医内服法中 六、药炮制适宜技术
中医常用九大针灸处方(干货收藏)

中医常⽤九⼤针灸处⽅(⼲货收藏)1⼿⾜⼗⼆针组⽅:合⾕、内关、曲池、三阴交、⾜三⾥、阳陵泉。
其中合⾕、曲池属于⾜阳明胃经的同名经⼿阳明经⽳位;三阴交、⾜三⾥分属于⾜太阴脾胃经、⾜阳明胃经的表⾥两经⽳。
诸⽳相配可健脾和胃,理⽓和⾎。
临床应⽤:中风、⾼⾎压、偏瘫、痹证等。
2⼗全⼤补⽅王乐亭王⽼仿效⼗全⼤补汤拟定针灸“⼗全⼤补⽅”。
组⽅:合⾕、曲池、内关、⾜三⾥、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此⽅为⼿⾜⼗⼆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组成。
章门为脾之募⽳,中脘为胃的募⽳,关元属任脉,⼩肠的募⽳,诸⽳共济补⽓⾎、健脾胃、养⼼⽓、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全⼤补⽅偏于调补,主要⽤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针王⽼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汤拟定⽼⼗针的针灸处⽅。
组⽅:中脘、⾜三⾥、上脘、下脘、⽓海、天枢、内关。
其中中脘、⾜三⾥为主⽳,其余为配⽳。
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取之可助消化⽔⾕、温通腑⽓、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三⾥为胃之下合⽳,⽤补法有健脾和胃、益⽓升清之功,⽤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之功;⽓海(丹⽥),为元⽓⽣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机;天枢为⼤肠募⽳,可调肠胃、⾏⽓机、分⽔⾕、消积滞;内关为⼿厥阴经之络⽳,可宽胸理⽓、守神和胃、理三焦⽓机、助升清降浊。
诸⽳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和⾎之效。
临床应⽤:“⽼⼗针”应⽤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
对于⽓⾎不⾜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
脱发、头痛、⾯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者,以“⽼⼗针”加减化裁进⾏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4⼗⼆透⽳组⽅: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陵,合⾕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70例

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70例摘要】目的观察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对70例肩周炎患者行巨刺、缪刺及手足三针刺,刺后嘱患者带针活动肩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愈65例,占92.85%;好转5例,占7.15%;无效0例。
结论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肩周炎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肩周炎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疾病,笔者采用了巨刺缪刺手足三针刺治疗本病,通过对70例患者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0例肩周炎患者均来自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均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1岁,平均55.4岁;病程3月以内者18例,3~6月27例,6月以上25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
2、治疗方法2.1缪刺法2.1.1选穴在健侧阳陵泉下后方寻找压痛点,“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
2.1.2刺法强刺激揣定的阿是穴,留针20分钟嘱患者活动患肩至最大可能的幅度。
2.2手足三针刺患者取坐位,针灸师仔细寻查肩痛部位所在的经脉,取该经输穴,以“手足三针刺”刺,嘱患者活动肩部20分钟。
在手阳明大肠经者刺合谷、手少阳三焦经者刺中渚、手太阳小肠经者刺后溪、手太阴肺经者刺鱼际、足太阳膀胱经者(‘肩不举,腋支’[2]171)刺束骨。
每日一次。
2.3巨刺上述方法治疗7天无明显疗效者,考虑邪在经脉,采用巨刺法,患者仍取坐位,在健肩取患肩疼痛相同部位刺,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肩20分钟。
每日一次。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张怡燕,邱明山,彭海聪,张倩,李依寒,陈静(厦门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福建厦门361009)摘要目的:探讨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在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中的疗效㊂方法:纳入64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㊁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甲氨喋呤㊁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甲氨喋呤㊁来氟米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V A S评分㊁关节肿胀指数㊁关节压痛指数等指标㊂结果: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15.63%,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㊂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关节压痛指数及V A S评分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㊂结论:在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㊂关键词薏苡仁汤;手足三针;类风湿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0)12-0141-02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四肢多关节对称性㊁侵袭性炎症,导致手㊁足等多处关节受累,损害关节功能㊂类风湿关节炎引起关节晨僵㊁肿痛,还常伴随有发热㊁类风湿结节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1]㊂目前多数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激素消肿止痛,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而传统合成抗风湿药物起效较慢,生物制剂因为价格昂贵限制了多数患者的使用㊂笔者在临床中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㊂本研究通过对64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后关节肿痛情况的观察,探讨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院内2018年1月 2019年12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最终纳入观察组32例㊁对照组32例㊂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3ʒ19,年龄为27~71岁,平均年龄(48.27ʃ6.05)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5ʒ17,年龄为26~73岁,平均年龄(49.08ʃ5.92)岁㊂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㊂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采用2010年A C 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 U L A R)制定发布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中医诊断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7年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寒湿痹阻证的证候标准[2]㊂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西医㊁中医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无药物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排除标准其他类型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㊁肝肾功能异常㊁感染㊁肿瘤等疾病,存在精神疾病㊂1.5方法对照组(塞来昔布+抗风湿药物):口服塞来昔布(江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72)200m g/次,2次/天;甲氨喋呤(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205)15m g/次,1次/周;来氟米特(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75)10m g/次,1次/天㊂观察组(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抗风湿药物):口服甲氨喋呤15m g/次,1次/周,来氟米特10m g/次,1次/天;薏苡仁汤(薏苡仁㊁当归㊁白芍㊁麻黄㊁桂枝㊁苍术㊁甘草,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配合手足三针治疗㊂行手三针治疗时,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以松弛的状态握拳,取后溪㊁中渚㊁间谷穴,对穴位进行清洁和消毒,将针垂直刺入后溪㊁间谷穴,倾斜30ʎ刺入中渚穴,得气后,留针30m i n㊂行足三针治疗时,取太冲㊁内庭㊁足临泣等穴,将针倾斜30ʎ斜刺入穴位,得气后,留针30m i n㊂经过10天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关节肿痛等情况㊂1.6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疗效:根据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中医疗效分为临床痊愈㊁显效㊁有效㊁无效4级㊂(2)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㊂(3)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㊁关节压痛指数㊂1.7 统计学处理以S P S 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疗效分析采用秩和检验㊂计量资料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t 检验和秩和检验,P <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塞来昔布+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P =0.003),如表1所示㊂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n =32)0(0)2(6.25)14(43.75)16(50)16(50)对照组(n =32)0(0)0(0)5(15.63)27(84.37)5(15.63)P <0.052.2 两组患者的V A S 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 A S 评分下降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3),如表2所示㊂表2 两组患者的V A S 评分( x ʃs ,分)组别V A S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 =32)5.83ʃ1.724.94ʃ1.38对照组(n =32)5.12ʃ1.475.02ʃ1.29P<0.052.3 两组患者的关节肿胀㊁压痛指数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关节肿胀指数降低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0.10)㊂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压痛指数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0.002),如表3所示㊂表3 两组患者的关节肿胀㊁压痛指数( x ʃs )组别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 =32)7.38ʃ6.724.47ʃ3.9513.78ʃ9.367.22ʃ5.80对照组(n =32)5.75ʃ4.904.25ʃ3.7113.03ʃ15.2310.94ʃ11.58P>0.05<0.053 讨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发生于四肢关节,引发疼痛㊁肿胀症状的同时,造成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则会出现关节畸形,并会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增加疾病的危害性㊂关节肿痛是类风湿关节炎最早期㊁最突出的症状,目前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消炎止痛,长期使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大㊂抗风湿药物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选择,应用甲氨喋呤㊁来氟米特,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免疫反应,进而减缓病情持续进展,减轻关节受损程度,同时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良好恢复,但仍存在肝损害㊁骨髓抑制等较多不良反应,且起效较慢㊂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抗炎药及抗风湿药的使用,改善患者的预后,应该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治疗方法㊂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 痹证 范畴,‘素问㊃痹论“中提及 风㊁寒㊁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由此可见,寒湿痹阻是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㊂薏苡仁汤的应用,可以发挥散寒除湿㊁通络止痛之功㊂方中薏苡仁利湿除痹为君药;桂枝善温通经脉,又能散寒止痛,为臣药;佐以苍术健脾燥湿,麻黄助术发散寒湿,当归养血通络,白芍柔筋缓解止痛;甘草缓急止痛,并可调和诸药为使㊂国内外研究亦发现,薏苡仁中的有效成分薏苡仁油㊁薏苡仁多糖等具有调节免疫㊁抗炎镇痛的作用[4]㊂而在中药基础上,辅以针灸治疗,能加强通络止痛之功效㊂多项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药物组[5]㊂亦有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起到调节免疫和镇痛的作用㊂‘难经㊃六十八难“曰: 俞主体重节痛㊂ 故笔者结合张显臣教授的治疗经验,通过临床实践,针对关节肿痛的患者,经常配合手足三针治疗㊂间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三间穴与合谷穴中点,主治两穴主病,可治颈肩臂肘指的疼痛麻木㊂中渚为手少阳经输穴,可利关节㊁疏风通络止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太阳经输穴,可温阳散寒通络㊁舒筋解痉㊂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有通经活络㊁消肿止痛的作用,‘医宗金鉴“云: 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㊂ 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内庭㊁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均可治疗下肢肿痛㊁麻木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V A S 评分及关节压痛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 <0.05),说明薏苡仁汤联合手足三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减少消炎止痛药的使用㊂参考文献[1]李巧凤,彭拥军,郭峰.针灸综合疗法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代谢组学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9,25(22):109-113.[2]中华中医药学会.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S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岳静.薏苡仁及其组分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抗炎作用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5]刘婷婷,高维杰,李玉琦,等.常用中医技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证据总结[J ].中医药导报.2019,25(21):94-99.作者简介:张怡燕(1985-),女,汉,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中医诊治㊂。
中医诊所开展的治疗项目

1、耳穴压豆疗法耳穴压豆法又称耳压法,耳穴贴按法,是将圆形光滑的压丸用胶布贴敷在耳穴表面,并配合揉按的一种方法。
该法简便易学,适应范围广,副作用少,花钱少,奏效快,刺激持续,疗效显著,尤其对恐针者更为适合。
目前,我国用耳穴治疗的疾病已达200种以上,病种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等科,总有效率达90%左右,显效率约50%,尤以痛症的治疗为佳,显效率可达80%左右。
本法可治疗功能性疾病,对于许多器质性疾病以及奇难杂症也有较好疗效。
耳穴治疗的功能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阴阳。
其治病作用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
五脏六腑的十二条经脉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耳,而五脏之精气通过经络上注于耳,若脏腑发生病变,则相对应的耳穴阳性反应点可出现异常,如疼痛,敏感,局部脱屑,红肿或起结节等。
根据其表现部位的异常情况,可判断病变在何脏腑,故对疾病可进行预防和诊断。
适应症:对疼痛性疾病效果明显,对功能性疾病效果好,对器质性疾病也有效果。
常见疾病:失眠、头痛、头晕、耳鸣、花眼、乳腺增生症、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各部位关节痛、胃痛、慢性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感冒、气管炎、哮喘、妇科炎症、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咽炎、过敏性鼻炎、各种过敏症、皮肤瘙痒症、黄褐斑、痤疮、牙痛、各种炎症、脑血管病等。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针刺与灸法的和称。
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银针刺入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经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最常用的外治方法,它以经络、阴阳五行、藏象等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具刺入人体的经络穴位,而达到疏通经络、诊疗疾病及麻醉、保健等作用。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应用广泛,各系统均可用此法治疗。
如失眠、各种头痛、头晕、脑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面瘫、膈肌痉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网球肘、腕踝关节损伤疼痛、骨折后遗痛、牙痛、急慢性胃炎、肠炎、咽炎、消化不良、肠粘连、便秘、高血压、冠心病、尿潴留、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妇科炎症、子宫肌瘤、痛经、月经过多、闭经、感冒、神经性耳聋、耳鸣、鼻炎、肥胖症等。
手足三针疗法(转)

手足三针疗法(转)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一、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
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三棱针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
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为自古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1、 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五、龈交放血 将上唇掀起,用三棱针对准唇系带点刺出血,然后让患者活动腰部。用于急性腰扭伤。
六、大椎放血 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大椎三、五下,然后拔火罐,15分钟起罐。用于发热、感冒出起、痤疮、头痛。
七、委中放血 用手轻拍委中穴,将止血带结扎于委中上方,用三棱针点刺委中,出血3-5毫升后打开止血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用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急性发作、急性痢疾等。
17、 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18、 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19、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20、 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