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文化

合集下载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内容:
- 草编技艺:主要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成各种工艺品,草编文化可追溯至河姆渡人时期,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 植物敲拓染:以植物的花、叶等组成部分为染料,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其颜色与形状自然转印于织物上,通过保留植物所拥有的天然色彩和造型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 通榆木版年画:19世纪初,清朝政府在科尔沁东部草原开禁放荒,关内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移民大量进入通榆。

一些民间艺人随之迁入,并带来了他们的家庭传承,木版年画就在那一时期传入通榆。

“洮南李”年画以传统年画为主,以民俗传说、喜庆吉祥等为题材,乡土气息浓郁。

- 泥塑: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型的雕塑工艺品,或彩或素,以动物、人物为主。

其制作方法是将粘土捣鼓均匀,再捏成各种人、物或其他造型的泥丕,然后自然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有的还需经过烧制形成陶艺。

- 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松花石砚诞生于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被称为砥石砚,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在清代,作为宫廷御砚,松花砚被视为国宝。

随着清朝的灭亡,松花石也停采近200年。

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刘祖林雕刻出当代第一方松花石砚,至此失传了200年的松花石砚重现天日。

这些与植物相关的非遗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园林植物文化寓意

园林植物文化寓意

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

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

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

过去称应试及第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

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故有“杨柳依依”之说。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

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

植物的象征意义

植物的象征意义

植物的象征意义植物的象征意义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环境带来美丽的点缀,还能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和象征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及其象征意义:1.松树:松树是坚韧和永恒的象征。

它代表着不屈不挠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在圣诞节期间,松树被用作圣诞树,人们会在其上挂上各种装饰品,来庆祝节日的来临。

2.玫瑰:玫瑰是爱情和浪漫的象征,它代表着热情和爱情。

不同颜色的玫瑰还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红玫瑰代表爱情和尊重,粉色玫瑰代表优雅和感激,白玫瑰代表纯洁和无辜。

3.百合:百合是纯洁和高雅的象征,它代表着纯洁无暇和优雅高贵。

在婚礼上,百合花经常被用作新娘的花束和婚礼布置。

4.竹子:竹子是力量和长寿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竹子还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因为它的生长速度非常快。

5.橄榄叶:橄榄叶是和平和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和平与和解。

在古代,人们会用橄榄叶来制作橄榄花冠,作为和平的象征。

6.樱花:樱花是美丽和短暂的象征,它代表着生命无常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日本,樱花是国花,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樱花节来庆祝春天的到来。

7.橄榄树:橄榄树是和平、繁荣和生命的象征。

在基督教传统中,橄榄树被视为智慧和希望的象征。

8.向日葵:向日葵是快乐、光明和忠诚的象征。

这种花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代表着对光明的追求和忠诚。

9.薰衣草:薰衣草是平静、优雅和平静的象征。

它被广泛用于制作香水和精油,还被用作治疗失眠和焦虑的药物。

10.紫罗兰:紫罗兰是诚实、谦逊和纯真的象征。

这种花在春季开花,有着美丽的紫色花瓣。

11.豌豆花:豌豆花是幸福、纯洁和甜蜜的象征。

这种花的形状独特,色彩鲜艳明亮,常用于制作花束和装饰品。

12.水仙花:水仙花是自恋、虚荣和自私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中,水仙花被视为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的化身,他因过于自恋而掉入水中淹死,后来变成水仙花。

13.菊花:菊花是悲伤、悼念和尊敬的象征。

在日本,菊花被用作国花,而在西方国家,菊花经常被用于葬礼和扫墓等场合。

植物命名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植物命名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植物命名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信息。

1. 梅花——“春之女神”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四大名花之一,代表了冬季到来前夕春意盎然。

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尊重和敬意的体现:“春之女神”。

这个含义表明了人们对女性劳动者在农耕生产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时应得到尊重和敬意。

2. 紫竹——“忠诚勤勉”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竹子代表忠诚勤勉;竹子代表幸运; 紫竹代表奋发上进; 黄竹代表常胜将军; 白竹代表高雅典雅; 黑竹则是一个隐喻,由此可看出,人们通过不同颜色来影射不同情感,使得树朵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文化内涵。

3. 芦苇——“千金难买姻緣情”
在《水浒传》里, 宋江男扮女装去找妞妞时披上一条"千金难买姻緣情" 的" 芦帘", 后来成为了宋江心目中永远留存的一道风景。

这样看来, "千金难买姻緣情" 成为了人们寄托希望、幸福生活、平安相依之心愿时使用的一个语录, 含有浓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指的是作品中植物元素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这些植物元素可以是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象征意义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象征性的作用。

例如,草原上的蒲公英可以象征着自由和追求,而森林中的大树可以象征着庇护和安全。

植物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态度,如果一个人物喜欢的是野花和野果,这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物是自由奔放的。

此外,植物在文学作品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可以象征着坚毅和寒冷的冬天,而在西方文化中玫瑰象征着爱情。

植物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充当某种象征意义, 比如在中国文学中梅花常常用来表示“韵律美”,象征着不屈不挠。

总之,植物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多层次的意义。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寓意的植物,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
1. 梅花:梅花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代表坚强、刚毅、高洁、清雅的品质。

梅花的花语是“傲雪凌霜”,寓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梅花还被用来象征诗人和文人墨客的高雅情操。

2. 菊花: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也是中国国花。

菊花的花语是“高洁清雅”,寓意高尚的品格和精神。

菊花还被用来象征老年人的智慧和成熟。

3. 竹子: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友”之一,代表坚韧不拔、清雅高洁的品质。

竹子还被用来象征忍耐和毅力。

4. 桃花:桃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代表幸福和吉祥。

桃花还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5. 荷花: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之一,代表高雅和清净。

荷花还被用来象征忘却尘世的美好和追求平静的心态。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景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 1 -。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有寓意的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吉祥、美好和吉利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寓意的植物:
1. 梅花:象征高雅、坚韧不拔和灵气。

梅花有“岁寒三友”之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

2. 菊花:象征高洁、坚强和长寿。

菊花有“十月怀胎,九月抱子”之说,寓意着一个孕妇的艰辛和母亲的坚韧。

3. 竹子:象征坚韧不拔、清雅和高洁。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它被用来比喻官场清廉、学者高尚和诗人风雅。

4. 莲花:象征清净、高贵和纯洁。

莲花在佛教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菩萨或者佛陀的心灵境界。

5. 松树:象征长寿、坚定和忠诚。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不死树”,它的枝叶永不凋谢,代表着人们的精神不屈不挠。

这些有寓意的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花卉和树木,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1 -。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植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它们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旨在通过对植物的学习和赏析,让学生了解植物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植物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一部分,植物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宗教、艺术、文学还是日常生活中,植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宗教信仰中,许多植物被视为神圣的象征,比如印度的菩提树、基督教的圣经中提到的无花果树等。

在艺术和文学中,植物常常被用作意象和符号,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分别代表坚贞、高洁、正直和忠贞。

在日常生活中,植物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植物赏析的重要性。

植物赏析是对植物进行深入了解和欣赏的过程,通过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植物赏析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对植物的认识和尊重。

在植物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感受、品味植物的美丽和神奇,从而增强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第三部分,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括植物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植物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够学习到植物的科学知识,又能够感受到植物的美丽和神奇,增强对植物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四部分,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植物文化赏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践和体验三种形式。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植物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木芙蓉木芙蓉晚秋开花,因而有诗说其是“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

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

《红楼梦》里的两个芙蓉:《红楼梦》里的芙蓉是分别指水芙蓉与木芙蓉。

林黛玉在《葬花词》里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说明“芙蓉妹妹”黛玉喜欢的是水芙蓉,当然还有别的场景,比如贾母等人游大观园乘船时的对话也印证了这种猜想。

那么晴雯呢?来看看小说,当黛玉抽到芙蓉签时,众人笑说:“这个好极。

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从语气环境分析,木芙蓉并非名花,这更印证了黛玉是水芙蓉,这样说来,除了黛玉,是没有人能配作水芙蓉的,那么晴雯自然也不例外,可以推测出晴雯是木芙蓉了。

另外,曹雪芹让晴雯做主管木芙蓉的花神,也可以区别与黛玉的艺术形象,这种安排相对比较巧妙。

湖南与木芙蓉:史料记载,自唐代始湖南湘江一带便广种木芙蓉;唐末诗人谭用之赋诗曰:“秋风万里芙蓉国”。

从此,湖湘大地便享有了“芙蓉国”之雅称成都与木芙蓉:木芙蓉,自泥土钻出,灰头土脑的样子,无益远清香,缺亭亭玉立,皱折折没有光泽的样子,多半不惹人怜香惜玉。

犹如一颗卵石在众多卵石河床之上,不能凸现。

在煌煌一部《诗经》上,中原的先民们连草部的野豌豆,即薇,还有蕨都提到了,当然不会少了荷花,说那是“其华菡菡”,已有审美的趣味了。

可在木部内,就是没有木芙蓉的影子。

《辞海》上释条:木芙蓉,俗称“芙蓉花”。

锦葵科。

落叶灌木,被毛。

叶掌状5—7裂。

秋季开花,花腋生,至枝梢簇一处,花冠白或淡红色。

原产中国。

•叶多作消肿解毒外敷药,性平,主治疮痈、乳痈、烫伤等,花多作凉血止血药用。

成都花农说,这芙蓉花贱得很,生命力旺。

每年清明前后,折上三、五寸枝条,插入泥土即活,不出二、三年,就二、三丈高了,蔚然成林。

然在文艺上,就罕见描绘木芙蓉了。

不过,芙蓉花也有倾国倾城的光景。

那是距今九百年的五代十国的孟昶后蜀。

孟昶作为一国人君竟然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还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

帝语‘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

孟昶在无意间做了将成都绿化推向了极致第一人。

以致千年以后的今日成都,也没有超过当时的城市绿化景观:灿若云阵姹紫嫣红的芙蓉树高列城墙之上,所形成的空间序列与丰富景观层次,形态的生动、色彩的丰富和蓬勃生机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

若干年后,冒着细雨从剑门入蜀的宋代大词人陆游,曾生活在成都。

此地依旧繁花似锦,暗地妖娆,已成为他一段最灿烂最眷恋的人生回顾: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入泥。

二十四里香不断,百花潭到锦城西。

广政十二年十月,孟昶的绿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隈观赏红艳数十里,灿若朝霞的成都木芙蓉花。

后蜀的天空那样的明丽,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花香里是百鸟的鸣叫,伴随百鸟的鸣叫是蜀宫内外日日纷纷的丝竹歌舞,莺声燕语的浪笑。

成都别号蓉城自此而始。

千年后,这酡颜三变木芙蓉被选定为成都市市花。

芙蓉花自古便成为文人志士咏叹抒怀的好素材。

《长物志》称:“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

屈原在《楚辞》中写道:“采薜荔含水中,擘芙蓉兮木末”。

白居易描绘芙蓉:“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苏东坡诗写“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范成大笔下“袅袅芙蓉风,池光弄花影”。

王安石极言木芙蓉的芳艳清丽,诗云: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

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

《广群芳谱》中这样描述木芙蓉:“清姿雅质,独殿众芳。

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菊花傲霜,但木芙蓉开在其后,更耐霜寒更,故名拒霜花。

古人多有诗词赞美:“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姿独拒霜”、“群芳谱里群芳消,俏中还数木芙蓉”……薛涛笺成都唐代才女薛涛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了色彩绚丽又精致的“薛涛笺”,写下“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诗句。

成都市市花1983年5月26日,成都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正式命名芙蓉花为成都市市花。

成都赏芙蓉花的去处如今,在成都百花潭公园里的芙蓉园,芙蓉古城,浣花溪公园,人民公园里,都能看到美丽的芙蓉花。

[4]中国画朱宣咸中国画《冷艳》朱宣咸中国画《花丛翠影》朱宣咸中国画《芙蓉金鱼》朱宣咸中国画作品《芙蓉金鱼》、《花丛翠影》、《冷艳》、《秋色芙蓉》等。

诗词木芙蓉作者: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木芙蓉作者:柳宗元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芙蓉作者:郑板桥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花语纤细之美,贞操,纯洁。

2腊梅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知访寒梅过野塘"句。

《姚氏残语》又称蜡梅为寒客。

蜡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

又因蜡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花:辛,温,无毒。

解暑生津。

"清初《花镜》载:"蜡梅俗称蜡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

"独特的美丽理智面对改变思想的力量随时反省富于慈爱.蜡梅花金黄似蜡,迎霜傲雪,岁首冲寒而开,久放不凋,比梅花开得还早。

真是轻黄缀雪,冻莓含霜,香气浓而清,艳而不俗。

曾有诗赞美:"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

"蜡梅开于寒冬,若能从花店买来几枝,插入花瓶中,供于书案上,其清香弥漫室内,会使人感到幽香彻骨,心旷神怡。

或送给慈祥的长者,寓意更深远。

花语哀愁悲怀的慈爱心,高尚的心灵忠实,独立,坚毅,忠贞,刚强,坚贞,高洁高风亮节、傲气凌人、澄澈的心,浩然正气,独立创新3梧桐60多年前,学校建于桐乡孔庙域内,前栽两棵梧桐树。

60多年来,梧桐树茁壮成长,根深叶茂、高大挺拔,以其高洁品格象征着桐乡一中的文化传承和办学追求。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吸纳、弘扬优秀健康的主流文化,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形成了培育梧桐树一样高洁品行的教育,其主要内涵是品质养成,包括思想品性、学习品质和艺术品质等。

“凤栖梧桐”,伴随着梧桐树的成长,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骄人的一中人。

他们在梧桐文化的熏陶下,于己,如凤凰那样“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养成超越自我、高洁品行的心性;于他人,如凤凰那样“拔毛御风雪,抠眼变神灯”,体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精神;于社会,如凤凰生前能“光融天下”,死后化为火鸟变为火凤凰那样,燃烧自己,光耀人间品质。

他们的这种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就是[7]。

历史记载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

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

关于对梧桐一树的描绘,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梧桐照片集锦(10张)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说明在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关注。

其后的《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均提及梧桐树。

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

”“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魏晋时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日:“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

”南朝著名文人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

晋·傅成《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行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有“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赋句称道。

大规模种植梧桐树则是前秦王苻坚,《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种植梧桐有“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之论。

唐代种植梧桐树极为普遍。

《隋唐嘉话》记载:“唐初宫中,少树,孝仁后命种白杨……更树梧桐也。

”是于皇宫中种植梧桐树。

段成式《酉阳杂俎》称:“历城(今济南)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曾有人折其桐枝者,公日:何为伤吾凤条,自后人不复敢折。

”是私人园林中种植。

李贺《天上谣》诗“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是庭院中种植梧桐树的写照。

宋代种植梧桐树也很多。

北宋朱长文于苏州建乐圃,其作《乐圃记》称其园中植有梧桐、松柏等树:“柯叶相幡,与风飘飓,高或参天。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北宋洛阳名园十九处,多植有梧桐树,最著名是丛春园,“桐梓桧柏,皆就行列。

”徐积《华州太守花园》诗“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句,描述关中华州城官家园林中种植梧桐造景之况。

元代庭院种植梧桐造景,元诗词可证。

如丁鹤年《题凤浦方氏梧竹轩》诗:“凤乌曾闻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郯韶《碧梧翠竹堂》诗:“去年种桐树,绿叶高云凉。

”都是对元代梧桐树造景的描述。

明代梧桐树常栽植在庭前、窗前、门侧、行道旁。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云: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陈继儒《小窗幽记》对庭院中梧桐树配置有“凡静室,前栽碧梧,后栽翠竹。

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以开通凉爽。

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暄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之载。

明代所建的苏州著名私家园林拙政园有“梧竹幽居亭”景点,旁植梧桐、翠竹,如今梧桐已成古木。

明末扬州著名私家园林影园也植有数株梧桐。

清代种植梧桐树的热情不减,陈扶摇《花镜》对梧桐树造景有“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乌闲关”之说。

康熙时浙江著名文人高士奇于隐居处嘉兴平湖城建“江村草堂”园林,园中辟有“碧梧蹊”景点,其作《江村草堂记》载:其景是“兰渚后碧梧夹道,行其下者,衣裾尽碧。

清露展流,则新枝初引;轻凉微动,则一叶飘空;墅中在在皆有,此地独多”。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临水红霞”景点有“桐轩在飞霞楼后,地多梧桐”之载,此外扬州的张琴溪家的“双桐书屋”和马日珀的行庵等园林也以植梧桐盛名。

进入近现代以后,梧桐树已被全国各地广为种植,机关、学校,工厂、公园、风景区、街道两旁等,均见有梧桐树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