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七课 亲情之爱 教案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七年级(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家庭的哪些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案

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案【篇一:7.1《爱在家人间》教案】第七课亲请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碰撞的表现、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难点:学会怎样与父母沟通相处。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课前观看公益广告《family》导出课题:《爱在家人间》一、幸福分享:1.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2.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的吗?学生回答师:每个家庭中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蕴含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家庭中的亲情之爱?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p76)②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
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p78)③有时候家庭结构会变化,但家中的亲情仍在,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爱的碰撞1.探究与分享p79进入中学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①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渴望独立与期望关注的心理矛盾)(p79)2.情景剧《小雪与妈妈的冲突》变化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
(p80)话题一:在与父母相处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烦恼呢?能向我们倾诉吗?话题二:你认为“小雪”与母亲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6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第七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味亲情之爱,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独立,对家庭的关系和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味。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子女,有的是兄弟姐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家庭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2.引导学生体味亲情之爱,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味亲情之爱。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功能,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努力成为家庭的好成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亲情的可贵。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生活体验,增进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
3.情感教育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家庭和亲情有更深刻的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
3.视频:准备相关的家庭生活视频素材,用于情感教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素材,展示一个和谐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关系,理解家庭的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加深对家庭意义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教学设计6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教材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亲人,以及学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对家人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与此同时,他们往往忽视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学会理解和珍惜家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之爱的含义,知道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家庭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家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的含义,知道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会感恩家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亲情之爱。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以便进行课堂实践。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进行课堂演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一个家庭聚会的情境,让学生回忆起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关于亲情之爱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家人的关爱行为,以及案例主人公的感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家庭中的亲情经历,以及如何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与家人沟通和交流中增进亲情,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提高运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提高调适“逆反”心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中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既有自己青春期逆反的原因,也有两代人在心智、学识和经历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明白亲子冲突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教学难点:体味亲情,发生亲子冲突的原因学生准备:收集亲情照;和父母沟通,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准备小卡片。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语言导入: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家,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有自己的成长体验。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家庭照和亲情故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爱的回忆,分享爱的故事。
二、探究新知(一)体味亲情活动一:共享温馨时光1、赏图片: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反映家人之爱的照片。
2、讲亲情:让学生分享与家人发生的亲情故事(同学们从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师:刚才我们分享了很多充满亲情、欢乐和关爱的家庭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的亲情之爱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过渡:但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是否一直都这么温馨和谐,没有“碰撞”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剧场。
(二)爱的碰撞活动二:模拟剧场多媒体展示:小强与妈妈的故事学生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小强和妈妈,进行情境表演。
开动脑筋,把小强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模拟表演师: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演出,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同学在与妈妈的相处过程中还是产生了冲突、碰撞。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家庭关系中亲情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亲情之爱,认识到亲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关爱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亲情的理解仍较浅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增强亲情关爱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亲情之爱的概念,认识到亲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关爱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家庭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亲情的尊重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亲情之爱的概念和作用。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关爱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体验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亲情之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激发学生对亲情之爱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亲情之爱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亲情关爱意识。
4.巩固(10分钟)分析案例: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深入理解亲情之爱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5.拓展(10分钟)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参与亲情关爱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信、为家人做一顿饭等,体验亲情之爱。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的定义、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家庭,更加热爱家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的组成和家庭关系。
2.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亲情故事和视频。
2.准备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PPT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亲情故事或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家庭,每个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以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说一说:在你的眼里,“家”是什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一)家庭的含义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二)我们与家庭的关系活动一:交流与分享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说一说: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73)请大家阅读P73两则材料,阅读完后告知老师你的阅读感悟。
生1:有房子不等于有家;生2: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生3:亲人在家就在……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一)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教材P73)师: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以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说一说:在你的眼里,“家”是什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一)家庭的含义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二)我们与家庭的关系活动一:交流与分享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说一说: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73)请大家阅读P73两则材料,阅读完后告知老师你的阅读感悟。
生1:有房子不等于有家;生2: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生3:亲人在家就在……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一)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教材P73)师: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家里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
播放视频——《家风》,结合视频,交流自己家延续下来的优良家风。
生:爱国守法;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爱岗敬业……教师总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
(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活动四:阅读与思考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思考: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教师总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三)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活动五:教材P74相关链接,及P75方法与技能说一说:1.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规定。
2.学生分享P75“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3.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来孝亲敬长?学生自由回答。
生1:为父母做饭;生2:不让父母担心,按时回家;生3:努力学习,考好成绩;生4:陪父母聊天;生5:多关心父母;生6:尊敬、倾听、感恩……师: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律义务。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家的内涵、家庭关系及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作用。
人生旅途,不管我们在哪里,最终会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温暖的家,让爱常驻你我他的家。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节课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话体验等多种形式,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观念认识、情感体验和践行反思,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2课时爱在家人间1教学分析知识目标知道亲情对自己的意义;理解亲人之间爱的碰撞;掌握应对爱的碰撞的方法能力目标用体验法感受亲情的存在;讲述生活中爱的碰撞的具体事例,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亲人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体味亲情;学会和父母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传递爱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面对亲情碰撞教学难点:爱需要呵护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游子吟》。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分析领悟。
探究: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慈母什么样的情感?你的家人通常怎样表达这种情感?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孩儿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体味亲情(一)割舍不断的情感活动一:阅读与思考资料:里约奥运赛场上的亲情如影:画面一:2016年8月10日,美国选手克丽斯廷·阿姆斯特朗(左)在夺得里约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计时赛冠军后和儿子相拥而泣。
画面二:克丽斯廷(左)和儿子一起展示金牌。
画面三:8月14日,家人在安慰刚刚输掉比赛的阿根廷队女排球员阿科斯塔(左)。
画面四:8月15日,意大利选手维维亚尼在夺得场地自行车男子全能赛冠军后喜极而泣奔向看台与家人庆祝。
设问:看到了奥运赛场上“亲情如影”,关于“亲情之爱”,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引导:亲情之爱表现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生命之爱、关心之爱、影响之爱、分担之爱、分享之爱、陪伴见证之爱……说明:奥运赛场夺冠后,在亲人面前,有人掩饰不住无尽的喜悦,有人纵情泪水。
(二)不论什么情况,亲情仍陪伴左右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78)思考:除了“妈妈的味道”外,你认为“爸爸的味道”是什么?“爷爷奶奶的味道”呢?他们的味道相同吗?这些味道属于什么“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总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这种情感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庭结构会改变。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
目标导学二:爱的碰撞(一)与父母发生碰撞的表现活动三:交流与分享有位同学临近期中考试决心要努力复习,打一个翻身仗。
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回家后回想自己一天总算没有虚度,他决定小小地放松一下。
于是,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着电视。
但是,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感觉父母在盯着自己,越来越不安。
终于,他下定决心关了电视回房间学习。
就在他快要进房门一刹那,身后传来了母亲的声音:“快考试了,你要好好复习。
”瞬间,他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被这声音浇灭了,他噘着嘴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了!”设问:这样的碰撞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总结: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二)产生碰撞的原因、影响和化解方法活动四:探究与分享(教材P80)结合下面的情境,填写内容。
1.放学回到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2.告诉父母自己受到表扬时,父母通常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起和好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通常的态度和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感冒发烧时,父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考试“考砸”了,父母一般会这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末想和同学去看电影,父母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说:在上述情境中,父母更关注哪些问题?你希望父母更关注哪些问题?与父母交流时,你期望得到什么,而父母经常给予你什么?按照这些提示,完成表格。
关注的问题关注的重点交流的方式采取的态度父母我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总结: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目标导学三:沟通传递爱活动五:探究与分享(教材P81)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做?你有哪些和父母沟通的好方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活动六:学以致用资料:漫画——父母偷看孩子日记,被发现。
探讨:如何与父母就这件事进行有效沟通?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要体味亲情,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我们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增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我们要学会和父母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传递爱。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懂得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与碰撞是正常现象,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来化解矛盾,懂得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教师在讲授本节课的内容时,要从激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角度,努力帮助学生在实践层面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课堂才能有活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现代家庭沟通和交流方式,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观念教学难点: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想一想: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活动一:调查与交流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活动要求:1.学生参考课本,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手中的《家庭调查表》。
2.填表时间:3-4分钟。
3.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调查问题逐个分享,并得出相应的现代家庭的特点。
)知识小结:收获篮子——现代家庭面面观:1.家庭结构小型化。
2.家庭成员交流方式多样化。
3.家庭氛围民主、平等。
4.家庭生活内容丰富。
教师总结: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