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素材分子进化 教学参考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2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2知识点整理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 1代自交后形成的F 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 )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 或dd 。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 等)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等)测交:F 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 意义:测定某显性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3.常见遗传学符号4.孟德尔的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论》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论》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论》教案总体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生掌握《遗传与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2. 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包括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3. 掌握遗传交叉的概念和发生规律,能够通过遗传交叉分析确定基因座的连锁关系。

4. 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5. 能够解释适应性进化、共同进化等现象,了解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6. 掌握人类的进化史,包括人类起源、人类进化过程和人类的地理分布等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学基础知识1. 遗传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 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4. 染色体的结构和特点第二节: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1. 常染色体遗传- 单因素常染色体遗传- 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2. 性染色体遗传第三节:遗传交叉的规律1. 遗传交叉的概念和实验方法2. 遗传交叉的发生规律3. 遗传交叉的作用和意义第四节:进化的基本原理1. 进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 遗传变异的来源和意义3. 自然选择的作用和条件4. 适者生存和适应性进化5. 共同进化和共同祖先第五节:人类的进化史1. 人类起源的假说与证据2. 人类进化过程的主要阶段与特征3. 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教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

2. 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遗传交叉和进化相关问题。

3. 进行实验,观察遗传交叉的现象。

4.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人类的进化史。

5. 分组报告,总结所学内容。

教学评估1. 小测验: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选择题和简答题。

2. 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分组报告: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总结所学内容并展示。

参考资料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材2. 遗传与进化相关的科学文献3. 相关在线视频资源。

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人教版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 ×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 1代自交后形成的F 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 )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 ×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 ×dd 杂交试验中,F 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 或dd 。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DD ×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等 测交:F 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 ×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

即Dd ×Dd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 ×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 ×DD 或DD ×Dd 或DD ×dd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案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案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
化教案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PPT+教案+导学案+学习任务单+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年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教版 (2019)生物同步教学PPT课件,PPT包含配套的教案、导学案、任务单、同步练习题。

内容参考最新教材书本目录设计,涵盖所有单元章节,PPT模板精美,内容充实,实用性及趣味性强,无需百度云网盘即可直接下载全套优质完整版资源,首次下载后还可免费重复下载,欢迎打包下载轻松备课。

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设计整册
这是一套根据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生物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教案,整套备课教案包含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至第6章生物的进化所有单元课文(含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教案,第3章教案,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含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案分课时参考各省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设计,是老师备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整册下载。

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套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套根据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生物最新教材目录设计的PPT课件,包含配套教案、同步练习及视频素
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生物,整套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5份PPT课件,专辑包含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至第6章生物的进化所有单元章节(含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PPT课件,本章综合与测试PPT课件,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PPT课件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评优课教学参考,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套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遗传与进化目录致教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精讲教案全集(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精讲教案全集(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精讲教案全集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突破策略(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一]教学程序导言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

高中生物的进化名师精选教案(第二课时)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的进化名师精选教案(第二课时)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的进化教案(第二课时)旧人教必修2 我们已经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呢?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

在自然界中,自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一般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那么,基因突变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种群都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虽然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很低,但每个种群的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基因。

例如,果蝇约有104万对基因。

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07个。

说明种群中每一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

突变有利有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以前,黑色基因(S)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对桦尺蠖的生存是有害的;但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生存环境的改变,有害的基因(S)变为有利的基因。

因此说,突变基因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基因重组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可产生相应的等位基因。

如前所述,假如人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一对等位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后代中则可产生6 107个以上基因重组类型。

因此,种群中会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从而使突变基因频率扩增。

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无法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呢?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课本P60-61)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情况,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3章 3.3 DNA的复制 学案 (2)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3章 3.3 DNA的复制 学案 (2)

第三章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2课时)【温故知新】1、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RNA为什么能作为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学习重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前预习】一、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1.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制方式。

2.提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内容①解旋: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____________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______________断裂。

②复制:以_____________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____________原则,通过形成______________,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③特点: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

二、DNA分子复制1、DNA分子复制的内容(1) 概念:以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 场所:主要在中,但在拟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进行。

(3) 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

(4) 条件:。

(5) 过程:解旋:DNA首先利用__________提供的能量,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__________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以游离的四种__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___________,从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6) 特点:复制和。

(7) 精确复制的原因:DNA的结构提供精确模板; 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进化
一、概念
分子进化一词有两层含义。

从生命历史看,在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细胞生命出现之前),进化主要表现在分子层次上,即表现在生物分子的起源和进化上。

换言之,从时序上说,分子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初始阶段。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细胞生命出现之后,进化发生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种群等各个组织层次上,分子进化是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化。

换言之,从组织层次上说,分子进化是生物组织的基础层次的进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分子进化就是指后者。

前者通常被称为前生命的化学(分子)进化。

一般而言,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是从人类感官所及的层次开始,逐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扩展。

向微观领域的探索往往出于寻找“深层原因”的动机。

对进化原因和进化机制的探索,最终必然深入到分子层次。

向宏观领域探索则是相反的过程,即用已知的低组织层次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高组织层次现象。

如今,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现象遵循不同的规律和不同的法则。

低层次的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高层次,用高层次的规律解释低层次现象也往往行不通。

因此,本章讨论的分子进化规律和分子进化的理论基本上只适用于分子进化。

二、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
在生物大分子的层次上来观察进化改变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不同于表型进化的过程。

根据分子进化研究的权威之一木村(Kimura,1989)的总结,分子进化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进化速率相对恒定和进化的保守性。

1.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相对恒定
如果以核酸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改变,即分子序列中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的替换数作为进化改变量的测度,进化时间以年为单位,那么生物大分子随时间的改变(即分子进化速率)就像“物理学的振荡现象”一样,几乎是恒定的。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同类(同源的)大分子的一级结构,可以计算出该类分子的进化速率。

对于某类蛋白质分子或某个基因(或核酸序列)来说,其分子进化速率可表示为氨基酸或核苷酸的每个位点每年的替换数,即
上式中的K是分子进化速率(每个氨基酸位点每年的替换数);d是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目; N是大分子结构单元(氨基酸或核苷酸)总数; t是所比较的大分子发生分异的时间, 2t代表进化时间,进化经历的时间是分异时间的2倍。

例如比较现代的两个分类群A和B的同源大分子的差异,假定 A与B的最近的共同祖先C生存于 2000万年(20 Ma)前,即A与B从2000万年前开始发生分异(t=20 Ma),但 A和 B的同源大分子的差异乃是A和B各自独立地进化的结果,因此,实际上的进化时间是分异时间的2倍(2t=40 Ma),如图所示.
不同物种同源大分子的分子进化速率是大体相同的。

例如,用不同动物种的血红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比较和计算,所得出的分子进化速率是每个氨基酸位点每年替换
10-9(K=10-9/aa·a)。

例如用人和马的血红蛋白比较,其α链上有18个氨基酸位点替换了,计算得出的分子进化速率K=0.8×10-9/aa·a;用人和鲤鱼的血红蛋白比较,有68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计算出的分子进化速率K=0.6×10-9/aa·a即使是表型进化停滞的所谓“活化石”,如杰克逊港鲨,自石炭纪以来(大约3.5亿年前)表型几乎没有变化,但其血红蛋白的α与β链之间的氨基酸位点的差异量几乎和人的血红蛋白分子的a与p链之间的差异量相同(人为147个位点的差异,鲨为150个)。

这说明,分子进化速率(此处指的是大分子一级结构的改变速率)远比表型进化速率稳定。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生物大分子进化中的一级结构的改变(替换)只和进化经历的时间相关,而与表型进化速率不相关。

为什么生物大分子进化改变的速率如此稳定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分子一级结构中组成单元的替换是一个没有特殊驱动和控制的随机过程。

2.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保守性”
这里所说的“保守性”是指功能上重要的大分子或大分子的局部在进化速率上明
显低于那些功能上不重要的大分子或大分子局部。

换句话说,那些引起现有表型发生显著改变的突变(替换)发生的频率较那些无明显表型效应的突变(替换)发生频率低。

例如,在已研究过的蛋白质分子中,进化最快的是血纤肽(fibrinopeptiees),它在血凝时从血纤蛋白原(fibrinoge)分离出来,但却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它的进化速率比血红蛋白快 7倍(表)。

胰岛素原(proinsulin)的中部部分C肽的进化速率6倍于胰岛素,因为C肽在胰岛素形成时就被移除了,是没有生理功能的部分。

血红蛋白分子的外区要比所谓的“血红素袋”beme pocket)的内区在功能上次要得多,前者进化速率是后者的10倍。

核酸分子进化的“保守性”特征也很明显。

例如,DNA密码子中的同义替换比变义替换发生的频率高,因为前者不会引起对应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顺序的任何改变。

又如,内含子(intron;基因之内功能不明的插入序列)内的碱基替换速率也相当高,大致等同于或高于同义替换。

简言之,“哑替换”发生的频率高于“非哑替换”。

假基因(pseudogenes)是丧失功能的“死”基因,其替换速率更高。

例如哺乳类球蛋白假基因的进化速率为5×10-9/aa·a,这个速率大约2倍于正常球蛋白基因第3密码位的替换(大多为同义替换)速率。

另一方面,功能上重要的基因或基因内的“保守区”,例如大肠杆菌和高等生物基因中的启动区或转录起点内的“保守区”(对基因的启动和转录极为重要)很少发生替换。

功能上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的局部的进化保守性说明大分子进化并非是完
全随机的,大分子的进化(表现为一级结构单元的替换)中存在某种制约因素或控制机制,这正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