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心境障碍

合集下载

一 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思维奔逸:意念飘忽、联想过度。

思维联想速度异常加快,表现为明显的话多和语速快,口若悬河。

3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

思维联想速度异常缓慢,明显表现为话少、语速慢,语音低沉。

严重时达到无言语的程度。

4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并且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

6心境障碍: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7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8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

9强迫观念:也叫强迫性思维,表现为某一概念、形象、想法等在脑子里反复出现,纠缠不休(强迫),明知没有必要,并且主动有意识地抵抗(反强迫),但是始终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10强迫行为: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

往往是借此抵消强迫观念所激发的焦虑,但其缓解仅仅是暂时的。

如强迫洗涤,整理11分离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

12转换障碍: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13痴呆: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已获得的职业和社会活动技能减退和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和丧失,视空间技能损害,定向力、计算力、判断力等丧失,并相继出现人格、情感和行为改变等障碍,且呈进行性加重过程。

14性心理障碍: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并无其他明显异常。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09)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刺激泛化:在一些情景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自知力: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焦虑: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到冲动。

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09)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病人角色:只要指社会公认的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执行的义务。

医源性影响:是指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解离症状: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回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三讲 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三讲 心境障碍

第三讲心境障碍框架图一、概述1、感情、情绪、情感、心境、激情之间的关系(1)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应。

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2)情绪: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

(3)情感: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情感。

代表的感情内容,是对这些事物社会意义在感情上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侧重于社会性;情绪是对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侧重于生物性。

情绪有两种存在形式:心境状态和激情。

(4)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在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

它不是关于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和广延的特点。

(5)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常由意外时间或对立意向冲突所引起。

2、定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3、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可缓解,部分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4、心境障碍的两个关键状态是躁狂和抑郁,前者以情绪高涨为主,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这两种状态称为心境障碍的两个极端,正常的心境状态占据中间位置。

5、可分为(1)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2)双相(bipolar)障碍(DSM-IV):双相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

即使只出现两极中的躁狂也诊断双相。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尽管看起来这种情况只有“单相”,因为许多精神病学家认为不存在纯粹的躁狂发作,在躁狂发作之后总会出现抑郁发作。

CCMD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双相I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非定向、弥散性、影响所有体验环性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是,程度轻,不能达到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也叫环性人格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状态,以前称为神经性抑郁三高症状:思维奔逸、情感高涨、意志行为增强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躁狂症:是一种异常夸张的欢欣喜悦或愉快的情感状态应激相关障碍(SRD):又称心因性或反应性心理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急性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所致的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指突然发生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三个月):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的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闪回:是指当个体突然唤起记忆并发现自己再体验此事件,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心理综合征:是指在心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常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心理症状的组合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心理障碍焦虑症:过分或不合理的焦虑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惊恐障碍(急性焦虑)(三次/月或首发后焦虑持续一月):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慢性焦虑)(六个月):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为特征的担心,患者困难以忍受却又无法控制这种不安而感到痛苦,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恐怖症(三个月):以过分或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强迫障碍(三个月):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志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三个月):以各种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显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而有证据证明与心理因素和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神经衰弱(三个月):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精神易疲劳症状,并常伴有烦恼、易惹怒等情绪症状,肌肉紧张性疼痛、记忆减退、头疼、睡眠障碍等生理症状群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分离障碍:表现为急骤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并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等转换障碍:表现为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进食障碍(三个月):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三个月):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神经性呕吐(一个月):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 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注意减弱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心因性幻觉4、癔症: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过敏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感觉减退7、抑郁状态: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感觉减退10、脑器质性疾病:幻视、错构、虚构幻视12、人格障碍:超价观念13、精神分裂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幻嗅15、偏执性精神障碍被害妄想16、癫痫幻触17、强迫症强迫性思维18、躁狂思维奔逸、易激惹19、心情障碍狂躁:思维奔逸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思维迟缓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思维贫乏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自罪妄想、记忆增强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 以持续的(至少一周)情感高涨或易激惹 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 多、活动增多
✓ Ⅰ 型双相障碍、Ⅱ型双相障碍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恶劣心境障碍
• 或称心境恶劣,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 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 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 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 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 分子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
• 神经生化改变 •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 脑电生理变化
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 心理动力学观点 •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 行为主义观点 • 认知理论的观点 • 社会因素
• 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 态可恢复病前水平。
• 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 遗传因素
– 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 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
会主动治疗
有主动治疗要求,自知力存在,社会功 能受损不明显,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环形心境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缓和形式,特点是情 绪从轻、中度抑郁到轻度躁狂反复波动。患者可以在 数年之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 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至其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
– 环性心境障碍的确诊中,必须有轻度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交 替出现,且至少持续两年。环性心境障碍发展成双相障碍的 风险是33%,这比正常人群的患病率高33倍。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抗胆碱能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 性方面 体重增加 过量中毒
常用抗抑郁药物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苯丙环胺
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吗氯贝胺
新型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伏沙明、西酞普兰
——氟西丁、帕罗西丁、舍曲林、氟
常用抗抑郁药物(续)
(变态心理学)10心境障碍
定义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 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类型
根据ICD-10,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患病率
国内 终生患病率 0.083% 国外 终生患病率 3%~25%
其他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曲唑酮和奈法唑酮 米安色林和米氮平 万拉法新 安非他酮
电抽搐治疗
适应症和禁忌症 治疗方法
治疗前准备 操作方法 并发症及其处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预防复发
躁狂发作 锂盐预防性治疗
抑郁发作 第一次发作 维持治疗时间6-12月。 第二次发作 维持治疗时间 3-5 年。 第三次发作 维持治疗时间应是长期,
并非原发症状、精神运动不协调、病程、病前性格
鉴别诊断
心因性精神障碍
有无生活事件、精神运动性迟缓不明显、有创伤体验
抑郁症与恶劣心境障碍
内因为主、遗传史不明显、生物学特征不明显、无精神病性症 状、病程、性格内向
治疗
躁狂发作的治疗
锂盐、抗惊厥药、抗精神病药、电抽蓄治疗。
心境稳定剂
分类 锂盐 抗癫痫药 抗精神病药物 镇静催眠药物
作用机制
阻断去甲肾上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 浓度,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症状的改善。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具有 1、M1和H1受体阻断作用,与其不良反应 有关。
临床应用
适应征与禁忌症 各种情况的抑郁症状 加剧精神症状 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怖症、强迫症 儿童遗尿症
药物选择 用法和剂量
70%~80%。 抑郁发作
平均病程6-8个月 有一次发作50%的患者会复发、有二次发作70%的患者会复发、 有三次发作100%的患者会复发。
诊断
诊断 临床诊断特征 病程特点 家族史
鉴别诊断
继发性心境障碍
病史、意识障碍、症状与原有疾病关系密切、心境高涨的症状 不明显、有无心境障碍的病史
精神分裂症
甚至终生服药。
谢谢!
状最为明显。 发作及为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性躁狂。 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一般人常不易被察觉,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临床表现
抑郁发作
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躯体症状、其他症状。
情感低落
抑郁情绪是核心症状 终日忧心忡忡、长吁短叹 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 晨重夜轻 罪恶妄想
缺乏兴趣和快感
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 强迫症状
临床表现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环性心境障碍 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
狂或抑郁发作似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恶劣心境障碍 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病程和预后
躁狂发作 平均病程3个月 最终完全恢复为50%,对于每次发作显著和完全缓解率为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分子遗传研究。
神经生化改变 5-HT假说、NE假说、DA假说、GABA假说。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病因和发病机制(续)
脑电生理变化 神经影像变化 心理社会因素
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躯体症状、其他症状。
情感高涨
有一定感染力 主观体验良好 情绪不稳 愤怒、易激惹、敌意 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妄想
思维奔逸
思维非常敏捷 思维内容丰富 感到舌头在和思维赛跑 意念飘浮
活动增多
动作快速敏捷 活动明显增多 但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社交活动多,随便请客
躯体症状
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 食欲增加 性欲亢进 睡眠需求减少
碳酸锂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适应征和 晚期的不良反应 锂中毒先兆 锂中毒及其处理
抗癫痫药物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治疗
抑郁发作的治疗
抗抑郁药、电抽蓄治疗、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
分类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其他
是抑郁障碍第二个常见症状 缺乏兴趣和快感 失去享受快乐的能力
精神体运动迟滞
精力缺乏 思考困难 行动迟缓 焦虑,常伴随一些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激越(伴有运动不安的严重焦虑) 易激惹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醒后不能入睡 食欲下降 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其他症状
幻觉及妄想
听幻觉的内容对患者的肯定或让患者感到兴奋,如去世的亲属或 上帝的亲切话语使患者的宗教行为更加坚定。
妄想的内容与情绪状态一致,患者往往自我评价过高,一般为夸 大妄想和被害妄想。
自知力
躁狂症是精神疾病中自知力丧失最严重的疾病。
其他症状
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 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在急性发作期,这种随境转移的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