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简况
第26届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获奖名单

附件:北京法院在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获奖名单一等奖(3篇)人民法院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之探索——以统一法秩序的司法立场为视角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廖钰张璇民事二审裁判方式的缺陷与重构——从不完全归纳向类型化演绎转型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魏文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李俊晔超越理论纷争:公平责任一般条款的司法适用——以100份侵权案件判决书为分析样本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陈科二等奖(21篇)论法院内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定位和改革路径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马巍虚假诉讼嫌疑案件的司法认定及对策——以B省法院系统案例为样本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刘婕高级法院审判业务文件的职能定位与规范运行——基于法制统一原则之下的地方司法实践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王琪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法院门户网站评价模型研究——以全国30个高级法院门户网站为分析样本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曲凌刚论反规避执行中“疑似责任财产”的查控与救济——阻却责任财产流失的路径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王思思冯晨晨公司决议效力的司法认定——以136起典型案例和5项地方意见为视角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舒翔冲突与矫治:论合同司法解除的路径选择——以弥合我国现行合同解除裁判的价值缺失为视角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潘幼亭专门法院向何处去——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的探索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杨帆吕偲偲如何走出院庭长办案的困境:兼论我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的补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林娜合议庭改革何去何从——以合议庭认识误区及基本属性为视角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兰国红论我国法官养成机制的构建——以预备法官训练制度的定位为视角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李默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宋川以案定编:通过审判工作量配置法官员额——基于案件权值模型的分析研究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屈向东以理服人:法院裁判文书说理的规则构建——对裁判文书说理的动态考察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赵晓畅张宏亮疏川导滞:论当事人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以当事人的诉讼心理为研究视角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芦红结果认同危机的回应与提升执行公信力的策略——论民事执行程序说理机制的构建思路与运行路径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李文超裁判的软实力——法官“涵摄”思维的微观透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白小莉彭春论遗嘱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以我国《继承法》的修订为视角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陆俊芳孙留意交强险与商业险合并审理之困境及进路分析——以《道交解释》第十六条的适用为切入点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许冰冯晨晨逾期违约金过高是否“确有错误”——经公证民间借贷债权的执行审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吴风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王赫裁判者被裁判——论我国法官的“错案”追究制度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李艳玲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康晨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鲍艳王鹏审视与探索:债务加入之法眼透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北京军事法院曹万里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殷湘祥许友刚三等奖(15篇)论简易破产程序的现实需求与制度设计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徐阳光殷华民事诉讼单位证人存废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马逸群法院官方微博影响力的现状审视与完善路径——基于传播学的样本分析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胡小静坚守与前行:青年法官现实困惑实证研究——以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为视角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曾竞张晓玮宋玉洁无争议民事诉讼的检视与矫正——以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视角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古章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丁少芃争议与应对:论银行卡被盗刷案件商事处理规则的构建——以安全保障义务引入合同之诉为视角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王国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侯斌审判委员会案件讨论程序的重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潘俊美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李征被“冷落”的民事证人证言的困境及出路——从裁判者视角的思考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聂海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郝文婷突破与更新:商事调解的特点剖析与方法再构——以D市M区法院为考察样本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聂海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王晓二审和解协议的效力困境与程序架构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袁晶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蒋怡琴金融创新中的司法参与——以“对赌协议”纠纷的司法裁判思路为视角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吴风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程进飞论应收账款质押法律制度的构建——基于商事审判理念的思考西藏堆龙德庆县人民法院赵红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杨力论民事法律关系不存在时的裁判方式——以最高法院最新裁判及地方案例为样本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马红梅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马超雄从泛化到量化:车辆贬值损失赔偿的司法裁量规制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梅宇苏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军事法院温娜模糊的痕迹到清晰的表达:论司法政策的基层实践——从最高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文件说起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王琪轩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李扬优秀奖(21篇)审判流程公开中的“量”与“度”之界限分析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曹慧一方名下股权的夫妻共有问题研究——以婚姻法、公司法的实证分析为进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黄海涛论裁判文书上网中个人权利的分级保护机制构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张敏杨海超如何看待“变更”——对民事二审“变更”裁判方式的价值体认与实践构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李承运论民商事案件一体化大立案模式构建——以某直辖市三级法院为研究蓝本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施忆案外人妨碍法院调查取证现象的现实困惑与对策路向——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为视角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文利挑战与机遇:司法网络拍卖的进路分析与模式构塑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郭翠翠何东奇“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实践检视与制度构建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齐志超图形用户界面在我国以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现状研究及制度构想——以我国图形用户界面专利行政“第一案”为研究支点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许波冲突与平衡——物权与著作权关系之思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魏嘉当情感“砝码”遇上法律“白板”——关于未成年人探望权主体扩张及后续问题之思考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王苗苗困境与重构: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以实质性解决纠纷为视角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程立武妥协与变通:二审监督指导权的另一种运作方式——对一起瑕疵案件处理过程的反思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刘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李春华群众性活动组织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界定研究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王东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白涛破解法院官场的“怪现状”:院庭长办案的实然、应然冲突与规制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民法院杨孟克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李千千张淼法院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实效性分析——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角度探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赵亮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郑飞飞社会矛盾化解视野下审判权的背离与回归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吉靳力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闫春生赵志张磊游走在过与不及之间----民事审判权行使维度的理性考量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吕大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刘瑶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问题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吕大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齐伟龙失范与规制:婚内购房涉及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出资的认定及处理——基于B市法院《婚姻法》解释(三)实施后相关离婚判决的实证研究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胡欣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张在民论民(商)事、刑事、行政判决说理的区别与融合——从裁判文书的"火热"公开形势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北京军事法院王剑锋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原婷婷。
中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会议简报

我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会议简报一、会议背景我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盛会,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刑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将围绕刑法学的前沿议题展开讨论,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评台,共同推动刑法学的学科发展。
二、会议内容1. 主题演讲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刑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演讲,探讨刑法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主题演讲将围绕刑法体系的完善、司法实践的创新以及国际刑法合作等方面展开,为与会参与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2. 分论坛讨论会议将设置多个分论坛,围绕刑法学领域的不同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通过专题讨论、学术报告和案例分析,加强对刑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刑法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分论坛还将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思想的评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3. 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期间将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专家学者面对面的学术洽谈和合作沟通,促进刑法学领域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化对刑法学发展的认识,促进学术资源共享,拓展刑法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三、会议目标本次会议旨在加强国内外刑法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刑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刑法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学术评台,共同推动刑法学的学科进步。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法学研究者,我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充满期待。
刑法是法学中的重要分支,关乎国家法治和社会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刑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互动,共同探讨刑法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总结回顾我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的召开,将为我们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评台,促进刑法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有望进一步拓展刑法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促进刑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刑法学的学科进步。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23年会综述

第一部分:开幕式1.1 2023年我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年会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1.2 开幕式由我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王教授主持,会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次年会的主题和重要意义,强调了法理学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部分:主题发言2.1 今年的年会主题为“法治与社会发展”,围绕法治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开了研讨和交流。
2.2 首场主题发言由知名法理学专家张教授进行,他围绕“法治的本质和功能”展开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3 来自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法治与经济发展、法治与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对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观点。
第三部分:专题研讨3.1 年会设立了多个专题研讨环节,包括宪法与法治、行政法与法治、刑法与法治等多个方面。
3.2 专题研讨环节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共享和探讨,推动了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3 会议还邀请了国内外著名法学专家进行同期学术交流,促进了法律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第四部分:闭幕式4.1 年会在5月18日圆满落幕,闭幕式上,王教授对本次年会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法理学研究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期许和展望。
4.2 各专题研讨环节的最优精华成果获奖名单揭晓,得奖者进行了颁奖仪式。
4.3 本次年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我国法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法治建设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第五部分:展望5.1 我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的年会为法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评台,促进了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法学研究的深化。
5.2 未来,我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将继续举办年会,为法学界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上是我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23年会的综述,盼望法理学在我国法学研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诉讼案件法律研讨会(3篇)

第1篇一、会议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纠纷日益增多,诉讼案件的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为了提高诉讼案件处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诉讼案件法律研讨会于2023年4月15日在XX市人民法院召开。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以及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和法学专家参加。
二、会议议程1. 开幕式及致辞2. 专题报告3. 诉讼案件经验交流4. 圆桌讨论5. 闭幕式三、会议内容(一)开幕式及致辞本次研讨会由XX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主持,XX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致辞。
致辞中,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强调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指出诉讼案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与会人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二)专题报告1.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就《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解读,重点阐述了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计算方法以及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2. 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涉及知识产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解读,分析了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特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3. 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解读,探讨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审判实践和理论问题。
(三)诉讼案件经验交流1. XX市某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分享了在审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的经验,包括如何准确认定劳动关系、证据审查以及裁判文书的撰写。
2. XX市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律师分享了在代理一起商事纠纷案件中的经验,包括如何有效沟通、证据收集以及诉讼策略。
(四)圆桌讨论围绕“如何提高诉讼案件处理质量”这一主题,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主要观点如下:1. 强化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加强法官与律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2. 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新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研究。
3. 优化审判流程,提高诉讼效率。
中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会议简报

中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会议简报我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会议简报2023年,我国法学会刑法学年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将聚焦刑法领域的前沿问题,围绕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我国法学会刑法学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会议的召开必将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重要会议进行内容分析和预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即将到来的我国法学会2023年刑法学年会。
一、会议主题本次年会的主题将围绕刑法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 刑法立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2. 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3. 刑法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进展4. 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协调与创新二、会议议程会议将分为主旨发言、分论坛讨论和专题研讨等环节,具体议程安排如下:1. 主旨发言环节在主旨发言环节,将有国内外知名法学专家学者就刑法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发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全体与会者奉上一场法学思想的盛宴。
2. 分论坛讨论环节分论坛讨论环节将就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同时也邀请了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争鸣辩论,以期推动刑法领域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3. 专题研讨环节本次会议还将设立多个专题研讨环节,就刑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刑法理论的创新。
三、价值分析本次会议将为国内外刑法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学术成果、深入交流合作的评台,必将对刑法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加本次会议,不仅可以增进对刑法领域前沿理论、立法实践和司法策略的认识,还可以结识更多刑法领域的专业同行,搭建广泛的学术交流评台,助力我国刑法学的繁荣与发展。
四、个人观点作为刑法领域的研究者,我对本次会议充满期待。
通过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我有信心将对刑法领域的前沿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行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刑法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刑法学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关于征集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的通知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关于征集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4.04.22•【分类】其他正文关于征集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的通知法学(研)〔202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承办的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已经进入论文征集阶段。
本届学术讨论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引导法院的学术研究和审判理论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法院工作提质增效。
经研究,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决定以“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本届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选题参考范围见附件一)。
为做好本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论文组织与选送本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组织和选送工作由各高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分别负责。
请各单位接到本通知后,做好本辖区论文推荐和选送工作,于2024年8月30日前报送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二、论文要求1.论文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要求的认真贯彻落实。
论文应围绕本届学术讨论会中心议题、紧扣人民法院案例库和法答网中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深化实践法学研究,选题应对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2.论文应力求学术观点明确,见解独到,材料翔实,分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文笔精炼,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论文字数应严格限定在6000字以上、15000字以下(含正文、注释和附件)。
李军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

李军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会
以“审判权运行和行政法适用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研讨会1月20日福州开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X出席会议并讲话。
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谦,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出席会议并致辞。
李X指出,开展应用法学研究是人民法院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级法院要继续强化观念,深化对学术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运用时代眼光来观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增强积累意识、问题意识、世界意识、综合意识、前沿意识和批判意识,提升学术研讨能力。
李X要求,要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审判工作和人民法院改革中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预测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要坚持寓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理论方向于学术研讨之中,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定位,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和现实性,切实担负起传播应用法学理论、传承优秀法律文化、增强法院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要立足于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开门办会。
要坚持走在先进的学术思想前沿,不断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应用法学研究的影响力,为繁荣发展应用法学,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X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表彰了2010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获奖者、组织工作先进奖和组织工作特别奖获奖单位。
关于公布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关于公布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附获奖名单)发表时间:2011-01-05 09:53:00 阅读次数: 894 所属分类:最新资讯法学(研)[201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承办的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工作已全部结束。
自今年2月23日《关于征集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的通知》(法学(研)[2010]1号)下发后,在各高级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论文的征集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9月1日,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法院系统的参赛论文1643篇,法院系统外的参赛论文34篇。
为了确保评审水平和质量,组委会组建了由资深法官、法学教授等专家组成的“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委员会”,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同行评审、同题(类)择优选拔制度,分15个小组对参赛论文进行了评审。
同时,为了保证学术论文的评选质量,组委会办公室对每一篇推荐获奖的论文均利用专门的检测软件进行了原创性检查,从论文复制的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甄别,对文字复制情节较轻的论文作了降等处理,对确定为抄袭剽窃的论文取消其获奖资格。
经过严格、细致、科学、公正的评审和原创性审查,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117篇,三等奖论文183篇,优秀奖论文293篇。
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请各高级人民法院及时将获奖情况通报本辖区的获奖作者本人及其所在单位。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名单一等奖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研究——以民事政策变迁为视角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郭建勇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时永才王刚公私法冲突的司法选择——论行政合同诉讼中混合性司法规则之构建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孙泳解构与重塑: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参照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代净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邱晓虎李砚二等奖基层法院陪审员有效参审的实证研究——从微观运行契合性的角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张宁扩编背景下基层法院青年干警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与建构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井振福吕慧敏构建符合审判规律的司法效率评价机制——法院高结案率现象的解读与反思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胡昌明跨越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楚河汉界——论违法与犯罪处理衔接问题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冯诏峰论不作为请求权的系统化执行机制——以民事执行权的规范运行为指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王启亮透视“连环行政诉讼”的背后——以拆迁纠纷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杨晓玲凌建“责无旁贷”亦或“袖手旁观”——从报销权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司法介入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李扬“量化”诉前调解——以司法绩效评估为视角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陈文洁尹海萍在处分权与审判权动态平衡视野下的撤诉干预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卫丹民政部门“代诉”现象的反思与法律应对——兼论我国原告资格制度的瓶颈与突破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吉萌论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中适格当事人的制度构建——以保障当事人诉权为基点的研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杨力部门批复的行政解释权与行政审判中的效力问题研究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李宝悦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李杰连带责任人之共同诉讼地位探究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张景良黄砚丽遵循类型化的思考——典型行民交叉案件诉讼模式构想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陈晨务实与超越——审判权对程序外力量的回应表达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法院张健法院民事二审调解之辩思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邢会丽国家赔偿之追偿制度研究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张虎行政合同司法救济类型化探究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王旭军梁静行政与民事争议关联案件的诉讼研究大连海事法院李爽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吉林省永吉县人民法院李广军论增强人民法院司法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法院尹秋胜周丽华双重变革下打造“面对面”博弈的平台——以赔偿听证模式选择与赔偿委员会功能定位为视角上海市崇明县人民法院高佳运在民主与实用之间——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黄念审视与探索——要件审判九步法的提出和运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邹碧华王建平陈婷婷行政拒绝履行行为的司法审查标准研究——以行政作为与不行为的性质界分为视角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姚佐莲专家陪审的制度效用和正当性分析——以金融审判为视角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宋航沈竹莺论能动司法在个案裁判中的实现——从一则公报案例切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玄玉宝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陈树森从程式化走向人性化——以公告送达的实践运作为例谈司法为民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龚婕论审判效果的程序治理——以创建不动产案件“行民合审”机制为例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刘仁海“官了民了”的社会期许与实践回应——论行政诉讼中关联民事纠纷的一并解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刘惠冲葛娟在制度供给中蹚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马志相周舜隆冲突与平衡:民事、行政交叉案件审理模式探索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郭相领论行政诉权的保障与规制——以行政审判权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视角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雷遥华敏洁韦苇个案民意的司法适用——以裁判方法和制度控制为视角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沈君王静静论行政法上的类推适用:以类推适用民法规范为中心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徐军江厚良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体系之完善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郑磊论功能变迁中的司法建议——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个案剖析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刘思萱行政允诺案件审理的逻辑断层与修正——围绕缺失审查允诺本身展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张志斌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单云娟周立从形式审查到实质审查的转变——论我国婚姻登记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陈晨房屋权属登记民事行政交叉案件审理困境与出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路径选择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法院刘承娜理论、文本与现实的平衡——论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重构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法院王建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杨爱民困境中的出路:房屋权属登记行为下行民交叉所涉的民事权利救济途径之探究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法院陈鸽君故意·过失:工伤认定中第三人过错因素考量——兼论工伤认定之实质要件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赖华平利益衡量方法在行政审判中之运用——以行政确认违法判决为例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李瑞钦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因果关系探析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贇燕夹缝中的变革:审判委员会放弃改革路径研究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林晓瑜政府消费警示的可诉性探析——以“多宝鱼案”、“砒霜门”为出发点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法院李晓萍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弛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周宗良专家陪审制度的职权配置与程序设计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苏小聪超越分合:民行交叉案件的一次性审理机制探究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王恺丰论行政裁决诉讼模式的选择——“形式当事人诉讼”在我国的实现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牟旭陈翔熙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构建与规范——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为视角福建省霞浦县人民法院陈伏发能动语境下诉讼原点的选择——围绕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裁判判悖论的解释与解答而展开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涂青达博弈、试错与规制:赵作海国家赔偿案的司法启示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贾莉行政相对人诉权保护探析——兼论“利害关系人之诉“制度构建江西省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方龙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法院汪群从“被补偿”到“要补偿”——以农民参与为视角探讨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陈春华破解山林权属纠纷“循环怪圈”——兼论行政裁决司法变更权的赋予与规制江西省铜鼓县人民法院刘量力调解的“地图指导”与“路线摸索”之实用性探求——从调解“类博弈”与调解权范围与限度着眼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张闰婷论行政行为效力中止制度——兼论民行交叉纠纷实质性化解的途径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公衍义论行政法领域的类推适用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周公法上下级法院业务关系:从单向监督到双向制约——对二审裁判权运行的思考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王洪坚社会问题“司法化”背景下的司法价值选择及路径探索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昃晶雯论行政不作为的合法性审查——以课以义务诉讼案件审理模式为中心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宋黎晓闫林白云论民事诉讼中附属行政争议的解决路径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王洪斌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模式研究湖南省醴陵市人民法院高建明论法官指示制度之建构——兼论《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之适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人民法院聂玉磊用智慧敲响法槌——论行政诉讼中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选择适用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周福元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二元构造论——兼谈司法大众化与职业化的冲突与融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刘方勇民事诉讼中民行交叉案件若干焦点问题研究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张乐夫知识即力量:审判权独立运行的知识维度——从个体法官的审判实践出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王建林伍玉联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困境与出路——以《“两高三部”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为视角湖南省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潘伟明冲突与对立:对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性审视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陈盎然效率与效果的博弈与双蠃——从“一人包案”到“分段集约”执行改革的法理思考及制度构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周一兵舒秋膂论我国行政诉讼指导制度的构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刘德敏反思与重构:关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案件退出机制的探讨广东省珠海中级人民法院管文超上诉权对审判权的制衡——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在我国民事上诉制度中的导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刘晓英均衡结案之中国式困境:反思与回应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张金浪我国审判权共享之现状、困境及其出路——以合议制的案件审理为视角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叶安东主动执行机制论要——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实践为研究样本广东省从化市人民法院邬耀广周强在尊重与制衡之间——试论对行政裁量基准的司法监控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卜晓虹从缺位、越位到就位——双重视角下合议庭负责制之重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何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凌蔚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王庆丰谢锐勤需求与回应:转型社会背景下的最高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谢锐勤华南农业大学李萌子论对明示拒绝型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司法审查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曹中海论量刑辩论程序的构建与完善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余米尔杨桂胜赵亚飞民事发回重审制度改造论——以当事人审级利益的保护为分析视角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人民法院袁国生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肖刚论行政行为有限公定力理论在民事诉讼中之探索适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黄亮对确立我国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的思考——以“用”与“弃”之争为视角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方扬慧嵌入冲突视角的人民陪审制度-—以基层法院的实践探微与本土化路径为研究样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刘蔚在超越与限制之间——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追加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许威民事诉讼中的行政先决问题研究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苏志辉存异难——检察权与审判权关系之忧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夏伟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王周瑜“路径依赖”话语下涉诉信访的变革逻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王璐璐从身份出发:人民陪审员制度民主价值的表达与实践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王庆新刘达文娄必县反思与构想: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司法审查规则的新考量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王必伟王乐司法执行难的博弈解读和一体化消解——以执行“双高”现象为基点展开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何仁袁晟翔司法赔偿申诉程序的制度构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罗登亮李洁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中的有限与能动——以证据证明标准为视角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陈惠类型、界限与规则:刍议行政审判中的“私法”应用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朱晓东游走在事实和规则之间:国家赔偿领域中的因果关系判定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毛希明书记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构建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潘佰芳行政处罚与刑罚的适用衔接——挑战、批判与重构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岳心审判组织良性配置和审判权优化运行的路径思考与展望——以西部某省会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全面设置专业化合议庭模式”为样本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康宝奇杜豫苏姚建军何育凯激活陪审选择权的的进路:规制与救济——以申请陪审为视角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王西平也谈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以规制二审法院滥用终审权为视角陕西省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郭宝生张彩霞刘新以司法理性化解强势媒体对审判独立的不利影响兰州铁路运输法院张红林审判工作中藏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冲突问题研究青海省玛沁县人民法院佟松树物权登记错误赔偿案件审理方式之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人民法院冯国超从冲击中走向融合——我国刑事审判权运行与恢复性司法互动之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法院张熠正当程序视野下的司法赔偿程序设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农四师中级人民法院王成军军人陪审员制度的实践现状和价值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军事法院李妍并行诉讼:民行交叉案件审理新模式探析——以不动产登记民行交叉案件为研究视角福建省总工会纪荣凯我国20年行政审判权运行的轨迹与启示:从对峙到协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聂慧萍荣学磊三等奖论“办案说明”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以判决书为样本的考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周维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明亮论我国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之完善──以建构知识产权专业诉讼模式为目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董倚铭民事执行权的正当行使——以现行民事执行担保制度的缺陷与重构为视角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冯晨晨浅析民事执行程序中的自助行为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谷升越位、错位与归位: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检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李洋司法能动性与行政审判中冲突法律规范的适用——以“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适用困境为切入点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吴广不当联结禁止原则在我国行政审判中的适用——以车辆违章记录不处理不予年检事件为分析对象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安彦增揭开“公共利益”的面纱——公共利益的解释困境及突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胡雅妮以社会化视角对民行诉讼交叉问题的再思考——以股东登记纠纷联动解决机制为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张敏曹明明基层法院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殷华审判权、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冲突与协调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梅宇经验与逻辑共存:事实认定困境中法官的裁判思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陈科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贾亚强新闻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和平衡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胡艳阳乡村ADR机制的重塑与回归路径天津市蓟县人民法院付强非诉执行行政案件审理之再思考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王建军志恢弘而道中庸——专业与平民思维的再造之路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法院白清张俊者新网络时代的审判权在线运行程序研究河北省深泽县人民法院王军锋关于构建两种司法调解模式的思考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民法院赵洲司法:让阳光透进来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李凝民事再审事由研究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常春合议制之殇的含义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孟静涛秦颖从法院独立到法官独立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吴捷慧法院内部借调制度解析与建构——以华北某市法院为样本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国元执行权运行监督制约刍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人民法院蔡世杰执行联动机制的调查与思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安水兰审判权公正行使研究大连海事法院侯树杰曲楠楠论行政不作为的合法性审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于长苓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姜梅关于乡土社会中暴力犯罪的若干分析——以基层法院审判实践为视角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法院苏明伟王翠玲“媒体审判”及其防范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宋国构建错误执行国家赔偿与信访攻坚、纪检监察的联动机制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王君对审判权和执行权运行的监督制约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韩国民董春香以国外的陪审制度为参考浅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程显波李征试论量刑权的规范与限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蓝日皎正名·定分·成事——法官角色定位之于审判权独立行使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纪伟探索与超越: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构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黄伯青让调解不再“被自愿”——优化民事执行职权配置合理制约调解的随意性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张平法院主导型“诉调对接”的价值考量与司法进路——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之运行为视角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石彩英蒋浩民事审判权缺位的程序性规制——“不予处理”式判决的实证考察和规范化思考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李岳行民交叉型工伤案件审理模式的构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刘佳政论执行财产查询制度的完善——以商业银行协助查询网络的建设为视角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徐亮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的程序构建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倪鑫“诉”“访”分离机制的正当性建构——基于经验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双重视角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唐震行政审判信访“困局”之应对——试论行政诉讼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张建国邱瑜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的现状解读与进路探析——以能动司法为考察维度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李丁利息判决及其执行疑难问题探析——兼论“同期同档”规则和“利息计算”方法的适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王建平虚化与重构:合议制运作的理想、现实与改革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冒金山困境与完善:信息可分割性原则的司法适用——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2条为研究视角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朱静行政证明行为的可诉性及其司法审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简况
发布时间:2010-05-17 15:22:49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主要面向全国法院系统法官的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讨论会。
该讨论会始于1989年,其宗旨是:促进法学理论同审判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人民法院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审判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开展,发现和培养理论研究人才,提高审判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审判工作任务。
1989年8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和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法院系统建国四十年以
来的首届学术讨论会。
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建新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从此以后,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就每年面向全国法院系统的法官进行征集(第一届接受法院系统外作者提交的论文,其后只面向法官。
从2001年开始,又开始接受法院系统外的作者之论文)。
从1989年8月开始到2008年,学术讨论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届,共收到参选论文15783篇,共有4243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36篇,二等奖1426篇,三等奖2234篇,优秀奖444篇,特别奖3篇。
目前,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及人民法院出版社共同承办。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负责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的筹备、
组织等具体工作。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委员会主任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学术研究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现任主任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教授。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及人民法院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法官学院科研部,负责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的日常组织、筹备工作。
为了使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达到良好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每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都会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
中心议题的确定着眼于推进应用法学理论的创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法学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针对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释和概括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努力形成一批见解比较深刻、思路比较明确、措施比较具体的研究成果,对审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每年的中心议题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目前我国审判实践的需要、全国法院及学术界法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当前的形势等情况,在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初确定,经最高人民法院主管领导批准后通知地方各高级人民法院。
论文的评选工作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进行。
评委会是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为论文评选工作而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评委会主任由全国
学术研究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现任主任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教授。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及人民法院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法官学院科研部,负责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的日常组织、筹备工作。
为了使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达到良好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每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都会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
中心议题的确定着眼于推进应用法学理论的创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法学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针对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释和概括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努力形成一批见解比较深刻、思路比较明确、措施比较具体的研究成果,对审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每年的中心议题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目前我国审判实践的需要、全国法院及学术界法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当前的形势等情况,在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初确定,经最高人民法院主管领导批准后通知地方各高级人民法院。
论文的评选工作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进行。
评委会是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为论文评选工作而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评委会主任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主任担任,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国家法官学院教师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
担任论文评选委员会委员者,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审判员资格。
论文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和同类(题)论文择优选拔制。
匿名评审制,即参评论文由组委会办公室全部隐去作者姓名和单位等信息,并加以编号和盖章,以隐名的形式进行。
评委和作者互不知悉对方情况。
这样可以防止论文评审工作中评委的先入之见和地域偏见。
同题择优选拔制是指对隐名的论文根据不同的法学学科进行分类,相同或相类似的论文分为一类,由同行专家进行评选。
评审工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坚持质量第一,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
根据“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举荐、公正合理”的原则和论文评选规则与程序进行。
论文初评工作从2002年开始采取一稿三评,即同一篇文章每组三名评委分别进行评审,然后再根据小组三名评委确定的奖次,由评委会办公室进行统计(一等奖计3分、二等奖计2分、三等奖计1分),总分计6分以上(包括6分)者可获一等奖候选资格;总分计4分以上确定为二等奖;总分计2分以上的,如果是两名或三名评委推荐的确定为三等奖;如果是一名评委推荐的确定为优秀奖。
对于具有一等奖候选资格的论文提交全体评委会委员会议对论文进行交叉评议。
经出席定评会的全体评委投票过半数者,确定为一等奖。
对于评选出的获奖论文,以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的名义进行表彰。
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论文,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结集后交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论文的获奖证书加盖“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并由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
任签名;获组织工作先进奖单位的奖牌以“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的名义签署。
每一届学术讨论会都推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
每年选编的获奖论文集,都是学术讨论会论文中的精华。
学术讨论会已经成为广大法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的重要阵地,成为我国法院系统参加人员最多、涉及专业领域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的知名度和学术含量,也日益得到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和肯定。
法院学术讨论会对提高广大法官的理论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全国法院系统的学术研究工作,更好地完成审判任务进而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