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知识点的比较-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考纲的区别高中化学新课标苏教版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必修1、2和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共5本书的教学。
和老教材的比较总结如下:一、能力要求由原来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四种能力,改成: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种能力。
提法更具体、更易操作二、考查内容原: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五个方面。
分析:突出了方法和学科特点,不再单独列出内容计算,而把计算内容分散到具体的知识内容中。
三、知识条目的变化(一)、删除内容1、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2、结晶、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3、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改为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5、燃烧热、中和热”。
其它的提法略有变化。
6、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7、理解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8、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9、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10、P元素及其相关内容,含磷洗涤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11、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12、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二)、增加的内容1、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2、了解焓变的概念。
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能写出电池反应方程式。
6、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7、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高中化学选修1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区别

高中化学选修1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区别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区别:1. 更新的内容:新版教材通常会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与旧版相比,会有更多的新知识和发展。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科学的最新动态。
更新的内容:新版教材通常会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与旧版相比,会有更多的新知识和发展。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科学的最新动态。
2. 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版教材可能会采用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它们可能会更注重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版教材可能会采用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它们可能会更注重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新版教材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实验指导和练题目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新版教材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实验指导和练习题目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4. 知识结构的调整:新版教材可能会对一些知识点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系统和有层次感。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知识结构的调整:新版教材可能会对一些知识点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系统和有层次感。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5. 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改变:新版教材可能会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改变:新版教材可能会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6. 涉及实际应用的增加:新版教材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化学的实际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涉及实际应用的增加:新版教材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化学的实际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体的教材版本,不同的出版社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特点。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差异管窥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差异管窥摘要:本文结合对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的对比、分析,找出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教育的差异性,将差异性归纳总结,并提出如何做好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
旨在提升学生们对于构建知识框架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进行良好过渡。
关键词:高中化学;大学化学;教学差异高中的学习注重高考提纲的知识点,注重掌握零散知识,但过于强调题目的重要性,对于有些偏的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不过多的涉及。
大学学习更多的注重于知识结构的建立,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更要把所学知识串联成体系,为之后的科研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对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的对比、分析,找出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教育的差异性。
一、教学结构的差异性高中化学课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入门基础课程,难度相对简单;选修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知识内容再进行深入的讲解。
选修课程的设立既提升了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喜爱,又将部分大学知识与高中必修知识进行联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好的帮助。
大学化学知识较为多样化,基本分类为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其中少部分内容与高中内容进行重叠或更正,更多的则是要深层次的学习关于化学的专业知识。
四大化学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喜好与专长,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上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加专业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从初中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的讲解化学这门学科,将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分为各个章节进行讲授,内容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
同时也开始注重化学实验的学习,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的进行,许多知识都要从实验中进行提取。
从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就能看出,实验是化学之本,学生需要了解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明白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但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
2023高中化学必修新旧教材对比及内容分析

主题二:(二)化学必修栏目设置的 对比
旧教材设置了多种活动性栏目, 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新教材在栏目类 型和数量上又进行了调整和增 加,在学科特点、学习方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得到 更多的体现。具体栏目见表新 教材(必修)的栏目类型更加 丰富,内容更为新颖,数量更 多。综观新增栏目类型的详细 内容,具有下列特点。
主题二: (三)化学必修内容分析
3.注重情境、问题、活动的整体设计,强调概 念的构建过程。
案例:电离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实验证据 (宏观现象)
引出概念 (电解质)
主题二: (三)化学必修内容分析
3.注重情境、问题、活动的整体设计,强调概 念的构建过程。
解决情境问题 基于实验证据提 出新问题
证据推理(微观 探析)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合并:即旧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合并在同一节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更能感受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及能 量是守恒的等观念。
• 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合并: 将旧教材选修5中的“认识有机化合物”与乙烯、
乙醇、乙酸等几种简单、重要有机物进行合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 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教材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能够通过“方法导引”,适时介绍相应的学习方 法,包括分类、模型、预测、实验室中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认识元素化合物性 质的视角、化学实验设计、变量控制、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等。涉及具体 方法概念的界定、内涵及应用等,引导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通过“信息搜索”, 使学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得更多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信息搜索的方法、 网络资源的丰富庞大,从而形成应用信息资源的习惯。
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有机化学相同知识点解释差异的浅析

应的历程, 醇类物质的重排反应历程, 立体化学的基本理论,
概述了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制备方法及其主要用途。 下册
重点介绍了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 质谱的基本原
理和一些简单谱 图 的 识 别, 对 杂 环 化 合 物、 糖 类 物 质、 氨 基
王积涛教授主编, 分上、 下两册, 共二十三章。 上册核心内容
是: 各类有机化合 物 的 命 名 方 法、 同 分 异 构 现 象、 结 构 和 性
质,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 化学键
和酸碱理论及其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运用, 碳正离子、 碳负离
子以及碳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体的概念, 卤代烃等有机化合物的
不同时断裂, 只断裂其中的一个化学键。 教材在科学视野里介
绍了轨道杂化理论, 解释了碳碳双键形成的过程, 强调了碳碳
双键由一个 σ 键和一个 π 键组成, 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高中生
难理解这种解释。 我们讲解时应通过分析键长和键能的数据,
让学生知道碳碳双键由两种不同的化学键组成, π 键的牢固性
比 σ 键差, 容易断裂, 断裂后与相应试剂发生加成或聚合反
的应用。 因此在高中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既需要帮助
学生多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角度多思考问题, 又
要保证他们能够弄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避免因采用机械记忆
的方式给带来过多的考试困难。 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较好的反
映了这一点。 66. 72% 的高中生对有机化学学习, 没有有效的
方法, 甚至还有 10% 左右的学生没有学习方法, 仅有 20% 左右
看重应试教育结果的情形下, 对高中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对比解读

一、教材特色简介
4.贯穿体系结构的主线索
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线索,教科书在 “律”前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时,都是从原子结构引入,在“律”后的内容,则以物 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基础,充分体现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二是化学反应-转化线索,如,关于硫和氮的知识,原教科书将硫和氮集中,按 照氧化物、含氧酸的类别,分别安排在两节,突出分类;新版教科书则是将硫 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单独安排为两节,在体系构建上,不但体现了分类 思想,更突出了从价态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视角和思路。教科书从 不同视角切入,突出“反应-转化”的线索,体现物质转化的价值,使学生建立通 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观念。
旧版教材的编排
新版教材的编排
教材特点与变化
编排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分散 周期律前——氯(必修第一册) 周期律后——硫、氮(独立介绍) ——硅(融于应用之中)
章节介绍顺序(根 据物质类别)
硫
二氧化硫 可逆反应
硫酸
工业制硫酸
硫酸根离子 的检验
实验 活动4
不同价态
含硫物质 化学实验设计 的转化
有机物中碳 原子的成键
特点
成键方式 碳骨架类型
甲烷的性质 烷烃
烷烃的结构
烷烃的性质
有机物的通 性
以甲烷为例 进行说明
学习有机物的方法转变
以真实情景为 导引,激发同
学们析疑
用所学的电子 式结构式表示 一个碳原子的 成键方式
两个碳原子间 的成键方式
多个碳原子间 的成键方式
使用模型来建构 有机物的结构
以“碳骨架—空间位置—构型”介 绍甲烷的结构
浅析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

浅析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是化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着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化学的顺利过渡。
在高中学习化学的阶段,学生主要是接触基础的化学知识,而在大学学习化学的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的化学知识。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大学化学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在内容和深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了解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同时也会接触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等内容。
而在大学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化学知识,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实验操作和分析。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需要考虑到这些内容和深度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引导。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需要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在高中学习化学阶段,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体系,但这些知识只是化学学习的起点,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化学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高中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目前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化学知识的一部分,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了解更多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从而使其对化学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高中学习化学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操作来学习化学知识,而在大学化学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具备更加独立的学习和探索能力,需要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高中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要求和环境。
普通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_新大学化学_的比较研究

20-O-057普通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新大学化学》的比较研究王宝珍*,周伟红,刘松艳,李胜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公共化学教学中心,长春130021Email: wangbzh_20069988@2003年4月,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对大学教学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影响力较大、使用人数最多的新版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材(人教版)[1]为例,与《新大学化学》[2]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比较,对新课程改革后大学化学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高中必修教材所介绍的内容比较浅,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真实化学水平尚无法通过必修教材的内容得到全面的反映,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他六本选修教材进行逐本比较,并对实验区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了解他们选修教材的使用情况,结合几方面的因素综合比较,方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新大学化学;知识点;比较;衔接参考文献:[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全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曲保中,朱炳林,周伟红.《新大学化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2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extbooks about Senior high school Compulsory Chemistry and New University ChemistryBao-Zhen Wang*,Wei-Hong Zhou,Song-Yan Liu,Sheng-Juan LiChemistry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The new curricular ref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will be extending to use in China, it definitely brings a series of influence on the university chemistry teaching.This change certainly worth us thinking carefully and make a further study.The chemistry course standard changes a lot, the textbook of senior high school also changed, the teaching points of contents into depth and difficulty also changed. It’s quite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tak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further more, it also has realistic meaningful to deep the present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college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teaching levels would play a important instruction role in the college chemistry teacher’s teaching.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知识点的比较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
广大大学化学教师最为关注的是,新教材的知识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什么变化。
为此笔者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的知识点作比较,以供大学化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有2重意义:其一,由于一些大学化学知识点已经纳入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时可不必再讲解,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更加细致地讲解重点、难点内容,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也应有所变动;其二,了解了高中化学已学过哪些知识点、学习到了什么程度,有利于大学教师在授课时以学生已有基础为新课程切入点,在学生现有知识框架上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
1 《新大学化学》教材与新高中教材相关知识点及学习内容程度分析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1~5];大学化学教材选取的是曲保中、朱炳林、周伟红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化学》(第2版)[6]。
1.1 高中化学已接近大学化学程度的内容
化学1:化合价、胶体的特性、物质的量浓度、酸碱电离理
论。
化学2: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锌铜原电池装置、半电池反应、锌锰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平均速率、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的内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电解池原理。
物质结构与性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电子的能级排布、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sp 杂化)、离子晶体的配位数、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四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共价键(σ键、π键)。
化学与技术:氨的主要用途、碳酸钠的用途、索尔维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结构、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制氢氧化钠的原理、铝在地壳中的含量、铝的提取和冶炼。
以上内容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有很多新增知识点,相当于把一些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提前到高中阶段学习,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
例如,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并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够运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简单的分子空间构型,包括所有电子都用来成键和有孤对电子2种类型。
教材中还提到4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简单立方、钾型(即体心立方)、镁型(即六方密堆积)、铜型(即面心立方密堆积)。
尽管名称与大学化学教材中有所差异,但学生们眼界由此得以扩展,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得以加深。
在共
价键这一节,教材以电子云图的形式形象解释了3种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本质。
“头碰头”、“肩并肩”这种过去在大学化学中才用到的描绘词语如今已出现在高中教材中。
这些新增内容充分说明,新教材更加注重与大学化学的知识点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1.2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1.2.1 化学1
在介绍分散系的分类时,《化学1》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3大类;《新大学化学》中则把分散系分为溶液和胶体2大类,而将浊液归类为胶体的一种。
2种教材分类方法不一致,故分散系的分类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教学时予以说明。
酸碱理论部分,《化学1》中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新大学化学》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
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对于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合价概念,《新大学化学》给出了更科学的定义――氧化数。
关于元素化合物部分,对比2本教材相关内容的目录可以得出,《化学1》内容较少且贴近生活,而《新大学化学》知识更全面系统化,故这一部分可适当增加教学学时。
1.2.2 化学2
在讲反应速率时,《化学2》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
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
而《新大学化学》则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
在介绍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时,《化学2》形象的用水位高低来向学生定性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关系,并用能量守恒解释吸热和放热现象;《新大学化学》提出状态函数的概念,给出热力学能U的定义,
并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ΔU=Q+W
以此定量计算反应能量变化。
在介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时,《化学2》提到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状态、固体表面积,有待在大学化学学习中定量讲解各影响因素的原理。
1.2.3 化学反应原理
在介绍反应热时,《化学反应原理》在规定反应系统压力与外界压力一致的条件下,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称为反应热或焓变,符号ΔH,并规定ΔH的正负;此外将25℃,101 kPa下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热,仍用ΔH表示。
《新大学化学》根据反应条件不同,把反应热分为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反应热,焓变的定义更加精确化到标准摩尔焓变,计算的范围扩大到更多反应状态及过程,并引出标准摩
尔生成焓。
而在焓变的相关计算部分,《化学反应原理》利用盖斯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来间接计算反应焓变;《新大学化学》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并运用盖斯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在化学平衡部分,《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平衡常数定义并计算,用实验对比定性总结出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新大学化学》在此基础上学习标准平衡常数定义,并针对不同的平衡态计算其标准平衡常数,将平衡移动的结果用公式定量计算。
在《化学反应原理》课后资料栏目中,还介绍了溶度积常数、熵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锌银电池等,为大学化学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1.2.4 物质结构基础
在介绍原子半径时,《物质结构与性质》仅以主族元素为例进行了分析,而《新大学化学》还对副族元素半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电离能部分,《物质结构基础》介绍了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新大学化学》还介绍了第二电离能。
在介绍配离子中的化学键时,《物质结构基础》通过向硫酸铜水溶液加入氨水的实验现象直观地介绍了配位键以及配合物的定义;而《新大学化学》除给出定义外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配合物的组成、命名、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
关于电子云这一概念,《物质结构基础》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新大学化学》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学习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
1.2.5 化学与生活
在介绍维生素时,《化学与生活》着重以维生素C为例介绍
了其性质及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而《新大学化学》则从整体上就维生素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所介绍的常用药物的种类也要比中学的丰富。
在介绍金属腐蚀的防止时,《化学与生活》简单提到可以通过牺牲阳极保护法来保护金属;《新大学化学》介绍的方法更全面,从金属材料的选取,到保护层的覆盖、缓蚀剂法以及电化学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