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贰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我会读
jiě
解 衣欲睡
suì
遂至

无与为 乐 者
zǎo xìng
藻荇
héng
交横
bǎi
竹柏
贰 理解文意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时间:夜
起因: 月色入户
地点:承天寺
经过: 至承天寺寻怀民
人物:苏轼、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包括了两篇精美的短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和《宇宙生命之谜》。

这两篇短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探索科学之谜。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文中以音乐家、画家等不同角色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介绍了科学家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与研究。

文中涉及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外太空生命的寻找等科学话题。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了解宇宙生命的研究现状,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特别是《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支架]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字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沉醉自然、娱情
山水的欣喜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返回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
儿争相跃出水面。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
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参与。这里有“欣赏”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领悟”的意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
其奇者。 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译 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 落山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消散。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译 文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仰视)

四时 清流见底(俯视)
谢 中 书
具体 描绘
之景 两岸石壁 (平视) 青林翠竹
晨昏 雾歇猿鸣(视觉、听觉)

之景 日颓鳞跃(视觉)
感慨 欲界之仙都 收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豪得意
( 静人 动间 结仙 合境 )
沉愉 醉悦 山得 水意
主旨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康肃忿然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反溯流逆上矣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xiǎo)沉鳞(lín)夕日欲颓(tuī)B.石壁(bì)猿鸟(yuán)与其奇者(yǔ)C.欣然(xīn)相与(yǔ)五色交辉(huī)D.积水(jī)竹柏(bǎi)解衣欲睡(jiè)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贬职期间,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跃)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二、现代文阅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二篇》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二篇》

新知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 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 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 赏吧。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 文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 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 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 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 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 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 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 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 一同去欣赏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 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 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 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 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 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记 记叙--- 月色入户,夜游赏月


天 寺
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
景 交


游 议论--- 闲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 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 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 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品味赏析
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分析《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境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 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 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自由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示范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情感朗诵(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诵) 男女交替朗诵(声音要洪亮)
示例: 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 实在令人感慨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

赠品可以删除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 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以写山水田园 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 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代表 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 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 本是人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 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 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 孤独处境。
11 短文二篇
1.借助诵读,感受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答谢中书书
信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 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 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遂至承天寺
于是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 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 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理清层次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 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 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 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 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 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 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 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 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动景
命气息。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调动你的语文 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品味赏析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 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 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 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送友人
李白
品味赏析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 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 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描 清流见底。 俯瞰 水之净
绘 了 秀 美 的 山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辉煌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静景
川 景 色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听觉 视觉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 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 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 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 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 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品味赏析
有人评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 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 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