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副本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份: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本我1.1 本我的定义: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份,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征:本我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和快乐。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和安全感。

二、自我2.1 自我的定义: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征: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谨防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过度焦虑和冲突的影响,同时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3.1 超我的定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3.2 超我的特征: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和约束,产生愧疚和焦虑感。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四、性格发展4.1 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4.2 阶段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焦虑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满足特定需求和解决冲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4.3 阶段影响:每一个阶段的不满足和冲突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心理问题。

五、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亲密关系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社会文化: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5.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框架。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致成年后出现性冷淡等问题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初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驱动和无意识的欲望。

它追求即时满足,没有道德和现实的考虑。

-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遵守超我的道德标准。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代表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对自我施加压力,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 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后的头两年是口腔期,婴儿通过口腔区域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满足或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或过度进食。

- 肛门期(Anal Stage):两岁到三岁是肛门期,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与社会规则和权威人物相处。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严厉或过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控制欲和秩序感的问题。

- 阴茎期(Phallic Stage):三岁到五岁是阴茎期,儿童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他们可能会与同性父母竞争,与异性父母产生情感联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五岁到青春期是潜伏期,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集中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本我:1.1 本我的概念: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点:本我是无意识的,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快感的原始冲动。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通过原始欲望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自我:2.1 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点:自我是有意识的,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理性思考来满足冲突的需求。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

三、超我:3.1 超我的概念: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规范。

3.2 超我的特点:超我是有意识的,受到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导。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使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四、性格发展:4.1 口腔期:个体通过口腔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口腔型人格。

4.2 肛门期:个体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肛门型人格。

4.3 生殖期:个体通过生殖器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生殖器型人格。

五、心理防御机制:5.1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5.2 退行: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回到较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寻求安全感。

5.3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欲望和冲突,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

以下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详细内容。

1.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人的基本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

2. 口腔期弗洛伊德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焦点在于口腔区域,主要是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满足过度,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口腔区域的焦虑或者依赖。

3. 肛门期接下来是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到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父母对于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或者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者无秩序。

4.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产生兴趣,并尝试摹仿他们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

5.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到青春期之间,这个阶段是性欲暂时休眠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6.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这个阶段是性欲再次觉醒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的解释,并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的方面和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引言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人格发展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基础、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对其影响。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基础之上:1.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由性心理的发展所驱动的。

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任务和冲突。

2. 力比多理论: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个体心理能量的概念。

他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集中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从而推动个体的心理发展。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压力,个体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的心理任务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吮吸、哭泣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口腔期冲突,即婴儿对吸吮、咀嚼等口腔活动的需求与父母对婴儿的照顾之间的冲突。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学会独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学会走路、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肛门期冲突,即儿童对排泄的控制与父母对儿童排泄习惯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幼儿园,接触更多的同伴和社交环境。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性器期冲突,即儿童对性器官的探索与父母对儿童性行为的禁忌之间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学会承担责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面临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个人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口腔期(出生至1岁)1.1 原始的满足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1.2 儿童的依赖:在口腔期,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赖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1.3 口腔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口腔期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暴食或吸烟等。

二、肛门期(1-3岁)2.1 控制欲望的阶段: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体验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的过程。

2.2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教育中平衡约束和自由。

2.3 肛门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肛门期受到严格的约束或过度的自由,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控制欲望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或反叛等。

三、阴茎期(3-6岁)3.1 性别认同的阶段:在阴茎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这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3.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在阴茎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阴茎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阴茎期受到性别认同方面的困惑或否定,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性别焦虑或性别认同障碍等。

四、潜意识期(6-12岁)4.1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潜意识期,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2 学习社会规范: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4.3 潜意识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在潜意识期受到严厉的批评或缺乏自我意识的培养,可能导致个体在后续的发展中出现自我认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或自我认同困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人格结构图式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
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
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
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
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
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
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
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
展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

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
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

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