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问题研究论文: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超深基坑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02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带来了用地压力,各种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地面交通趋于饱和,城市地铁和大跨径桥梁建设日益增多,由于经济与技术的原因导致的工程事故也屡见不鲜。
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小事故发生率,加强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就成了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基坑作为构筑物基础施工向下开挖的空间,其对地基上层构筑物牢固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对基坑开挖的深度要求越来越大,深基坑、超深基坑的施工安全、经济、合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做好对超深基坑施工众多影响因素的分析,施工前做好多种方案比选,施工中采取科学的项目管理,才能满足整个项目工程的需求。
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地商办楼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62312m 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07 544 m 2,建筑主楼最高39层,建筑高度169.9 m;地下建筑面积54 768 m 2,共4层,为车库和各种机电配套用房。
基坑挖深20.10 m ~21.70 m,为超大、超深基坑施工。
本工程场地地势平坦,但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场地内地层分为10层,第一层土为3.0 m ~4.6 m 总厚度,其中有1.0 m ~2.7 m 厚度的杂填土,素填土以黏性土为主,并有少量煤渣含量,土质不均,基坑周边存在雨污管线、电力管线等。
本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为项目管理的重点,做好各方沟通,合理规划场地,才能保证工程顺利有序实施。
2 超深基坑施工特点通常深基坑指的是开挖深度≥5 m 或<5 m,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地下环境特别复杂的工程。
随着工程建设的需要,基坑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深度超过15 m,甚至有20m ~30m,且地下达到3层,甚至4~6层的被称为超深基坑。
超深基坑并非仅指深度,而是指施工难度更大的深基坑,如超高层建筑、过江隧道、地铁隧道、车站的深基坑等都具有更复杂的基坑工程环境。
超深基坑施工时工程量大,危险性高,开挖受到水文地质地形、周边环境建筑等影响和限制,同时对支护支撑的要求非常高,施工成本较大,对施工队伍的要求也较高,只有做好施工现场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才能为超深基坑工程的顺利完工提供必要保障。
关于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

第44卷第6期 山西建筑• 86 • 2 0 1 8 年 2 月SHANXI ARCHITECTURE Vol.44 No.6 Feb.2018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6-0086-02关于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刘明亮马乐民徐小乐(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摘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多方面对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其影响因素、影响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论 述,创造性的提出了其解决方法,从而对基坑工程的承压水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基坑工程,承压水,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TU463 文献标识码: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资源的开发不在 局限于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地铁的开 通,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的修建等地下资源的开发屡见不鲜。
然而地下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对于承压水问 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基坑工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由于私家汽车的大量泛滥,交通拥挤及堵塞现象严重的影响 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基坑工程的研究对于缓解交通问题具有 重要意义。
基坑工程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 果,但是主要是在国外。
国内的学者目前对于基坑工程承压水问 题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基坑工程的大量扩建,对于 其承压水问题的研究中也有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研究。
与此同时,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对于基坑工程 承压水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经费,因此加大对其研究是时代发展 的要求。
基坑工程具有现实需要,其产生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 我们需要加大研究。
2研究内容2.1与水相隔在地下进行基坑工程的建造,必须考虑地下水的问题。
由于 建筑长期受水影响会造成建筑被腐蚀的现象,基坑工程的承压水 问题就需进行考虑。
基坑工程的建造过程中需要与水相隔绝,保 持与水隔绝的独立性,那么基坑工程的承压水量就应该进行研究 考察。
基坑调研报告

基坑调研报告基坑调研报告一、引言在城市建设和地下工程施工中,基坑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工程,承担着地基的支护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坑工程也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坑施工,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和内容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基坑施工的基本情况以及了解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今后的基坑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基坑施工的需求量、基坑施工的方法和技术、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基坑施工的需求量和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对几个正在施工的基坑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基坑施工的方法和技术。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1. 基坑施工的需求量通过对多个基坑施工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基坑施工的需求量。
调研结果显示,基坑施工的需求量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而增加。
其中,住宅小区和商业区的基坑施工量最大,分别占总需求量的50%和30%。
此外,公共建筑和工业项目的基坑施工需求也有所增加。
2. 基坑施工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地考察基坑施工现场,了解了基坑施工的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基坑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开挖法、支护法和加固法。
其中,开挖法是最常见的方法,适用于基坑开挖和地下维修等工程。
支护法主要利用桩墙、悬挂墙等结构进行基坑的支护,适用于较深和大面积的基坑。
加固法主要采用加固材料和技术对基坑进行加固,适用于土质较松散或存在地下水问题的基坑。
3. 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调研发现,基坑施工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施工周期长、安全隐患大、占地面积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优化基坑结构设计等。
五、结论和建议基于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些建议:1. 提高施工效率: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和组织施工流程,以减少施工周期;2.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3.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基坑施工技术的创新,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4. 增加对基坑施工的投入:加大对基坑施工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坑施工的各项指标。
深基坑开挖支护现状分析论文(共5则范文)

深基坑开挖支护现状分析论文(共5则范文)第一篇:深基坑开挖支护现状分析论文(共)1、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城市中的建筑密度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而增大,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兴建,深基坑开挖支护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深基坑开挖支护及对邻近建筑、道路及设施的影响日益为工程师们所关注,研究开发出许多好的措施.但是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日益复杂,设计及施工人员经常遇到新的问题及新的挑战,从而使基坑工程的成功率降低。
尤其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事故发生率更高。
上海在一年之中就发生近四十例基坑事故,上海广东路某基坑事故,导致交通主干线广东路下陷1.8m,致使各种地下管线产生严重破坏,煤气泄露产生爆炸,当场熏倒二十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千多万元,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98年深圳某基坑工程,出现了严重的塌方事故,几名施工人员被埋,基坑周围几栋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轰动全国.本文通过对深基坑开挖支护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2、深基坑工程特点及现状(1)基坑越挖越深。
或为了使用方便,或因为地皮昂贵,或为了符合城管规定及人防需要,建筑投资者不得不向地下发展.过去建1~2层地下室,即使在大城市也不普遍,中等城市更为少见.现在在大城市、沿海地区尤其是特区,地下3~4层已很寻常,5~6层也有。
因此基坑深度多在10~16m间,在20m左右的也为数不少。
(2)工程地质条件越来越差。
这一点在某些沿海经济开发区较为突出。
(3)基坑周围环境复杂。
重要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集中在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的地方,并紧靠重要市政公路。
而此处原有建筑结构陈旧,地上与地下管线密布。
因此,基坑开挖不仅要保证基坑本身的稳定,也要保证周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受破坏。
(4)基坑支护方法众多。
诸如人工挖孔桩,预制桩,深层搅拌桩,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各种桩、板、墙、管、撑同锚杆联合支护,此外还有锚钉墙等。
(5)基坑工程的成功率较低。
一旦基坑支护失效,常造成邻近房屋、地下管线及道路的开裂,引发工程纠纷,甚至出现严重的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的伤亡。
某深基坑工程中的承压水防治措施

某深基坑工程中的承压水防治措施Chapter 1: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in the project- Objectives of the study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Overview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in China- Common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methods-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methods- Advanced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techniquesChapter 3: Case study of an actual project-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water pressure conditions- Previous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mplementation of an advanced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system Chapter 4: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methods-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ed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project progres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hapter 5: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of the study- Ke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ater pressure prevention in deep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projects.第1章节:引言背景深基坑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基础工程。
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Technology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刘蕾、于献彬、李雪莉、周霞 临沂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深基坑则专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随着超高层以及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为满足建筑施工各方面的要求,深基坑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结合现有研究资料,对深基坑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并对深基坑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 支护体系设计;深基坑施工技术【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2.1101、深基坑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基坑工程随着高层和超高层的涌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迅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建扩建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深基坑工程在国内一直保持平稳向前发展,大深度、大面积的基坑,在施工时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在深基坑施工中,针对不同的施工工况现已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积累了一定的施工经验,使深基坑技术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显著提高工程安全性、经济性、技术性。
但是深基坑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深基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亟需深入分析相关施工技术,探讨其施工要点,明确控制方法,以确保施工有效性。
1.1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1)萌芽阶段:深基坑常见于一些规划有一至两层地下室的建筑物,其基础形式常采用筏板基础,开挖深度一般在10m范围内。
由于当时受勘察、设计及施工水平的限制,基坑易于发生失稳破坏。
(2)开挖安全检测阶段: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兴起,地下室常设计为三至四层,基坑开挖深度显著增大,常达到15m及以上。
此时勘察、设计及施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意识到施工工序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适用于深基坑开挖的步骤。
(3)技术跃升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限分析方法及有限元计算软件逐渐应用到深基坑的研究工作中,为深基坑变形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

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摘要] 本文对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基坑工程问题研究地下水是深基坑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沿海软土地区,地下水是基坑工程失稳破坏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基坑工程事故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根据王曙光、蒋红星、叶琳昌等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地下水有关的基坑事故约占总事故的45%~70%。
目前的研究及工程实践也表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近年来上海、南京、广州地区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基坑工程事故与承压水处理不当有关,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已成为导致基坑工程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越江隧道区间因冷冻设备出现故障造成承压水涌入隧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南京地铁2号线元通站地铁盾构出洞口由于承压水失稳导致基坑涌水事故,盾构机淹没,损失巨大;广州地铁4号线罗湖区东门中路因承压水处理不当造成基坑失事,死亡2人,造成重大的损失。
我国关于基坑工程承压水的研究还比较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承压水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工程应用。
1. 承压水的渗流理论研究现状正确分析基坑开挖及降水引发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于基坑工程降水方案优化设计、防治引发周围环境沉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C·V·TheiS、Hantush、Neuman、Witherspoon等对地下水运动的不稳定性和承压含水层的赋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了地下水非稳定渗流理论,提出了第一类越流理论(不考虑弱透水层弹性赋存量的释放补给及假定非抽水含水层的水头值保持不变)、第二类越流理论(考虑弱透水层弹性赋存水的释放对抽水含水层地下水渗流的影响)、第三类渗流理论(双层承压含水层组的渗流理论),以上理论都称为弹性渗流理论,它是建立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假定:①含水层(组)骨架的压缩变形符合弹性虎克定律;②含水层(组)骨架仅在竖向发生位移;③地层的竖向总应力保持不变。
基坑支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坑支护国内外研究现状基坑工程是个特殊的而且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对其研究现状不能面面俱到地介绍,下面简单阐述本文涉及的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
在土压力计算方面,目前常用的还是郎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伦土压力理论。
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计算结果虽然与实际有一定出入,但是因为其简单实用,操作性强,所以在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
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土压力有水土分算和水土合算的方法,对于碎石土,砂性土等强透水性土,进行水土分算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粘性土等不透水(弱透水)土层的水土合算还有较大争议,上海地区的《基坑规范》规定应进行水土分算,韩红霞认为基坑支护的土压力计算可以采用水土分算也可以采用水土合算的方法,关键在于采用合适的强度指标[5]。
金永涛等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在渗透性很小的土层采用水土合算,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6]。
王洪新针对水土分算和合算结果存在跳跃性,提出了一个水土压力分算与合算的的统一算法。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难以确定,往往采用水土合算的方法。
在支护结构计算方面,计算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静力平衡法,弹性地基梁法和有限元法。
静力平衡法包括等值梁法、二分之一分担法、连续梁法等,计算较为简单,但只能计算结构内力弯矩,难以计算出结构的变形。
弹性地基梁法也叫弹性抗力法,是基于基坑内侧土体没有完全达到被动状态提出的改进方法,把支护桩(墙)看做弹性地基上的梁来处理,内支撑和锚杆用弹簧来代替,根据基床系数分为m法,K法,C法三种,最常用的是m法。
有限元法是最可靠最有前景计算方法,借助专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通过有限元模型,可以对复杂基坑进行整体三维分析。
在支护方案优选方面,由于支护形式不唯一,计算理论不唯一,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由于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往往很难确定哪个是最优方案,咨询专家意见是最常用的办法,但是专家们本身就没有统一的看法,加之存在个人偏好,也无法保证所选方案为最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工程问题研究论文: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摘要] 本文对基坑工程承压水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基坑工程问题研究地下水是深基坑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沿海软土地区,地下水是基坑工程失稳破坏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基坑工程事故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根据王曙光、蒋红星、叶琳昌等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地下水有关的基坑事故约占总事故的45%~70%。
目前的研究及工程实践也表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近年来上海、南京、广州地区地铁车站基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基坑工程事故与承压水处理不当有关,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已成为导致基坑工程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越江隧道区间因冷冻设备出现故障造成承压水涌入隧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南京地铁2号线元通站地铁盾构出洞口由于承压水失稳导致基坑涌水事故,盾构机淹没,损失巨大;广州地铁4号线罗湖区东门中路因承压水处理不当造成基坑失事,死亡2人,造成重大的损失。
我国关于基坑工程承压水的研究还比较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承压水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工程应用。
1. 承压水的渗流理论研究现状正确分析基坑开挖及降水引发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于基坑工程降水方案优化设计、防治引发周围环境沉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c·v·theis、hantush、neuman、witherspoon 等对地下水运动的不稳定性和承压含水层的赋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了地下水非稳定渗流理论,提出了第一类越流理论(不考虑弱透水层弹性赋存量的释放补给及假定非抽水含水层的水头值保持不变)、第二类越流理论(考虑弱透水层弹性赋存水的释放对抽水含水层地下水渗流的影响)、第三类渗流理论(双层承压含水层组的渗流理论),以上理论都称为弹性渗流理论,它是建立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假定:①含水层(组)骨架的压缩变形符合弹性虎克定律;②含水层(组)骨架仅在竖向发生位移;③地层的竖向总应力保持不变。
在工程实践中,用弹性渗流理论来计算和预测含水层(组)内的地下水位的变化,精度是足够的,但不能解释含水层(组)土骨架的变化特征,将其应用于计算和预测地下水水位降引起的地层压缩和地面沉降,误差较大。
为此,w·brutsaert和m·y·corapcioglu提出了无越流承压含水层渗流的粘弹性理论,corapcioglu还提出了流变性质的地下水渗流的数学模型,这种非弹性渗流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释含水层(组)地下水渗流的变形机制。
关于渗流力的计算,早在1975年,louis和dessenne 等人就提出渗流与岩土体共同作用的概念。
但是将其作用于实际工程的实例较少,我国学者郦能惠、沈珠江(1999)提出了在土石坝工程中考虑渗流作用的计算方法;李广信教授(1998)通过剪力分析指出了在基坑工程的土压力计算中考虑渗流作用的重要意义;魏汝龙教授(1998)在土压力计算中考虑渗流力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俊合(1998)考虑了固结变形及渗流效应的耦合作用,分析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位移。
但是更精确的计算则必须借助于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吴林高(1995)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出因抽水引起的土骨架压密的应力—应变关系,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有效应力增量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提出的经验关系式推导了变参数地下水非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刘陕南、吴林高(1997)通过cu试验,以上海第三层淤泥质粘土和第四层淤泥质粘土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工程降水引起的前期固结压力的增长对软土工程性质的影响。
魏汝龙(1998)提出了一种考虑渗流力时计算土压力和水压力的方法,并将它与不同的水土分算或合算的方法进行比较,认为如果挡墙前后的水头差很大,且土的渗透性较好或基坑施工期较长,则计算土压力和水压力时宜考虑渗流力。
李广信和周顺和(1999)研究了墙后填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对挡土结构物的土压力影响,认为超静孔压的存在使挡土结构上的总压力发生改变,土压力也不再成直线分布,而且最大压力也不一定在底部,滑裂面的位置和形状也都会发生变化。
李广信等(2002)针对基坑地基土中水的渗流引起水压力和土压力的变化,对有上层滞水,一般自由渗流、有承压水、基坑内排水与基坑外降水以及有超静孔压等情况的基坑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与静水时的明显不同,且考虑渗流影响时较适合用库仑土压力理论,基坑外人工降水与基坑内排水相比,更有利于基坑的稳定。
目前对承压水的研究较少,承压水地层基坑抗隆起的影响大小尚无合适的算法。
黄强(1999)考虑上覆土层重量与滞水层水压及承压水的水压力平衡,给出基底抗突涌安全验算公式;刘建航、候学渊(1997)则给出了解决承压水引起基坑突涌的措施;杨进良(1999)在基坑边坡的稳定分析中不仅考虑了潜水渗流的作用,还把承压水层作为整体渗流场的一部分,指出在基坑设计的各项验算中,将整体渗流场分开,取其部分进行计算;李学山(2005)模拟了承压水引起的坑底破坏同时还进行了降水后的计算,比较了坑内坑外降水的差异。
这些方法都必须与实际的场地条件相结合。
2. 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在基坑降水(降承压水)及其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中,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降水(降承压水)过程中的沉降变形基本规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比奥固结理论有限单元法已经从土体固结的沉降变形分析领域推广到了基坑开挖领域。
平扬、白世伟(2001)等基于比奥固结理论,并将其扩展应用于弹塑性分析领域,将渗流场水力作用与应力场藕合,通过有限单元法模拟,得到了基坑开挖及降水过程中,开挖范围及邻近区域地面沉降等环境效应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为基坑开挖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提供借鉴。
丁州祥、龚晓南等(2005)采用biot固结理论编制有限元程序,分析了止水帷幕对基坑工程环境效应的影响,包括止水帷幕不同打设深度的效果,以及两种封闭式帷幕发生漏水时对地下水位和坑外土体位移的影响等。
宗金辉、王成华(2003)编制了基坑渗流场三维有限元程序比较理想的反映了基坑渗流场中等势线、流速矢量、无压渗流场自由面以及流量等渗流要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黄春娥、龚晓南(2001)建立了有限元法与条分法结合计算渗流作用下基坑稳定性的计算模型,既利用了有限元计算渗流场的有效性,又不脱离条分法多年使用积累的经验,融合了两种算法的优点。
冉启全等(1997)根据流固藕合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软粘土的流变特性,建立了包括主固结和次固结的渗流—变形—沉降藕合模型,将地面沉降过程视为一个动态藕合作用过程,同时对渗流、变形和沉降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对地面沉降进行计算和预测。
罗晓辉、杨志锡和杨林德等(1997)也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基坑开挖中渗流场与应力场藕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魏加华、崔亚莉、邵景力等(2000)将三维地下水流模型与地面沉降模型(太沙基一维沉降固结模型)藕合起来,运用有限元法对地下水渗流场和地面沉降量进行模拟。
徐耀德(2004)在掌握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抽水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对某基坑降水工程建立了较合理的渗流计算模型,并针对可能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模拟预测出基坑降水中的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变化,定量评估了基坑降水引起的附加地面沉降问题,为结构设计核算和施工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冯晓腊(2005)通过对基坑工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很好的模拟基坑降水中防渗帷幕、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等解析法难以处理的实际工程条件。
骆祖江(2005)运用潜水、承压水渗流理论和有限差分法,以及干湿单元、预处理共扼梯度算法,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塔楼基坑降水为依托工程,对基坑降水的三维非稳定渗流场的计算建模和降水疏干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分析了基坑内外渗流场的变化,为基坑降水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严驰(2005)利用palxis有限元程序计算了考虑基坑中微承压水作用下支护结构变形和整体稳定,重点突出了承压水对有效应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将各种计算方法的成果进行对比,绘制承压水影响下基坑周边和下部土质中的渗流场,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通过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得到了承压水影响下的基坑稳定分析的量化结果,为完善设计理论和工程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坑渗流的有限元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二维与三维)数值模拟进行渗流的理论分析,但结合具体承压水降水工程的数值模拟较少,且对承压水的作用缺乏深入地分析;在基坑降低承压水的数值模拟中又以稳定渗流居多,而非稳定渗流偏少。
3. 降低承压水对周围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现状基坑降水(承压水)引起周围环境的地面沉降一直是工程界关心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罗晓辉(1996)对渗流场进行了稳定渗流与非稳定渗流有限元分析,忽略固结效应,将渗流场的水力作用与应力场祸合,求得在深开挖过程中,因降水形成的地下水渗流的基本规律。
胡展飞(1998)进行了降水预压加固基坑底部饱和软粘土的实践,成功的减小了基坑四周饱和软土的最大水平位移。
刘国彬(2002)研究了上海地区的浅层承压水,上海地区浅层承压水一般距离基坑坑底较近,而且其上覆黏土层一般又较薄,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承压水极容易冲破地层薄弱处形成管涌或流砂。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即使在降低承压水水头的情况下也必须加强对基坑坑底,尤其是地下墙附近角隅处的观察,发现情况应立即采取注浆封堵。
何世秀等(2003)将开挖产生的应力场与渗流场叠加,并通过有限元模拟,求取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值。
徐耀德(2004)在掌握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抽水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modflow软件对某基坑降水工程建立了较合理的渗流计算模型,并针对可能采用的基坑降水方案,模拟和预测基坑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变化,定量评估了基坑降水引起的附加地面沉降问题,为结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小荣等(2005)从影响基坑周围土体沉降的诸多因素中选出3个主要因素:弹性模量、降水深度和渗透系数,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分析了它们对基坑周围土体沉降性状的影响。
同时通过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工程上采用的回灌和止水措施对减小地表变形的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回灌井、回灌沟或止水帷幕措施可减小地表总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麦静怡(2006)就基坑降水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动水压力对基坑管涌、流砂、基底隆起和对支护结构水土压力的影响的分析。
谢康和(2007)等研究了成层土中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土中应力变化及周围地表沉降求解方法,在假定降水引发的渗流时一维竖向的条件下,推导了基坑周围土中有效应力和地表沉降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基坑降水及由此引起的渗流使土中有效应力改变是基坑周围地表发生沉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