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2.掌握虎门销烟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2.虎门销烟的经过;3.虎门销烟的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虎门销烟背景介绍(25分钟)1.环境交代: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国际背景介绍。
2.内容介绍:有一批基于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了推动近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中国的活动。
其中,虎门销烟就是其中之一。
2. 虎门销烟经过介绍(30分钟)1.讲解虎博士的身份及他的理念;2.虎门闭关:徐海、何笑、刘旦等人在虎门山里与辟佬公园组织,讨论修改书籍,创作新闻;并将船只停在虎门口,控制通行;3.焚烧鸦片的经过;4.各国驻广州领事加紧对近岸海面的监视,英国人Hongkong引用武力。
3. 虎门销烟的影响及历史意义(20分钟)1.虎门销烟对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2.虎门销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重要影响;3.虎门销烟对中国人民的启示和警醒。
四、课堂讨论1.学生阅读《虎门销烟》课文,分为三小组;2.分别讨论虎门销烟的原因、经过以及影响与历史意义;3.各小组设计问题,提出与其他小组进行对话;4.分享小组交流心得。
五、课后作业1.回顾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写出与虎门销烟相关的历史事件;2.记述课上讨论的内容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3.选取任意一篇新闻报道,扯关联,对历史与现在进行思考。
六、评价本课程通过学生的小组互动讨论,协同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最后,通过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思考和产出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
虎门销烟教案(勿删)

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
3. 虎门销烟的意义: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1.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2. 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 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对禁烟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英雄事迹。
4. 图片展示法:展示虎门销烟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虎门销烟吗?它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讲解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
3. 讲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决心。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英雄事迹,如林则徐的坚定决心、不畏强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禁烟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对禁烟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后作业2. 调查家族中是否有参与禁烟运动的历史,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禁烟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虎门销烟纪念馆,实地感受虎门销烟的历史氛围。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仿写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英勇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教学难点2.1体会林则徐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虎门销烟事件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圈出生字词,自主查阅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则徐英勇事迹的认识。
5.课堂练习5.1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锻炼表达能力。
5.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1.2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课文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拓展作业2.1学生收集关于林则徐的其他英雄事迹,进行分享。
2.2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和意义,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对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2】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虎门销烟》讲的就是1839年6月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故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侵略中国。
鸦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古老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使中国老百姓处在深重的灾难中。
虎门销烟的壮举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先叙述前去虎门观看的人群和林则徐坚决销毁鸦片的决心,接着描绘了销毁鸦片的过程,最后讲在林则徐等中国官员的监督下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以及虎门销烟的意义。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设计理念《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
教学中以学生的理解感悟为起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虎门销烟的壮举,体会到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课下,我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查找一些背景材料,并在第一课时观看了电影《鸦片战争》为学生学文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鸦片的销毁过程和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资源选用影像VCD资料、媒体播放、幻灯片等资源。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广州老百姓听到禁烟后的激动、兴奋地心情。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虎门销烟》教案篇一课题名称《虎门销烟》科目语文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虎门销烟》题材距离学生生活遥远,鸦片危害、英国列强的险恶用心让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自读自悟让学生初步理解清朝政府走向衰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历史事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了解20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从鸦片对我国的巨大危害中初步认识到我国近代国力衰败的部分原因。
三、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鸦片的巨大危害及销烟的伟大意义。
2.如何拉近历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
3. 学生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激发。
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虎门销烟》多媒体课件。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激情对话导入1.开门见山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了解虎门销烟那段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读中感悟,悟中动情,让学生产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具准备:《虎门销烟》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引入新课在一段悲壮的曲调中我们开始了今天的学习,那是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我国近代的一段悲壮历史,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鸦片贸易的危害)1、看了刚才的片段,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谈起以下内容,洋人太坏了;鸦片危害严重;那些吸食鸦片的人太可气了;我们应该禁止鸦片。
2、教师小结,鸦片的危害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也体会到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痛心疾首。
鸦片是一种精神,人吸食后易上瘾,体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19世纪初,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大量鸦片。
因吸食鸦片无数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清政府国库日渐空虚,甚至军队中官兵也有吸食者,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上书当时的道光皇帝,指出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由泄泄视之,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式下,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这才有了虎门销烟。
播放视频(故事简介)3、顺势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课题中的“销”本意是溶化金属的意思,所以是金字旁;“烟”是指什么?(大烟、鸦片)4、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的方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
)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虎门销烟》教案之五

《虎门销烟》教案之五一、教学目标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讲述、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品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分析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事件中的英勇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虎门销烟》这一课。
请大家谈谈你们对虎门销烟的了解。
2.讲解背景1839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大量鸦片输入我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当时的道光皇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3.讲述过程(1)林则徐到达广东后,积极开展禁烟运动,收缴鸦片。
(2)在收缴鸦片的行动中,林则徐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3)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4.分析人物(1)请同学们谈谈对林则徐的评价。
(2)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5.图片展示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事件。
6.讨论环节(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虎门销烟事件对我国的危害有哪些?(2)讨论结束后,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勇事迹。
虎门销烟不仅是一次禁烟运动,更是一场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
林则徐身上展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忠诚担当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一篇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读后感。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讨论、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门销烟》公开课教案1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推荐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
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考虑: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考虑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誊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细读课文
3、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打击嚣张气焰,标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
(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局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身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无精打采的
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繁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标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局部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誊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考虑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局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要求尽可能用上书上的有关词语)
三、练习说话,写话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板书: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需分几步来做,为了标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板书:
2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彩旗林立打击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标明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