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论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范文一: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引言: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药动学变化(1) 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⑵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
(3)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结合。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摘要]近年來,微生物在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到微生物与药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转化和发酵,将其应用到药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展现出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药学;发酵一、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1)微生物与药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不会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毒性。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某某某中。
除了具备抗感染作用外,一些抗生素自身还具备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应用于肿瘤化学某某某中。
(2)微生物在医药卫生方面被广泛应用,维生素及辅酶被大量应用。
(3)近年来,人们在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药品卫生行业的关注力量,加大对药品卫生质量进行控制。
(4)药品及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中,采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等[1]。
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一)微生物转化在药学中的应用1、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不同的化合物光学活性不同,自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
现阶段,手性药物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拆分及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在生物体系中,酶展现出了高度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利用及筛选微生物或酶的过程,能够产生活性较高及立体结构专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方法。
例如,将氯—酮丁酸甲酯及乙酯作为底物,将酮基还原为羟基时,展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
通过生物转化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到立体结构专一的手性化合物,同时也完成了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微生物转化中的合成手性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2、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3、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天然活性药物自身具有资源有限、含量低、结构复杂等特点,增加了药物的开发难度,利用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有效途径。
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

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药剂学论文1细胞生物学靶向制剂的概念起源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Ehrlich提出的“神奇子弹”(magicbul-let),近二十年来,脂质体阿霉素等药物载体制剂的上市,把肿瘤的药物治疗带入了“分子靶向药物”时代。
药剂学也从传统的工业药剂学,发展到了新型的分子药剂学领域。
通常根据靶向制剂在体内的靶标不同,将靶向方式分为:一级靶向(作用于特定器官和组织)、二级靶向(作用于特定细胞)和三级靶向(作用于细胞内特定部位和细胞器)。
三级靶向主要是新型分子药剂学的研究领域,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的学科基础有助于分子药剂学的深入发展。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由双层高度特化的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
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为细胞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生长的能量工厂。
已有学者研究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及坏死,起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8]。
干细胞(Stem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及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讲,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维持着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肿瘤干细胞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可能。
已报道通过脂质体及其靶向修饰技术,可以靶向传递抗癌药物至肿瘤干细胞[9]。
细胞内涵体逃逸(osomalescape)是一些药物发挥效应的必经过程。
采用制剂技术来加强这些药物的内涵体逃逸是药剂学前沿的研究热点。
如在RNA传递实际应用中,必须克服递送后RNA被内涵体包埋这一问题。
一些研究运用内涵体溶解肽、化学内涵体溶解剂和光诱导内涵体逃逸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10]。
此外,将细胞穿透肽(CPP)-药物复合物靶向递送到特定器官、肿瘤、病毒感染细胞的方法对于实际治疗应用也是必要的。
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尤其是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药物CPP复合物[11]。
药剂学毕业论文中专药剂学毕业论文

药剂学毕业论文中专药剂学毕业论文篇一:药剂学实验的教学改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
这门学科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上,它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实验教学对于药剂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药剂学实验是药剂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药剂学实验作为药剂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药剂学理论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
观察现阶段的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也可以发现还有很多的不足。
现如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基本技能越来越重视,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药剂学实验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外,应该更加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学校一直使用的传统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药学人才。
1.实验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我校药剂学实验课上一直使用的为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属于理论课,授课的过程主要为教师来讲解,学生不经过思考直接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下,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而且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目的。
并且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那些实验所涉及的制备工艺及处方等方面已相当成熟,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就会导致学生缺乏探索的精神,自主思考能力也较差,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比更重要,并且在实验课上得不到实效,因此很多的学生对于实验课不够重视,而且学生对于很多验证实验的实验结果也有所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对实验也缺乏兴趣。
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先规范地给出实验的处方、用量和操作步骤等,然后学生就按照教师所给出的处方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做起实验就像是在机械地执行任务,实验过程中并不认真,实验操作也毫无章法,最后的实验结果也不如预期效果。
药剂毕业论文

药剂毕业论文药剂学论文篇一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也是其核心。
作为医院窗口的门诊药房,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医院的形象和医院效益有直接影响。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重新定位,从转变观念入手,从门诊药房改革入手,改变模式,开发药房药学服务的各项功能来提升药房药学服务质量,让门诊药房成为医院的文明窗口。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业务素质门诊药房药剂人员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具有为患者服务的崇高理想,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丰富知识底蕴,掌握最新的药品信息,以及超高交流技巧。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经常组织一些相关的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药剂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药剂人员进行本专科的在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健全门诊药房的工作制度为保证门诊药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完善门诊药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门诊药房的内部管理,并健全对药房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
如:(1)药剂人员在工作中表现良好,取得突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应从精神上予以表扬,从政治上给予鼓励。
(2)药剂人员无工作责任心,对患者服务态度差,工作粗心大意,无制度观念的,应对其批评教育。
若违反相关药房制度并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还应给予适当的处分和(或)经济处罚。
(3)要不断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对药房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
3、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多进行换位思考,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这对改善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极为重要。
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在感觉身体不适的同时,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心情较为焦虑、烦躁。
给予温和、友善的服务态度会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安慰,相反不好的态度容易使他们受到刺激,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药剂学专业论文范文3篇

药剂学专业论⽂范⽂3篇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前“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药剂学学科主要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部分内容。
由于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较多,以往“实⽤药剂学”的学习以制剂学为主,课程教学中始终突出制剂技术的学习,特别是⼯业药剂学的内容讲得⽐较多;⽽调剂学的内容,如合理⽤药、处⽅调配等通常讲得很少,最终导致药剂专业毕业⽣掌握的药剂知识不够全⾯,尤其是在社会药房⼯作的药品零售的从业⼈员,显得知识单薄且不能很好地参与药学服务。
(⼆)“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岗位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主要就业单位为制剂⽣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
这就提⽰我们,未来“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主要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相对接。
(三)“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
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突出职业能⼒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部分,⾄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部分内容。
其中,制剂⽣产操作、药品⽣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药、处⽅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课程⽬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常⽤剂型的⽣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及处⽅调配、药房管理、合理⽤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职业能⼒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发展服务。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篇一【摘要】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
在我国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瞩目。
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从生产工艺、中药原材料、中药药剂的剂型、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质量标准等上面着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使得中药能够在最大效益上造福于人类。
本文简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历程,争取能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发展史上,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而多年来,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
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抓住机遇,稳中求进,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
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
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药学职称论文(参考范文10篇) 2021

药学职称论文主要是从事药剂学、药事管理方面的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职称等级,所发表的论文,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药学职称论文的范文,希望大家通过对下文的参考,对自己职称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药学职称论文写作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安神类中药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摘要:为更加安全高效地应用安神类中药。
本文为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对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安神类中药进行文献整理,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安神类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安神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ine, anxiety, amnesia and insomnia are mostly caused by restlessness of mind, and most of them are treated with tranquilizer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cinnabar, amber, spine date seed, cypress seed, fleece-flower stem, polygalatenuifolia are review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psychotic drugs.Keyword:Tranquilizer;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0 引言随着现代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环境改变,焦虑、健忘、失眠等问题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西医目前主要依靠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中医在治疗上述问题上有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耐受性和依赖性低等优势,本文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常用的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安神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研究现状及展望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生命科学学院生131-1吴定柳 2013705011422015/12/28综述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摘要:目的介绍多肤及蛋白质类药物在可注射性及非注射性系统药物释放系统中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多肤及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释放系统中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性、半衰期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资料分析归纳造成此类药物不稳定性、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及个体差异严重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采取的处方及工艺学措施。
结论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二级、三级以及空间结果受外界的温度、压力和pH影响较大。
同时进入人体内也容易被各种酶类降解掉,使其药性减小或丧失,不能在体内长时间停留,它们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自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药物剂型能够对药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改善药物剂型的加工处方和工艺的方法来保护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药性。
关键词:蛋白质;多肽;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物剂型根据生物技术药物的含义,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分子量大。
分子量较小的是多肽类药物,但其分子量也是接近或超过1000个道尔顿,而分子量较大的多数是蛋白类药物,如抗体其分子量可达到150kD。
分子量巨大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生物技术药物都不能自由通过生物体内的各类生物屏障系统,因而生物技术本身通过口服、透皮或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底,药效不明显,通常采用的给药的方式是注射给药,这大大限制了药物的应用和病人的顺应性。
很多研究者多年来一直想突破这一难题,但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除了少数几个多肽、寡肽药物有口服、鼻喷剂上市外,其他的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我国在过去的二十里的生物技术药物一直以仿制为主,多数也只是多肽或细胞因子及胰岛素等分子量较小的产品。
其中仅有的创新品种“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夜”,其上市剂型不够完善,需要在“-20℃冷藏保存,用前拿出,防止反复冻融”,它的使用方式极不方便。
即使是生物技术药物通过了生物的各种屏障系统,但在体内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由于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对温度、pH、离子强度及酶等条件极为敏感,很容易被降解或失活。
所就会大大影响了它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从而使生物技术药物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就不得不通过多次给药和增加给药量才有可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此,如何使生物技术药物在制备、包装、贮存、运输、给药过程中以及进入体内后在各种环境中保持稳定,是生物技术药物关键。
1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发展现状多肽、蛋白质药物的出现治疗了多种疾病,同时“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夜也得批量生产。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但现想得到广泛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作为生物技术药物的主流——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他的引用范围还受到很大的限制。
由于其分子量大,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等因素,多肽及蛋白质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粉针和注射液(如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病毒疫苗等现在只能是注射),需要长期注射给药。
面对生物大分子在稳定性及吸收等方面的困难,在研究和生产高质量的冻干粉针和溶液型注射剂的同时,发展多种途径给药的新型剂是制剂工业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2多肽和蛋白质新型剂研究除了冻干注射剂和注射液外,人们也开始研究其他的新剂型,他们包括:可以延长多肽和蛋白质在体内循环半衰期的长效、缓冲剂;其他的非注射给药制,如鼻腔给药制剂、口服给药制剂、肺部给药制剂和经皮给药制剂等。
3注射给药途径制剂在目前是使用的蛋白质多肽类注射剂多采用冻干粉针和注射液,这两种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它的保质期的优点。
但它们都不能解决频繁用药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入控、缓释制剂,可以有针对性地保护其免受外部环境的破坏, 减少给药次数, 延缓药物释放。
关于这类药物制剂, 目前采用的缓释或控释技术包括: 将多肽类药物包裹在微球或微囊中, 使多肽从微球或囊中缓慢释放;通过脂质体的包埋作用, 使多肽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 加入高分子聚合物( 如透明质酸) , 提高黏度, 延缓药物扩散速度。
人们也在努力研究更好的注射剂。
如现在已经研究出的“微球注射剂[2]”,微球体是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特别是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体( P L G A ) 为骨架材料, 将多肽类药物包封于微球载体中, 通过皮下或肌肉给药, 使药物缓慢释放, 改变其体内运转过程, 延长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P L G A在体内降解生成乳酸和羟基乙酸, 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对人体无害。
一种新的生物降解材料( P E L A )被用作制备蛋白质微球, 在保持蛋白质的稳定及提高微球的载药量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再如长效脂质体: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封闭小囊泡,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具有缓释特性,经淋巴吸收, 蓄积于肝、脑、肺、骨髓、淋巴结等组织( 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组织) 。
它可改变所包裹药物在机体内的空间和时相分布, 显著减轻其毒副作用, 增加治疗效果。
由于其对药物的包裹作用, 可防止许多活性物质的降解与变质, 且延长了药物的释放, 起到缓释作用,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临床使用。
其中比较成功的方案是在蛋白质多肽分子上链接一个分子量较高的聚乙二醇分子[7],首先连接后的分子量很大(>20dD),其通过肾小球滤过排除的量就大大减少,进而延长其在体内的驻留时间。
再者是PEG分子的安全性好,几乎没有免疫原性,可以用于蛋白长效制剂的开发。
如糖基修饰的蛋白药物-白蛋白融合分子、药物-Fc融合分子增加其分子量后,能改善其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延长体内作用的半衰期,降低给药频次。
4非注射给药制剂当今国际上正提倡非注射式给药方式,注射给药既不方便也不经济,而且患者依从性差。
而非注射剂型则是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给药,不太依赖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指导。
该剂型有利于对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进行普及。
但多肽蛋白质类似药物的药性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而维持该结构作用力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或破坏其药性。
所以在非注射剂型中如何保护药物的稳定性成为研究的焦点。
4.1 口服给药制剂[6]是常用的一种用药途径, 口服控、缓释制剂减少了用药次数, 延长了有效血药浓度, 使不良反应减少, 是较理想的制剂,已有十多种类型。
如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用于多肽类鼻腔给药或口服给药, 可提高药物的吸收。
多肽及蛋白质分子量较大, 脂溶性差, 吸收小, 在胃肠道内受各种酶的作用降解, 分子构象不稳定等缺点。
口服结肠释药系统( O C D D S )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给药方法。
结肠的蛋白酶活性低于胃和小肠, p H近中性, 可减少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降解。
结肠内容物缓慢的转运速度使药物在该处保留时间延长,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O C D D S采用特殊技术, 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结肠释放,发挥疗效。
同时再口服制剂也采用了口服纳米给药方式[3],纳米材料分散在水中可以形成近似胶体状物质。
其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载体有可以对药物起保护作用;可以跨越黏膜屏障;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制备材料简单、制备工艺方便等优点。
它包括纳米粒(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纳米乳剂等,大部分纳米材料在体内是可降解的、无毒的。
可以将蛋白多肽类药物包裹在纳米粒中,通过注射、口服、鼻腔、肺吸入等多种给药途径,将药物导入体内,在保护药物免受酶解、酸解(如用其作为胰岛素的载体就可以保护胰岛素免受胰蛋白酶的降解),保持生物活性的情况下达到缓释、控释及靶向治疗的效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2 鼻腔给药制剂鼻腔内具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且有较大的表面积, 上皮细胞薄且间隙大,通透性高、吸收较好, 鼻腔蛋白酶较胃肠中少,作为药物吸收部位还能避免首过效应,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但在目前临床研究中发现鼻腔药物制剂的平均生物利用度很低,而且个体个体差异比较严重(如已经上市的蛙鱼降钙素制成的鼻喷剂,其临床利用度只有3%)。
现在也在就如何提高鼻喷剂利用度问题进行了诸多尝试。
人们开始意识到骨架材料对多肽类在鼻黏膜的吸收起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在努力寻找各种新的骨架材料以让鼻喷剂能够大规模上市。
Suzuk i等在应用纤维素衍生物微晶纤维素( MC C )和羟丙基纤维素(HP C)做为多肽的基本骨架进行研究时发现, MC C通过提高鼻黏膜表面局部药物浓度来增加药物的吸收, 而H P C以凝胶状的黏稠物增加药物在黏膜处的保留时间而增加药物吸收。
但鼻腔给药也存在局部刺激性和鼻腔堵塞、对纤毛的损害、剂量不易掌握等缺点。
每一件事总是有它的的两面性,鼻喷剂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4.3肺部给药制剂[7]肺吸附表面积大( 约140 m ) , 血流丰富, 蛋白酶活性相对较低, 无首过应。
A r a d i g m公司开发了可精确控制给药量的雾化吸入装置,给予大鼠1%甘油和氮卓酮的胰岛素喷雾剂, 吸收可达100%。
有动物实验表明, 一些多肽药物经肺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很高,可达20% ~50%。
但并非所有的多肽类药物都适合这种给药方式, 需逐一研究。
粉雾剂是其缓释的主要剂型,目前还没有制剂上市。
5 多肽蛋白质药物剂型研究展望目前有些技术尚不能达到治疗需要的血药浓度有的在释放、吸收方需要的血药浓度有的在释放、吸收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如制法简单、贮运方便的栓剂、口服片剂及胶囊剂等,其缺点是剂量太大。
但运用生物技术生产多肤药物的研究已经起步,许多关键技术正在完善和发展之中。
在未来蛋白质多肽类等生物技术药物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也会越来越青睐于生物手段治疗疾病(如基因治疗),但现在它刚起步没多久,还处于初级阶段,生物技术药物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蛋白质药物在制备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蛋白药物丧失活性,同时药物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有待提高,蛋白突释问题不能完全解决,生物技术药物目前想大规模生产还很困难。
蛋白多肽类非注射制剂真正完全进入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及制备方法的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作为非注射制剂仍有很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1]李资玲,熊向源,李玉萍,龚妍春.口服胰岛素载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13( 25):4959﹣4961[2] 刘襄河,周艳萍,王琨,叶继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研究进展.安徽医药,2009,13(7):715﹣718[3] 陆美娇,范华英.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纳米给药:现状、问题与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5):4091﹣4095[4] 田文静,任雪,廖海明,杨化新.多肽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2013,33(7):1115﹣1120[5] 魏敏,李江,陈楠,黄庆,樊春梅.基于纳米材料的CpG核算药物载运系统.科学通报,2014,29(2):133﹣145[6] 谭焕波,邹陪建,秦刚.肽类或蛋白类药物体内稳定性控制策略.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2):1634﹣1639[7] 崔福德,龙晓英.药剂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