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缺失的情感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缺失的情感教育

重庆市奉节县新城小学张卓媛交重庆市当生存压力、工作压力、竞争压力袭来的时候,人们把过多的赌注压向教育,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灌输的思想是:现在不好好读书,考不上重点学校,上不了好的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好好读书,考出好分数,能考出好成绩的就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其它的似乎都不重要,以至于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被分数所包围,被功利所吞噬。孩子的心也渐渐地变得冷漠,感情越来越“沙漠化”,“两眼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分数的怪圈里步入迷宫。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把智育当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试问,有多少老师和家长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情感世界?

一、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

勿容置疑,教育的根本在培养人,让人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应该是教育的至高追求。而现在的教育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用一个标准和模式“克隆”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上级向学校要政绩,教师向学生要成绩,学校教育偏面地以学科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上到下,从学校到家庭两眼紧盯着升学率、录取率,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的身心却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似乎也轰轰烈烈,基础教育改革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新理念、新方法接踵而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可在这个表面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其内心的情感关注度又有多少?有多少教师真正走进

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烈?普遍厌学?缺乏热情?

1、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轻情感的交流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从培养人的意义上来看,知识的获取都不及美好情感的养成重要。情感,对教育而言,不仅是目的,还是过程,更是载体。伴随着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知识的达成悄然而至,无需刻意更不用训斥,而现在的课堂恰恰成了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星期一的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照例走进课堂,环顾教室,一张空荡荡的课桌让我一阵心酸——她,朱敏,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不到半年的时间,父母亲因病先后离她而去。一刹那,我抑制不住心头的痛想着前些天她还在教室里听课的样子,做作业的身影,忍不住把她的事告诉了学生,想不到孩子们也一个个悄悄地擦眼泪,回想着与她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情景持续了近一刻钟,面对这样的课堂怎么办?我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没想到孩子稚嫩的心是如此地善解人意,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调整状态,然后老师按计划进行教学,这堂融入了师生真情交流的语文课非但没有因为时间的缩短而受影响,反而让我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种情感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下课铃响了,我不忍心拖堂可学生们不愿意下课……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需要以心换心的交流与体验,需要尊重与理解,

它承载着知识,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励着学习、思考。可教师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情感的因素,面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偏面地争取时间去完成事先拟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事倍功半。为什么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上起来的感觉不一样的,师生的情感因素不能不说在一堂课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充满真情的课堂学生定能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定能教会学生去思考;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定能让学生如何去爱……

2、过度关注分数导致学生情感的失落

分数承载着多少人的期望?每年与考试相关的信息总能成为热点新闻,重“学科”,轻“人文”的现状使教育严重失衡。教育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教育遭遇了现实与理想的尴尬与冲突,而当前教育评价的单一又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过程,分数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使得教育失去“人性”的教育。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分数已经成为一种对生命的压迫,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成为为将来谋生、升官发财作准备的工具。似乎一旦学习不成器,将来什么都完了。问问现在的学生,读书为什么?恐怕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为了考出好的分数,上好的大学,其它的似乎别无所求。有这样一位小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出高分怕被父母指责,不敢把试卷拿回去,花了5块钱让别人代签想逃过“一劫”,结果被老师识破,学生落了个“人财两空”。试想在这样的唯学科至上的泥潭里学生陷得有多深,害得有多苦?而教育对学生“人性”的关怀又给予了多少?不得不说,少了人性人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残缺的教育最终会导致人的情感的失落,人性的扭缺,最终走向极端。毕竟,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文化现象,而且在于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

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在人的生命中,情感的、内在的东西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成不了有用的“才”,但照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可这些在人的生命发展中最有价值的隐性内涵在现实的教育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二、家庭育人环境的反差抑制孩子情感的发展

毋庸讳言,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使家长以过早的忧患意识为由,一方面赋予孩子太多的责任与压力,另一方面又让孩子的童年生活衣食无忧,别人家孩子有的物质条件自家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父母的爱给孩子营造了温馨的物质环境,父母的责任又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暮气沉沉,忧虑重重,神情恍惚。

1、保姆式的顺从与呵护使孩子失去情感的体验

现在的孩子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多孩子养成了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在家里他们被百般呵护,要什么尽量满足什么,一有情绪波动就耍小姐、少爷脾气,出口伤人也觉得理所当然,而这些都被父母伟大的爱宽容了。还有些孩子动不动就闹别扭,甚至离家出走,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出走的原因,有时仅仅因为父母“不小心”说的一句话,面对批评、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今天的孩子心理真的很脆弱。究其原因,根源还在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的爱纵容了一切,为孩子设计了“风平浪静”的港湾,父母除了让孩子学习外,几乎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一切,孩子没有感恩、感动的理由,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孩子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朴素情感,全方位的操办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带来的快乐与沮丧,殊不知,在父母的过度干预下创造的舒适物质环境,恰恰剥夺了孩子体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