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康德的批判哲学)【圣才出品】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康德的第十七章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
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黑格尔哲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黑格尔哲学体系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简称大逻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法哲学原理》,他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出版。
一、黑格尔体系的特点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1.真理是全体(1)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真理是科学,而“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
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
(3)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的那种本质。
”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4)黑格尔肯定谢林看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黑格尔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
2.哲学无前提(1)绝对正确的标准①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②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
哲学家们都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
但黑格尔对这些做法都不满意。
(2)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哲学前提的直观性(“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都结合起来。
(3)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
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只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4)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修订版 笔记和典型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 4
第10章 英国的经 院哲学家
0 5
第11章 文艺复兴 时期的哲 学思想
0 6
第12章 近代哲学 与自然科 学的精神
0 1
第13章 笛卡尔的 唯理论
0 2
第14章 唯理论的 发展
0 3
第15章 英国经验 论
0 4
第16章 法国启蒙 哲学
0 6
第18章 绝对唯心 论
0 5
第17章 康德的批 判哲学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修订版 笔记和典型题 含考研真题 详》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02
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作为赵敦华主编的《西方哲学简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 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 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精编典型例题, 巩固重点难点。本书按照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针对 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 题)详解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0 1
第1章 希 腊哲学的 精神和问 题
0 2
第2章 早 期自然哲 学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在者,这就是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上帝已经把恩典分摊给了其他被造物,他决定让人分享这些被造物所有的一切。
②人性和自由
a.人没有固定的位置或专属的形式,也没有独有的禀赋;
b.人按照可以自己的欲求和判断拥有和掌握任何你选择的位子、形式、禀赋。
3.人的自由
2/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人文主义者认识到,人的最高价值是自由,即选择和造就他自己地位的力量;自由是神 赋予人的礼物。
(1)斐微斯 ①著作 《人的寓言》 ②观点 a.世界是天神朱庇特为人准备的一座舞台,人在上面可以扮演从最高的天神到最低的 动物的一切角色; b.造物主从人的本性中除去固定的本质,让他的行为决定他的存在,人因此比其他实 体具有更多、更高的本质。 (2)费奇诺(Marsilio Ficino,1433~1499 年) ①著作 《柏拉图神学》 ②观点 a.宇宙等级体系由太一、心灵、灵魂、形式和形体五个基本实体构成。 b.在这个宇宙图式中,灵魂占据着联系精神世界(太一、心灵)和物质世界(形式、 形体)的中介位置,他所说的灵魂主要指人的灵魂。 c.个人灵魂是世界灵魂的个体化,因而人可以利用精微活力进行创造。 (3)皮科(Giovanni Pico,1463~1494 年) ①人的定义 不满意把人置于宇宙中心或把人看作“小宇宙”的观点: a.造物主在完成创世活动之后,决定再创造一个能够景仰他的杰作的伟大而美观的存
1/9
圣才电子书
(5)阿尔伯蒂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观点:
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
②人在自然界中的崇高地位在于自然赋予人的卓越本性。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章节题库(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
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
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色诺芬尼的理神论答:色诺芬尼的理神论是坚持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形体或精神上与世人不同,其用思想来统治万物,居住于一处,是“全视、全知、全闻的”。
神无始无终,是永恒的,无所不包,他是无限的。
他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5.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英国的经院哲学家)【圣才出品】

第10章英国的经院哲学家一、罗吉尔·培根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人们称“悲惨博士”,代表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
1.基督教学术革新(1)四障碍说把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大障碍:①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②习俗的长期性;③无知民众的意见;④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新学科内容的设想从罗吉尔·培根设想的新学科内容来看,他提倡的革新只与哲学有关。
这里的“哲学”指与神学有别的一切世俗学问的总称,他把哲学分为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五部分。
他对这些学科性质的论述显示出与经院研究不同的科学理性精神。
2.实验科学罗吉尔·培根从三方面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1)实证性①能够证明科学的结论。
②承认证明科学的必要性,坚持实验科学的充分性。
如果演绎推理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
(2)工具性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在此意义上,实验高于思辨和学艺。
(3)实用性二、司各脱主义约翰·邓·司各脱(John Duns Seotus,1265~1308年)主要著作是《牛津评注》,司各脱是法兰西斯会的博士,他的称号是“精细博士”。
1.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区分(1)把对“存在”的意义区别为两种样式: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
①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形而上学包含着关于上帝的知识。
②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从有限直接推导无限存在。
(2)认为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但不证明上帝的存在;反之,形而上学则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不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知识。
(3)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有着不同的属性,不能相通,不能用有限把握无限。
(4)上帝的性质是信仰的可信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
神学不是知识,而是一门实践。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康德的批判哲学)【圣才出品】

赵敦华《西⽅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康德的批判哲学)【圣才出品】第17章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理论哲学概述1.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
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形⽽上学基础》(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批判》(1790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年)和《道德形⽽上学》(1797年)等。
2.哲学领域的“哥⽩尼⾰命”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尼⾰命”。
这场⾰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临的危机。
(1)哲学危机的根源①形⽽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②经验论对形⽽上学的怀疑虽然有⼀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上学的独断论;③形⽽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2)先天综合判断①概念来源“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来⾃休谟关于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区分。
在休谟那⾥,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分等于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等于先天和后天判断的区分。
休谟做如此区分的⽬的是为了,把传统形⽽上学从⼈类知识领域排除出去。
②提出的⽬的康德的⽬的是建⽴新的形⽽上学,与传统形⽽上学⼀样,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同时⼜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
为了使这种命题也能够成为⼈类知识,他在休谟的两类判断之外,⼜增加了⼀类更重要的判断,这就是他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③提出的理由分析和综合判断只是逻辑形式上的区分,⽽不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④先天综合判断的分类经验知识中⼀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1.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
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年)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
2.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1)哲学危机的根源
①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
②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③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2)先天综合判断
①概念来源
“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来自休谟关于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区分。
在休谟那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分等于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又等于先天和后天判断的区分。
休谟做如此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形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排除出去。
②提出的目的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而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
为了使这种命题也能够成为人类知识,他在休谟的两类判断之外,又增加了一类更重要的判断,这就是他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③提出的理由
分析和综合判断只是逻辑形式上的区分,而不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④先天综合判断的分类
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a.数学的判断
他把数学判断归于综合判断,而不归于分析判断。
他说,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
b.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
那些说明了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c.形而上学的判断
当康德说形而上学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时,他既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达了一种理想。
二、先验感性论
1.感性直观
(1)感性的定义
康德把人的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就是说,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
(2)感性产生表象的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3)刺激反应模式
①把刺激感官的对象称为物自体;
②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
③把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直观形式。
(4)感觉和知觉的区分
①感觉是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因而是不可认知的,知觉是用判断表达出来的感性经验;
②知觉判断所对应的认识即是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而感性用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就是直观形式。
(5)质料和形式
康德把感性直观分成质料和形式两部分:
①感性直观的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②感性直观的形式则是先天的,或者确切地说,先于感觉而存在,并不依赖于感觉;相反,它们的作用使得感觉能够被认识,得以成为感性经验。
在感性经验的可能性条件的意义上,直观形式又是先验的。
2.空间和时间
(1)感性纯直观
①含义
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直观,一种先天的、但仍然是感性的直观,康德称之为感性纯直观。
②分类
康德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纯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2)时空的纯直观的论证
他对时空的纯直观的性质所做的论证被称为“形而上学说明”(因为对实在的性质的探讨属于形而上学的工作),对时空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论证则被称为“先验说明”(因为直观形式的功能是感性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
①空间是纯直观的
康德的“形而上学说明”列举的理由有:
a.空间是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
b.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
c.空间关系不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概括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关于空间的观念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它先于空间的每一部分,决定着部分的性质;空间的不同部分之间,乃至空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d.正因为对全体的直观与对它的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空间不像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
其中前两点说明了空间的先天性,或不依赖于外部经验的纯粹性。
后面这两点说明了空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
②时间是纯直观的
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说明”,除了与上述四点类似的理由之外,还有一点理由: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一点也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③时间与空间的不同
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而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
这是因为,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而时间是我们的意识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
④时空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先验证明”的中心意思是,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它们因此是感性直观的“可能性的条件”,即直观的先验的形式。
数学之所以对于人类知识和经验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它以时空的纯形式来统摄感觉材料。
3.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
(1)先验唯心论
先验唯心论的要旨是,先验形式不是物自体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①先验实在论者把时空作为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的客观存在或物自体的存在形式,这是一种“幻相”,因为他们把人类所特有的主观性混淆为事物固有的客观性。
②康德的时空观是先验唯心论,因为他一方面强调时空的先验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时空的主观性,认为时空不能脱离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
(2)经验实在论
①按康德的术语,经验和先验属于不同的层次:
a.经验的对象是物自体对我们的显现,是现象;
b.物自体则是不可经验的先验对象。
虽然时空只是人类所具有的主观形式,而不属于物自体,但物自体向人显现的一切都在这些形式之中;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
②就人类而言,时空是主观的;就现象而言,时空是实在的。
③康德的时空观是经验实在论,因为他一方面坚持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说明,时空的实在只属于现象,而不属于物自体。
(3)康德的先验论
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结合:
①强调人类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主观的。
②又坚持说主观形式只有在被运用于感觉材料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才能成为决定经验的先验条件;脱离了感觉材料的纯形式不能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不能表达为先天综合判断,因而不是先验哲学研究的内容。
三、先验知性论
康德的知识论把人类知识分为两部分:感性和知性。
两者有不同的功能: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1)知性范畴是形式,是先天的、纯粹的,不能从经验中得来的,不能用归纳法来推导范畴,那样只能枚举出孤立的、零星的、不完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