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

合集下载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赵秦;孙红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瑰宝。

这首诗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意境美的诗作之一。

该诗的手稿副本更是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永久陈列品。

该诗所享有的这些盛名吸引着我们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分析《忽必烈汗》诗歌在意境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特征,总结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揭示它不朽的魅力。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赵秦;孙红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一文赏析 [J], 魏瑾
2.在历史中寻找文学--从比较柯尔律治们的观点说起 [J], 蔡晨
3.从《忽必烈汗》看柯尔律治的大同世界观 [J], 刘甜;左金梅
4.罂粟梦中的逍遥宫——读柯勒律支《忽必烈汗》 [J],
5."框子"和语言对柯尔律治"同一生命"的消解 [J], 王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忽必烈汗 诗歌

忽必烈汗 诗歌

忽必烈汗诗歌《忽必烈汗》原文与翻译、赏析柯尔律治(或一个梦境的片断)在大都,忽必烈曾下令建造一座宏伟的逍遥宫:圣河亚弗在那里流经①深不可测的岩洞,直泻入不见阳光的大海中。

于是在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地上,围造起一座座塔楼和宫墙:这里有花园,弯弯溪水在园中闪耀,千万株树木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这里有森林,像山峦一样古老,拢着一块块青草地,洒满阳光。

但是,呵! 那奇异的深壑在青山上斜裂而下,横过亭亭如盖的雪松!这荒莽的景象! 既神圣又如着了魔一样,就像一个妇人在残月下哀哭彷徨,等待她已成鬼魅的情人!而在这深壑中沸腾着无休的骚动,犹如大地在呼吸,急促而沉重,一股泉水从壑中喷涌飞溅,它急速的水流几乎从不间断;水中巨石飞跃如落地溅起的冰雹,或如打谷时连枷下飞扬的谷壳;而在这跳荡不停的乱石丛中,亚弗圣河不息地迸涌。

它在这五里方圆中蜿蜒迷离,流经峡谷,穿过森林,最后流到这深不可测的岩洞,在喧嚣中沉入没有生命的海底;而忽必烈从喧嚣中遥遥听见他祖先的声音——战争的预言!那消遥宫的倒影似漂在河波中心;在那里隐约可闻泉水和岩洞的乐音。

这真是个奇迹,稀有的创造,艳阳朗照的宫殿却有冰雪的洞窖!有一次我在梦幻中看见一个拿着德西马琴的姑娘:她是一个阿比西尼亚少女②,她在琴上弹奏着乐曲,并把阿波拉山歌唱。

倘若我能在自己心里,使她的音乐再生,我将感到多么狂喜,我将以悠扬的乐声,使那座宫殿在空中重现,那阳光灿烂的宫殿! 那冰雪的洞窖!所有听到乐声的人都能看见;他们将呼喊:当心! 当心!他长发飘舞,目光闪闪!你在他周围绕行三圈③,你怀着神圣的恐惧闭上双眼,因为他吃的是甘露蜜糖,还饮过天堂的仙乳琼浆。

(顾子欣译)【注释】①圣河亚弗:诗人想象中的一条河。

②阿比西尼亚:今称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

③古代迷信,绕行三圈即可避邪。

【赏析】据诗人自述,1797年他因病闲居,一天,当他在阅读一篇关于忽必烈下令建造宫殿和御花园的游记时沉沉睡去,梦中写成一首二三百行的长诗,醒来时赶紧追记下来,但因有客来访而中断记忆,结果只留下这五十四行的片断。

柯尔律治的_忽必烈汗_一文赏析_魏瑾

柯尔律治的_忽必烈汗_一文赏析_魏瑾

X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一文赏析魏 瑾(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涉外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 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英诗中的名篇,其创造性尤为突出,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探讨其艺术创作构思。

关键词:《忽必烈汗》;赏析;艺术创作构思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2-0070-02 柯尔律治既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作不多,但大都是脍炙人口的英诗杰作。

他的诗具有瑰丽奇特的想象和神秘莫测的气氛,形成浪漫派的一个特点。

《忽必烈汗》是他的三首代表作之一(其他两首分别为《老水手谣》和《克利斯托贝尔》),是为人称道的名篇,堪称英国诗歌的瑰宝。

该诗历来被奉为浪漫主义诗歌中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代表作,典型地表现了浪漫派神奇瑰丽的特色。

关于《忽必烈汗》的写作过程,诗人在长达500多字的序言中作了说明,据说,该诗是诗人服了两粒含有鸦片的镇痛药丸之后昏昏入睡,于梦境之中创作的,入睡前,诗人正在看《波车斯历程记》一书中有关忽必烈汗在元大都下令建造“仙那都”的章节,据诗人自述,在梦醒之后记下梦中所见所思的过程中,因被打搅而没能如愿全部写下梦中所见,正如诗的副标题所示,该诗所描述的是梦中之境,一个片断。

但是,细读该诗不难发现,诗人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纯粹的梦境而已。

历来批评家对此莫衷一是,短短五十四行诗引发出无数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该诗之所以多被当作一首不讲思想内容而着重表现音韵和想象力的“纯粹诗”、“抽象诗”来欣赏,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十行的片断显示出诗人独特的风格、奇特的想象、神秘的感觉,尤其是富于节奏的音乐美给读者带来无比的超功利的快感。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开首就讲到忽必烈汗降下旨意,要在一个叫上都的地方修建一座宫殿。

忽必烈汗是中国13世纪蒙古帝国统治者,自马可波罗描写的游记之后,蒙古帝国在欧洲人的眼里象征着财富和神秘,诗的这一开头给全诗定下了异国神秘的基调。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梦幻般的意境——柯尔律治名作《忽必烈汗》赏析
难 得一 见 的神 工鬼斧 ,眼光灿 烂 的逍 遥 宫居 然有许 多冰 窟 ” 。这 首诗 的灵感 来 自于诗人 关 于快乐 宫
殿的梦。宫里有许多明媚花园,花园里许 多树花儿盛开香味扑鼻 ,眼前的树林山一样的悠远 ,环抱
着 一 片 片洒满 阳光的绿 地 ,进 出的 巨石就 像 弹起 的冰 雹 ,以及那 深邃 幽暗 的洞穴… 这些 都是 可 以感
1 摘要
这 首诗在 风格和 诗 歌形式 上 与柯尔 律治 的其他 诗作 不 同。 《 忽必 烈汗 》的副标 题是 “ f r a g me n t ”, 但 它却缺 乏柯 勒律 治 的其他 节选 诗歌 所 具有 的特 征 。相 反 ,它 的这种 不完整 性通 过诗 的形式 和信 息
体现了它的创作过程。该诗的语言特点在于强调运用声音变化来实现诗节的转换。
第l 2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 3月
石 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0F S HI J I AZHUANG I NS TI T UT E OF RAI LWA Y TE CHNOL 0GY
VOL . I 2 No . 1
M a r . 2 0 1 3
本 诗共 分三节 。这 首诗 的第 一节 首 先描 写 l 3 世 纪忽 必烈汗 下 令在 上都 建造 一座 宫殿 以及 该宫殿 所 处之 地 自然景观 。这首 诗 的前几 行描 写 的巨大 的 “ 快 乐殿 堂 ”反 映 了大 汗 的权 力和 奢华 ,对 宫殿
及其周围的描述体现了他的性格粗犷、专横。同如此豪华的宫殿相比,其周围的景象则显得荒蛮 ,
觉到的影像。除此之外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诗人 自己。诗人看见一位 ,而正是这位女佣激
起 了他 的想象 。笔 者说 诗人 曾看 到一 个 “ 手 提扬 琴 的少 女 ” ,那 是个 阿 比西 尼亚 姑娘 ,她拨 动 了手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对中国题材的想象与描摹【摘要】柯勒律治的残诗《忽必烈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他的诗歌着力突出意象的功用,一方面与他的诗歌理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他梦境、意象、思想三相一体的观点相辅相成。

其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柯勒律治通过对中国题材的想象和描摹激发了西方人新的灵感、新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奇幻想象异域情调《忽必烈汗》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1772-1834)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其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为后人交口称赞,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一、柯勒律治奇幻的想象力《忽必烈汗》是一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旖旎的梦境,是如玫瑰般的诗与月光般的音乐之梦。

它借用忽必烈的事迹,让诗人以梦为马,以奇幻的想象自由驰骋。

它并无一般意义上的主题,只有情调和气氛。

诗中所有奇诡而不连贯的景象都是诗人想象力综合的结果。

柯勒律治曾就诗人的想象力做过理论的论述,在他的文艺论著《文学传记》中,关于想象力这种“综合的神奇力量”,有这样一段阐述:“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

他到处散发着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溶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

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而这个灵魂到处可见,深入事物,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

”《忽必烈汗》中,诗人正是运用想象的力量把本不相关的人和物“融化为一”,把它们塑造成为一个“有风姿,有意味的整体”。

它的“超自然”就在于它是想象力作用下的“更高意义的自然”与“人类灵魂的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的复制。

《忽必烈汗》全诗共五十四行,分三节,柯勒律治称其为“片段”。

断裂与弥合--解读《忽必烈汗》中的矛盾意蕴

断裂与弥合--解读《忽必烈汗》中的矛盾意蕴

《 忽必烈汗》 一诗 的副标题 为 “ 梦 中的一个幻 影, 一个 片 段 ”( “ o r ,a V i s i o n i n a D r e a m.A F r a g 。
me n t ” ) 。据诗 人所 述 , 全诗 是 诗 人 在其 吸食 鸦 片 后 对 梦 中情 景 的描述 , 原有 二 三百行 , 但 因写 到 目前 片 段 时被 人唤走 , 回来后 其 余 诗 句 全 都 消失 在 记 忆 之 中 J 。然 而 , 虽 然该 诗 只是 残 篇 , 但美妙绝伦 , 柯 氏 以其丰 富 的想象力 为 西方读 者展 示 了一 幅富有浓 郁 东 方色 彩 的神奇 画面 。全 文看似 语义 断裂 、 不连 贯 , 结 构松 散 , 意 象 突兀 , 令 人 费解 , 但 细 细 品来 , 会 发现
r o m a n t i c c h a s m) 以及 女 子 在月 色 下哭 泣 的场 景 ( A s
e’ e r b e n e a t h a wa n i n g mo o n wa s h a u nt e d / By wo ma n
与认 同 。

气势 磅礴 的景 象 。第 二 节 中 , 诗人 不 再 描 绘 忽必 烈 汗及 其宫殿 , 而是着力 描 述 了圣 河 的起源 及其 特点 , 绘声 绘色 、 栩栩 如 生 。这 与 第 一节 中磅 礴 的 气 势 略 有不 同 , 我 们 看 到 的是 “ 深 沉 而 奇 异 的 巨壑 ” ( d e e p
歌 中的瑰 宝 。
关键词 : 《 忽必烈 汗》 ; 断裂 ; 弥合 ; 意 象; 矛盾意 蕴;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 1 5 6 1 . 0 7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9 0 7 ( 2 0 1 4) 0 3—律治( S a mu e l T a y l o r C o l e — r i d g e , 1 7 7 2—1 8 3 4 。 以下 简 称 “ 柯 氏” ) 是 英 国 浪 漫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赏析

《忽必烈汗》诗文赏析忽必烈汗下令在大都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逍遥宫:那里有圣河阿尔夫从深不可测的洞穴深处流入不见天日的海中。

于是方圆三十里的沃土修起围墙、建起楼台无数:那里有花园,园中流水闪清辉,还有杂花生树,树树散清香;还有森林,古老与群山同岁,林间茵茵草地,铺满了阳光。

但是,啊! 那充满幻奇的深谷,顺着青山而下,横过一片雪松!蛮荒的所在! 神圣而又令人迷惑,仿佛是下弦月下面一位美妇常来这里为恶魔恋人悲恸!又从深谷腾起喧嚣,日日夜夜,似乎大地在急促粗重地呼吸,那是个巨大的水泉时时喷涌:急湍的水柱不时间断地冲到上空溅起大块碎石犹如弹起的冰雹又象连枷击打谷粒四处迸跳:然后在翻转跳动的巨石中间,它顿时倾身投进圣河的深渊。

圣河奔流,穿过山谷和丛林,一二十里行程迷离、千回百折,于是抵达了人不知其深的洞穴,跃进死海,挟着一片喧腾;喧腾中忽必烈听见远方传来预言战争之声如同闷雷!逍遥宫之影,飘浮水波中;音响交错清可闻来自喷泉和溶洞。

这非凡的构思真是鬼斧神工,阳光和煦的逍遥宫里有冰雪洞!一位少女抚竖琴,我曾相见在幻梦:阿比西尼亚姑娘,弹的竖琴好悠扬,歌唱阿布拉山峰。

倘若我能在心中复活她和谐的乐声它将使我的欢欣如此深沉,我定要用激越悠扬的音乐,在空中筑起那座逍遥宫那充满阳光的宫阙! 那冰雪洞!听见音乐的人都会看见它们,人人都会高呼:当心! 当心!他的目光炯炯,他的头发飘动环绕他三重,围他在圈中,诚惶诚恐,快把眼睛闭上因为蜜样的露一直是他的食粮,他还一直饮用天堂里的琼浆。

【赏析】这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三首著名的“超自然”诗之一,另两首是《克利斯托贝尔》和《古舟子咏》。

据诗人自己的说明,在一七九七年夏,作者因身体欠佳,在波洛克和林顿之间的一座孤零零的农场住宅闲住。

一次服用了镇静剂后药力发作,即于座椅上入睡,当时作者手持《普查斯游记》,正读至“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处建一座宫殿和一座宏伟的御花园。

于是一道围墙围起了方圆十英里的肥沃土地。

瑰丽的意象 神奇的想象——评柯勒律治的诗歌《忽必烈汗》

瑰丽的意象 神奇的想象——评柯勒律治的诗歌《忽必烈汗》
诗歌的音乐美 。 例如 : “ k u b l a ” ( 忽必烈 ) 与“ k h a n ” ( 可汗 ) , “ d o me ” ( 圆顶 )“ d e c r e e ” ( 下令 ) , ” w o m a n ” ( 女人 )“w a i l i n g ” ( 哀号 ) , “ m i g h t y ” ( 强有力 的) 与 “ mo m e n t l y ” ( 片刻 的)
音乐和诗歌 的节奏也会触发听者的情感……” 。 【 1 ] 再次, 诗 人在 诗歌 中, 还使用 了许 多对称 的音韵 首先 . 在诗歌韵式上 , 第一诗节 1 — 4行为 四音步 , 技巧 。 例如在 第一诗 节第一 诗行 :“ k u b l a ” 与 “k h a n ” 音律舒缓 、 庄重 , 展现 了忽必烈 汗的威仪及 逍遥 宫的 谐 首韵/ k / , ” X a n ”a n d” K h a n “谐 元韵/ z e / ,” X a n a d u ” d i d ” 谐辅音 韵/ d / , “ I n ”与 “ id d ”谐元 韵 / i , , 音韵 巍峨壮丽 . 而第 5 诗行 突然转为 三音 步 , 韵 式突变 配 与 ” 合 了语义的转折—— 大河直流入幽深 的海洋 , 凸显了 以 十 分 对 称 的形 式 出 现 , 声 音 出现 回 环美 , 如 回声 般
在英语修 辞学 中, 头韵是指 “ 两个 或几个彼此 靠 韵律是诗歌 的重要 的诗质之一 , 诗歌通过音韵和 近 的词 , 其 首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相同的辅音音 闭头韵蕴含 了语 言的 节律传达 出一种诗歌特有的音韵美 , 从而在读者 的内 素 或者元音音 素”的修辞手法 。
二、 诗 歌 韵律 的 独特 风 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诗歌《忽必烈汗》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虽为只有五十四行的“片段”(“fragment”),却包孕着丰富的主题思想。

学者们曾从美学、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选择从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双性同体理论出发,探讨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创作的原因,并阐释该形象的运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双性同体两性气质全面人格艺术效果诗歌《忽必烈汗》描绘了一幅十三世纪中国的神秘图景,其浓郁的异域风情对当时的欧洲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其玄妙的主题也颇得评论家们的青睐。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柯勒律治刻画了一个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本文将其定义为一个双性同体者。

文中将重点介绍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进一步从消除性别矛盾、全面表达感情、体现极端自恋情绪等角度分析双性同体形象刻画的原因,并从想象力、情色意味和艺术境界等三个方面阐释双性同体形象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指一个生命体内同时存在雄性特征和雌性特征;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关于双性同体的描写最早出现在古代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它历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的偏爱。

而诗人柯勒律治是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人。

在小说《他|她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借用双性同体指代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双性同体思想由此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双性同体思想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提供了一种能够冲破男权主义障碍而不致走向极端的方法。

双性同体思想将两性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为女性主义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视角。

在《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为读者描画了一个双性同体的诗人形象。

他有着“飘动的头发”和“闪光的眼睛”;他“吃着蜜样的甘露”、“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双性同体思想在该诗中的运用帮助诗人打破性别桎梏,全面表达感情,是全诗的一大亮点,也使该诗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2.描写双性同体形象的原因分析柯勒律治创作这样一个双性同体者的形象绝非偶然,亦非他自称的“梦中幻像”而已。

事实上,柯勒律治的创作意图源于他的诗歌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柯勒律治的同时代代表作家华兹华斯坚持将自然、他者、女性置于意识、自我和男性之下。

与华兹华斯不同,柯勒律治在他的《席间漫谈》中提出:伟大的思想应该是双性同体的。

柯勒律治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倡和偏爱在他的话语间表露无遗。

诗人借助双性同体思想消除性别冲突,全面表达感情,同时体现了极端自恋情节。

2.1 消除性别冲突女性主义认为,区分男性女性的概念是对父权思想的延续。

通过《忽必烈汗》的创作实践,柯勒律治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

诗中对诗人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柯勒律治努力达成两性平衡的意图。

在柯勒律治看来,人类意识的创造涵盖了许多相对元素的共存体,其中就包括男性女性气质的共存。

双性同体思想将两性放置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中。

因此,双性同体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帮助淡化两性差异,从而实现相对的和谐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尖锐的冲突被和平的共存所取代。

柯勒律治运用双性同体思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两性共生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性同体者形象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为弥合性别差异鸿沟所作出的尝试和探索。

2.2 全面表达感情男性和女性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男性相对坚强,理性,果断;女性相对温柔,感性,细腻。

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强调,只有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由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结合而成时,他|她的个性平衡与和谐发展才可以实现。

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气质互为补足,共同构成平衡和谐的个性。

双性同体就是以这种最优人格模式为目标。

双性同体者具备两性特点,因而有潜力形成综合全面的人格。

在这一点上,女性主义者认为,双性同体者应该更多地吸收女性气质。

她们解释说,女性有创作生命的能力,这与自然相似。

女性在精神层面上来讲比男性更贴近自然,更适宜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忽必烈汗》中,诗人是吸收了女性特征而蜕变成为双性同体者。

双性同体的诗人开始拥有全面的人格,这隐含在诗文的表述中。

他亲近自然,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自然。

这一点与道家阴阳调和的理念不谋而合。

双性同体者拥有完美的气质和全面的视角。

柯勒律治正是将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形象带入诗中,从而为他全面表达感情提供了可能。

2.3 体现极端自恋情结在《忽必烈汗》中,蒙灵感而作诗的诗人形象是柯勒律治极端自恋情节的集中体现。

在诗文的最后五行里,诗人被某种神圣的力量刺激而获得灵感。

他自比伟大的游吟诗人荷马,“一直吃着蜜样甘露”,“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柯勒律治应该很满意自己创作的这首诗歌,因为他的喜悦和自我欣赏已经跃然纸上。

在对双性同体者的描写里有这样一句警告——“闭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

这有两种解释。

一是诗人表现得恍若天神,对观者有极大的震慑,因而观者被“神圣的恐惧”笼罩着。

二是诗人已经接近疯狂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关于自恋情节的假设成立,这种向诗人袭来的疯狂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疯狂。

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强烈的自恋是抵制疯狂的防线。

由此可见,诗人的自恋非但不是缺点,反而变成了优势。

3.双性同体思想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3.1神秘的想象力据称,《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在鸦片的作用下睡着梦中所见的记录。

药性迷惑着诗人进入这样一个梦境,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奇异的景象。

这一经历解释了柯勒律治神秘奇幻的想象力,或者可以说,这一经历激活和发展了他的想象力。

有学者称,诗中的“阳光灿烂的安乐宫”( “a sunny pleasure-dome” ) 是男性的象征;而“雪窟冰窖”(“caves of ice”) 则是女性的象征。

这里两个意向的合体(“with”)可以理解为双性同体的一个生动图景。

由此,柯勒律治惊人的想象力可见一斑。

更为出色的想象力体现在对年轻诗人的形象描写。

在这几句描写里,女性气质的添加使该形象乃至全诗充盈着一抹神秘的色彩。

“他飘动的头发,他闪光的眼睛!织一个圆圈,把他三道围住,闭下你两眼,带着神圣的恐惧,因为他一直吃着蜜样甘露,一直饮着天堂的琼浆仙乳。

”几行诗对诗人的形象的刻画如神来之笔,充满了想象的力量。

而神秘想象力在诗中的展现,追根溯源,得益于双性同体思想的运用。

双性同体的独特艺术贡献表现为一种疯癫状态,一种非理性的、永不枯竭的想象力。

这种疯癫根植于狄奥尼索斯的品酒仪式这一古老神话。

这种神秘的想象力不只作用于诗人柯勒律治,还作用于该诗的读者。

包孕两性特点的人物性格为读者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只有当读者进入柯勒律治的想象世界,才能够品味到该诗美的精华。

3.2 情色意味浪漫主义诗人习惯于压抑他们作品中的女性气质,然而这种压制却以多种其他的形式回转来。

就柯勒律治的这首诗而言,女性主义回转的形式里渗透着某种情色意味。

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书《天才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压抑理论”,认为作家在梦中所见所闻乃是平日里压抑的结果,而文学创作是释放作家性压抑的途径。

在《忽必烈汗》中,一位弹竖琴的埃塞俄比亚姑娘出现在诗人面前。

此处可以将她理解成柯勒律治的缪斯,她帮助激发诗人的灵感,以完成诗歌的创作。

姑娘和诗人之间有一种情色的吸引。

另一方面,双性同体者自身(由于同时具备两性的性器官)也体现了独特的情色意味。

布鲁姆对该柯勒律治的评价也涉及到对情色的概念:“柯勒律治蒙灵感而成为一位神一样的人物,一个闪烁着超自然性别光芒的男子。

”诗中描写的诗人正是闪烁着这样一种光芒。

双性同体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具有男女两种性别特点的双性同体者的潜质。

双性同体者以其超自然的性别力量,传达着性意义上的隐喻。

性意义使双性同体者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可信,从而丰富了诗的主题。

情色意味在诗中的艺术价值由此而来。

3.3 最高艺术境界许多学者认为,运用双性同体是达到文学最佳境界的途径。

在双性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一种理想的文学模式出现了,那就是两性和谐的模式。

双性同体者兼具双性气质,是两性和谐的象征。

在《忽必烈汗》的结尾处,这样一个双性同体者出现了。

由此,诗人冲破了理性的桎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他得以实现思想解放,从而获得终极自由。

他的思维渐进到一种混乱的状态。

一方面,这种状态接近诗歌的本质。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诗的本质在于无意识”。

诗歌理论的要素包涵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诗人要蒙灵感而创作。

天才诗人经常提倡无意识性,自发性或浑然天成的天分。

于是“天才等同于疯子”成为了现代的流行格言。

当诗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时,他可以将天分运用到最大化,从而达到最高的创作水平。

另一方面,这种“混乱”状态最适合达到文学最高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

它能超乎形式和结构,跨越时间和空间。

当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他|她从现实世界进入到虚幻的国度。

在诗的最后几行中,年轻的诗人以先知的姿态出现。

他仿似被赋予了神明的启示。

正如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到的,“游吟诗人不被艺术条款束缚,而是受一种神秘力量赐予的灵感的引导。

诗人受神的启发创作诗歌。

”柏拉图关于诗人的解释展示了文学的最佳状态,甚至是艺术的最高形式。

然而这一观点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将诗歌的魅力归功于超自然的力量而忽略了诗人自身的经验和努力。

更理想的解读方式就是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

《忽必烈汗》是否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形式还有待商榷,然后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双性同体者形象的创作帮助该诗提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结论:柯勒律治将双性同体思想引入诗歌《忽必烈汗》的创作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双性同体者的形象。

双性同体思想表达了塑造全面人格的美好理想,有助于构建两性和谐的文学模式。

该思想在诗中的运用帮助诗人打破了性别桎梏,实现了情感的全面表达,从而引领该诗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