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货币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经济发展

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经济发展

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经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铁器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也伴随着铸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铸币制度的建立在秦朝时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统一,首次建立了钱币的统一制度,使用了新的金属货币——铜钱。

这个货币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铸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银钱。

钱币的大小、重量和形状都得到了标准化,更加便于交换。

同时还设立了铸造局、调铸司等机构,完善了铸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的建立,为汉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铸币制度的作用铸币制度在秦汉时期的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游牧民族长期侵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货币的统一让货币流通更便捷,也减少了假冒货币的风险,大大提高了货币的安全性。

第二,银钱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交易时的便利性和效率,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银钱可以流通到各个地方,也为区域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第三,铸币当然也是为了政府的税收。

正是因为有了货币统一制度,政府才能很好的收取各地的税收。

经济发展在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为主,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尽力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新型耕作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民对土地的开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商业方面,中原地区的铁器和盐都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提到的货币统一制度和银钱对于贸易的便利性和效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手工业方面,瓷器、纺织业和刺绣等工艺大为发展,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出口。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铸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后来的金融事业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发展迅猛。

本文主要讨论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变化。

一、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养蚕业、畜牧业、渔业、矿业和制造业也比较发达。

秦朝时,统一中国后实行均田制,使得土地比较平均地分配给每个农户。

汉武帝时期,实行“亩转租”制度,使得农民可以自由流动,这种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改进,农民增加了精神尺寸,增加了生产力,大量农产品的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秦汉时期商贸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商贸活动也非常繁荣。

由于秦统一天下和保护贸易的政策,各种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国内商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朝更是采取了经济发展的稳健政策,商业和手工业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胡经济的兴起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沿海诸侯国也以出产海产品为贸易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海陆联运的贸易网络。

三、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繁荣,关键在于手艺人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

汉武帝时期的铁冶业对中国标志性的,铁器的生产量大大增加,刀剑、铠甲等武器制品得到了重视,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技术的良匠,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受到朝廷、个人和地方官府的赏识。

秦汉时期,陶、木、织等手工业品制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特别是染织业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货币和税收秦汉时期货币制度比较完善,货币统一铸造,秦时实行贯通币,汉时实行五铢钱。

赋税制度也比较完善,秦朝实行丁输制,是一种人口普查根据丁田征收赋税的制度,赋税税额比较高,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征税制度。

汉武帝时期,实行“升田制”和“免田制”,对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此外,郡县官吏还负责孝敬老弱、扶贫济苦等民生救济工作。

五、秦汉时期的社会变化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变化,社会不再是奴隶制、封建主义和天命观决定的,社会关系逐渐变成数量象征奴隶订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和工商行业的地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带来了商业发展以及商人势力的壮大,社会贫富 差距扩大。大夫晁错再给西汉文帝关于重农抑商 的建议书中就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P12) ◆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促进了秦汉时期信用事业的发 展。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把握秦汉时期中国币制的特点、沿革及其 原因、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中国货币种类、形制的变化 及货币流通状况。
★了解秦始皇统一币制、西汉武帝及王莽改 革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信用的形式及特点。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略)
二、秦汉时期的货币(P63)
◆规定货币种类分为黄金和半两钱两 种。
◆规定货币形制和单位:黄金为称量 货币,沿用金钣、饼金的旧形制; 单位为镒,1镒为20两。铜钱为圆 形方孔的铸币,单位是半两。从此 确定了中国钱币外圆内方的基本形 制。
◆规定铜钱的金属重量为“半两”, 并以该金属重量命名铜钱,叫“半 两”钱,后人称之为秦半两钱。这 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半两钱不是 秦统一后创造的新铸币,而是将统 一前秦国的半两铜钱推广到全国。
★两汉的货币与货币制度变迁:P63-69
◆西汉沿袭秦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金钱 本位制,但黄金的单位和钱制有变化、 发展。
▼西汉仍以黄金和铜为币材,货币分为 黄金和铜钱。大额交易用黄金,小额 交易用铜钱。但因为黄金短缺,所以 实际流通的货币以铜钱为主。
汉代“马蹄金”
汉代“柿子金”
西汉金饼
西汉金饼
汉高祖和汉文帝
汉景帝
☆上述政策造成西汉“半两”钱的重 量名称与实际金属重量脱节,铜钱 的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脱节,劣币 膨胀,以至于“钱益多而轻,物益 少而贵”。可见,在金属货币制度 下,铸造不足值的劣币也会造成通 货膨胀。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绵延5000年,粗略可以勾勒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1. 夏商周时期的中国货币,这一时期中国货币刚开始形成,因此并没有固定的形态。

2. 秦汉时期的中国货币,这一时期中国货币形制最为多样,有环钱、布币、刀币、蚁鼻钱和记重铜币等。

3. 唐、宋、元的中国货币,这一时期中国货币形制以铜钱为主,而贯朽而不可校的交子则作为纸币登上历史舞台。

4. 明清时期的中国货币,这一时期中国货币形制最为丰富,除了铜钱外,纸币、银元、银锭开始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十分悠久,从早期的海贝、石贝、骨贝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制造铜钱,再到宋朝交子的广泛流通,以及现代各种丰富的货币类型,如纸币、电子货币等,构成了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

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

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

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

一、秦朝货币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奉行“一统天下”的思想,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秦朝实行的是铸钱制度,主要铸造铜钱,分别是小钱、中钱和大钱三种。

小钱一般重九文,中钱重二十文,大钱重四十文。

此外还有一种负责量度的铜钱,称为秦钱,它是秦朝的主要计量单位,也是后来“钱”字的来源。

秦朝的货币制度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也逐渐出现了贬值,但是秦朝铸造的铜钱对中国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汉朝货币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长久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贸易和经济文化的重要时期。

随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朝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汉朝依旧采用铸钱制度,但不同于秦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货币的统一管理。

汉朝晚期开始出现货币名制(即在钱币上标注钱名),例如“五铢钱”、“当十钱”等等,这也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汉朝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其中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87年)更是“五铢钱千万户”、“布帛之利万端”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广泛开展的商业活动和国家与外交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撑,也催生了汉朝的官府票券。

官府票券就是官方的财政凭证,主要用于统计租税、支付军饷等。

汉代官府票券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不足,方便官民之间的交易,但也滋长了“纸钞膨胀”的风险,到了东汉末期,纸钞逐渐失去信用。

三、秦汉时期的贸易经济秦汉时期的贸易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次高峰。

秦朝及其后的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治水”的政策。

秦朝实行“三长制”,派遣专人管理治理河道,并采用一系列工程技术,例如开凿黄河、渠化水源、修筑堤坝等等,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初探

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初探

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初探作者:赵瑞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秦汉时期是我国货币制度变革较为频繁的历史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布币、刀币、圜钱和楚国货币为主的货币体系。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商品经济的制约因素。

秦统一六国以后,将本国所推行的“半两钱”制度推行至原六国区域,秦“半两钱”制也在我国古代经济史领域发挥出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秦王朝;货币形制;秦半两前言: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国家货币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脉络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与国家的经济政策紧密相连。

以秦国为例,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发挥出了推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作用,随着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秦国统治者开始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推动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秦国半两在秦境内的统一,为秦始皇统一之后的币制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秦代货币形制的统一(一)废除六国货币齐楚燕韩等国灭亡以后,秦统治者首先结束了上述国家构建的繁杂的货比体系。

在六国流通的刀币、布币和蚁鼻钱等货币废除以后,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仅剩下了秦国通用的圆形方孔“半两钱”。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秦代统治者将原六国流通的黄金与铜钱重新铸化的措施也发挥出了整顿旧有币制的作用。

(二)统一钱币种类、币材与单位根据《太平御览》转引《淮南子》的记载:“秦以一镒为一金而重一斤”。

为实现币制统一,秦代改“斤”为重二十两的“镒”单位,币文“半两”也成为了秦代的统一货币。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秦代一两为24株,故“半两”为12株。

相比于秦统治者早期发行的货币及汉代初期所使用的“半两币”,秦统一货币形制以后所铸造的“半两钱”直径在205-3cm之间[1]。

已经出土的亲“半两币”文物的实际重量在4-6g之间(秦代的5-6株)。

应用文-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

应用文-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的基本结构前言联盟在前近代(尤其是战国—明清时期)的中国,除了铜钱以外还有多种财物,包括黄金及布帛等,在不同场合被用作经济性流通手段。

对于以何种财物作为流通手段这一问题,有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不依赖于材料本身的价值,或国家权力,或民间传统,而达成宽松的协议的情况。

由于这种对货币的认识,理解与以往主要关注钱的动向的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具有崭新的开创性的意义,所以目前已得到了很多以战国~明清时期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家的支持。

其中对于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情况,佐原康夫试图从经济人类学多元货币论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

其结论是,虽然史料中几乎所有的战国秦汉时期商品的价值均以钱的枚数来标记,但事实上布帛及黄金等经济性流通手段并未被废止而是始终在发挥着作用,而钱作为国家性结算手段的色彩则相当浓厚,其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并未被民间所接受。

笔者虽然对“货币”的定义有别于经济人类学的多元货币论者而认为不应该忽视钱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所发挥的功用,但承认从多元货币论来试图重新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史进行更为全面地探讨的意义。

而且,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以钱、黄金、布帛为主要货币(经济性流通手段)的货币经济在程度上广度上都有很大的。

那么上述诸种货币之间具体存在什么样的价值关系呢? 对此目前多数研究者推断认为整个秦汉时期黄金和钱都存在着一个固定比价,即: 黄金1斤=1万钱。

另外对于钱和布帛,也有人认为在战国秦时存在“1布=11钱”这一固定比价。

虽然有的研究者很早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但由于这些质疑并没有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及其制度背景来整合全部的相关史料(包括“黄金1斤=1万钱”这说法的论据),因此其批判并没有足够的力度。

其结果是,也是笔者必须指出的目前的学界,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钱、黄金、布帛之间的比价固定的观点最有影响力。

假如这一定论没有大的谬误,那么无论钱实际重量减轻到何等程度,只要其与黄金及布等的兑换得到保证其价值便应该能得以维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古至今,货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经济活动的媒介和价值尺度,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货币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

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

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

《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

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

《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

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

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

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

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

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

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

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

”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

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

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

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

《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

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

”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

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史记·平准书》。

②《史记·平准书》。

③《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

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

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

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

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

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

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

”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

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

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

奇怪的是,在西汉时普遍使用的黄金货币,到东汉时已极少见,而且日益退出了货币领域,变成了稀罕之物。

汉代变化较多的,是铜钱问题。

如前所云,汉初以秦半两钱难用,改铸每钱重三铢的榆荚钱。

由于钱太轻,加上“不轨逐利之民”的囤积居奇活动使物价上涨,“米至石万钱”①。

于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 年),“行八铢钱”②(按《汉书·高后纪》注,应劭认为“八铢钱”,本秦半两钱,但《古今注》谓秦半两钱重十二铢,与此矛盾)。

但到了六年(公元前182 年)六月,又“行五分钱”,应劭认为是恢复汉初榆荚钱③。

到“孝文五年(公元前175 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④。

《史记·平准书》载此事作:“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据此,益知高后六年所“行五分钱”,确为“榆荚钱”。

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行三铢钱”。

⑤建元五年(公元前136 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⑥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建元五年,“行三分钱”。

元狩四年(公元前125 年),又“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⑦。

次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⑧自此以后,无改易五铢钱者。

观上述铸钱的轻重,变化不已,最后才定于五铢。

直到平帝元始中,先后共铸造五铢钱共二百八十亿万余。

①下及东汉,仍如旧铸五铢钱行于世。

至东汉末期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铸四出文钱”②,而其重“犹五铢两”,只是在形制上作“四道,连于边轮”而已③。

“四出文钱”之名即由此而来。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六月,“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④五铢钱之通制才被破坏。

④《史记·平准书》。

⑤详见《古今注》。

①《汉书·食货志》。

②《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汉书·高后纪》。

④《汉书·食货志》。

⑤《汉书·武帝纪》。

⑥《汉书·武帝纪》。

⑦《史记·平准书》。

⑧《汉书·武帝纪》。

①《汉书·食货志》。

②《后汉书·灵帝纪》。

③《后汉书补注》引《献帝春秋》。

汉代货币制度变化最大而且种类繁多的时期,莫过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汉末王莽时期。

以武帝时期而言,不仅如上述在铜钱重量方面变化不已,而且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实行了一次币制大改革,增加了以银、锡造的“白币”和以皮革造的皮币两大类货币,并提高其与铜币的兑换率,其目的既在解决财政困难,也在于经济上打击大量贮藏缗钱的富商大贾以及诸侯王的势力。

《汉书·武帝纪》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河西、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又造银、锡白金。

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元,其文龟,直三百。

”这一变革实行后,盗铸者不可胜数;商贾也“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更有大农颜异,代表王侯宗室的利益,认为“今王侯朝贺以苍璧,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因而引起武帝不悦,张汤便利用此事以腹诽之罪处颜异死刑。

民间仍反对新币,致“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寝不行”①。

由此可见,尽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慎阳侯嗣)侯买之“坐铸白金弃市,②,官府严格推行白金、皮币之新币制,仍然不能奏效。

在武帝实行新币制的过程中,“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于是,“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所谓“赤仄”,即“子绀钱”,系“以赤铜为其郭也,令钱郭见有赤者”③。

由此可见,所谓“赤仄”,即以赤铜加于黄铜之上,以别于民间伪铸官钱。

然而,不久“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最后,只得以取消各郡国的铸钱权而全统之于“上林三官”的办法以防盗铸④。

另一次币制的大变革在王莽统治时期。

西汉之末,王莽改制,其中也包括对钱币制度的改变。

其主要作法是:“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

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错刀,以黄金钱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

”王莽正式建立新朝后,又一次改变币制,一方面“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另一方面又大造新币。

分为“金货”、“银货”、“钱货”、“龟宝”、“贝货”、“布货”六个种类,每类又有不同名目,一共达二十八品,总称为“宝货”。

以金货而言,规定:“黄金一斤,直钱万。

”以“银货”来说,又分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

是为银货二品。

”④《后汉书·献帝纪》。

①均见《汉书·食货志》。

②《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

③《汉书·食货志》及注引应劭、如淳语。

④《汉书·食货志》。

以龟宝而言,“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

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

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

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

是为龟宝四品。

”以“贝货”而言,“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

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

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

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

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

是为贝货五品。

”至于“布货”,又分“大分、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

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

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

是为布货十品。

”①如此繁杂的币制,又加上复古倾向,彼此之间兑换率不均等,必然是行不通的。

故“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为市买”,最后不得不“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而已,“龟贝布属且寝”②。

以布帛充货币如前所述,秦汉的货币不论是上币黄金还是下币铜钱,都是金属货币。

但是,并不绝对排斥布帛谷物为货币者。

如孝文帝时,贾山为《至言》以言治乱之道,其中讲到文帝曾“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①,此官府以帛充赏赐,则帛也起着货币的作用。

又武帝“北至朔方,东到泰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②。

这显然也是以帛充赏赐,其作用与钱、金相同。

又董偃为馆陶公主散财以交士,“并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

”③这里的“帛”,同钱、金并列,同起货币的作用。

由此可见,布帛等实物并未绝对排除于货币之外。

因此之故,元帝时贡禹主张“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几布帛及谷”④,贡禹的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如果布帛及谷物已根本无货币的职能,他的建议未免过于荒唐。

到了东汉,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实物的货币化倾向又有明显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