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实务:合同控税:合同隐藏税收风险及案例分析(3)

合集下载

滥用税收协定规避企业所得税案例分析

滥用税收协定规避企业所得税案例分析

滥用税收协定规避企业所得税案例分析税收协定是各国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旨在解决双重征税和避免税收逃避的问题。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逃避高税收,滥用税收协定,利用其中的漏洞规避企业所得税。

本文将以一些具体案例为例,深入分析滥用税收协定规避企业所得税的行为。

案例一:跨国公司利用税收协定合理切割业务在某国A,公司X是一个跨国公司,拥有子公司Y。

公司Y位于某国B,而某国A的企业所得税率较高。

为了减低公司X的整体税负,他们利用税收协定中关于分公司和母公司的规定,将公司Y设置为分公司,将公司X设置为母公司。

由于分公司并不需要支付企业所得税,公司X通过这种方式成功降低了所得税的负担。

这一案例中,公司X滥用了税收协定中关于分公司和母公司的规定,将真正的主体公司设置为分公司,从而获得了税收上的优势。

这种行为既违背了税收协定的初衷,也剥夺了国家应有的税收收入。

案例二:跨国公司利用假外商投资企业避税在某国C,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了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

公司Z想要避免在某国C支付高额的企业所得税,于是他们将公司A设立为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到某国C。

然而,公司A实际上是由公司Z管理和控制的,公司Z通过设立假外商投资企业,成功地规避了高税率。

这一案例中,公司Z利用了税收协定中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低税率的规定,将其设立为假外商投资企业,既控制了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分配,又避免了高税率的支付。

这种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损失。

案例三: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公司B是一家在某国D有高税率的企业。

为了减少企业所得税负担,公司B通过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的手段来规避高税收。

他们将知识产权、技术服务等转移到一个低税率地区的子公司,将利润主要在低税率地区产生,以此来减少在某国D的企业所得税。

这一案例中,公司B滥用了税收协定中关于利润分配的规定,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地区,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所得税。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财政收入,也扭曲了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税收风险管控案例总结

税收风险管控案例总结

税收风险管控案例总结税收风险是指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纳税人未能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从而导致税收收入减少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税收风险,税务部门和纳税人需要共同努力,加强风险管控工作。

下面列举了十个税收风险管控的案例:1. 虚开发票风险:某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虚构了一批交易并开具了相应的发票。

税务部门通过发票比对、交易核实等手段,发现了虚开发票的风险,并对该企业进行了调查和处罚。

2. 转移定价风险:跨国企业通过调整内部交易价格,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地区,从而减少税负。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转移定价风险。

3. 高风险行业税收风险:某行业存在高风险的特点,如烟草、酒类等行业。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提高税收征管力度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高风险行业的税收风险。

4. 沉默纳税人风险:某纳税人虽然有纳税义务,但故意不申报或少申报税款。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税收信息采集、加强税收稽查等方式来发现和处罚沉默纳税人。

5. 跨区域税收风险:某企业在多个地区开展业务,但税务管理不同,存在跨区域税收风险。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加强协调合作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跨区域税收风险。

6. 滥用税收优惠风险:某企业为了获取税收优惠,故意滥用优惠政策,从而减少纳税。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审核、加强执法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滥用税收优惠的风险。

7. 行业亏损转移风险:某企业将亏损的业务转移到盈利的业务,从而减少纳税。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风险预警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行业亏损转移风险。

8. 突击检查风险:某企业在接到税务部门的通知后,临时性地增加了税收申报和缴纳的金额,以掩盖真实情况。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突击检查、加强数据分析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突击检查风险。

9. 境外转移资产风险:某个纳税人将资产转移到境外,从而减少纳税。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信息披露等方式来防范和应对境外转移资产风险。

三个案例:“无偿使用”带来的企业税务风险

三个案例:“无偿使用”带来的企业税务风险

三个案例:“无偿使用”带来的企业税务风险案例1:案情介绍:杉杉服饰公司将自有的商业房一层对外出租给业户,杉杉服饰公司的财务人员知道出租房屋的房产税挺高,因此跟业户私下达成了一个无偿使用房产的协议,有意隐瞒了每年近100万元的租金。

税务风险:由于无偿提供了房产,导致无出租收入,无法进行从租征收房产税,应由使用人依照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

政策依据:(1)《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财税地字〔1986〕8号)第七条明确规定:“纳税单位和个人无租使用房产管理部门、免税单位及纳税单位的房产,应由使用人代缴纳房产税。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第一条规定:“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依照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

”案例2:案情介绍:杉杉服饰公司将自有的闲散资金1000万元无偿出借给客户使用,借款合同中约定无息。

税务风险:公司无偿提供借款服务,应当视同销售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利息收入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

政策依据:财税[2016]36号附件1的第十四规定:下列情形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一)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

(二)单位或者个人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

(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因此,公司无偿向单位或个人提供借款(除特殊规定外)增值税应该按视同销售处理。

案例3:案情介绍:杉杉服饰公司自己没有汽车,但是经常使用员工个人的车辆用于经营业务,公司与员工个人签订了一个无偿使用车辆的合同,合同中约定不支付租金,但是负责报销加油费、通行费等车辆费用。

税务风险:无偿使用员工个人车辆,导致车辆相关费用存在不合理性,没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涉税建议:除了公司跟员工签订租车协议外,还应取得租金发票(员工车辆租金可以申请代开动产租赁发票),同时做好车辆使用记录,分清个人消费还是企业费用。

税务法律追责案例分析题(3篇)

税务法律追责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自成立以来,A公司一直采用“收据抵扣”的方式处理部分业务费用,未在财务账簿中记载。

2016年,税务机关在对A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问题:1. 2015年度,A公司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将部分成本费用在账外处理,少计收入50万元,少缴企业所得税12.5万元。

2. 2016年度,A公司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少计收入100万元,少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

3. A公司在2015年至2016年间,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

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A公司进行了税务处理。

以下是税务机关的处理结果:1. 对A公司虚开发票、少计收入的行为,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37.5万元,并处以少缴税款50%的罚款18.75万元。

2. 对A公司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的行为,依法补缴相关税费15万元,并处以少缴税款50%的罚款7.5万元。

3. 对A公司财务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发票开具和使用。

二、案例分析本案中,A公司存在以下税务违法行为:1. 虚开发票:A公司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将部分成本费用在账外处理,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属于严重的税务违法行为。

2. 少计收入:A公司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故意少计收入,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偷税行为。

3. 未按规定缴纳相关税费:A公司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报告——某有限公司借款费用未进行资本化一次性进费用多计亏损XXXX有限公司于2009年9月1日成立,主要经营项目为符合国家政策的水泥、水泥熟料制造、销售;商品混凝土的制造、销售;水泥制造相关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现有职工370多人。

该公司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归国税局管辖.2013年-2015年收入规模持续下降,由3.4亿减少到2。

5亿,亏损数额不断加大,由亏损3220万元增加至亏损1。

1亿.截止2016年4月底增值税留抵税额-10.44万元,2012年-2015年可弥补亏损—2.1亿元。

一、风险描述借款费用未进行资本化一次性进入财务费用多计亏损。

二、疑点发现在建工程与长期借款利息配比分析表从在建工程与长期借款利息的配比分析中,我们看到2013年在建工程增幅达195.91%,而长期借款利息增加幅度却为56。

89%,分析企业可能存在长期借款利息未进行资本化,一次性进费用,存在多计亏损、少计所得税问题。

三、风险分析(一)业务背景及描述公司2009年9月成立,成立之后开始建厂,进入基建工程阶段.该公司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为2×4500t/d熟料(带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线。

从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为基建期。

2012年4月起,公司开始试生产,并停止了基建期利息资本化。

2012年12月公司进行了在建工程预转固,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从2013年1月起,公司开始计提相关固定资产折旧。

(二)税收政策《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原则“公司将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应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财税法规专题案例分析

财税法规专题案例分析

财税法规专题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振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002年度发生了以下事项:(1)1月21日,公司接到市财政局通知,市财政局将要来公司检查会计工做情况。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某认为,公司做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应受《会计法》的约束,财政部门无权来检查。

(2)3月5日,公司会计科一名档案管理人员生病临时交接工做,胡某委托单位出纳员李某临时保管会计档案。

(3)4月15日,公司从外地购买了一批原材料,收到发票后,与实际支付款项进行核对时发现发票金额错误,经办人员在原始凭证上进行了更改,并加盖了自己的印章,做为报销凭证。

(4)5月2日,公司会计科科长退休。

公司决定任命自参加工做以来一直从事文秘工做的办公室副主任王某为会计科科长。

(5)6月30日,公司有一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按规定需要进行销毁。

公司档案管理部门编制了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档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了字,并于当天销毁。

(6)12月1日,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以后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由王科长签字、盖章后报出。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某认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受《会计法》约束的观点是否正确?(2)该公司由出纳员临时保管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3)该公司经办人员更改原始凭证金额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4)该公司王某担任会计科科长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5)该公司销毁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6)该公司董事会做出的关于对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案例分析答案(1)中外合资企业无权拒绝财政部门对其会计工做的监督检查。

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各单位会计工做的监督检查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做行使监督权。

(2)由出纳员临时保管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规定。

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做。

(合同)条款中涉税风险防范及分析

(合同)条款中涉税风险防范及分析

合同条款中涉税风险防范及分析1. 引言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件,对于各方的权益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合同中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税务事项,如果在合同的条款设计和谈判中不注意涉税风险的防范,可能会导致双方在税务层面面临很大的法律和经济风险。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合同条款中涉税风险的防范和分析。

2. 税务合规风险在合同条款中涉及到税务事项时,必须充分考虑税务合规风险。

税务合规风险即涉及税法规定的合规性问题,如果合同条款设计不符合税务法规要求或未按照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将可能面临税务违法的风险。

因此,在合同条款中需要特别关注几个方面的合规风险:2.1 税务相关义务的明确规定合同条款中应明确各方在税务方面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纳税义务、税款计算方法、申报日期等。

合同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纳税义务,以避免因合同条款的模糊不清而导致纳税义务的责任不明确,从而引发纠纷和税务风险。

2.2 税务文件的要求在合同中,应明确双方需要提供的税务文件和文件格式。

不同的税务文件对于公司或个人的税务申报和缴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同条款中应约定清楚所需的税务文件类型、要求和提供时间,以确保纳税申报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2.3 税务风险的分摊和承担责任在涉及到税务事项的合同中,应明确税务风险的分摊和承担责任。

这涉及到合同双方在纳税义务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税务争议或纳税违法行为的后果责任。

合同条款应清楚规定,各方对于涉税风险的分摊和承担责任方式,以减少纳税风险带来的损失。

3. 税务风险分析除了税务合规风险外,合同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税务风险,合同双方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以找出和解决潜在的税务风险。

是一些常见的税务风险分析:3.1 税务变化风险税法和税务政策往往会随着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合同条款中的税务安排是否受到新税法的影响,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需要进行详细的税务风险分析。

3.2 跨境交易和跨境投资风险如果合同涉及到跨境交易和跨境投资,跨境税务风险将会显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偷税漏税案例及法律(3篇)

偷税漏税案例及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偷税漏税是指纳税人故意隐瞒应纳税收入,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扰乱了税收秩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典型的偷税漏税案例,探讨相关法律法规,以警示纳税人遵守税法,维护税收公平。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建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增长,其偷税漏税行为也日益严重。

三、案例经过1. 隐瞒收入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采取虚开发票、虚列支出等手段,故意隐瞒销售收入。

经审计发现,该公司在2015年虚列支出500万元,2016年虚列支出800万元,2017年虚列支出1000万元。

2. 虚列成本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列原材料采购成本、虚列运输费用等手段,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经审计发现,该公司在2015年虚列成本300万元,2016年虚列成本400万元,2017年虚列成本500万元。

3. 逃避税款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累计少缴税款1200万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该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处理1. 税务机关调查税务机关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该公司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取证,确认该公司存在偷税漏税行为。

2. 追缴税款税务机关依法追缴该公司偷逃的税款1200万元,并加收滞纳金。

3. 处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该公司处以偷逃税款50%的罚款,即600万元。

4. 刑事责任由于该公司偷税漏税行为涉及金额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五、案例分析1. 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本案中,该公司因偷税漏税行为,不仅被追缴了偷逃的税款,还被处以罚款,法定代表人还受到了刑事处罚。

这充分说明了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是严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控税:合同隐藏税收风险及案例分析(3)
[案例分析3:某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的涉税分析]
 (1)案情介绍
 王女士以现金100万元创办一家企业,经营三年后,王女士与李先生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协议约定:“王女士以90万元的价格低于成本价将100%股权转让给
李先生。

”截止转让前,被转让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15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为50万元。

请进行涉税分析?
 (2)涉税分析
 税务机关认为该项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对股权转让的计税依据进行核定,核定依据按照所有者权益150万元计算。

因此,该项股权转让的财产转让所得为:150万-100万=50万。

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万×20%=10万元。

假设本案例的转让价格为120万元,如果按照申报的转让价格120万元计算,应缴纳(120-100)×20%=4(万元)个人所得税,而税务机关认为低于对应净资产份额,核定计税依据150万元,即也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万元。

本案例说明
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申报价格低于了初始投资成本,第二种是虽然高于初始投资成本,但是低于对应的净资产份额。

 (二)法人转让股权合同存在的涉税风险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