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副词_只_和_就_

合集下载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_只有_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_只有_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初间只有一画者二,到有三画, 方成干卦。(北宋·《朱子语类》) 除了(!")、(!,)以外,和《朱子语类》同一年代 的乃至南宋及元代的文献中,都很难再找到“只 有”与“方”表示条件关系的例子。相反的是,在明 代以后,“只有”与“方”(或“方才”、“才”)的组合有 很多依然碰巧用到了一个句子里面去的(当然也 有一部分表示条件关系),而一直要到清以后这样 的条件关系的用法才大量存在。如果北宋已经形 成了这种条件关系的“只有 % 关联副词”结构的 话,为什么在之后的朝代反而很难找到这样的结 构呢?所以(!")、(!,)宜看作为“只有”表达条件关 系的雏形。 近代汉语部分中,比较多地出现“只有”和 “方”、“方才”、“才”等连用的情况(先不论他们是 否是关联词语),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这时的“只 有”和“才”这些关联副词只是碰巧用到了同一个 句子中,而不构成条件关系,这里的“只有”还是倾 向于状动短语,与“才”等关联副词往往不在同一 层次里面。下面例句中的“只有”和“方才”、“才”都 不是完全不相干的:
以上这些例句带有明显的状动短语“只 + 有” 的意义的,试比较:
但是,在这些句子中,去掉了状动结构“只 有”以后,句子语义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官员中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 立不来,在彼处雪阻。
表现在表限定性的状语“只”上面。试比较: (%)桌子上只有十个苹果。(体现出
说话人认为苹果的数量少) 桌子上十个苹果(。 &“桌子上有十个
二、作为副词的“只有”
百官中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 迎。 我们发现,(!!)中的“只有”看上去与状动短 语“只 + 有”的形式是非常相近的。但是他们和本 文之前的状动短语的例句的差别在于:这里的“只 有”后面跟的是一个动词性的结构。(而“只 + 有” 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结构) 那么,既然表达关联作用,())、(!*)中的“只 有”是作为副词还是连词呢?张谊生(’***)指出, 判断一个词是关联副词还是关联连词,其区别就 在于是否出现于互相依存的关联语境中。副词虽 然也具有连接功能,但修饰、限制、评注功能是第 一位的;连词虽然也隐含有一定的修饰功能,但关 联功能却是最主要的。())、(!*)中的“只有”,主要 还是为了突出杨志、李儒的唯一性(即与其他人的 行为不同),主要做的还是修饰、限制的作用;虽然 也表示转折,但是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是主要的, 转折是次要的。所以这里的只有本文还是算作是 关联副词的,记作“只有 !”。 ’(“只有 ’”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一般副词“只有 ’”,在近代 才开始出现在书面语中的。!

_只_与_的句法_语义和语用对照_李哲

_只_与_的句法_语义和语用对照_李哲

(下转第128页)摘要“只”与“だけ”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各有异同。

句法上结构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语序上,语义范畴基本相同,但是语义指向却有很大差异。

语用上两者都有限制和强调的功能。

关键词只だけ对照"Only"and "だけ"Syntactic,Semantic and Pragmatic Control //Li ZheAbstract "only"and "だけ"in the syntax,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planes.Basically the same syntactic structure,the difference mainly in the word order;the same semantic category,but the semantic point but very different.Both pragmatically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emphasized.Key words only;だけ;controlAuthor 's address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3002,Changzhou,Jiangsu,China“只”是现代汉语常用副词之一,表示限定,意为“仅仅”。

“だけ”也是日语中常用的副助词。

对于日语初学者而言,“だけ”可翻译为“仅仅”、“只”。

因此,日语初学者在汉日互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只”与“だけ”的滥译、错译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引入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借以分析“只”与“だけ”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异同,以期帮助日语初学者了解“だけ”的使用范畴,正确习得它的用法。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摘要:“只”、‘‘就”、‘‘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三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

本文主要讨论限定副词“只”、‘‘就”、“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异同。

首先从三个副词的基本语义着手,分析其语义特征,找出三者差别;接着结合语义指向,归纳三者的句法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限定副词;范围;只;就;才范围副词是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的重点,其中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外国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在很多工具书在释义方面都认为它们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差别不大。

如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关于范围副词“就”的释义为:“限定范围;只”;而对另一个范围副词“才”的解释为:“表示数量少,程度低;只”。

“语法教学时如果类属、规则、意义等关系太抽象概括,学习者的类比和衍推就容易出现问题”。

在范围副词的习得中,由于缺乏语言实践操作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外国学生很容易发生误代偏误。

例如:(1)学习汉语就能一点一点地学,不能着急。

(正:学习汉语只能一点一点地学)(2)才你一个人去,可以吗?(正:只你一个人或就你一个人)(3)我们不要做就说不干的人。

(正:只说不干)本文拟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从具体语料入手,对限定范围副词“只”、“就”、“才”进行句法、语义考察,分析它们的使用条件及规律,增强对三者的解释力,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语义特征考察1、“只”、“就”、“才”的语义特征本义是引申义产生的依据。

限定副词“只”、“就”、“才”都是由古汉语实词虚化而来的,要想区别三者的语义特征,就有必要追根溯源,找出它们的本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词义的系统性,从而更科学、全面地概括其语义特征。

综合各种工具书和语法著作的释义,我们对三者的词义解释如下:只:本义表示鸟一只,随后引申为单一,接着又进一步虚化为限定范围、确定范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具体分为:限制与动作有关的事物;限制动作本身以及动作的可能性;同时还限定数量和程度,表示数量少,程度轻。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篇》阅读论文一、比较研究《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的区别,[日]山崎直树,古汉语研究1993/1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洪波,语言研究1996/1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王海棻,中国语文1982/1释否定词“弗”“不”,丁声树,《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1935)论毋与勿,吕叔湘,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四期(1941);又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左传》否定副词“不”“弗”特点的比较,何乐士,《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世说新语》中副词“都”和“了”用法的比较,李行健,《语言学论丛》第二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左传》的副词“偕”与“俱”,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同”及其与“共”“皆”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并”及其与“皆”“兼”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古汉语连接副词“遂”和“乃”的差别,马景仑,电大语文1983/8古汉语情态副词“尚”、“犹”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1古汉语时间副词“既”“已”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3《水浒》、《金瓶梅》、《红楼梦》副词“便”、“就”的考察,李思明,语言研究1990/2《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李思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1古汉语情态副词“信、诚、实、果”的词义差别,马景仑,镇江师专学报1991/1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马景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古汉语情态副词“独、专、特、直”的词义差别,马景仑,《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周生亚,中国语文1989/2《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蒋宗许,中国语文1990/2“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蒋琪、金立鑫,中国语文1997/3“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更加”和“越发”,陆俭明,语文研究1981/1;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稍微”和“多少”,马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马真,汉语学习1991/2表示重复的副词“又”、“再”、“还”,马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马真,语言科学2003/1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蒲喜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3关于“还”和“再”的区别,杨淑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表示限定的“只”和“就”,《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白梅丽,中国语文1987/5“而且”和“再说”,白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有点”和“有些”,白兆麟,徽州师专学报1982/1限定副词“只”、“仅”的句法分布及语义制约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4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陈子骄,蒲峪学刊1995/3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冯志纯,自贡师专学报1988/2“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郭春贵,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郭春贵,世界汉语教学1997/2论副词“正”和“在”的语义特征,郭风岚,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郭志良,世界汉语教学,1991/3、1992/2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黄祥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孔令达,中国语文1986/4“不”和“没(有)”的比较,李迎,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1/4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卢英顺,中国语文1991/4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史金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3试论“只要”、“只有”和“无论”所表示的条件,史锡尧,语文研究1982/1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王爱军,阅读与写作1998/1“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排斥性——兼论转折句的语义关系,杨月蓉,世界汉语教学2000/1试说“都”和“全”的语法作用,赵宝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表限定的“光”、“仅”、“只”,周刚,汉语学习1999/1限定副词“只”和“就”,周小兵,烟台大学学报1991/3二、系统研究副词“又”及其网络系统,史锡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副词“才”的语义分析,张谊生等,《语法研究和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程美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再谈“都”,王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徐颂列,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张力军,烟台大学学报1990/3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郑贵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邵敬敏,1987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邵敬敏,《汉语论丛》一,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邵敬敏,南京师大学报1992/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左传〉单复句语法研究》:《〈左传〉的“皆”》、《〈左传〉的被动句式与虚词》、《〈左传〉的比较句式与虚词》、《〈左传〉的特殊句式与虚词》;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3/1“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4/6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87/3否定载体“不”的语法—语义考察,钱汝敏,中国语文1990/1副词“别”在祈使句里的用法,彭可君,汉语学习1990/2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杨惠芬,世界汉语教学1993/3论副词的语义制约,段业辉,南京师大学报1990/2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马真,世界汉语教学2001/3;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岳麓书社2005葛佳才,《太平经》中表顺承关系的“反”,语文研究2005(1)葛佳才,《论衡》中的恰幸副词,语文研究2006(1)葛佳才,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语文研究2008(3)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三、认知研究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张敏《汉语认知语法面面观》,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张敏《第二次认知革命与认知语法》,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袁毓林《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蒋绍愚《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史研究》,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桂诗春,认知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熊学亮,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郭承铭,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1993/1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2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外国语2002/1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1戴浩一,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4谢信一,叶蜚声译,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2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1995/5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2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2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的体现,古汉语研究1999/4沈家煊,“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1987/6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国语文2006/4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6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式语法分析——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外国语文2009/4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1996/3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中国语文2011年2期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02四、语用研究邢福义《现代汉语》“第五章现代汉语语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沈家煊《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三讲:语用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何兆熊(主编)《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文旭、陈治安《句法·语用·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蒋严《形式语用学与显义学说》,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胡壮麟,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80/3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6廖秋忠,“语用学的原则”介绍,国外语言学1986/4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戚雨村,语用学说略,外国语1988/4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1990/2沈家煊,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张绍杰、杨忠,语用学的形成、确立及其发展,外语学刊1990/4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1994/4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易仲良,语用学的方法论与解释力,现代外语1996/1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现代外语1997/3何兆熊,90年代看语用,外国语1997/4俞东明,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说略,浙江大学学报1998/2姜望琪,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福建外语2001/4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5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2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五、语法化研究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7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12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11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7-4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04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11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10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08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08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011-0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4期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4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和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2000/5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1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1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2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六、类型研究1、普及性论著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 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 (注: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
囊》)
1.语法切入法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 ①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代“妪”,可译为“她”。
为介词,译为“用”、 拿”, 何以济”即“以何济”;第二个“以” “ 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 项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 译为“竟然”。A、B、C 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正 确答案为 D。 【参考答案】D
3.(2010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 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 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
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6.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 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 常见文言虚词 ” , 以考纲列出的
考点分布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 法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 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 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

副词“只是”用法辨析

副词“只是”用法辨析

副词“只是”用法辨析本文将副词“只是”与“副词‘只’+动词‘是’”结构区别开,主要讨论了副词“只是”的用法。

作者认为范围副词“只是”至少有以下三种语法意义:①表限制,可与“只”替换;②表强调,可与“就是”替换;③表解释。

由①义到③义有由实到虚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演变的核心是①义。

本文还解释了“只是”不能替换成“仅仅是”的原因。

标签:范围副词“只+是” “仅仅是” 语义虚化“只是”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是副词,也可以是连词,本文主要调查作为副词的“只是”的用法。

在讨论副词“只是”的用法之前,有必要先把它与“副词‘只’+动词‘是’”结构区别开。

一、副词“只”+动词“是”(一)“只+是”作状中短语(1a)(他的铺子是以布匹为主,)绸缎只是搭头儿。

(老舍《四世同堂》)(2a)现在,他看见的只是《孝經》《四书》与《西厢记》等等的重印,而看不到真的新书。

(老舍《四世同堂》)(3)那些血道子,有的是定好了黑的或黄的细长疤痕;有的还鲜红的张着,流着一股黄水;有的并没有破裂,而只是蓝青的肿浮的条子;有的是在黑疤下面扯着一条白的脓。

(老舍《四世同堂》)(4)人们的眼都在相互的问:“怎么办呢?”而得到的回答只是摇头与羞愧!(老舍《四世同堂》)(5a)他的好转眼珠只是一种习惯,他的好说话是为特意讨别人的好。

(老舍《四世同堂》)(6)他的心和手都很笨,并不会暗中闹鬼儿耍手彩。

他的不守牌规只是一种变相的敲钱。

(老舍《四世同堂》)(7)他看清:对方的本事只是打人,而自己自幼儿便以打人为不合理的事,那么,他除了准备挨打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老舍《四世同堂》)(8)这次的对桐芳攻击,与从前的那些次大不相同。

从前,她的武器只是叫骂吵闹。

(老舍《四世同堂》)(9)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做戏而已。

(冰心《大学往事》)(10a)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

(朱自清《儿女》)(11)她反对的,只是她丈夫总是在最后关头才决定离开,总是叫她没法把想要带上的东西都打好包带走。

“只有”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只有”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只有”的词汇化及语法化王婵婵【摘要】在唐代“只有”已完全词汇化为一个限定副词。

在功能扩展、语义弱化、韵律规则和高频使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只有”所在的构式“只+有+NP+VP”发生重新分析,跨层结构“只有”词汇化为一个限定副词。

限定副词“只有”在宋代基本上语法化为条件连词了。

“只有”语法化的动因是句法、语义的变化。

在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复句中,“只有”吸收了条件义,具有关联功能,被重新分析为连词。

%In the Tang dynasty,a reanalysis took place in the originalZhǐYǒu+VP+NP structure and ZhǐYǒu was completely lexicalized into a finite adverb from a cross-layer structure,with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unctional extension,rule of rhyme and high frequency of use; by and large,the structure Zhǐ Yǒu was grammat icalized into a conditional conjunction from a finite adverb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motivation behi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 wa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nge ofthe structure. In a complex sentence involving condition and consequence,the structure assimilated the conditional sense and began to possess the connective function,and was reanalyzed to be a conjunction.【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只有”;词汇化;语法化;功能扩展;重新分析【作者】王婵婵【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般被看作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或“方”等与之呼应。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

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

“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

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关键词:副词“才”“就”表义类型主观性结合功汉语是一种词根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虚词在汉语中承担着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职责。

据统计,汉语中所使用的虚词总数约700多个,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很高,而且个性强,运用复杂。

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和运用复杂,构成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的重要性。

因此,虚词历来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虚词词类所揭示的特点对于了解该类各虚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

同一类,甚至是同一小类里的虚词在用法上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例如副词“才”与“就”都可以表示时间、表示、数量、关联等等,但他们在具体的用法及所表达的意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副词“才”与“就”的语法意义,在副词研究领域中,各家说法是不一样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1980)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七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编 1982)列举了“才”的四个语义项,“就”的六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 1998)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四个语义项;《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辞系(陶然、萧良、岳中、张志东)1995)列举了“才”的五个语义项,“就”的四个语义项。

我们通过对以上四家的说法的分析、比较,最终发现关于“才”和“就”的各自用法,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彼此之间大同小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