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合集下载

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种不 同的定 义 ,实在 是令人望而 生畏
“ 从知识 论角度看 ,科学 是一种 系统化 的实践 知识。这 是: 的知识论 。 “ 科学 ” 从认 识论 的角 度看 ,科 学是 一种探 索 性 的认识活动 。这是 科学的活 动论 。 ‘ … 从工具 论的角度 看 , 科学是一种人类 探索 自然 奥秘 的 有力 工具 。这是科 学 的工
辨出非科学是什 么 ,凡 是不 具备 可 检验 性 的就 不 能说 是科 学 ,即非科学 。非 科学 与科 学 有非 常 复杂 的关 系 ,它 的 涵
义 非常广泛 ,并没 有 所谓 好 与坏 的评 价 ,
要 。 本 文 通 过 对 三 者 的 简单 梳 理 ,揭 示 它们 的 内涵 和 区别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科 学 、反科学 、伪科 学 这三个 词 应用 的范 围很广 ,但
是它们的确 切涵义如何 ,现代人 对此 可 以说是 非常含混 的 。
若要 辨别三 者 ,将 它们 区别 开来 ,首先 就涉 及到科 学 的划
方面的特 征来 明确 科学 的 内涵 。第一 ,科学 有 具 体性 ,即 将世界分 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对象 是特 殊 的具体 物质运 动 ,

般只提出 和设法 解决 现实 对象 的 有 限问 题 。第 二 ,经验
性 。以经验 为 出发 点 和 归 缩 点 ,力求 不 背 离 经 验 。第 三 , 精 确性 。要求得 到 的结论 是 系统 而 明晰 的 ,彼此 联 系 、不
广义的科学是 反映 自然 、社会 、思 维 等 客观 规 律性 的 系统
化了的知识体 系 。是对 自然 、社 会 、思 维 等 现象 趋 于 正确 的理解 ,但并不 等 于真理 ,它是 一 个认 识 范 畴 ,是 实 现真 理 的主要认识形式 ,离真理 最近 ,但 并不等 同于真理 。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科学

科学

1.科学、技术与社会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或者是普遍的规律。

技术是手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与技术共同存在于一个范围,两者之间互相依存、渗透、转化。

科学是技术的发展理论,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的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又为破坏人类的生存基础,造成自我毁灭提供条件,给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

(举例:除草剂)2.伪科学与反科学有什么不同?科学有哪些不同维度的内容?伪科学是指借用科学的名义有意识地把违反科学的内容说成是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的言论。

反科学是按照字面解释是反对、反思科学。

与伪科学不同的是,反科学思潮是从反思科学技术产生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出发而否定科学价值和地位,批判科学的局限性。

它们的影响目的都不同,伪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认识、心里和政治三个层面。

反科学的目的在于否定科学的价值,是有理论依据的。

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作为探究活动的科学、作为思维方法的科学。

3.西方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转变?19世纪的英国以斯兵塞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科学教育满足个人生活的实用需要。

20世纪初的美国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重视科学教育在改造和完善人性方面的作用。

20世纪末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在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科学教育价值的演变在中西方有何差异?西方:19世纪英国斯兵塞,满足个人生活的实用需要20世纪初美国杜威,改造和完善人性方面的作用20世纪末美国,科学教育改革多元化,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我国:1在建国初期经历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全盘否定科学的价值第二阶段维新运动时期,意识到科学具有转换思想观念的精神价值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的特点2建国后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建国初期科学教育价值取向随政治与经济的变化而改变。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概念辨析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概念辨析

科学⾮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概念辨析科學⾮科學偽科學反科學概念辨析科學,有如氧氣⼀般滲透著我們的⽣活,在⽇新⽉異的今天,科技為⼈類的⽣存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是要給科技下⼀個定義,就如同要描述呀氧氣的具體形態⼀般,像是以管窺豹。

就如同在⼤氣成份中除了氧氣,還有⼆氧化碳,⽔分,和諸多其他氣體,⽤⾁眼可能無法分辨他們的區別,但是能夠明確的是只有氧氣才能夠提供給⼈類所需的補給。

科學的存在,同樣也不會是永遠獨⽴⽽明確的,科學的周圍也存在著諸多不穩定以及混淆視聽的存在,有如,⾮科學,偽科學,反科學之類。

它們可能都披著科學的外⾐讓能⼈難以⼀時分辨清楚,但是它們與科學之間的性質上區別,也在於其無法禁得住時間⾧期的考驗,無法給⼈類帶來徹底的進步。

⾸先,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

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說明了科學的理論性,⽽其所反映有體現了科學的實踐性。

所以⼜有⼀種說法,科學是在實踐(試驗)基礎上的以探索客觀規律為⽬的理性活動,是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理論體系。

⼤家都知道世界上存在還存在著許多我們尚未解開的謎團,但是這些疑問卻並⾮無⼈解答,⼈們對很多懸⽽未決的問題都有⼀定的猜測,但⼤多隻⼀種對表達⾃我願望的實現和停留在無實據的聯想表⾯。

例如,古時⼈們就對龐⼤的天體⽉亮產⽣了興趣,編造出了嫦娥奔⽉,廣寒宮,桂花樹,⽉兔,吳剛,等諸多的意象來描繪⼼⽬中的⽉球。

然⽽直到1957年1 0⽉4⽇前蘇聯发射第⼀颗⼈造地球卫星,⼈類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球探索之旅,之後1961年4⽉12⽇第⼀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太空,⽽真實的⽉球上是不存在任何⽣物的。

所以中國⼈的嫦娥夢確實只是⼀個美好的童話故事。

如果說,實踐是是檢驗真理的唯⼀標準,那麼科學就是指導實踐的良師。

⽤科學的⽅法進⾏實踐才能少⾛岔路。

天⽂學家哥⽩尼以⽣命為代價,堅持⾃⼰的學說;伽利略不為教會的權威,證實⽐薩斜塔的傾斜;12歲的⼩學⽣聶利推翻教科書的“常識”,⼤膽提出”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

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系,山西太原030001) 近年来在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讨论中,科学指的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且常常将非科学与伪科学混同。

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四:1.实证知识论从认识的结果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美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对科学的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看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

德国百科全书的解释为“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的总和,……或是在总体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辞海》和《自然辩证法词典》中解释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系统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2.知识进化论从认识的过程看,科学是一种人类知识不断积累与深化而获得规律的过程。

日本世界大百科词典称“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现在还在继续积累的认识成果,即知识总体的总和和连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

原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为“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3.反映论从认识过程和结果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反映。

英国新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按在自然界的秩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意义的认识。

”法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科学是通过揭示现象之中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之基础的认识论。

”4.文化现象论从文化大背景去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仅是对科学这一整体现象(或活动)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

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

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

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的定义与关系科学: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伪科学: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假科学:假科学(理论)是不用或错用逻辑、归纳推演等实证方法来研究和发现自然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

但这种结论并不因此就可以肯定是不符合真理的,所有其他方法也不因此而被肯定为无法认识真理的。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进而对其剖析,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它的内在的本质.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些问题,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就产生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它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专题]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专题]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伪科学是非科学的子集,科学和伪科学则是根本对立的,真正的科学家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必然要和它们划清界限;然而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又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要求科学在揭露、批评迷信、伪科学、反科学中不断发展自己。

古代的科学正是从巫术中发展起来的,天文学的起源是占星术,近代的化学得益于炼丹术和炼金术。

现在对非科学、与伪科学的研究必然会推动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要弄清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1、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界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某些事物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很难把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准确的界定。

而要想对这些繁杂的事物进行划分,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定义。

1.1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外来词汇,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说明的,首先是科学的目的,科学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或者是某一个集体的利益,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能够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基于这些简单的描述,人们能够推理出一些未知的东西。

而科学这个词汇带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可以借用“科学”一词来表述,而错误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也可以借“科学”一词来表述。

科学一般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最中得到具有逻辑性的真理,从而人类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在的很多化学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来自于古老的炼金术,而一个苹果落地的简单现象开启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的研究。

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语言而与,现代的气象学正是在无数的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气观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研究手段而建立的一门学科。

而这些学科,这些相关的理论,都是在对自然想象逻辑上的描述。

因此科学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学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与伪科学
一、什么是科学?
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以实验为手段对自然的探索。”或“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的知识体系”。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可是人们又发现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完全令人满意,后来渐渐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一个定义来完全把握的。因此,按照贝尔纳的观点:科学不能用一个定义来诠释,它可以取做若干主要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例如:“科学是一种体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主要的观念来源。”等等。科学本质形象的无限变化,正好说明了科学的博大精深与生机无限。
特征三: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探索与认识。它既表现为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真理)的过程,又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实证性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的知识体系。
特征四:从静态的角度看,科学就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动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新的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新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
伪科学也有别于那些声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获得对物质世界的洞察的预言、神学和玄学。得自神或顿悟的思想系统,只要不宣称自己是科学,没有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被视作伪科学。
大众科学里的一些常见信念或论断可能达不到科学的标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学幻想,因此大众科学很可能在民众中起到模糊科学与伪科学间的界线的效果。实际上大众科学很可能源自未经科学方法论训练、不知何为同行评审的人,或经其散播。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认识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对于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反科学的讨论一直未停歇,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了一时间内反科学与伪科学等现象也不绝于耳。

对我们来说,弄清它们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对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及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积极意义。

1、科学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的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科学有客观具体性,即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物质运动,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

2、科学具有社会性,即所有的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在人类社会中接受检验,并为整个社会服务。

3、科学具有严谨性,要求得到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认识的过程是系统而明晰的,逻辑结构严密。

4、科学具有范围局限性,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5、科学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于
科学发展本身的条件限制,一些科学理论在当时是无法检验的,但是原则上应该具有可观测性,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实践的验证。

2、非科学
非科学不是科学,但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与科学基本特征相比,非科学的特征与其相反,或者只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般而言,凡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条件的,统称为非科学。

非科学中的许多理论体系往往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占星术、炼金术、巫术、中医等就曾积极地推动过近代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伦理学、宗教则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基石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它们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科学的理论来自于非科学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只要通过科学的理论得以证明和研究,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

非科学的理论存在更有利于促进科学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科学发展起源,是通过以前那些被我们现在认为是非科学的理论,经过无数的学者研究最中得到的科学理论。

3、反科学
反科学,即反对科学,也就是站在科学的反面。

反科学认为科学有邪恶的一面,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态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
精神。

主张丢弃科学,抓住科学产生的某些负面结果或者无能为力,否定和批判科学。

反科学的主要特征有:
1、反科学含义的模糊性。

反科学的反对目标或对象难以准确定位。

这种模糊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科学术语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反科学含义的模糊性;二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反对靶子有别,或者攻击的要害有异。

2、反科学成员的庞杂性。

其中既有普通大众,也有学界精英,而且他们意趣多端,政治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也会心照不宣,在反科学的旗帜下有意或无意地结为“神圣同盟”。

与科学自身的复杂性相对应,科学的反对者们也是来自不同的立场和方面,具有几乎同样复杂的构成;来自不同立场、不同方面的反对者往往通过反对科学
的某一方面进而反对科学自身。

3、反科学本质上的反文化性。

这里的反文化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即使它的萌芽状态)作为一种异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在某些方面往往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从而受到固守旧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排斥和反对;二是一些人群或出于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或在现实文化出现危机之时,把科学当作替罪羊或“从犯”加以反对。

前者在近代似乎表现得比较明显,后者在现代和后现代也许更为突出。

现代社会依赖科学,人们信仰科学,反科学批判和质疑科学的方
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们思考科学一定会是人类进步吗?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科技的进步人类丧失了很多能力等等,这都应该是人们重新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

4、伪科学
伪科学不是科学,但却伪装成科学。

伪科学就是把非科学一定
要说成科学。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
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伪科学的东西属于非科学, 但非科学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伪科学, 伪科学只是非
科学的一个子集。

科学与伪科学是坚决对立的,非科学与伪科学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应该说伪科学是非科学的一个子集。

从逻辑上讲,科学之外的其他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非科学,例如文学、艺术、宗教、迷信……它们是非科学,但是并不等于就是伪科学。

只有在有人拿非科学的东西来冒充科学时,它才变成了伪科学。

像风水、星相、阴阳等这些是非科学,但是如果拿着这些东西作为科学去给人算命,或者说气功、“练功”包治百病,那么这只能被认为是伪科学了,科学就一定要揭露伪科学,但是科学理论有限,一些伪科学还尚不能能彻底揭穿那些为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

以科学的态度辨析“科学”、“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 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以来, 科学的应用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学的社会作用也得到普遍的尊崇, 但这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生活的
全部都是科学的势力范围。

科学仍然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 它无法解释和指导一切,科学之外的非科学要素依然存在。

至于“伪科学”的东西, 是一些打着科学的旗号,貌似科学、模拟科学或伪装成科学而建造的“理论”体系,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比如“水变油”之类的把戏、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广告、篡改实验数据冒充科学发现的行为, 都属于伪科学。

鉴别科学成果的真伪要靠严格的科学检验和学术共同体的监督评议。

有些不成熟的科学假说、设想, 可能包含某些不科学的成分, 只要不是自称为严格的科学成果, 就不宜简单称之为“伪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精神看待问题,看待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全社会营造起崇尚科学之风,使我国各项事业能够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