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相关的应用(教师版)

合集下载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赤道地区在任何时刻都受到阳 光直射,因此昼夜交替非常规律

赤道地区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因为太阳总是在正东升起,正西
落下。
南北半球昼夜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白天长于夜晚,冬季夜晚长于白天。
在南半球,夏季白天短于夜晚,冬季夜晚短于白天。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
旅游业经营者需要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合理安排旅 游线路和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
06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 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 化。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北移至 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相反。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至 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变化的应用
指导农业生产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合 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 收割时间。
旅游规划
利用昼长夜短的特点, 规划户外活动和旅游路 线。
交通出行
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 免夜间行车。
健康管理
利用日间阳光充足的特 点,加强户外锻炼和晒 太阳,促进钙吸收。
昼夜等长与春秋季节的关系
总结词
春秋季节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各 地白天和夜晚时间大致相等。
详细描述
春秋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 此时全球各地白天和夜晚时间大致相 等。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各地 白天和夜晚时间完全相等。
昼夜长短对生物的影响
04
对动物的影响
01
繁殖活动
许多动物在特定的季节繁殖后代,昼长夜短有利于一些 动物的繁殖活动,如蜜蜂采蜜和筑巢。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6: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简述为:点哪哪昼长,越高越长向哪哪增长,二至最长。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PPT下载 人教版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PPT下载 人教版


3.在施工全过程中,严格按照经招标 人及监 理工程 师批准 的“施 工组织 设计” 进行工 程的质 量管理 。在分 包单位 “自检 ”和总 承包专 检的基 础上, 接受监 理工程 师的验 收和检 查,并 按照监 理工程 师的要 求,予 以整改 。

、4.贯彻总包单位已建立的质量控制 、检查 、管理 制度, 并据此 对各分 包施工 单位予 以检控 ,确保 产品达 到优良 。总承 包对整 个工程 产品质 量负有 最终责 任,任 何分包 单位工 作的失 职、失 误造成 的严重 后果, 招标人 只认总 承包方 ,因而 总承包 方必须 杜绝现 场施工 分包单 位不服 从总承 包方和 监理工 程师监 理的不 正常现 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看图观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北半球昼长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
2、昼长是大于 夜长还是小于 夜长?
3、纬度越高, 昼长是越长还 是越短?
4、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是出 现极昼还时极 夜现象,是怎 么变化?
总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 关系: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分
2、从冬至—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哪一 半球移,北半球的昼长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 从夏至—秋分—冬至呢?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点在哪一个半球,哪一 个半球的 昼长就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长就越长。 ⑵太阳直射点向哪一个半球移,哪一 个半球 的昼长就逐渐的增长 ⑶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课堂小结

5.所有进入现场使用的成品、半成品 、设备 、材料 、器具 ,均主 动向监 理工程 师提交 产品合 格证或 质保书 ,应按 规定使 用前需 进行物 理化学 试验检 测的材 料,主 动递交 检测结 果报告 ,使所 使用的 材料、 设备不 给工程 造成浪 费。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2.不同纬线上的比较则引导学生,昼弧夜弧的长短比较,本质上是经度跨度的比较。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xx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xx各地反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教师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教师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概念(注意与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的差异)形成原因:黄赤交角晨昏线移动规律: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2.总结:技巧总结:(06广东地理卷)1.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 日出时刻=夜长 / 2A .21 时 30 分B .2 时 30 分C .8 时 00 分D .3 时 30 分2.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 )A .大庆B .海口C .岳阳D .长春3.若AB 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

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C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C .3 月 2 日 14 日 00 分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总结:1.同一纬度上各点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 )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 )资料。

据此回答4~6题。

4、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 )A 、②④①③B 、③②①④C 、④③①②D 、①③④②5、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B ) 最短昼长*2+昼长最大差值=24A 、8小时21分B 、9小时9分C 、10小时42分D 、11小时22分6、当国际标准时为10时24分时,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可能为( C ) 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规律判断A 、42°26′N, 156°EB 、23°26′N,24°EC 、20°S ,24°ED 、46°34′S,156°E总结:2.同一地点最长的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昼长差关于12小时对称3.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应用概念(注意与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的差异) 形成原因:黄赤交角晨昏线移动规律:1. 2.总结:技巧总结:(06地理卷)1.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D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 日出时刻=夜长 / 2A .21 时 30 分B .2 时 30 分C .8 时 00 分D .3 时 30 分2.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 )A .B .C .D .3.若AB 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围,其余为另一日期。

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C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C .3 月 2 日 14 日 00 分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总结:1.同一纬度上各点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 )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 )资料。

据此回答4~6题。

4、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 )A 、②④①③B 、③②①④C 、④③①②D 、①③④② 5、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B ) 最短昼长*2+昼长最大差值=24A 、8小时21分B 、9小时9分C 、10小时42分D 、11小时22分6、当国际标准时为10时24分时,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经纬度可能为( C ) 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规律判断A 、42°26′N, 156°EB 、23°26′N,24°EC 、20°S ,24°ED 、46°34′S,156°E总结:2.同一地点最长的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为24小时,昼长差关于12小时对称3.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刻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其余类推(03全国卷一) 读图1,一艘由大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时间)。

据此判断7~10题。

P7.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A.22时B.14时C.20时D.16时8.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9.该船即将进入( B )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10.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总结:4.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如对趾点),同一时刻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06全国卷二)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6月30日的日出时间。

读图1,回答11~13题。

11.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12.④地位于( D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13.8月23日,②地的昼长约为( C )A.24小时 B.22小时C.20小时 D.18小时对称到4月23日(08卷)14.下列日期中,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B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的那天(7月24日)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天(8月24日)15.下表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的时间(时间),分析回答:节气夏至日两分日冬至日日出时间5︰10 6︰40 X日落时间20︰10 18︰40 Y表中X、YA. 8︰00 、17︰00B. 8︰10 、17︰10C. 8︰20 、17︰00D. 7︰50 、17︰10总结:5.对称性: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不同日期,昼夜长短相同同一地点两至日日出日落时间关于两分日对称(计时地一样)纬度北半球南半球极昼期极夜期极夜期极昼期75°108天93天X天98天16.表中X的天数是( A )A.103 B.111 C.113 D.117总结:6.南北两极对应纬度地区极昼极夜总天数相同(为一年)。

应用:1.昼夜长、日出、日落时间计算例1.例2:(113°E)的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156°W)休假,飞机在时间5︰30从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降落到夏威夷时正值日落。

据此回答1-2题。

1.先生乘坐的飞机大约飞行了( A )A.8小时 B.9小时 C.10小时 D.11小时2.先生习惯在每天同时与分别在伦敦和悉尼(15l°E,32°S)留学的两个女儿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知其在伦敦的女儿当地时间6-9时空闲,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

则其到达夏威夷后与女儿们联系的时间是 ( A )A.当地时间22-23时 B.时间19-20时C.当地时间21-22时 D.时间20-21时2.白夜持续时间的计算例3: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夏季,把黑夜短到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

“白夜”的最低纬度约为49度。

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速度是均匀的,那么我国“北极村”漠河镇一年中出现“白夜”现象的时间大约为( A )A.一个月左右 B.二个月左右 C.三个月左右 D.六个月左右其实就考了太阳直射点的平均移动速度:每四天1度;每月8度3.行程中昼长的计算例4:某一海轮在太平洋上每日向西跨越12个经度,该船上的人们经历一个昼夜的时间大约为( D )A.13.3小时 B.23.3小时 C.23.8小时 D.24.8小时变式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上的自然法则,但在某些特条件下,在较高纬度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飞行员却能够看见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

这需要具备的特定条件是( C )A、清晨,飞机向西飞,飞行速度越快B、清晨,飞机向东飞,飞行速度较快C、傍晚,飞机向西飞,飞行速度越快D、傍晚,飞机向东飞,飞行速度越快变式2:假设某飞行员位于120°E,66゜34’N,他驾驶飞机沿北极圈向东飞行,12小时后返回原地,则他能观测到的日出和日落次数分别是( B )A、一次一次B、一次两次C、两次一次D、零次一次变式3:一架飞机在北半球120°E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5Km/h速度在低空匀速飞行,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天空,保持静止不动。

据此回答:1.以此速度匀速飞行10小时后,飞机位于( B )A.太平洋上空 B.大西洋上空 C.亚洲上空 D.北美洲上空2.假如飞机以1670Km/h的速度在60°N纬线上自东向西飞行,则对飞行员而言,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C )A.0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总结1>:T=360°/15°±θ;θ单位为度/小时,东加西减(要综合分析)。

例5:一架飞机某日11时(时间)从(40ºN,116ºE)起飞,飞行3时30分到乌鲁木齐(44ºN,88ºE),该日的昼长为14时19分,乌鲁木齐的昼长为14时43分,据此回答1-3题。

有具体解题方法,再新发的帖中★★1.该日与乌鲁木齐日出日落早晚的比较,正确的是( C )A.日出比乌鲁木齐早,日落比乌鲁木齐晚B.日出比乌鲁木齐晚,日落比乌鲁木齐早C.日出、日落均比乌鲁木齐早D.日出、日落均比乌鲁木齐晚2.家住的小强搭乘该机去乌鲁木齐探亲,这一天他经历的昼长为( D )A.14时43分 B.14时31分 C.15时33分 D.16时23分3.小强从乌鲁木齐乘该机返回时,飞行时间只花了3小时,其原因为( B )A.时差的影响 B.高空西风的影响 C.西北季风的影响 D.天气的原因变式1:总结2>:4.利用昼长或夜长、日出日落判断季节5.利用昼长或昼长差判断半球位置或纬度高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两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为12小时。

夏至日20°N地区昼长为13小时13分,40°N地区昼长为14小时51分,60°N地区昼长为18小时30分,66°34′N为24小时。

越到高纬度昼长差越大)例6:下图中横轴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和春分日的昼长差(单位:小时),纵轴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和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单位:度),读图完成1—2题。

1.各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D )|T-12|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B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变式1: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围l所示为24小时的全日时钟,指针为时针。

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各纬度昼长:20°N昼长为13小时13分;40°N昼长为14小时51分;60°N昼长为18小时29分.1.如果此钟在我国得到推广,图中夏至日某地恰好日出(不考虑房屋阻挡、地形等因素),那么该地可能为( B )A. B. C. D.2.如果此时为7日13点,那么关于全球围日期的说确是( D )A.6日的围大于7日 B.7日的围大于8日C.8日的围大于7日 D.7日的围大于6日3.夏至日这一天40°S昼长为( B )A.9小时51分 B.9小时09分C.8小时51分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变式2: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B )|T-12|A 甲乙丙丁B 甲乙丁丙C 丙丁乙甲D 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D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变式3:读某地的昼夜长短随月份变化示意图,回答1—4题。

1.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C )A .66.5°NB .70°NC .80°ND .85°S2.某游客在该地拍摄了一幅落日余辉的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D )A .6月7日B .11月7日C .2月7日D .8月31日 3.下列有关7月31日观测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 .24∶00时,该地仍普照B .12∶00时,南极点仍夜色朦胧C .昼长夜短D .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适宜在该地生长的植物是( B ) A .雪松 B .苔藓 C .梧桐 D .亚麻变式4:(08文综卷)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4,回答 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