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导学案
《保护土壤》 导学案

《保护土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威胁。
2、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3、培养保护土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土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重要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土壤保护方法。
2、难点(1)分析造成土壤问题的原因。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土壤保护行动。
三、知识讲解(一)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提供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场所,以及必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
没有健康的土壤,就无法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人类的温饱将无法得到保障。
2、维持生态平衡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微生物、昆虫、蚯蚓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水资源涵养良好的土壤能够储存水分,减少洪水的发生,并在干旱时期为植物提供水分。
(二)土壤面临的威胁1、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以及雨水和风的侵蚀,导致大量土壤流失。
这不仅减少了可耕种土地的面积,还会造成河道淤积、水库库容减少等问题。
2、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都可能导致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3、土壤退化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过度耕作、单一作物种植等,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破坏,出现土壤退化的现象。
(三)保护土壤的方法1、合理利用土地(1)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
(2)实行轮作和休耕制度,让土地有时间恢复肥力。
2、植树造林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有利于土壤的保持。
3、减少污染(1)工业企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2)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了解土壤导学案》

《了解土壤》导学案一、导入问题:1. 什么是土壤?2. 土壤的作用是什么?3. 土壤的种类有哪些?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成分;2. 掌握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3. 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及其特点。
三、进修过程: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薄层。
-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质则是土壤中的养分来源。
- 土壤中的水和空气也是植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微生物则有助于土壤的肥力和健康。
2. 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土壤是植物发展的基础,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土壤还是水源的过滤层,能够净化水质;- 土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珍爱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不同种类的土壤及其特点:- 砂土: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黏土: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 壤土:砂土和黏土的混合物,适合大部分植物发展。
四、小结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定义、组成成分、作用和重要性,以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及其特点。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土壤资源,珍爱环境,增进植物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作业安置:1. 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一篇100字以上的进修笔记;2. 请同砚们到周边的田野或花园中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并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壤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他们对土壤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设计,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修,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导学案】5.2《土壤》导学案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
土壤为植物提供必须的营养和水分,植被对土壤的发育也有重要的作用。
思考:1.观察土壤从哪几个角度展开?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4课 土壤[课程标准]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任务路径] 认识土壤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的形成受到成土母质、生物、水分与空气、地形等的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性质及强度,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认识家乡的土壤整理形成成果探究土壤植被差异认识土壤植被 图4.12 土壤的作用思考:观察上述两幅土壤剖面图,分别分析其由上到下的土壤结构,并阐述其各土层特点。
一、观察土壤组成土壤的物质:水分、空气、______、______ 观察土壤的内容:1.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_______特征之一,可分为______、______2. 土壤质地: 类型 形成或组成特征 砂土 壤土 黏土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的形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研读课本)除自然原因以外,___________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观察土壤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观察土壤》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组成、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土壤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导学内容
1. 土壤的重要性
2. 土壤的组成
3. 土壤的特点
4. 土壤的观察方法
三、导学过程
1. 土壤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讨论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提供植物发展所需的养分、水分和支持力。
- 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土壤,植物会怎样发展,生态系统会受到什么影响。
2. 土壤的组成
- 讲解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3. 土壤的特点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点,让他们感受土壤的多样性。
- 让学生分析土壤的特点与植物发展的干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土壤的观察方法
- 指点学生如何进行土壤的观察,包括用手感受土壤的湿润水平、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形状等。
- 给学生提供观察土壤的实践机缘,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组成和特点,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并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希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多关注土壤,珍爱环境,增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保护土壤》 导学案

《保护土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
2、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3、培养保护土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1、土壤的功能和价值。
2、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成因。
3、有效的土壤保护策略。
三、学习难点1、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践行土壤保护。
四、知识讲解(一)土壤是什么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二)土壤的重要性1、提供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没有健康的土壤,就无法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
2、维持生态平衡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微生物、昆虫、蚯蚓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3、水资源的涵养与净化土壤能够储存水分,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在干旱时为植物提供水分,在多雨时吸收多余的水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土壤还能过滤和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4、文化与历史的载体土壤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是在肥沃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
(三)土壤面临的威胁1、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等,都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会使土壤的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安全。
2、土壤侵蚀过度开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容易导致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会使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甚至造成土地荒漠化。
3、土壤酸化和盐碱化工业排放的酸性气体、不合理的施肥等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而在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这些都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
4、土壤板结长期使用化肥、不进行土壤深耕等,容易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四)保护土壤的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科学的施肥和用药原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推广使用绿色、环保的肥料和农药。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土壤 导学案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土壤导学案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活动内容1.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中的各种粒子、水分和空气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举个例子,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排泄物,并与其他土壤进行比较,了解蚯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2.土壤的分层和保存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土壤会因为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因素而分成不同的层次。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保存土壤样本,以供后续的实验和研究使用。
3.观察微生物的作用在课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可以设立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了解它们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不同的实验,探究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作用。
4.参观农场或实验室除了在课堂上探究土壤问题外,学生还可以安排参观当地的农场或实验室,观察和了解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实践过程。
在实地参观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土壤检测和分析的过程,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知识。
三、活动评价与总结1.学生评价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帮助老师更好地改进课程。
2.总结与回顾在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同时,老师还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出安排和规划,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效果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对土壤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导学案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2)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具体影响。
2、难点(1)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区土壤形成的复杂过程。
三、知识链接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行走在土地上,植物在土地里生长,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氧气。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平常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土壤形成的原因。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气温气温影响着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和有机物的分解速度。
在高温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土壤中的矿物质分解迅速,养分释放较多;而在低温地区,风化作用较弱,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较慢。
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常年高温,岩石风化速度快,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但由于雨水冲刷严重,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流失。
2、降水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降水多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充足,有利于矿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生物的活动。
例如,在湿润地区,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壤较为肥沃;而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缺乏,矿物质风化缓慢,土壤肥力较低。
(三)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植物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其残体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深根植物可以将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带到表层,改善土壤的肥力;而浅根植物则主要影响表层土壤。
2、动物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一些昆虫和小型动物的粪便也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保护土壤导学案》

《保护土壤》导学案
《珍爱土壤》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珍爱土壤的必要性;
2. 掌握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3. 提高学生的环保认识,培养珍爱环境的责任感。
二、导学内容:
1. 土壤的重要性;
2. 土壤的污染与风险;
3. 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珍爱土壤的关注和重视。
2. 进修: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介绍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风险,引导学生认识到珍爱土壤的紧迫性。
3. 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具体的珍爱计划。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珍爱土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共同尽力珍爱环境。
四、课后作业:
1. 撰写一篇关于珍爱土壤的文章,表达对环境珍爱的看法和态度;
2. 收集有关土壤珍爱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土壤的知识。
五、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实践珍爱土壤的理念;
2.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勤俭资源,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六、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土壤的重要性和珍爱土壤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土壤
1.考纲要求:
①土壤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中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土壤
1、概念: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土壤的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等营养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从相态组成来看,土壤肥力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
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
气体是土壤空气。
土壤三相物质的体积比因环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
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施用的有机肥。
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
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50%~65%)。
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够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
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3、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矿物养分)(死亡,有机质积累)(形成肥力)(淋滤、淋失)
4、一般土壤剖面分层
①有机层,枯枝落叶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②腐殖质层,呈灰黑色或者黑色,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③淋溶层,色泽较淡,由于淋溶作用而致使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④淀积层,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淀积在这里,通常比较紧实、粘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⑤母质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多疏松的风华碎屑物质,为粗糙砂粒或粘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⑥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是坚硬的岩石。
5、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成
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与土壤
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例、粒径、有机质含量。
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
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3)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A、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B、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C、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土层厚,土质粘重,含水量大,北方肥沃,南方贫瘠。
D、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生长期短,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E、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沉积物不规则,水气组合较好。
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类真菌以及蚯蚓、土鳖等以土壤为家
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动是土壤变得松软.
植物:低等植物:苔藓、地衣等;高等植物:草类、灌木、乔木(枯枝落叶)
动物:腐尸、排泄物(钙质、肥料)
微生物: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5)其他要素
比如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②人类遣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土壤从性质上说,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会退化,失去肥力。
土壤保护是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
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
土壤保护的措施主要有: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二、土壤分布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从世界土壤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在不同气候、地形和植被的条件下,土壤的类型是不同的。
它们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冰沼土主要分布在苔原带;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
棕壤和褐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黄壤和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
荒漠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