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整理版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步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场所清洁、安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注意消毒操作区域和操作工具。

2.材料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所需药材、器具等。

3.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

2.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清洁患者皮肤:根据需要,使用温水和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患者的皮肤。

2.操作准备: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器具等准备好,确保其干净、整齐。

3.操作步骤:根据具体操作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如按摩、刮痧、拔罐等。

4.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不适或出现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器具,做好消毒工作。

5.操作结束:操作完成后,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2.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病历和健康信息,供操作者参考。

3.对于具有特殊病情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应谨慎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操作。

4.操作者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合法、道德。

4.本文档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遵循本规程能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的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者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者俯卧位。

(3) 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者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浮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 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合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

角刺入,称横刺合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普通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者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者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 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针法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3、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3)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4)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4、物品准备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5、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6、护理及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

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

7、电针法操作流程图电针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电针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电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局部皮肤消毒电针仪、治疗盘、针盒、镊子、皮肤消毒液、皮肤消毒液、棉签、干棉球弯盘、浴巾、屏风等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遵医嘱选择穴位选择小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留针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得气”调输出电电位至“0”,接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身)上患者耐受程度,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弯、折针等情况评估 行针 物品准备选穴 消毒皮肤 患者准备选针进针 通电 观察 接电源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整理记录电位仪拨回至“0”位,关闭电源,拆除导线,将毫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电针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针毕起针 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清理物品二、水针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

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4、告知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

5、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

(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药。

(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

注射药量遵医嘱而定。

(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

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

8、水针法操作流程图水针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水针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水针注射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消毒局部皮肤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等置于治疗盘内注射器排尽空气后,一手拇指及中指绷紧局部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遵照医嘱,选取穴位 患者有触电感,应立即退针,改换角度再进针。

有否晕、弯、折针及不良反应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核对床号及患者姓名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实施水针法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评估观察 物品准备 定穴 消毒皮肤 患者准备 进针注射 记录 起针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腧穴合理体位,暴露水针注射部位,保暖三、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8、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耳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消毒局部皮肤治疗盘、针盒或菜籽、皮肤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探棒、弯盘等选针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软骨而又不穿透为度。

留针,或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遵医嘱核对穴位。

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安排舒适体位,告知患者留针后应注意的事项。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患者有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耳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评估 观察 物品准备定穴 消毒皮肤 患者准备进针行针整理 记录 起针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四、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证(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

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实施艾条灸法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评估 观察 物品准备定穴施灸 患者准备整理 记录 灸毕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五、艾炷灸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