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_邱国盛

合集下载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华界人力车行业, 南市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1927 年已 达4500 辆。1934 年增至6000 辆。1935 年, 国民政府制定了 废除人力车计划。次年 1 月命令全国禁止使用, 限期3 年禁 绝。遭到反对, 但终究因为单人后座三轮车的出现, 人力车 的数量才急剧减少。1949 年 12 月登记剩3659 辆。 建国后 还一度少量存在, 直到1956 年3 月1 号, 最后2 辆送进上海 历史博物馆, 人力车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正式退出了上
关。1856 年法租界外滩筑成了第一条马路。19 世纪 60 年 代租界的筑路速度越来越快, 道路面积越来越大。" 1852 年
经营1辆至100 辆人力车;每辆每月捐银2 钱; 车辆可在两 个租界内营运。光绪八年工部局取消捐照限额, ” 此后30 多 年, 公共租界内 人力车行业自由 发展。“ 光绪八年, 营业人力 车由1500 辆增加到8920 辆, 平均每年递增18% "o[s](Pa Zo) 由于早期人力车噪音很大, 而且造成交通阻塞, 租界曾 一度限 制其发展速度, 要求按一定比 例每年递减。191 年9 5 月, 洋商公司 借机涨租, 引起同年12 月2 日 同盟罢 风 的“ 工” 潮。租界境内客运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从而迫使外商让步, 工部局终止减车计划, 保持每月7500 辆的数量。191 年, 7 改
人力车虽然算不上交通工具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代上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曾一度被称为黄潮
2006
I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何兰萍
(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051)
人力车俗称“ 黄包车”曾一度被称之为“ , 黄潮” 。人力 车在上海存在了82 年之久( 1874 一 1956) , 其发展史从一个 侧面映射出上海近代都市居民生活方式演变的轨迹。本文 试图梳理一下近代上海人力车的发展历程, 并探讨它对都市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摘要:1.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2.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3.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正文:【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交通运输经历了从马车、人力车到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的演变,同时也见证了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20 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开始涌入上海。

1907 年,上海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事业正式开始。

随后,汽车、出租车等也陆续出现在上海街头。

此外,上海作为我国的重要港口,水上交通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如今,上海的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

陆路交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网和“七横”的高速公路网。

海上交通则有上海港,作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连接世界各地。

空中交通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构成了我国的重要航空枢纽。

此外,上海的公共交通也非常发达,包括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面对未来,上海的交通运输发展将继续以“绿色、智能、高效”为目标,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未来的上海交通运输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继续完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等。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春节前,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的《车影行踪》,颇有收获。

联系上海当今城市交通状况,十分感慨。

一、上海是中国城市交通业发展的起源地。

主要表现为:一是上海在中国最早拥有汽车。

1901年,一位叫李恩斯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

也就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当时有个叫柏医生的外国人,就坐汽车出诊。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

1903年上海只有5辆汽车,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1912年猛增到1400辆。

据说,电影明星扬耐梅是最早驾驶汽车的上海女性。

二是上海在中国城市交通工具最为繁多。

(1)轿子与独轮车。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而到了1928年,已经突破1万辆了。

(2)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人力车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发明的。

其实这是一个在日本小住的美国海员,为着他的妻子生病,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此,利用他的脑力发明了一辆类似人力车的车子,载了他的妻子在花园里散步。

后来日本人发现了,几经修改方始成为今日的人力车。

在20世纪初,上海公共租界每5人中就有一部人力车,法租界每两人就有一部人力车,可见当时乘坐人力车是多么普遍。

在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至于脚踏三论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

三是上海在中国最早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1)有轨电车开通。

1908年3月5日,由上海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

起始点是静安寺,终点是广东路外滩,全长6.04公里。

到1911年,公共租界的电车共计开通8条有轨电车线路。

总线路41.1公里,机车65辆。

(2)出租汽车行业的兴起。

1908年9月18日,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购置了5辆卡迪拉克汽车,为顾客提供汽车出租业务,此为上海有出租汽车之始。

英文《字林西报》1911年8月7日刊登美汽车公司(东方汽车公司)的“出租汽车第一号价目表”,规定:每一英哩或少许一段——0.60 ;以后每四分之一英里——0.15(银圆)。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罗国辉【摘要】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人力车夫人数过多,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为了租得一辆车子与自己同行竞争,另一方面又在抵抗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之中挣扎着,同时还处于存废舆论的漩涡之中.人力车作为交通近代化的一种过渡,必然会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但是,在没有妥善安排车夫生计问题之前,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经不起考验.【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1)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城市化【作者】罗国辉【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思政教研部,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0人力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而崛起的新兴交通工具。

人力车虽然算不上交通工具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代上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下层社会群体。

人力车夫拉车飞奔,一直是近代上海标志性的图景,坐人力车也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力车夫人数过多,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为了租得一辆车子与自己的同行竞争,另一方面又在抵抗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之中挣扎着,同时还处于存废舆论的漩涡之中。

因此,研究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不仅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对其进行生存状态的描述将有助于深化对人力车夫的立体了解。

一、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的来源近代上海人力车夫大多是破产的农村流落到城市谋生的农民,他们失去了土地,完全沦为无产者,成为生活在大城市社会底层出卖苦力的劳工。

据统计,民国初年上海当时有人力车夫五万人。

[1]614到20世纪30年代,人力车夫数目更是达到了十一万,自用人力车车夫尚不计算在内。

[2]人力车夫群体之所以庞大,一方面是新式交通工具没有充分发展,人力车作为补充成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造成劳动力的“过剩”,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只好出卖自己的苦力,拉车则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的起 始 点是 静 安寺 ,沿愚 园路 、赫 德 车上带电,乘者触 电。 ”为了解除市 I
今 、 今 不让刚刚起步的电车夭折 ,I 拥 有 上 海 私 人 汽 车 第 一 号 牌 照 路 ( 常 德路 ) 爱 文 义 路 ( 北 京 民的疑虑 ,
、卡德 路 ( 石 门二 路 ) 今 、静安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几次试车时 ,都大 { 的 ,是 宁波 商 人 周湘 云家 族 ,但 这辆 西路 ) 今南 京 西路 ) 向东行 驶 ,穿 过 张旗鼓进行宣传。在盛大的通车典礼 { 车 究竟 哪个 牌 子 、什 么模 样 ,恐 怕 无 寺路 ( 今 ,并 沿 着外 滩 , 上 ,特地邀请社会名流虞洽卿、朱葆 J 法考 证 。据 周 家后 人 回忆 ,这辆 老 爷 南京 路 ( 南 京 东路 ) 抵 达 广东 路 外滩 。从 此 , 叮 三等人,以及电车 公司中外董事们 ,j “ 当叮 当” 的 电车 铃 声 ,成 为 乘坐 第 一班 电车 ,从静 安 寺 出发到 外 j 上海 繁 华 都 市 中 一 道移 动 的 滩 。 电车行 驶 时 ,窗 户大 开 ,沿途 的 风 景 ,也 成 为张 爱 玲 每 天晚 人都能 看见他们 在车 厢内谈笑风生 ,I 上 枕 着 入 睡 的伴 奏 声 。 在张 还不时依窗扶栏 ,向车窗外招手致意 {
质的 “ ”字 ,这就是 后 来 闹得 沸 沸 又缩 短 了 ;抽 长 了 ,又缩 短 了 ,就 这 片, 周 漆深绿色, 车身两侧有 6 扇大窗, I
扬 扬 的一 号汽 车 。据 说 ,犹 太 富翁 哈 么 样往 前移 — — 柔滑 的 ,老 长 老长 的 光线明亮。车厢内长条椅子倚车厢两 I
之一 。
差足称 豪。 94年 ,上海又 出现双 ] ”13
层 公共 汽车 ,还 有 双 层码 头 、双 层轮 { 上 海 电车营 运之 初 ,曾闹 出 不少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近代上海城市的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变迁可以追溯到1843年。

随着上海开埠,外国租界的建立和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上海逐渐从一个水乡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19世纪初期,上海的道路系统主要是由河道、运河和小巷组成。

由于长期的水上交通和以水运为主的经济活动,大部分道路都是沿着河流布局的。

然而,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和清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重视,上海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道路改造。

道路系统的第一次重要改变发生在1863年,当时各国租界开始规划并修建宽敞的马路。

这些马路与原有的小巷相交,形成了一个更为完善和通畅的道路网络。

这些新的马路不仅提供了交通便利,也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和外国商人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到了20世纪初,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道路系统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许多土地开发项目导致了新的道路建设和旧道路的改造。

这些项目使得城市的道路趋向于直线化,并且宽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的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随着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道路状况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新的道路被建设或改造成宽敞的大道,并配备了交通信号灯和交通设施。

这些改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而且改善了城市环境,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

然而,随着上海在20世纪中叶的人口激增,道路系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上海开始探索地下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引入了地铁建设。

这为城市的道路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解脱,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843年至1949年期间,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城市环境变迁密不可分。

从水乡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道路经历了从河道到马路、从小巷到大道的演变过程。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迁。

从宁静的水乡小镇,蜕变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历史。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时期内,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水乡小镇。

此时的道路系统主要依赖于河流与桥梁,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较为原始的状态。

这些道路以木质桥梁和石子路为主,不仅承担着交通功能,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埠后的上海道路系统演变1. 殖民地时期的道路建设(1843-1911)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上海开始进入殖民地时期。

在这一时期,为了方便殖民者的生活与交通,西方列强开始在上海兴建马路。

这些马路多为宽阔笔直,具有欧洲风格,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道路。

2. 民国时期的道路发展(1912-1949)民国时期,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开始大规模兴建道路。

这一时期的道路建设以实用性为主,同时注重道路的绿化与美化。

此外,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上海的道路系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四、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1. 交通环境的改善随着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上海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道路的拓宽、桥梁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2. 城市环境的优化道路系统的演变不仅改善了交通环境,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路的绿化与美化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同时,道路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开发,使得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结论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

这一时期的道路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环境,也优化了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3 10 07 作者简介 :邱国盛 ( 1974— ) , 男 , 四川郫县人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

97
[ 3] ( pp . 40 41) 特大城市 。 与此同时 , 近代上海的市区面积也迅速地扩大 。 以租界为例 , 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最初设立时仅 3. 19 平方公里 , 而经过几次大的扩充之后 , 到 1930 年时 , 已达到 32. 82 平方公里 , 较之初设时扩大了十倍还多 。 其次 ,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快的城市 , 上海 , 尤其是上海两租界道路与市政设施 的不断改善为人力车的出现提供了外在的物质环境 。 开埠前 , 旧上海县城的街道十分狭窄 ,
[ 14 ]( p. 22 )
可匹敌的优势 :首先 , 它们的速度较快 。 据当时的调查 , 城市中人力车的速度为 9. 654 公里
[ 15 ] / 小时 , 而电车的速度为 14. 1592 公里/ 小时 ; 其次 , 机械化公共交通在价格上亦有很大的
优势 , 电车刚引入上海时 , 有人便说道 : “ 电车为大众所附乘 ……以取值廉 , 乘之者不仅屠
[ 5] ( p. 623) 一般都 “ 阔只六尺左右” 。 而外国人开辟租界以后 , 由于较为重视界内道路的建设工 [ 4] ( p. 109)
作 , 随着当时在世界上很先进的道路修建技术和方式的引进 , 上海租界的道路自 1950 年代 [6 ]( p. 25 ) 末起便开始由 “ 碎砖铺面” 改进为 “ 用煤渣铺面” 的更为平坦的道路 。 至于道路的宽
24) 度 , “ 主干道有的 18 —21 米” , “ 一般在 10 — 15 米上下” , [ 6] (p . 所以当时有人在租界里看到这
种新的变化以后 , 便感叹 : “洋场十里地宽开” , 而在租界的示范效应上 , 上海华界的 新式道路修筑也较其他城市为多 。 道路状况的改善使人力车在被引进之后得以便利地行驶 。 第三 , 人力车在引入上海以后 , 为更好地适应上海各种道路状况 ,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良 。 随着技术 、 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新材料 、 新技术的出现 , 大约在 1905 —1906 年之间 , 上 海泥城桥畔有日通公司发明钢丝橡皮轮人力车 。 其车以钢丝车轮代替原来的木制车轮 , 车轮 [8 ] 外缘以橡皮轮胎 ( 初为实心 , 后又改进为空心) 代替了原来的铁圈 。 之后又陆续改良 , 其 中较为重要者为使用钢珠轴承并在车轮与车厢之间加置钢板弹簧等 。 持续的改良 , 在使乘坐 更加舒适稳当而拉车也更为省力的同时 , 也使人力车的活动范围较之此前大为扩大 。 它 “ 既 能同其他车轮轻并且宽的车辆 ( 如自行车或汽车) 一样行驶在改造后的碎石路上 , 同时又能 [ 9] ( p. 25) 在未经改造的旧式道路上来回驱驰” 。 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它能够实现门对门的服务 , 从 而大大方便了乘坐者 。 人力车的引进迅速改变了上海的交通落后状况 , 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 1890 年的 《申报》 中就写道 : “ 即出门 , 一里二里之地 , 往往坐东洋车 。 若在他处虽十里八里不
[ 7] ( p. 491 ) 轿子也因而被淘汰 , 1929 年时 , 上海的最后一辆轿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

作为由私人经营的公共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兴起固然是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 “革命” , 但很 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先进的由矿物燃料和电力作为动力的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 — — —电车 ( 1908 年) 、 公共汽车 ( 1924 年)的引入 , 由此在近代上海开始了新的机械化公共交通革命 。 机械化公共交通是一种真正大众化的交通方式 , 它们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具有人力车无 98
[9 ]( p. 26 ) 生活效率的提高” 。 伴随着近代以来城市道路的不断改善和人力车自身的改进 , 1910 年
代以后 , 人力车开始在近代上海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至 1920 年代末 “ 国 p. 613 ) 内各商埠 、 都会 , 以至各城镇 , 几莫不赖以为交通之利器 。 ”[ 13] ( 而上海旧有的交通工具
[ 12] ( p. 82) 134 家有人力车费 , 占其中的 58 %。 [ 11]
由于人力车的大众化交通工具性质以及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优越性 , 它的兴起对上海交通 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人力车使城市的交通近代化 , 并且使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 速度提高 , 其作用类似于电话线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 也类似于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对
注 :1889 年数字系三天平均 , 1926 年数字为两天平均 。 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 资料来源 : 《 上海研究资料》 , 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 第 360-361 页 ;罗志如 : 《 统计表中之上海》 , 第 60 页 。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在近 40 年的时间里 , 上海市区的交通工具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 除人 力车外 , 1889 年时往来于租界的生物动力交通工具到 1926 年时已全部消失 。 而在 1926 年时 经过的除人力车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又都是 1889 年时所没有的 。 如果进行折算 , 西式马车每 车可载 4 人 , 轿子 1 人 , 人力车 1 人 , 马 1 人 , 那么 , 在 1889 年时 , 在总数为 20 882 人次的 各类出行人口中 , 共 有 6 986 人 采用了人力车 这一交通工具 , 占其总数的 33. 55 %。 而到 1926 年 , 根据当时的记载 , 电车每车可载 50 人 , [ 15] 而公共汽车每车可载 35 人 ( 此系根据上
表 2 上海公共租界 1914 — 1924 年人力车 数量 时间 ( 年份) 车数 ( 辆)
p . 31) 海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所有的 16 辆公共汽车共 560 座推算) , [ 14] ( 汽车按每车载乘客
2 人计 , 脚踏车 、 机器脚 踏车都以 1 人 计 , 则在总数 为 128 724 的各类出行人 口中 , 仍有 11. 34 % 的人采用人力车 , 而有 40. 49 % 人采用机械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可见 , 电车与公共汽 车的开行对人力车的营运造成了巨大冲击 , 使其从占有市场的 33. 55 %缩减为 11. 42 %。 毫无疑问 , 由机器动力取代生物动力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但是 , 尽管电车和公共汽车能 在欧美城市迅速取代马车 , 也对上海人力车的市场造成极大的挤占 , 却并未能在上海实现对 人力车的取代 。 正如时人所评论 : “ 即繁盛都会如上海 , 虽然电车网散布全市 , 汽车路四通 八达 , 而人力车犹为交通工具之一 。 ”[ 17] 事实上 , 就在 1909 年之后 , 直到 1924 年公共租界开 始人为限制人力车数量为止 , 整个 20 世纪早期上海营业人 力车的数量始终在不断地增加 ( 参见表 2 、 3) 。
[ 16] 沽佣保 , 虽达官贵人 、 富商大贾 , 亦群趋之” ; 第三 , 作为大众化交通的重要特征 , 公共
汽车和电车都实行明码标价 , 避免了讨价还价的烦恼和被车夫敲竹杠的可能 。 由于以上原因 , 机械化公共交通的出现对上海的人力车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 兹不妨引用 两则史料来对比上海的人力车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兴起以前和以后的发展以进行一量化分析 。 在 1889 年的 6 月 14 、 15 、 16 三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主任梅恩 ( C. Mayne) 曾经在 外摆 ( 白) 渡桥对从上午 8 点到下午 8 点过桥的车辆人马数作过统计 , 而在 37 年后的同一 地方 , 又有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在 5 月 17 、 18 两日对从上午 7 点到下午 7 点通过外白渡 桥的各种车辆作过统计 ,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市交通在近代发生的明显变化 ( 参见表 1) 。
[ 10] 过安步当车尔” , 其炫耀之情可见一斑 。 更为重要的是 , 人力车自始至终都是上海的一种
[7 ]( p. 223 )
为城市各阶层服务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 对此 , 有上海的人力车夫曾言道 :“ 乘坐人力车者 , 尽属普通人士 。 ” 甚至于一些普通工人也都可以乘坐 , 据 1920 年代末对上海市工人的调 查 , 在 230 家工人家庭的 “ 交通” 一项的家庭支出中 , 有 185 家有电车费 , 与此同时 , 还有
表 1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 ( 年) 1889 1926 行人 ( 个) 11 770 50 823 人力车 ( 辆) 6 984 14 600 马车 ( 辆) 544 0 轿子 ( 乘) 9 0 马 ( 匹) 11 0 脚踏车 ( 辆) 0 3 459 机器脚 踏车 ( 辆) 0 194 汽车 ( 辆) 0 3 764 公共 汽车 ( 辆) 0 172 有轨 电车 ( 辆) 0 922
[ 1] 人力车 , 又名黄包车 , 据传于 1867 年由一美国牧师发明于日本东京 。 1874 年 , 一法国
侨民名叫米拉者将这一新式交通工具最早带入中国上海 , 并于该年 3 、 4 月间由法租界和公 [ 2] ( p. 467) 共租界许可 , 开始作为一营业性载人交通工具而在两租界正式营运 。 直到 1956 年最后 两辆人力车被送进上海博物馆 , 人力车在上海一共存在了 82 年 。 作为一种近代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引进 、 发展乃至消亡都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而对人力车与 城市公共交通演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 又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近代上海早期现代化的 曲折发展轨迹 。
20 04 年 3 月 March , 2004
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邱 国 盛
(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 上海 200062)
摘 要 :1874 年人力车传入上海后 , 一度实现 了对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的超越 , 推动了城市 公共交通的发展 。 虽然人力车的种种优势使其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被引入之后仍然在上海的 公 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但是 , 作为一种依靠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 , 人力车的废除又是历史的 必 然 。 然而 , 在近代上海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 , 人力车的被取代终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关键词 :上海 ;人力车 ;公共交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79 ( 2004) 01 -0097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