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九 常用的神经反射》

实训九常用的神经反射

1掌握原始反射的评定方法。

2掌握各节段神经反射的评定方法。

3掌握深、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的评定方法。

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经历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和大脑水平四个阶段,是从初级水平逐渐被高位神经中枢整合的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导致反射发育的延迟或倒退,一些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而正常的反射却不出现,即所谓的发育“倒退〞现象。反射发育的缓慢或异常,可导致患儿躯干和肢体运动功能发育异常,成年期原始反射的再现,限制了正常的运动模式。

正常情况下,脊髓、脑干、中脑和大脑水平的反射相继出现于胎儿妊娠后期、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与深、浅反射不同,该反射的发育与人体运动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动作。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脊髓和某些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在婴幼儿时期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而被抑制,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不再被引出。因此,脊髓和脑干水平反射的出现与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

1掌握人体发育的顺序即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

2掌握反射出现及消失的时间应屡次进行反射检查,对于脊髓水平、脑干水平的反射,每次检查的间隔不宜太长。

3为了保证反射能准确地诱发出来,每项检查的体位、刺激部位、刺澈速度和强度都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认真观察动作的反响方式,必要时可通过触诊来感知肌张力的变化。

1脊髓水平的反射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持续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

2脑干水平的反射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内,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响、阳性支持反射及阴性支持反射等。

3中脑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响。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响和各平平衡反响。

1新生儿或婴幼儿。

2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

3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

4平衡及协调功能障碍者。

5正常人?进行正常人体发育的评定。

原始反射检查量表、神经反射检查量表、平衡功能检查量表、叩诊锤、钝针、棉签、诊疗床、垫子及平衡训练板等。

一、原始反射的评定

-觅食反射

1婴幼儿仰卧位。

2 检查者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3评定标准:婴儿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二吸吮反射

1婴幼儿仰卧位。

2检查者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将奶嘴或母亲乳头插入婴儿口内。

3评定标准:婴儿主动闭嘴,有节律地吸吮、吞咽。

三拥抱反射

1声法

〔1准备一个摇铃。

〔2〕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3〕检查者用力摇晃摇铃。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2落法

1将小儿仰卧位于床上。

2检查者抬高小儿头部15cm。

3松手。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3托法

1检查者平托起小儿。

2令头部向下倾斜15cm

3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4弹足法

1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2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3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5拉手法

1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2检查者拉起小儿两手上提。

3然后突然松开。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注:把拖反响有2种,即拥抱型和伸展型。

二、脊髓水平反射评定

三、一屈肌收缩反射

四、检测体位: 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五、诱发刺激: 刺激一侧足底。

六、阴性反响: 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七、阳性反响: 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八、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九、二伸肌伸展反射

十、检测体位: 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十一、诱发刺激: 刺激屈曲的-侧下肢的足底。

十二、阴性反响: 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十三、阳性反响: 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十四、临床意义: 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此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十五、三交叉伸展反射

十六、方法一:

十七、1小儿处于仰卧位。

十八、2头部呈中间位。

十九、3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

二十、4检查者令小儿处于伸展位的下肢屈曲。

二十一、5评定标准

二十二、1阳性反响: 屈曲位的下肢变成伸展位。

二十三、2阴性反响: 屈曲位的下肢仍处于屈曲状态。

二十四、方法二:

二十五、1小儿处于仰卧位。

二十六、2头部呈中间位。

二十七、3双下肢伸直。

二十八、4检查者轻轻叩打一侧大腿的内侧。

二十九、5评定标准

三十、1阳性反响:对侧下肢内收、内旋,踝关节背屈,呈典型的“剪刀〞状姿势。

三十一、2阴性反响:对侧下肢无明显反响。

三十二、脑干水平反射的评定

三十三、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三十四、1被检者处于仰卧位,头部中间位。

三十五、2四肢伸展。

三十六、3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

三十七、4评定标准

三十八、〔1〕阳性反响:颜面侧肢体伸展,枕侧肢体肢屈曲。三十九、〔2〕阴性反响:被检者的肢体无任何反响。

四十、二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四十一、1屈颈法

四十二、1被检者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四十三、2头部尽量向腹侧屈曲。

四十四、3评定标准:呈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状态为阳性反响,四肢肌张力无变化为阴性反响。

四十五、2伸颈法

四十六、1被检者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四十七、2使被检者的头部尽量被动后伸。

四十八、3评定标准:呈现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状态为阳性反响; 四肢肌张力无变化为阴性反响。

四十九、三紧张性迷路反射

五十、1仰卧位检查法

五十一、1被检者仰卧位,头居中。

五十二、2四肢伸直。

五十三、3保持仰卧位不动。

五十四、4评定标准:被动屈曲关节时阻力增加,伸肌张力增高,为阳性反响;被动屈曲关节时阻力无改变,伸肌张力为阴性反响。五十五、2俯卧位检查法

五十六、1被检者俯卧位,头居中。

五十七、2四肢伸展。

五十八、3保持俯卧位状态。

五十九、4评定标准:颈部、四肢屈肌张力增高,不能使头后仰、肩后伸、躯干及四肢伸展为阳性反响;上述屈肌张力未见增加为阴性反响。

六十、四联合反响

六十一、l被检者仰卧位。

六十二、2被检者一手用力握住某一物体。

六十三、3评定标准:对侧肢体肌张力增高且表现出相同或类似动作,或其他部位肢体肌张力增

六十四、高,为阳性反响9岁之后消失,未见上述表现为阴性反响。

六十五、五阳性支持反响

六十六、1被检者保持站立位。

六十七、2反复抱起被检者使足底数次触碰地面。

六十八、3评定标准:下肢伸肌张力增高难以支持身体平衡为阳性反响出生后3-8个月存在,肌紧张不高,下肢可屈曲为阴性反响。

六十九、六阴性支持反响

七十、1将被检者抱起,双足脱离地面。

七十一、2使之呈自我负重位。

七十二、3评定标准:上述的阳性支持反响持续存在,伸肌张力不见缓解为阳性反响;上述阳性支持反响缓解为阴性反响。

七十三、中脑水平反射的评定

七十四、-颈调正反响

七十五、1被检者仰卧位,头居中。

七十六、2四肢伸展。

七十七、3被检者主动或被动将头转向一侧。

七十八、4评定标准:整个身体朝着头转向侧转动为阳性反响出生后1个月还未出现为发育缓慢,可持续6个月,身体未随之转动为阴性反响。

七十九、=躯干调正反响

八十、1被检者取仰卧位,头居中。

八十一、2四肢伸直。

八十二、3被检者主动或被动将头转向一侧。

八十三、4评定标准:身体依次按肩、腰、骨盆的顺序做节段性转动为阳性反响,身体做整体性转动为阴性反响

八十四、深浅反射的评定

八十五、-腹壁反射

八十六、1被检者仰卧位。

八十七、2双下肢微微屈曲使腹壁放松。

八十八、3检查者用钝针或竹签、叩诊锤尖端由上而下、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

八十九、4腹部刺激部位上为肋弓下缘、中为脐水平、下为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

九十、5评定标准:受刺激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腹璧肌收缩为正常反响。

九十一、=跖反射

九十二、1被检者仰卧位。

九十三、2下肢伸直、放松。

九十四、3检查者左手握被检者踝部。

九十五、4右手用竹签轻划足底外侧。

九十六、5要求自足底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

九十七、6评定标准:足趾屈曲为正常反响。

九十八、三肱二头肌反射

九十九、1被检者仰卧位。

一○○、2屈肘,前臂稍内旋。

一○一、3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者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

一○二、4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自己的左手拇指。

一○三、5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一○四、四肱三头肌反射

一○五、1被检者仰卧位。

一○六、2肘部屈曲。

一○七、3检查者用左手托起病人的肘部。

一○八、4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

一○九、5评定标准:常反响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一一○、五桡骨膜反射

一一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一二、2检查者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

一一三、3用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

一一四、4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屈肘和前臂旋前的运动。

一一五、六膝反射

一一六、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一七、2检查者左手托起双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星12021受检查者坐位,小腿自然悬垂,与大腿呈90°屈曲。

一一八、3用右手持叩诊锤,轻叩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

一一九、4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小腿伸展。

一二○、七踝反射跟腱反射

一二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二二、2髋关节、膝关节均微屈曲。

一二三、3下肢呈外旋外展位。

一二四、4检查者左手托住其足掌。

一二五、5轻向外上方用力使足背屈星直角。

一二六、6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或被检者双膝跪于椅上,双足悬于椅座外,用叩诊锤直接叩

一二七、跟腱。

一二八、7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足跖屈。

一二九、八阵挛

一三○、1髌阵挛

一三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三二、2下肢伸直。

一三三、3检查者用拇、示两指夹住髌骨上緣。

一三四、4突然向下方推动,并维持不放松。

一三五、5评定标准: 髌骨出现连续上、下有节律的颤抖为髌阵挛。

一三六、2踝阵挛

一三七、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三八、2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

一三九、3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胭窝,右手握其足前部。

一四○、4用力使踝关节背屈。

一四一、5评定标准:踝关节呈节律性伸屈运动为踝阵挛。

一四二、六、病理反射的评定

一四三、-Babinsi 征检查法

一四四、1被检者取仰卧位。

一四五、2下肢伸直、放松。

一四六、3检查者左手握被检者踝部。

一四七、4右手用竹签自足底外缘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同跖反射。

一四八、5评定标准:足姆指背屈,其他四趾星扇形展开为Babinsi 征阳性反响。

一四九、二Babinsi等位征

一五○、刺激不同部位引起与Babinsi 征相同的反响。

一五一、征以竹签自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

一五二、征以拇、示两指沿患者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

一五三、征用手挤压腓肠肌。

一五四、征用手挤压跟腱。

一五五、征紧压足的第4、5 趾向下,数分钟后突然松开。

一五六、三Hoffmann征

一五七、1被检者卧位或坐位。

一五八、2检查者用左手轻握被检者腕部。

一五九、3右手示指及中指轻夹受检查者中指末端指节,并使腕关节略背屈,各手指轻度屈曲。

4用拇指迅速向下弹刮被检者中指指甲。

5评定标准:拇指内收,其余手指也呈屈曲动作即为阳性反响异常反响。

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九 常用的神经反射》

实训九常用的神经反射 1掌握原始反射的评定方法。 2掌握各节段神经反射的评定方法。 3掌握深、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的评定方法。 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经历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和大脑水平四个阶段,是从初级水平逐渐被高位神经中枢整合的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导致反射发育的延迟或倒退,一些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而正常的反射却不出现,即所谓的发育“倒退〞现象。反射发育的缓慢或异常,可导致患儿躯干和肢体运动功能发育异常,成年期原始反射的再现,限制了正常的运动模式。 正常情况下,脊髓、脑干、中脑和大脑水平的反射相继出现于胎儿妊娠后期、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与深、浅反射不同,该反射的发育与人体运动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动作。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脊髓和某些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在婴幼儿时期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而被抑制,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不再被引出。因此,脊髓和脑干水平反射的出现与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

1掌握人体发育的顺序即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 2掌握反射出现及消失的时间应屡次进行反射检查,对于脊髓水平、脑干水平的反射,每次检查的间隔不宜太长。 3为了保证反射能准确地诱发出来,每项检查的体位、刺激部位、刺澈速度和强度都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认真观察动作的反响方式,必要时可通过触诊来感知肌张力的变化。 1脊髓水平的反射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持续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 2脑干水平的反射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内,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响、阳性支持反射及阴性支持反射等。 3中脑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响。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响和各平平衡反响。 1新生儿或婴幼儿。 2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 3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

医学影像技术《实训项目1-7体格检查》

实训工程一生命体征 一、实训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二、实训用物 体温计、酒精棉球、秒表、汞柱式血压计、听诊器。 三、实训步骤 〔一〕体温〔腋测法〕 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计紧紧夹住,测量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二〕脉搏 将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置于动脉外表〔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感知动脉管壁的起伏,以检查其速率、节律、大小、强弱及动脉壁的弹性等。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强度相等,其速度和节律与心跳一致。 〔三〕呼吸 被检查者置于坐位或仰卧位,观察胸壁和腹壁的起伏,

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深浅适宜,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为16~2021 〔四〕血压 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取仰卧位或坐位,肘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触及动脉搏后将听诊器置于其上,需与皮肤密切接触,但不能压得太重,亦不可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于袖带下。充气并听诊,待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将汞柱升高~20210mmHg,然后徐缓放气,汞柱下降2mm/秒为宜。从听诊器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压力表上的读数即为收缩压。在继续放气的过程中,声音突然变弱,性质突然变得消沉,继之消失;或音调不变,声音突然消失,此时压力表上的读数即为舒张压。正常成年人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mmHg。 四、检查结果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 籍贯住址 体温〔T〕℃,脉搏〔mHg。

实训工程二头颈部检查 一、实训目标 1、了解头颈部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瞳孔、鼻窦、咽、扁桃体、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 二、实训用物 手电筒、压舌板、酒精棉球、听诊器。 三、实训步骤 〔一〕头部检查 1、瞳孔:①注意瞳孔的形状、大小,双侧是否等大等圆。②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用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响,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双侧瞳孔迅速缩小,移开光线后瞳孔迅速复原。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双眼,用光刺激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缩小的情况,正常时,当一侧受光刺激,对侧也立即缩小。③调节与辐辏反射:嘱被检查者注释一米以外的目标〔手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2021处〕。正常人此

医学影像技术《高频电疗法-实训》

高频电疗法 【目的和要求】 1 熟练掌握高频电疗法常用设备的临床操作方法,掌握高频 电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2 要求熟悉超短波、微波疗法的临床最根本的治疗作用。 3 了解高频电疗法的作用机制。 【实验器材】 玻璃真空电极蕈状、梳状,短波治疗机,超短波治疗机,微波治疗仪,各种形状的微波辐射器 【操作步骤】 一短波疗法操作步骤 1.常用治疗方法 1电缆电极法:电缆电极线是用高压绝缘电线,根据不同治疗要求将2~3m 的电缆盘绕成各种形状置于治疗部位。在肢体部位治疗时须向同一方向旋转,以免方向不同的磁力线相互干扰而减弱。电缆一般盘绕1~4 圈,线圈间的距离不宜过近,为了使磁力线作用于深部,人体与电缆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2 5cm 左右,其间垫以毡垫、棉垫等衬垫物,不得使电缆直接贴近皮肤,以免浅层组织过热,影响作用深度和均匀度。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导体时,就产生电磁场感应。 2涡流电极法:涡流电极有大涡流电极及小涡流电极两种,大

涡流电极的直径为14cm,输出功率为2021,适用于较大部位的治疗。小涡流电极直径为,输出功率为70W,适用于头、颈、腋下和小关节的治疗。 3电容电极法:电容电极由薄金属片或金属网外包以橡皮毡子制成。根据病变深浅可调节金属片的距离以调节皮肤电极间隙的距离。用于较大、较深部位的治疗仪功率为250~300W,附有矩形或圆形电容电极。用于五官或较小、较表浅部位的治疗仪功率为50~80W,附有圆形电容电极。电容电极法治疗时电极的放置方法有4 种,但常采用对置法或并置法。 1对置法:两个电极相对放置,电力线集中于两极之间,横贯治疗部位,主要用于深部病变的治疗。 2并置法:两个电极并列放置于治疗部位外表,电力线分散,只通过表浅组织,多用于表浅病变的治疗。 3交叉法:两对电极分别对置于相互垂直的位置上,先后给予输出,使病变部位先后接受不同方向的两次治疗,以加大深部的作用强度、均匀度和治疗时间。 4单极法:治疗时只使用一个电极,作用范围小而表浅,只限于电极下中央部位的浅层组织。治疗时应将不用于治疗的另一个电极置于远离治疗部位处,并且使两极相背。 因单极法治疗时有大量电力线散向四周空间,故大功率治疗机不宜采用单极法治疗;小功率治疗机也应尽量少用单极法,以免加重环境的电磁波污染。

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一、概述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成像和观察。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光学话术、计算机辅助诊断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通过成像设备将人体内部信息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医生确诊、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种类 1、放射学成像:放射学成像是运用各种辐射所产生的影像技术观察人体显微结构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放射学成像设备是X 射线机,主要用于检查骨骼和胸部。此外,还有常用的CT、MRI 等设备,可以对全身器官进行扫描和成像。 2、超声技术:指通过声波的反射成像技术,通过注入人体外部的超声波,记录反射后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图像。超声技术适用于对肝、胆、脾、胰、淋巴结、心、血管等部位进行诊断检查。

3、核医学成像:通过向人体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 来观察人体内部的代谢、生理和病理过程。核医学成像技术适用 于肿瘤、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光学解剖学成像:利用光电技术对人体进行显微成像,对 人体细胞和分子结构进行观察。包括激光显微成像、多光子成像 和单分子荧光成像等,其应用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分子和细 胞结构观察。 5、计算机辅助诊断:计算机辅助诊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辅 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分析技术能够对人体 进行全方位、全方位的分析和处理,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 结果。 三、医学影像技术应用 1、临床诊断: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多种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和结合,可以发现、诊断疾病,并对各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2、疾病预防: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及时掌握人体的健 康状况,有效预防毒害、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3、医学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更加精确的 授课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的信息、发现疾病。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利用 不同的成像技术,医师可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功能,以便 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本文将就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原理、应 用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原理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效应,如透射、吸收、 反射、散射、传导和发射等,获取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目前常用的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摄影、超声波、磁共振成像(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这些技术各有 优势和适用范围,医师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影像技术进行诊断。 二、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专业领域,如放射科、骨科、神经科、心脏病学等。下面就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1. 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放射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 X射线摄影和CT扫描等技术,医师可以观察和诊断骨折、肿瘤、肺炎、胸水等疾病。 2. 神经科:MRI和CT技术在神经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医师 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观察和诊断脑部损伤、中风、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

3. 心脏病学:超声波和X射线摄影在心脏病学中被广泛使用。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观察和诊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病变。 三、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创新,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为医学影像诊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训练算法,计算机可以学习图像特征和病变模式,实现自动化的识别和诊断。 2. 三维重建: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三维图像的重建和显示将会得到更加完善和精确的技术支持。医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交互式操作,更准确地定位和诊断病变。 3. 分子影像: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医学影像诊断的进步。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荧光探针等技术,医师可以观察和诊断微小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病变。 总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医师将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成像技术解析

医学成像技术解析 医学成像技术是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 通过非侵入性的手段,获取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和病理状态信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本文将对 目前较为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进行介绍和解析,包括X线成像、CT成像、MRI成像和超声成像。 一、X线成像 X线成像是最早被应用于医学的成像技术。它是一种利用X射 线穿过人体组织发生吸收和散射的不同程度,来获取人体内部结 构信息的技术。在X线成像中,医生会将X射线的能量通过机器 或手持设备照射到人体部位,然后利用椭圆形光阻胶板或数字探 测器等设备获取X射线的信号。随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就可以 获得人体部位的结构图像。 X线成像是一种便捷、快速的成像技术,但同时也存在照射量 过大、辐射危害等潜在风险。因此,医生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仔 细评估患者的个体化风险,并做好防护措施。

二、CT成像 CT成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断层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多 次X线扫描,获取一个部位多个角度的投影像,然后通过计算机 算法进行反投影、重建成动态的层面图像。相比于X线成像,CT 成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立体的结构图像,特别在头部、腹部和 胸部等结构复杂的部位应用较为普遍。 CT成像的特点是通过非侵入性的手段,可以获取不同平面上 的断层图像,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器官、病变和功能进行特定量 化分析,对于确诊某些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等非常重要。但CT成像也存在辐射量较大、造成对患者体害较大等问题,医生在使用 该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与利益。 三、MRI成像 MRI成像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侵入性成像技术。它利用 静态磁场、射频场和梯度磁场等信号对人体水分子的旋转和相对 移动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获得部位间的结构和信号强度等信息。MRI成像的优点是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成像效果较好,并且不产 生辐射危害。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3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一篇:常见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领域中的一种诊断工具,它通 过先进的光学、声学和电学设备,对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的检查,以便于医生们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 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X线检查:X线是最早开发出来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通过发射高能量的X射线,可以穿透人体部位,对内部的骨骼和器官进行成像。X线检查广泛应用于骨科、牙科和胸部疾病 等领域。 2. CT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立 体成像技术,它通过用X射线多次扫描患者身体,在不同角度上得到多张断面图像,然后用计算机将这些图像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维图像。CT扫描广泛应用于癌症、肺部疾病、胃 肠道疾病等领域。 3. MRI检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利用磁场和高频电磁波进行成像的技术,它能够对人体内部的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等做出高分辨率的图像。MRI检查广泛应用 于脑部疾病、心脏病、关节病等领域。 4. 超声检查:超声是利用声波的反射和散射特性,对人 体内部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肝胆系统、泌尿系统、乳腺等多个部位。它不仅无辐射、无创伤,而且非常安全,是孕妇与儿童最为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 5. PET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扫

描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技术,它可以检测人体内的代谢反应,对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以上是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症。在医生选择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的优劣和安全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神经反射实训报告

神经反射实训报告 神经反射实训报告 一、实验简介 神经反射是一种机体较为基本的反应方式。神经反射可定义为,在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到达中枢神经元之后,通过“突触”传递,使下一级神经元产生与之一致的兴奋反应,并再次向下传递,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的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应用反射弧的方式探究神经反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以及不同强度、频率的刺激对神经反射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1. 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神经反射实验仪。 药品:汽油/石脑油,麻醉药(如地西泮)。 2. 实验操作与步骤 (1)实验前将实验动物(兔子或小鼠等)放置于舒适、温暖的环境中,让动物适应环境。 (2)上野区麻醉:将动物放置于手术台上,用3.5%的氧化氮和与之相似浓度的二氧化碳使动物进入麻醉状态。 (3)寻找腰退神经:在麻醉状态下,取开腹术和开胸术之间的过渡段,找到腰退神经。 (4)用火机点燃棉球,让其开始燃烧。然后将火球放置于腰退神经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记录动物的反应。 (5)重复上述操作,不断加大火球的刺激强度,观察动物的反应是否会有变化。 (6)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刺激后的自动复位,记录自动复位的时间。 (7)在第二个腰退神经上进行相同的实验,比较两个腰退神经的反应差异。 三、实验结果 1. 实验数据

(1)记录每次刺激后的动物反应及自动复位的时间。 (2)记录每次刺激的强度和频率,比较不同强度、频率的刺激对神经反射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1)在实验中,通过对腰退神经的刺激,得到了动物反应和自动复位的时间数据。 (2)在加大刺激强度和改变刺激频率的过程中,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变化。 (3)比较了两个腰退神经的反应差异,得出了在刺激不同神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神经反射是一种基于神经元的反应机制,其在外界刺激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2)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都会导致神经反射的反应加强,而反之则会减弱神经反射的反应。 (3)神经反射的反应不同部位会出现差异,因此在应用反射弧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部位。 五、实验应用 神经反射实验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体的生物反应机制,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神经反射实验也可应用于生物工程研究及生命科学领域中,拓展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认知。 六、实验总结 神经反射实验是一项较为基础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项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神经反射的反应机制、刺激强度和频率对其的影响,以及不同部位反应差异的存在。我们还应注重实验中的动物保护,尽可能减少动物对刺激的痛苦及不适感。我们希望本次实验能够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医学影像技术《第四章 神经电生理检查》

第四章神经电生理检查 一、名词解释: 1电诊断 2.EMG 3.插入电位 4.运动单位电位〔MU波 13.H反射 二、填空: 1.EMG检查的禁忌证有、。 2.肌电图电极分为和。 3.插入电活动主要观察、、。 4.当肌肉完全松弛时,正常情况下无任何电活动,称为。 5.肌电图检查的是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态,下运动单位包括、周围神经根,、神经干、神经支、神经肌肉接头和。 6.肌电图检查步骤:观察的电活动,放松时的电活动,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与重收缩的募集情况。 7.群放电位是或收缩时产生的一群电位。 8.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范围包含和。9.最常用的肌电图电极是。 10.正常情况下肌肉放松时出现的电位为。有两种,即和。 11受试者最大用力时的肌电图可以分为。 12.神经传导研究一般用电极刺激和记录。 13.神经电位又称。 14.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研究周围神经的或兴奋传导功能。 1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时,有与法两种。 16.周围神经损伤分、、神经离断。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运动单位电位〔MUG在临床检查上的意义。 4.简述EMG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运动单位是指〔〕 A.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单个肌纤维 B.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多个肌纤维 C.单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D.多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多个肌纤维 E.多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2.多相电位超过多少为多相位电位增加〔〕 A.2021 B.15% C.25% D.30% E.40% 3.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包括:〔〕 A.肌电图 B.神经传导测定 C.诱发电位检 查 D.低频电诊断 E.以上都是 4.男性,7岁,右臀部肌注青霉素后,右足下垂1月。查体: 跛行,右胫骨前肌肌力0级。推测肌电图检查可能出现的典型表 现为〔〕 A.插入电位减弱 B.运动单位电位延长 C.束颤电 位 D.纤颤电位 E.长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5.在肌电图检查中,相位大于〔〕为多相。 A.3 B.4 C.5 D.6 E.7 6.刺激混合神经干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将依次出现:〔〕A.H反射—M波—F波 B.H反射—M波—H反射 C.M 波—H反射—F波 D.F波—H反射—M波 E.M波—F波—H反射 7.H反射的波幅的最大值与M波振幅关系:〔〕 A.50% B.30% C.70% D.2021 E.100% 8.F波等于M波的:〔〕 A.202130% B.40%~50% C.5%~10% D.30%~40% E.50%~70%

生理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复习

一、单选题 1.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E.神经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 2.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是() A.反变关系 B.正变关系 C.因果关系 D.反馈关系 E.无关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4.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正反馈 B.负反馈 C.神经调节 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5.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 A.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入胞 6.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钠泵能使() A.二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三个K+移入膜内 B.三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二个K+移入膜内 C.二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二个K+移出膜外 D.三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二个K+移出膜外 E.以上都不对 7.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反极化 8.当细胞膜电位等于K+平衡电位时( ) 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0 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0 D.膜内外K+的净流量为0 E.膜内电位相对膜外为正 9.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Na+通透性降低,发生超极化 10.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液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X线传统影像技术主要以以下哪种方式获取影像? A. CT扫描 B. MRI扫描 C. X线摄影 D. PET扫描 答案:C 2. 超声波影像技术通常使用以下哪种传感器来产生图像? A. X线管 B. 振荡器 C. 探头 D. 传感器阵列 答案:C 3. 下列哪项技术可用于检测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 A. CT扫描 B. MRI扫描

C. 超声波技术 D. PET扫描 答案:A 4. 哪项技术可提供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A. CT B. PET C. 超声波 D. MRI 答案:D 5. 以下哪项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脑部疾病和神经活动? A. CT扫描 B. MRI扫描 C. 超声波技术 D. PET扫描 答案:B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 CT扫描可以用于检查心脏血管疾病。

答案:正确 2. MRI扫描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技术。 答案:正确 3. 超声波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胎儿发育。 答案:正确 4. PET扫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内部骨骼结构。 答案:错误 5. X线传统影像技术对身体无任何损伤。 答案:错误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解释X线影像的原理和用途。 X线影像是通过X射线的穿透能力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像。X射线通过人体后,被一台电子信号转换器接收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然后再转换为图像显示出来。X线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检查骨骼系统 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2. 请简要解释MRI的原理和用途。 MRI利用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像。在MRI扫 描过程中,人体置于强磁场中,经过一系列的脉冲和梯度场引导下, 人体内的原子核发出电磁信号,经过处理后得到图像。MRI适用于检

医学影像学

核医学影像及应用 39192105刘海运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式。 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主要包括X光成像仪器、CT(普通CT、螺旋CT)、正子扫描(PET)、超声(分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彩超、三维彩超)、核磁共振成像(MRI)、心电图仪器、脑电图仪器等 应用 医学影像学可以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诊断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主要应用为介入治疗、放疗方面。另外,除了医疗上面的用途之外,影像学结合其他学术领域,譬如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语言学(linguistics)、教育学(education)、社会学(sociology)等,可以让研究人员探索人类在进行认知行为时的大脑活动,这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形,学术界称之为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医学影像学中的许多技术已经在科学研究的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其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计算机技术分支--医学图像处理。 X射线成像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管、高压、放电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或称X线,并用于临床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 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X线球管。 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形成了较完整的放射诊断或放射学(radiology)学科体系。使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并对透过人体的X射线信息进行采集、转换,并使之成为可见的影像,即为X射线人体成像。 (1)X射线影像的形成 当一束强度大致均匀的X射线投照到人体上时,X 射线一部分被吸收和散射,另一部分透过人体沿原方向传播。由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在密度、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投照在其上的X射线的吸收量各不相同,从而使透过人体的X射线强度分布发生变化并携带人体信息,最终形成X射线信息影像。X射线信息影像不能为人眼识别,须通过一定的采集、转换、显示系统将X射线强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强度分布,形成人眼可见的X 射线影像。 ①人体不同密度组织与X线成像的关系

医学影像技术模拟题(附参考答案)

医学影像技术模拟题(附参考答案) 1、屏/片系统成像与数字平板X线摄影的共同之处是 A、图像存储 B、成像能源 C、转换介质 D、成像方式 E、传输方式 答案:B 2、影像照片影像密度的因素,错误的是 A、正常曝光时,密度与照射量增加,影像密度增加 B、管电压增加,照片密度增加 C、被照体厚度、密度的增加,影像密度增加 D、摄影距离的增大,密度降低 E、与照片的显影加工条件有关 答案:C 3、眼球异物定位最主要的目的是 A、确定有无异物 B、确定异物大小 C、确定异物位置 D、确定异物性质 E、确定手术方案 答案:C 4、显影液中促进液的作用是 A、维持显影液中pH值相对稳定 B、防止污染 C、微粒显影 D、避免显影液氧化 E、促进坚膜过程 答案:A 5、关于腰椎前后位摄影的叙述,哪项错误 A、是常规位置 B、必须使用虑线器 C、常与侧位片一同摄取 D、脐下3cm对准胶片中心 E、屈髋屈膝

答案:D 6、肱骨穿胸侧位,适用的病变是 A、肱骨骨折 B、巩固骨疣 C、巩固骨髓炎 D、肱骨成骨肉瘤 E、肱骨外科颈骨折 答案:E 7、属两次曝光的摄影体位是 A、足前后位 B、足侧位 C、足内斜位 D、足外斜位 E、全足正位 答案:E 8、X线管放置较长时间再次使用前,须做的工作是 A、冷高压实验 B、老化训练 C、管电流测试 D、管电压测试 E、空间电荷低偿测试 答案:B 9、胸部右前斜位检查,冠状面与胶片夹角应呈 A、10°~15° B、20°~25° C、30~35° D、45°~55° E、65°~70° 答案:D 10、以下物理量及其单位表述,正确的是 A、照射量----拉德 B、剂量当量----希沃特(Sv) C、吸收剂量----库仑每千克 D、?Kg-1 E、比释动能----戈瑞每秒Gy?S-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 X线的产生条件为需要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以及阳极靶面。X线图像的特点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X线检查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X线的主要用途包括骨关节疾病的诊断、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泌尿系统的疾病以及其他如子宫输卵管造影等。X线的特性包括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以及电离作用。软X线指管电压在40kV 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CR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 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DR是将X线穿 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 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包括X线 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

有绝对禁忌症;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X线成像质量的五大要素包括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以及失真度。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 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由足部、直线部、肩部以及反转部组成。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 影像密度值在0.7~1.5.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包括管电压值、管 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以及人工对比度。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包括X线的吸收系数、物 体厚度和密度。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包括X线质、X线量、胶片γ值以及灰雾。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照射野 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照射野

(整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欣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1、常规GRE脉冲序列:常规GRE脉冲序列由一次小于90°或稍大于90°,但不使用90°的激励脉冲和选层梯度、读出梯度(即频率编码梯度)的反转构成。由于是梯度重聚相位产生回波,故称为GRE。在GRE序列中,两次RF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R,RF激励脉冲至获取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E。其特点主要是TR明显缩短,翻转角小(<90°),因此扫描时间也显著缩短。 2、使用不同的扫描定时参数和翻转角,可以分别获得T1WI、T2*WI、和PDWI。翻转角度和TR决定T1加权程度,TE决定T2*加权程度。大翻转角度、短TR、短TE将获得T1WI;小翻转角度、长TR、长TE将获得T2*WI;小翻转角度、长TR、短TE将获得PDWI。 3、稳态GRE脉冲序列的三个显著优势是:成像速度快、图像SNR和CNR高、临床适用范围更广泛。 4、稳态GRE序列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使用短于组织T2的TR,在序列进行的过程中的每一个TR期间内,均没有足够的时间使组织完成T2衰减,即仍有部分的横向磁化留下来,成为剩余横向磁化。 5、EPI最大的优点是扫描时间极短(30~100ms)而图像质量相当高,可最大限度地去除运动伪影。除适用于心脏成像、腹部成像、流动成像外,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脑的DWI、PWI、fMRI等。EPI技术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采集方式。在一个TR期间内完成全部的数据采集,这是EPI的基础。 6、与图像质量有关的成像参数为:①SNR(信噪比)(最主要的因素)②CNR(对比噪声比)③空间分辨力④扫描时间 ★与图像质量有关的成像参数? 1、SNR:噪声主要来源于此体内患者的体质结构。检查部位和设备系统固有的电子学噪声。高的SNR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基本条件之一。增加信号量将使SNR增高,反之将使SNR降低。影响信号量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质子密度影响(质子密度低,则SNR低)②体素大小的影响(体素容积、FOV、层厚和图像的SNR成正比,矩阵大小与SNR成反比)③TR、TE和翻转角度。TR决定纵向磁化恢复的量(长TR使横向磁化完全得到恢复,产生的信号量多),TE决定采集信号前横向磁化的衰减量(短TE使SNR高)。翻转角度影响有多少纵向磁化能反转为横向磁化。翻转角度为90°时,纵向磁化完全翻转为横向磁化,产生的信号量最大,SNR最高。④NEX(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增加数据采集次数,可提高SNR。⑤接收带宽(减少接收带宽,SNR增高)⑥线圈类型 2、CNR:是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即CNR=SNR(A)-SNR(B),CNR 决定着成像区内不同组织、结构以及病变的可辨认性,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合适的脉冲序列和决定图像信号加权的成像参数(包括TE、TR、TI和翻转角度)对CNR 有直接的影响。 3、空间分辨力:是指图像中可辨认出相邻空间关系的最小物体的几何尺寸,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取决于体素的大小,体素容积小时,能分辨出的细节多,空间分辨力高。(体素的大小取决于成像面积厚度、FOV和像素矩阵的大小) 4、扫描时间:是指完成数据采集的时间,以SE序列为例,扫描时间=TR×相位编码次数×NEX。扫描时间越长则发生运动伪影的机会越多。 一、成像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 1、应根据检查目的和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脉冲序列、图像信号的加权参数和扫描平面 (轴、冠、矢、斜)。 2、在设置成像参数时,应特别注意SNR是影响图像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医学影像技术《光疗法-实训》

光疗法 【目的和要求】 1 熟练掌握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及激光疗法常用设备的临床操作方法,掌握各种光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 熟悉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及激光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最根本的治疗作用。 3了解紫外线疗法生物剂量测定,紫外线疗法的光敏治疗,蓝紫光疗法的作用机制。 【实验器材】 红外线治疗仪周林频谱仪、桥式红外线治疗仪、神灯等,颜色光治疗仪红光治疗仪、蓝紫光治疗仪、颜色光光子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高压水银石英灯、手提式冷光水银石英灯,激光治疗仪氦-氖激光器、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 【操作步骤】 一红外线治疗仪操作步骤 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治疗时的正常感觉,告诉患者假设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红外线治疗剂量的大小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而定。红外线正常照射时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

色均匀的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的红斑那么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宜,否那么可致烫伤。 1 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裸露照射部位,检查照射部位温度觉是否正常,对于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 2 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距离一般如下:功率500W 以上,灯距应在50~60cm 以上,功率250~300W,灯距在30~40cm,功率2021 以下,灯距在2021m 左右,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准。 3 每次照射15~30 分钟,每日1~2 次,15~2021为1 个疗程。 4 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患者应在室内休息10~1 5 分钟前方可离开,以免着凉。 〔二〕可见光治疗仪操作步骤 1 红光治疗仪操作步骤治疗前检查灯泡、辐射板安装是否牢固,支架是否稳妥。患者取适宜体位,裸露治疗部位。移动灯头,使灯头中心垂直对准患处,照射距离视灯的功率大小而定,假设在2021 以下,红光照射距离在2021 以内,蓝光在10cm 内。每次治疗15~30 分钟,每日1~ 2 次,15~2021为1 个疗程。 2 蓝紫光治疗仪操作步骤蓝、紫光治疗仪用于治疗新生儿核黄疸,以10 支2021光灯按半月形悬挂在距治疗床70cm的高度,灯管与床的长轴平行。照射可分为四区:①以婴儿胸骨柄为中心; ②以双膝关节前部为中心;③背部为中心;④双膝关节窝为中心

医学影像技术《康复评定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教学目标】 1、掌握形态评定的定义; 2、熟悉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3、能熟练常用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操作。 【教学难点】 1神经反射的临床意义 2人体反射的发育规律 【教学重点】 常用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的临床意义及操作 【教学内容】 神经反射评定可实现的目标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 2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3比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4预测疾病的转归 脊髓和脑干的原始反射 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到出生后2个月出现,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大局部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少局部到6个月。 上述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的成熟过程。 水平的反射

中脑水平的反射大局部在出生时或出生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小局部在出现一段时间后消失。大脑皮质在出生后6~18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上述反射发育的缓慢或异常将导致患儿躯干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发育异常。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对脊髓反射检测的阳性或阴性反响在2 个月的正常儿童可能存在,超过2个月的儿童阳性反响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缓慢,阴性反响是正常的。 〔一〕屈肌收缩反射〔Fleor Withdrawal〕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阴性反响: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阳性反响: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不要与挠痒相混淆。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二〕伸肌伸展反射〔Etensor Thrust〕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诱发刺激:刺激屈曲的一侧下肢的足底。 阴性反响: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第一篇:医学影像技术 1、淤血的最早X线表现:上肺静脉扩张似鹿角状 2、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双腕关节正位 3、减少与抑制散射线的方法中减小焦-片距离 4、与胸骨剑突末梢同一平面的椎体~~~~T11 5、肋骨联合最常见第5、6肋骨联合 6、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双膝强力外展正位 7、肾区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 8、左侧主支气管长约4~7CM9、普通X线胶片采用的卤化银主要是AgBr10、KerleyB线的范围为长2~3cm,宽1mm11、骨巨细胞瘤的好发年龄20~40岁 12、乳剂在曝光后形成潜影 13、乳突伦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 14、新生儿有几个囟门:6个 15、人胚骨化开始于胚胎第6周,最先骨化的是锁骨 16、虫蚀样空洞的壁是由坏死组织 17、心脏摄影宜采用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屏气 18、胃双重对比剂造影的首选钡剂是 200%~250%不均匀颗粒钡 19、X线平片上可见骨小梁与压力方向一致,部分与张力方向一致为股骨近端 20、静脉尿路造影胶片曝光时呼气后屏气 21、普通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篇:医学影像技术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 1、有效焦点大小在摄影时的变化规律为()A、管电压越大,焦点越大 B、管电流越大,焦点越大 C、曝光时间越长,焦点越大 D、照射野越小,焦点越小 E、摄影距离越大,焦点越小 2、潜影的组成物质是() A、感光中心 B、卤化银AgX C、银离子集团nAg+ D、银离子

Ag+ E、银集团nAg 3、在定影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的不溶性的盐是() A、32ONaAgS B、43235)OS(AgNa C、2225OSAgNa D、322OSAgNa E、43253)OS(AgNa 4、一般人眼识别的密度值范围是() A、0.1~1.0 B、0.1~2.5 C、0.2~3.0 D、0.25~2.0 E、0.5~ 2.5 5、散射线对像质影响最大的是() A、密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失真度 E、模糊度 6、减少或消除散射线的方法中,下列哪项错误() A、空气间隙法 B、增加固有滤过 C、使用遮线器 D、加大管电压 E、使用滤线栅 7、关于减少运动模糊的措施,错误的是(A、固定肢体B、缩短曝光时间 C、缩小物-片距 D、缩小照射野 E、缩小放大率 8、关于散射线含有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管电压升高而增大 B、在管电压80kV以下时趋向平稳 C、随被照体厚度增加而大幅度增加 D、随照射野的增加而大幅度上升 E、在照射野为30cm×30cm时达到饱和 9、与影响照片颗粒度的因素,无关的是 A、X线量子斑点 B、增感屏萤光体的颗粒大小与分布 C、胶片乳剂颗粒的大小与分布 D、被照体本身的因素 E、胶片对比度 10、肩关节正位摄影,中心线正确射入点A、锁骨的中点B、关节盂 C、肩峰 D、肩胛骨喙突 E、肱骨头 11、不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是 A、X线源与人体间的距离 B、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 C、物质的线性吸收系数 D、人体组织的密度 E、X线波长 12、CR经X线照射后在影像板存留的是 A、模拟影像 B、数字影像 C、黑白影像 D、彩色影像 E、电信号 13、下列哪一项不是MRI的优势()A.不使用任何射线,避免了辐射损伤B.对骨骼,钙化及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C.可以多方位直接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