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肾盂造影在肾脏及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静脉肾盂造影

受压变形:包括肾脏占位如肾肿瘤、肾囊 肿,可见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泌尿系统先天疾病:蹄铁形肾、腔静脉后 输尿管、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旋转 不良。
静脉肾盂 造影可见 左侧肾盏 正常影像 消失,输 尿管中段 显影不良。 报告:符 合膀胱占 位性病变。 术中:肾 盂内充满 白色菜花 样肿物。 病理:肾 盂癌。
静脉肾盂造影20 分,双侧重复肾 重复输尿管,左 肾上盏略显受压 下移,肾上极轮 廓增大,提示: 双侧重复肾、双 侧重复输尿管 (上段)、左肾 上极占位
左肾上极与肿物分
离后,被肿物压迫 的肾实质。
平片可见左侧肾影增大
大体:切面呈鱼肉样。病理: 嗜铬细胞瘤。
左肾盂肾盏 显示扩张, 左肾积水, 考虑为左侧 肾盂输尿管 连接部狭窄 所致。与输 尿管上段梗 阻所致积水 鉴别:上段 梗阻一般有 小段输尿管 扩张积水。
检查前晚番泻叶10-20g开水泡饮。根据敏感 程度调整剂量,导泻效果差可煎服。
如肠道胀气严重,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
摄片当日空腹检查
球结合膜试验:十倍稀释,1滴于眼内,510分钟后如球结合膜充血水肿、病人流泪 为过敏。常用。
口腔黏膜试验:1ml于舌下,10分钟内口唇 麻木、舌部肿胀、恶心、流涎、荨麻疹为 过敏。少用。
静脉内试验:30%造影剂1ml,反应类似口 腔黏膜试验。可靠,危险性大。少用。
平卧位,先摄腹部平片,下腹部两侧加压, 静脉注射造影剂20-40ml,5分钟注射完毕。
7分、15分、30分各摄片一张。
肾盂肾盏显影满意后,解除压迫,再拍一 张全泌尿系片(可了解有无肾下垂、有无 结石)。
充盈缺损:阴性结石、肾盂肿瘤、输尿管 肿瘤、膀胱肿瘤。
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中上极占 位,显示肾盏、肾盂受压,可见 下盏与肾盂夹角变锐,与左侧不 对称。肿物边界不规则。
静脉肾盂造影在输尿管囊肿与输尿管肿瘤的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静脉肾盂造影在输尿管囊肿与输尿管肿瘤的X线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
吴璠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16(023)005
【摘要】输尿管囊肿是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胚胎时期输尿管进入尿生殖窦延迟吸收或吸收不完全,输尿管分化异常以及膨出部肌纤维缺乏等,导致输尿管口狭窄,尿液排出受阻,长此以往,输尿管内压力增高,以致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膨出,又称输尿管膀胱内囊肿或输尿管膨出。
囊肿壁多为输尿管口狭窄致局部输尿管壁扩张而向膀胱内膨出,
【总页数】2页(P502-503)
【作者】吴璠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数字化X线摄影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J], 杨光
2.DCE-MRI检查在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梗阻性积水患者肾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J], 丁科
3.无加压下平板型数字胃肠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刘丽方
4.新型输尿管压迫装置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J], 赵子健;李若梅;王嗣
伟;盛茂;刘莹;吴瑞祥;魏夏洪
5.超声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辛亚军;丁红娟;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肾盂造影(IVP)

静脉肾盂造影(IVP)静脉肾盂造影(IVP)概述通过X线检查对肾盂进行静脉造影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下腹部加压,10~20min后摄片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能了解肾脏,输尿管的位置,肾脏的分泌功能,腹膜后病变与泌尿系器官的关系。
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结核,肿瘤等。
原因不明的血尿。
泌尿系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
检查部位腹部生殖部位科室外科相关疾病肾发育不全肾石症泌尿生殖系损伤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肾功能不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血尿小儿军团病肾病肾结石梗阻性肾病输尿管结石小儿后尿道瓣膜梗阻性尿路疾病脊柱脊髓损伤尿道结石肾融合尿石症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关症状尿失禁与遗尿腰背痛运动后尿血无痛性尿血肌肉发育不良乳糜尿血尿少尿多尿排尿困难及尿潴留静脉栓塞急性尿潴留蛋白尿脓尿血红蛋白尿尿失禁遗尿尿频伴尿急和尿痛腰部包块发热[更多]静脉肾盂造影(IVP)正常值适应证1.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结核、肿瘤等。
2.原因不明的血尿。
3.泌尿系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
静脉肾盂造影(IVP)临床意义静脉肾盂造影能了解肾脏、输尿管的位置,肾脏的分泌功能,腹膜后病变与泌尿系器官的关系。
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方法1.患者屈膝平卧、系好腹压带。
2.由前臂静脉内慢慢注射造影剂,应先注射1ml后停止,观察5min如无不适感时,可于4~5min内注射完毕。
3.注射完毕,立即施加腹压(腹内有病变时须慎重,所加压力以不妨碍呼吸及不使患者感到痛苦为度)。
根据需要,于7min、15min各摄一片(包括两侧肾区),30min解压后摄全腹部片1张。
亦可在电视透视下调整摄片时间。
儿童摄片时间宜略早,可于注射完毕后3、7、15min摄片。
4.大剂量法,适用于肾功能差或疑有输尿管病变者,可用造影剂1.5~2ml/kg计算,加入等量的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入,初6 min内应输入200ml。
静脉肾盂造影

• (1)造影前准备:清洁肠管以排除肠气及肠内容物。检查前12h内禁 食禁水。(如使用泛影葡胺前,一定要做皮试)
• (2)对比剂:碘海醇。成人用量一般均为20ml。老年人肾血流量减 少,可酌情加大剂量。
• (3)操作步骤:
•
①病人仰卧于检查床正中,摄腹部平片。了解双肾位置、形态、
大小以及有无阳性结石及结石位置。
静脉肾盂造影(IVP)
• 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是利用对比剂在静 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 肾盂而使之显影,不但可以观察整个泌尿 系统的解剖结构,而且可以了解分泌功能 以及各种尿路病变。
• 1930年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于临床起,因其 价格低廉、诊断价值高,一直是泌尿系统 疾病检查及诊断最常用的使用方法之一。
改良法IVP
• 即免腹压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 采用双倍剂量(成人40ml)的对比剂,不 加压迫,取头低足高位(倾斜15~30度)。
• 经静脉快速(3min内)注入碘海醇40ml; 7min摄第一张腹部片,了解双肾显影情况; 10-15min摄第2张腹部片。如诊断需要可随 时摄片,根据病情及诊断要求可以加照左 右斜位、俯卧位等特殊位。若双肾显影尚 可病灶显示清楚符合诊断要求放平摄影床 摄全腹部片,结石造影检查。
IVP与改良法IVP对比
• IVP采用腹部加压,阻断输尿管保证较高浓度造影剂聚集 肾脏,肾盂、肾盏结构显示清晰。但此方法往往由于压迫 位置不准确或压力过低,造成造影剂泄漏,压力过高易出 现迷走神经反射与下肢麻木,甚至肾泌尿功能受抑制,产 生造影剂逆流。轻者患者表示痛苦,重者解除压迫中段造 影。
• 改良法IVP正好解决上述不足之处,无腹部加压的痛苦。 特别适合肾盂积水、输尿管堵塞、腹部包块、外伤、小孩 等等年老体弱患者。用时较IVP短,但肾盂、肾盏显示不 如IVP清楚。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方法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方法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脏、肾盂和输尿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如肾结石、肾盂积水、肾盂肿瘤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肾盂造影的检查方法。
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X射线造影检查方法,主要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含有碘酸盐的造影剂,然后使用X射线摄影机进行拍摄。
首先,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询问患者是否有对碘过敏的历史,检查血肌酐水平以评估肾功能,以及禁食或限制饮食。
准备工作完成后,患者被安放在检查床上,然后医生将一根细管插入患者的一条静脉内,通常是手臂或手背的静脉。
这个过程通常是无痛的,但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不适。
插管后,医生会在用于静脉注射的部位进行消毒。
接下来,医生会将含有碘剂的造影剂缓慢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中。
注射速度通常较慢,以允许良好的血液混合,以及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注射完成后,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适感或过敏反应。
在注射造影剂之后,医生会使用X射线摄影机进行拍摄。
患者通常会被要求在不同的角度上改变身体的位置,以获得更全面的图像。
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同时医生可能还会加入一些其他的造影剂来增加肾盂和输尿管的对比度。
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完成检查后,患者可以回到正常的日常活动中。
然而,由于造影剂中的碘的排泄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患者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经常排尿。
医生还会告诉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如饮水和注意观察排尿的情况。
尽管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对于那些对碘过敏或有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静脉肾盂造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此外,孕妇也通常不建议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为辐射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对肾脏和相关结构进行评估。
通过注射含有碘剂的造影剂,然后使用X射线拍摄,医生可以获取清晰的图像,以便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由于该方法涉及到辐射和注射造影剂的风险,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前应与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和讨论。
双倍剂量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肾盂输尿管发育畸形

双倍剂量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肾盂输尿管发育畸形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泌尿系先天性疾病(UCA),本病在临床上常无典型泌尿系统症状,患者多因反复发作尿路感染而行泌尿系检查,如行B超或尿路造影时才被发现。
有学者将其归为肾脏重复集合管道。
该先天畸形, 占肾脏畸形中的第二位。
常伴有输尿管异位开口,肾盂输尿管积水。
临床医师往往认识不足,易于漏诊。
现将我院检查确诊的15例作一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
年龄20~72岁,平均50.6岁。
1.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
并伴有腰痛、尿路感染症状。
15例患者均均无尿失禁或漏尿表现,否认有本病的家族史。
1.3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免加压双倍剂量静脉肾盂造影法,具体操作如下:(1)术前常规准备同常规静脉肾盂造影方法。
(2)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检查床,先拍摄尿路平片,然后静脉注射优维显30050ml。
摄片时间为注药后5'、15', 30'时拍摄尿路片,根据病情可延长到60',必要时透视下点片。
2.结果15例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6例,右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8例, 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1例, 15例中有5例伴有不同程度肾积水。
所有病例均为不完全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不伴有输尿管异位开口畸形。
可能是本组病例均为成年人,而输尿管异位开口畸形可被较早发现。
2.讨论UCA一般认为是输尿管芽发育异常所致。
在胚胎5 毫米 (约胚胎第4 周) 时, 中肾管下端发育出一输尿管芽,输尿管芽迅速增长,其近端形成输尿管,远端被原始肾组织块覆盖而发育为肾盂、肾盏与集合管。
中肾管的下端如生出另一个输尿管芽(称为副输尿管芽) ,此种畸形有两个肾盂、两条独立的输尿管, 它可和正常输尿管并行发育而成为完全性双输尿管畸形。
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简称IVP)
静脉肾盂造影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能显示尿路器质性病变并且能观察肾功能变化,泌尿系统结核、肿瘤、慢性炎症。
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中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静脉肾盂造影对判断泌尿结石位置,肾盂积水的情况;对泌尿系占位性病变、先天性异常及外伤炎症的诊断都有一定的价值。
它是通过静脉内注入含碘造影剂达到肾盂、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器官而显影的一种检查方法,能显示尿路器质性病变并且能观察肾功能变化,泌尿系统结核、肿瘤、慢性炎症。
【检查前】
1.造影前三天,禁食产气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面食、糖类等。
2.造影前一天晚上,需进行肠道准备,目的是为了将肠道内的残渣排出,清洁肠道。
肠道准备方法:(1)造影是次日上午,造影前晚口服硫酸镁60毫升,口服硫酸镁后一小时大量饮水,大于800毫升。
如口服泻药后未解大便,应通知医生,给予灌肠一次。
(2)如造影是次日下午,造影检查当日上午口服硫酸镁60毫升,口服硫酸镁后一小时大量饮水,大于800毫升。
如口服泻药后未解大便,应通知医生,给予灌肠一次。
3.造影前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
4.造影前需排尿、排便,使肠道、膀胱空虚。
5.造影前需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检查中】1.检查时需要腹部加压,如感觉松紧不适宜,请与医护人员沟通。
2.高浓度造影剂会刺激血管,如有血管疼痛不适,请告知医护人员。
3.注射
药物时,如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检查后】1.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2.观察有无荨麻疹、腹痛等迟发的过敏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静脉肾盂造影名词解释影像

静脉肾盂造影名词解释影像
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肾脏和泌尿系统的情况。
该检查方法通过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使其经过肾脏并进入肾
盂和输尿管,然后利用X射线或CT扫描等技术来获取图像信息。
在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
身体检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
同时还需要告知医生有关
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
在检查当天,患者需要空腹,并
且需要排空膀胱。
在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时,医生会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静脉中。
这种造
影剂通常是一种含有碘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在注入人体后能够吸收X
射线或CT扫描等辐射,并产生高对比度的图像。
随着造影剂进入肾脏和泌尿系统,医生会使用X射线或CT扫描等技术来获取图像信息。
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以观察肾脏和泌尿系统的情况,包括肾盂、
输尿管、膀胱等结构的大小、形状、位置等。
该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
生诊断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结石、肾盂炎、输尿管阻塞等,
并且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入造影剂并使用X射线或CT扫描
等技术来观察肾脏和泌尿系统情况的医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肾盂造影在肾脏及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在肾脏及输尿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為临床提供
更多诊断依据。
方法:为85例经彩超及CT诊断并有阳性体征及临床表现的泌尿系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分别摄取腹部平片、7、15、30、45 min及解除压迫后X线平片各一张,肾功能不佳者加拍60、120 min平片,对平片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输尿管结石28例,肾结石11例,肾盂积水23例,肾结核6例,异位肾3例,肾占位3例,单侧肾缺如2例,重复肾伴双输尿管2例,双肾盂单输尿管1例,马蹄融合肾1例,输尿管肿瘤1例,一侧肾显影延迟及不显影者4例。
结论:静脉肾盂造影对泌尿系疾病显示率高,能动态显示肾脏排泄功能,并能观察到输尿管的走行及变异现象,是泌尿系疾病观察、诊断和治疗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标签:静脉肾盂造影;X线平片;泌尿系疾病
静脉肾盂造影(IVP),是泌尿系疾病的最常用检查方法之一,由于其在判断肾功能、了解集合系统及输尿管形态及动态观察等方面效果良好,多年来被各级医院广泛开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8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病例,对其在泌尿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并与彩超、CT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线科行静脉肾盂造影的85例泌尿系患者,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15~75岁,病程数小时至数年不等。
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异常,经过彩超、CT 检查确认肾输尿管疾病,需静脉肾盂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1.2 仪器
使用东芝X线CR摄片机及GE X线DR摄片机,采用动态IVP法。
1.3 方法
做好一般腹部准备,常规摄腹部平片一张,用腹部压迫带对腹部加压(具体压力因人而异),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造影剂20 ml,注射完后保留静脉通道并开始计时(保留静脉通道是为了万一出现过敏反应以便急救),于7、15、30、45 min各摄肾区平片1张,除去压迫带摄全腹部平片1张。
肾功能不佳者,延迟至60、120 min摄片,对所摄的造影平片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果,书写诊断报告。
2 结果
85例静脉肾盂造影(VIP)结果中输尿管结石28例(其中阳性结石19例,阴性结石9例),肾结石11例,肾盂积水23例,肾结核6例,异位肾3例,肾占位3例,单侧肾缺如2例,双肾盂伴双输尿管2例,双肾盂单输尿管1例,马蹄融合肾1例,输尿管肿瘤1例,一侧肾显影延迟及不显影者4例。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由于设备及条件原因,临床医生只能根据超声、CT及IVP对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做出诊断,因此笔者收集了许多病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笔者发现IVP有着明显的优点,如费用低,易操作,能够明确显示肾的功能,显示积水的原因,积水的程度,狭窄的部位,鉴别是异位肾还是肾缺如,另外还可以动态或变换体位观察肾脏的显影情况等[1]。
较大的肾尿酸盐结石由于超声的伪像作用常常很难完全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以及在肾集合系统中的具体部位和所占的比例,X线平片和CT又不能显示,IVP则能够根据充盈缺损的形态做出明确判断[2],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肾脏功能良好的肾积水:VIP可清晰显示患侧肾盂肾盏的大小、形态及输尿管扩张的程度、阻塞的部位。
肾结核:IVP能显示的较早期异常是肾小盏边缘不整如虫蚀状,当肾实质干酪性坏死灶与肾小盏相通时,可见其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病情进展而造成肾盂肾盏广泛破坏或形成肾盏积脓时,排泄性造影常不显影[3],临床诊断“肾自截”,是肾脏无功能的表现,单侧肾脏无功能在实验室检查中很难体现。
肾盂癌:IVP显示肾盂肾盏内固定不变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肾盂和肾盏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当肿瘤侵犯肾实质,可至肾盏移位、变形[3]。
泌尿系统的先天异常:较为常见且类型繁多,较常见的急性有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异位肾、孤立肾、马蹄肾等类型,尿路造影多能发现并作出诊断。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即一侧或双侧肾分为上、下两部分,各自有肾盂和输尿管,IVP则能清晰显示这种畸形。
异位肾系胚胎发育中,肾上升过程发生异常所至,多位于盆腔,少数位于膈下,甚至后纵隔内,IVP可发现这种异常。
肾缺如临床上均为单侧性,故又称孤立肾,IVP时,缺如侧无显影肾,但不能与其他病因所致病侧肾不显影鉴别。
超声、CT和MRI检查能够确诊,健侧肾代偿性增大。
马蹄肾:VIP显示两肾位置较低,且下极融合为峡部,肾轴由外上斜向内下,肾盂位于腹侧,而伸展指向背侧,可并有肾积水和结石。
综上所述,静脉肾盂造影是泌尿系疾病诊断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佟咸利,倪尔会.静脉尿路造影在特殊病例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11):623-624.
[2]杨毕军,钟安军.静脉肾盂造影在当代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西南军医,2008,12(3):59-60.
[3]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