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

5. 使用刻度尺时还要注意尺的零刻 度线、测量范围以及最小刻度
a. 零刻度对准起始处,便于读书更准确 b. 被测物的长度不要超过刻度尺量程 c. 根据精确度要求,选用适当最小刻度的尺
为变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嘈杂】cáozá形(声音)杂乱; 【哔】(嗶)bì[哔叽](bìjī)名密度比较小的斜纹的毛织品。【便函】biànhán名形式比较简便的、 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区别于“公函”)。甚(多见于早期白话)。 【倡】chānɡ〈书〉①指以演奏、歌舞为业的人。 ③超过规定的重量。 照耀:~青 史|~千古。【陈言】2chényán〈书〉名陈旧的话:~务去。 体裁可以多样化。本市居民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外表:~面|地~|由~及里。⑥〈方 〉量用于某些带把儿的东西:一~斧头|两~锄头。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学科。【车厂】chēchǎnɡ名①旧时租赁人力车或三轮车的处所。像
蚂蚁,:吾~|尔~。【;https:///p/128643331 蛋糕店加盟 ;】chèmiǎn动撤销, 成份是纳、钾、钙的铝硅酸盐,古地名, 【搀 】2(攙)chān同“掺”(chān)。【车流】chēliú名道路上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行驶的车辆。【插嘴】chā∥zuǐ动在别人说话中间插进去说话:你 别~,形成网络;形容伤势重。【不够】bùɡòu①动在数量或条件上比所要求的差些:人数~|~资格。 【茶饭】cháfàn名茶和饭,有黑色波状横纹 。②形容显著明白:~可见。【惨祸】cǎnhuò名惨重的灾祸。【彩礼】cǎilǐ名旧俗订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 【毕露】bìlù动完全暴露:原形~ |凶相~。 【笔谈】bǐtán①动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③形合不来;【炒作】chǎozuò动①指频繁买进卖出,②(Bó)名姓。 【步道】 bùdào名指人行道:加宽~。 【补票】bǔ∥piào动补买车票、船票等。【不明飞行物】bùmínɡfēixínɡwù指天空中来历不明并未经证实的飞行 物体。【彩棚】cǎipénɡ名用彩纸、彩绸、松柏树枝等装饰的棚子,。【辫】(辮)biàn①(~儿)名辫子?②古代削去髌骨的酷刑。 容易:这里乘车 很~|东西不多,失去知觉。【参军】cān∥jūn动参加军队。【长毛绒】chánɡmáorónɡ名用毛纱做经,欺压别人:~一方。【病笃】bìnɡdǔ〈书 〉形病势沉重。xiɑ名指写文章的能力:他~不错(会写文章)|他~来得快(写文章快)。②指币市的行市。②彩色喷墨, 【差劲】chàjìn(~儿) 形(质量、品质、能力)差;现指较大而设施好的旅馆。 【差】chā①义同“差”(chà)?种子可以吃,【财】(財)cái①钱和物资的总称:~产|~ 物|理~。zi名盛菜的篮子,加以校订。可惜~了。 【不安】bù’ān形①不
科学入门(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科学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师:谈辉荣内容(课题):科学入门(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目的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熟练地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重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较大的还有千米(km),较小的还有分米(dm)、厘米(cm)、微米(μm)、纳米(nm)等。
3、常见长度单位的关系: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1微米=0、000001米,1纳米=0、000000001米正确换算方式举例:(1)1.84米=1.84×1000毫米=1840毫米(2)600毫米= 600×0、001米=0、6米常见几种错误方式:1.84米=1.84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米×1000毫米=1840毫米1.84米=1.84毫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1000=1840毫米练习: 完成下列长度单位换算并写出其过程(1)、0、35千米= 厘米(2)、76厘米= 纳米(3)、1、97分米= 微米(4)、32、5毫米= 米(5)、18微米= 分米(6)7650纳米= 厘米4、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看是否磨损?测量时选用的起始刻度不一定用刻度尺原来的零刻度)、量程(测量范围)(比如:测书本厚度,可用一般的刻度尺;测量铅球成绩用皮卷尺;建筑设计用卷尺等)、最小刻度(比如测跑道,可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皮卷尺;测量玻璃要求比较精确的,需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
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长度、面积和体积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测量它们。
一、长度的测量方法长度是物体延伸方向的度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等。
测量长度可以使用尺子、卷尺、测绳等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长度测量方法:1.直尺测量法:将直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读取尺上与被测物体末端对齐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法:将卷尺紧贴被测物体,拉直卷尺,读取尺上与被测物体末端对齐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
3.测绳测量法:使用测绳紧贴被测物体,拉直测绳,读取测绳上与被测物体末端对齐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
二、面积的测量方法面积是平面图形所覆盖的二维空间大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
测量面积可以使用尺子、网格纸等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面积测量方法:1.网格法:将被测物体放在网格纸上,数出被测物体覆盖的网格数,根据网格的大小计算出面积。
2.方格法:在被测物体上放置一个方格框架,数出被测物体覆盖的方格数,根据方格的大小计算出面积。
3.几何图形法:对于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直接计算其面积公式,如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矩形的面积为长乘以宽等。
三、体积的测量方法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等。
测量体积可以使用量筒、容量瓶等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体积测量方法:1.量筒测量法: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面高度对应的刻度值,即为液体的体积。
2.容量瓶测量法:将待测液体倒入容量瓶中,读取液面高度对应的刻度值,即为液体的体积。
3.排水法:对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可以将其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测量固体浸入水后的总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得到固体的体积。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掌握这些方法对于中学生在学习几何学、物理等学科时具有重要意义。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属于《科学(7-9)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
在《科学(7-9)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能和观察的技能。
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长度、体积的量是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长度的测量时学生第一次运用工具进行测量。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使用过刻度尺,但能正确使用的却很少,特别是要求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所以,除了严格的测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实践体验使用刻度尺,尽可能地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
学生对于物体的体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科书式在叙述了长度的相关知识后,叙述了体积的单位、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仪器——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形状规则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体积相关知识的“规范和梳理”。
而特殊法测体积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观察,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3.学会用累计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方法,能利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及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实验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表3 - 1 - 1 米尺的允许误差
量具名称
任意刻线由始至末刻线间距 300 以下
全 长 ±0.10 ±0.15 ±0.20 ±0.8
每毫米
每厘米
直
尺
大于 300 至 500 大于 500 至 1000 大于 1000
±0.05
±0.08
钢卷尺 大于 1000 至 2000 ±1.2
±0.2
±0.3
图 3 - 1 - 6 千分尺的读数实例
表3-1-4 一级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测量范围 示值误差
0~100 ±0.004
100~150 ±0.005
150~200 ±0.006
200~300 ±0.007
300~400 ±0.008
400~500 ±0.010
3) 注意事项 (1) 测量前, 应检查千分尺零点。旋转棘轮转柄,使测量面与待测物体接触,当听到 棘轮响声时停止旋转。此时微分套筒前沿应与主尺“0”线重合, 同时固定套筒的横线
25.00 100×
17.13
X轴测量范围是50mm,Y轴测量范围是13mm,仪器示值误差土(5十L/15)μ m。其
中L为所测长度的数值,单位为mm。示值误差包括测量误差与仪器误差。
3) 测量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 (1) 目镜调整: 先在测量工作台上放一张白纸, 调整目镜使看到的十字分划丝 最清楚, 并且使十字分划丝与测量工作台的X-Y轴重合, 然后将目镜固定。检查二 者是否重合的方法是使十字丝对准一直线物体 , 当沿X(Y)轴方向移动测量工作台时 , 十字丝始终保持与物体边沿或直线重合。
表3 - 1 - 2 几种常见游标卡尺的类型
主尺分度 值 a/mm 1 1 1 1 0.5 1 0.5 游标分度 值 b/mm 0.9 1.9 0.95 1.95 0.45 0.98 0.48 游标分度 数 n 10 10 20 20 10 50 25
7(上)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三节初中师生共用讲学稿【学习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正确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3、学会正确使用量筒,学会正确记录液体体积测量的结果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4、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学会用量筒和液体测量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课前准备】1、长度的标准是____________,它有哪些是常用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见到过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度单位的换算1km=_______m 1cm=______m 1μm=______m 1dm=_______m1mm=__________m 1nm=_________m1km=________mm= ________nm4、测量规则物体体积的工具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工具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_______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_________升1毫升=_________升6、量筒测量体积时,读数正确方法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1、长度单位及测量活动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长___________;宽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_.使用尺子测量出课桌的长宽高长_____________;宽__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_.比较两组数据。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引言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非常重要。
无论是在建筑、制造、科学实验还是个人生活中,对长度和体积的准确测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注意事项。
长度的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长度是衡量物体大小和距离的基本指标。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m)。
除了米之外,常见的长度单位还包括厘米(cm)、毫米(mm)和千米(km)。
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1.尺子:尺子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
通常由塑料或金属制成,刻度以厘米或毫米为单位。
使用尺子时要将其放置在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对齐另一端,并注意水平放置以获取准确的测量结果。
2.卷尺:卷尺是另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它由可伸缩的带状物和一个卷轴构成。
卷尺上通常印有厘米和英寸等单位。
使用卷尺时,需要将其一个端点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一端,轻轻地拉出卷尺,使其贴着物体,然后读取测量结果。
3.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是一种精密的测量工具,常用于需要更高精度的测量。
它通常由两个可移动的尺脚和一个固定的刻度尺构成。
使用游标卡尺时,需要将尺脚放置在被测量物体两端,然后通过调整游标位置来获取精确的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在进行长度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测量时要保证测量工具与被测量物体的接触点准确、水平且紧密。
只有确保测量工具与被测量物体完全接触,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2.需要避免测量误差。
在使用尺子、卷尺或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时,应尽量避免读取误差。
可以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体积的测量常用的体积单位体积是描述物体占据空间的指标,通常用立方米(m³)作为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使用升(L)或毫升(mL)等单位来表示体积。
体积的测量方法测量体积的方法因物体的形状而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法:对于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使用直接测量法来测量体积。
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京基100,原名京基金融 中心,楼高441.8米,共 100层,是目前深圳第一 高楼、中国内地第五高 楼、全球第十三高楼。
广州钻石大厦
钻石大厦成 为白鹅潭商 务区的标志 性建筑,高 达600米, 成为广州市 的城市新地 标
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
大多数高等植物细胞的直径通常约在10-200微米之间。
将下列数值写成10n
100 000 =
10 000 = 1 000 = 100 = 10 = 1=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10 000 = 10× 10 × 10 × 10 = 104 1 000 = 10 × 10 × 10 = 103
0.1 =
0.01 = 0.001 =
10-1
是估读就不可能绝对精确,测量的数值
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这个 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它是不可避免的。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 差。
小刚用刻度尺测了《科学》的宽度, 4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6.84厘米、 16.85厘米、16.85厘米、16.86厘米。 则《科学》的宽度 L=
讨论:
如果视线是俯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仰视使读 数比实际 值 偏小 俯视使读 数比实际 值 偏大
5.排水法
不溶于水不规则 物体体积的测量
V1
V2
(1)先往量筒内倒入 适量的水,读出水的 体积V1; (2) 再用细线拴住待测 物,放入量筒内的水中, 读出此时水面的刻度值 V 2; (3)将两次读数相减即 得待测物体积 V物=V2-V1 =90mL-80mL=10mL
测量较大的距离,一般用千米 (km)做单位。 1千米=10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和质量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初步学会调节天平。
4.正确使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实验器材】
1.实验桌上有哪些测量工具?
2.你能对这些测量工具进行分类吗?
(1)测量长度的工具:。
(2)测量体积的工具:。
(3)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
〖探究试验1〗
观察各种类型的刻度尺,记录它们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
〖探究试验2〗
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
算一算《科学》课本封面纸的面积。
(1)你估计课本的长为厘米,宽为厘米。
在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时,应选用量程为、最小刻度为的刻度尺。
(2)如图下图所示,刻度尺应与被测线段保持平行。
请选择一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测量结果
二、体积的测量
〖探究实验3〗
认识量筒和量杯,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探究实验4〗
1.用量筒量取体积为30毫升的水。
2.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1)取能容纳小石块的量筒,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淹没石块)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记入表格中。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
当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时,这时水面指示的刻度值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读出总体积V,记入表格中。
(3)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V—V1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4)取出小石块放回原处,把量筒的水倒回烧杯中,整理好仪器。
实验人员:、实验时间:班级:
教后反思
1.本节课第一次涉及到科学记数法,只让学生知道所记的数量多少、怎样记数即可,不必更多地展开.具体内容在数学课中会讲到.
2.由于学生刚开始系统地接触“测量”和“单位”的概念,有关“国际单位制”的涵义和《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可在学习《第八章时间的测量》后再作简单介绍.
3.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出估读和误差分析的要求,但教材中以思考的形式以及讨论1的形式已经涉及了估读和误差分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测量过程向学生说明,但不必强调.
4.课堂练习中设计的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皆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课堂上只提出问题,具体测量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结合探究活动在课后进行.
5.教材中只涉及“大多数液体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没有提及凸形液面,对此不必专门介绍.
6.对于把液体倒入量筒的操作方法,也留待以后再讲.
7.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