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经典诵读下册的诗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五年级经典诵读下册人教版教材。
2. 录音机或电脑等音频设备。
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诵读吗?你们最喜欢的诵读作品是什么?为什么?二、呈现(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具,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文标题和内容。
2. 播放录音或老师朗读,让学生跟读。
三、讲解(15分钟)1. 解读诗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四、朗读与表演(20分钟)1. 分组练习:将诗文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表演创意,可以是朗诵、舞蹈、表演等形式。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这篇诗文有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觉得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有哪些进步?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诵读中的重要性和表演的乐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诗文。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文进行朗读或表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辅助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或录音等多媒体工具,提供更直观的学习资源。
3. 分组合作:通过分组练习和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诵读和表演情况,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全)

1、诵读《弟子规》信
2、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二、讲解信、泛爱众
三、吟诵重点语句
凡出言信为先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四、讲名人典故
《七擒孟获》《孔子拜师》 《唐太宗闻过则喜》 《曹操割发代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石灰吟》教案
德育目标(宋体,小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石灰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1.板书:题目,作者,诗文;
2.释题:《石灰吟》,吟诵,赞美石灰的诗。
二. 小故事: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1、诵读《弟子规》出则悌
2、诵读《弟子规》谨
二、讲解出则悌、谨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大致理解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融入人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紫藤萝图片。
你看,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瀑布。
这节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诵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读通文本1、课件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诵读,读正确、流利。
3、交流,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字和句。
三、读出花“盛”1、作者被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文章是怎样抓住“盛”这一特点,来充分描写紫藤萝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2~6节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交流,相机指导读出紫藤萝花整体的形状美,生命力的旺盛。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诵读,展示评价。
3、读读编者寄语,领悟作者情感。
四、总结课堂。
2、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2、思考问题: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1、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2、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3、春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诵读欣赏: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五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经典文学作品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2. 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章为主要诵读材料。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
兴趣。
2. 欣赏和分析:给学生播放录音或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和
分析经典篇章的语言、结构和意义。
3.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朗读练,提高学生的
朗读技巧和配合能力。
4. 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5. 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其语音准确性、语调表达和情感
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对经典篇章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3.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分享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和主动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
1. 录音机或音频设备。
2. 经典文学作品的摘录或整本书籍。
3. 学生朗读成果的展示方式,例如PPT、短视频等。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 组织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讲座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五年级诵读教案 12篇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清明节那天下起了雨,路上的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去上坟、扫墓,来怀念去世的亲人或朋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总第7教时
教学内容
江南春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旗”,理解“酒旗”及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名曲《送别》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和亲朋好友分别的事谁想说给大家听.
那么你知道古人分别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么我请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古诗,你愿意给大家朗诵一下么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经典诵读五年级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五年级教学设计导语: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拼音和基础阅读技巧,培养他们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素养。
本文将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诵读准确性和语调感。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选择:在选择课文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或儿童文学作品,如《静夜思》、《平凡的世界》,以及一些简短小故事等。
这些文学作品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 诵读技巧:在诵读技巧方面,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发音准确性:通过复述、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音,特别是一些发音较难的音节或音素。
(2)语调感: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调和停顿,使诵读更加生动和有感情。
(3)节奏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节奏变化。
(4)表演技巧:通过模仿、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加入适当的语音、动作和表情,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三、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示范朗读,重点展示正确的发音、语调和停顿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倾听,并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表情。
2. 学生朗读:学生在听完教师的示范后,可以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教师可以逐个点评学生的朗读准确性和语调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加以改进。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角色分工,并在朗读时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增加演绎的生动性。
4. 听课评析:安排学生互相听课并评析,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其他同学的诵读表演,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提高。
(完整版)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小学五年级4班诵读教案」

小学五年级4班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和声音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作品,如诗歌、童话、寓言等。
2.设计相关课程活动和教学方法,如诵读训练、朗诵比赛、课堂朗读等。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经典诵读作品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今天的课堂作准备。
2.诵读训练(20分钟)选取一首适合年级的诗歌,并分发给学生们,由学生们进行诵读训练。
教师可逐行指导学生们的发音和节奏。
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诵读,每个小组轮流进行。
3.朗诵比赛(30分钟)将学生们分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诵他们所喜欢的一篇作品。
教师可以充当评委,对每个小组的朗诵进行评分和点评。
4.诗歌创作(25分钟)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让学生们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示范,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5.课堂朗读(20分钟)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作品进行现场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师和同学们可以给予鼓励和反馈,让诵读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朗读,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朗读能力、语音表达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2.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诵读作品和创作作品,对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1.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朗诵比赛,提供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
六、教学反思通过课堂的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声音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选择经典作品和进行创作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到快乐,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还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难度和题材的作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六)《醉花阴》《声声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醉花阴》《声声慢》1.小组互助学习运用“学古诗四步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3.放课件,师诵读诗句。
4.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从中感悟到什么?5.介绍作者李清照。
6.指导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经典诵读(七)《塞下曲其二》《游子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塞下曲其二》《游子吟》1.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4.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经典诵读教案(七)《墨梅》《竹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墨梅》和《竹石》。
2.感悟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墨梅》和《竹石》。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墨梅》《竹石》1.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4.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典诵读(二)《渭川田家》《渔家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渭川田家》《渔家傲》。
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渭川田家》《渔家傲》。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渭川田家》《渔家傲》1.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2.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3.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4.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渭川田家唐·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经典诵读(三)《浣溪沙》《雨霖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雨霖铃》。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雨霖铃》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浣溪沙》《雨霖铃》1.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
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词的大意。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两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5.体会词境(1)你认为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经典诵读(四)《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1.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诗词,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
(2)教师指点,并点出这两首词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3.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作者写这两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经典诵读(五)《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的准备。
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5.体会词境(1)你认为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意境。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四、总结附古诗词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