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研究

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研究人类呼吸系统是我们身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扮演着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环境微生物侵袭的重要角色。
然而,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日益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并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菌群以及免疫系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中,细菌、病毒和真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以流感为例,流感病毒(包括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人体的上呼吸道黏膜细胞,引发流感的典型症状。
此外,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细菌也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
二、微生物菌群人体呼吸系统内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菌群,这一菌群对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和抵抗外部病原微生物入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微生物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哮喘患者的气道中,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加剧和病情恶化。
因此,研究微生物菌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免疫系统人类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
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通过构建免疫屏障,清除病原微生物和修复损伤的组织,起到保护呼吸系统免受感染和维持其功能的作用。
然而,某些微生物的感染可能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应答异常和过度炎症反应。
例如,冠状病毒感染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严重的肺炎和其他多系统器官受损。
因此,研究免疫系统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
病原微生物、微生物菌群以及免疫系统共同构成了呼吸系统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平衡对于维持呼吸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才能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
土壤、空气、江河、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微生物最多。
在人体、动植物的体表以及人体和动物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等,均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正常情况下寄居于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菌群”。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对人类动植物是有益的、必需的,为我们人类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保障。
然而,除了一部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外,还有一部分能致使人类生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例如,能引起人类痢疾、伤寒、结核、病毒性肝炎等。
有些疾病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我会列举一些疾病,阐述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食物中毒是吃了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症状,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下,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胃肠炎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等为主(少数伴发烧)。
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1~2天可自愈,极少有引起死亡的报道。
引起这些症状的细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菌、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为主,其中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如猪、牛、羊、鸡、鸭、鹅及鼠类的肠道和粪便里,蛋类也容易被这种菌污染;金黄色葡萄菌常常存在于正常人的鼻腔、咽喉部和皮肤化脓病灶中;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常常在各种海产品、盐腌渍品中。
病毒性肝炎的形成也是与微生物息息相关,致病的原因是有着肝炎病毒。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又会造成不同类型的肝炎类型,如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由乙型炎病毒(HBV)引起,戊型肝炎则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等等。
通常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脏肿大压痛及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有发热及黄疸的现象,极少数会发展为肝癌。
最为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21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摘要:古往今来,微生物疾病都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威胁着我们生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微生物也在预防人类疾病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微生物疾病人类健康Introduction to microbiology and human diseaseAbstract: through the ages, our lives are plagued by microbial diseases which threaten our life and brings huge harm to mankind,it also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the prevention of human disease.Key words: microbial disease human health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它与人类互利共生,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人类却起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它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危害人类,给我们带来灾难。
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灾难。
在人类健康疾病上,微生物对人类重要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一、病毒带来的疾病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微生物与疾病

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非典(SARS)***(************)摘要: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简称:非典)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
前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后者典型故称之非典型肺炎。
而2003年流行的“非典”与既往临床上所见的非典有诸多不同。
由于其发病急,肺部病变进展迅速,表现出以肺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暂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ˉpiratory Syndrome,SARS)。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微生物潜伏期Diseases caused by microorganisms – SARS***(*** )Abstract:SARS (Atypical pneumonias, referred to as: SARS) is a relatively typical case of pneumonia.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former without the latter it is termed a typical atypical pneumonia. In 2003 the popular "atypical pneumonia" and the previous clinical findings of SARS are a lot different. Because of its acute onset, rapid progress oflung disease, lung damage as demonstrated by the pilot of the multiple organ damag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o tentatively as follow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Key Words:Atypical pneumonia Microorganism Incubation period一、流行病学1 特点(1)冬春季高发。
常见疾病的微生物病因学研究

常见疾病的微生物病因学研究微生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促进生物环境的平衡,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等。
但是,当微生物感染人体时,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病因学对于人类健康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微生物病因学研究。
病毒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依赖宿主细胞复制。
病毒感染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感冒、流感、麻疹、水痘、乙肝、艾滋病等。
由于病毒的复制机制非常特殊,因此治疗病毒性疾病非常困难。
当前,病原学家主要通过研究病毒基因组和病毒蛋白质功能来了解病毒复制的机制。
例如,科学家们研究了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泛素化途径,发现利用泛素降解乙型肝炎病毒可抑制其复制,从而可能为研制乙肝治疗药物提供新思路。
细菌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通常存在于土壤、水体、口腔、皮肤和肠道等生物环境中。
一些细菌会引起人类疾病,例如炭疽病、破伤风、百日咳、鼠疫和肺炎等。
科学家们在研究细菌性疾病的病因时,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致病菌、了解其生长条件、分析它们的致病机制、寻找治疗药物等。
例如,研究人们熟知的炭疽病时,科学家们发现炭疽杆菌不仅可以产生毒素,还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并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
这些发现为研制抗炭疽药物提供了参考。
真菌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通常分为两类:产生菌丝的菌类和单细胞酵母菌类。
真菌感染人类通常发生在身体表面,例如皮肤、甲床和头发等。
一些严重真菌性疾病,例如念珠菌病和肺孢子菌肺炎等,会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造成威胁。
真菌性疾病相关的病因学研究通常包括确定致病菌、了解菌株的特征、分析菌株的致病机制、评估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等。
例如,研究念珠菌病的病因学时,科学家们发现雪腐镰孢菌会在酸性环境下产生伸长因子,导致细胞长得更长,并侵入细胞内进行生长。
这些发现为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指导。
总结微生物性疾病依然是全球性慢性病和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球上。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存在于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人类身体等。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例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感染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肺炎、肠胃炎和尿路感染等。
病毒感染则引起了一系列的传染病,如感冒、流感和艾滋病等。
真菌感染则通常与皮肤病和念珠菌感染等有关。
其次,微生物不仅可以引起疾病,还可以帮助人类抵抗疾病。
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人体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生,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肠道中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增强免疫系统。
此外,人体微生物组还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然而,当微生物与人类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样一来,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变得耐药,从而导致感染无法被有效治疗。
此外,抗生素还会破坏人体微生物组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人类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用于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然而,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来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艾滋病病毒可以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使其无法有效抵御其他病原体的入侵。
类似地,某些细菌和真菌也可以通过释放毒素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除了直接引发疾病,微生物还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人类疾病的发展。
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组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
病毒与疾病-微生物论文

病毒与疾病摘要: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
关键词:科学;生物学;病毒一、HIV病毒艾滋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全球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
它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1]。
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此病毒基因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
对艾滋病病毒消毒可采用对乙肝病毒的消毒方式,同样可以使其灭活。
HIV感染者同时也是传染源,他们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都可以分离得HIV病毒。
对于HIV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过人们的误解,以为接触就会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性传播:通过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能感染。
目前已经在对异性间的行传播有了足够多的重视。
而早些年间,艾滋病被称为“男同性恋者的免疫缺陷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是同性恋者。
因为同性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要比一般方式更容易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人体的肠粘膜是柱状上皮相对于阴道的鳞状上皮更易损伤,因此最早的艾滋病人几乎均为同性恋者。
关于安全套的使用对于艾滋病防治的作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安全的论文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安全的论文1. 引言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是能够在人类体内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例如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
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本论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如何保护人类免受它们的威胁。
2. 病原微生物的特征1.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在多种环境中。
它们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破坏宿主细胞来引起感染。
2.病毒:病毒是一种依赖宿主细胞复制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3.真菌:真菌是多细胞生物,通常包括酵母菌和霉菌。
它们可以引起宿主机体的真菌感染,并导致多种疾病。
4.寄生虫:寄生虫依赖于宿主生物来生存。
它们可以通过进入宿主体内并繁殖来引起感染。
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例如感染者的皮肤或体液)来传播病原微生物。
例如,接触感染者的手后未进行适当的卫生措施可能导致传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病原微生物。
例如,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病原微生物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3.食物传播:通过食物和水传播病原微生物。
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不洁净的食物处理或储存条件传播给人类。
4.向量传播:通过媒介生物(例如蚊子或跳蚤)传播病原微生物。
这些生物可以携带病原微生物并将其传播给人类。
4. 保护人类免受病原微生物威胁的措施为了保护人类免受病原微生物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让人体产生免疫力,以抵抗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这种预防措施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正确使用卫生纸和消毒剂等,能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食品安全:确保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包括良好的食品储存和烹饪实践,以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和人类常见疾病
摘要: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的简单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乙肝,脚癣.
人所以会生病,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就传染病的病理病因来说,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染途径和人体抵抗力这三大因素组成的“发生环”所决定的。
作为引起传染病根源的病原菌,只有在其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传染。
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中,每天向你袭击的病菌何止十亿、二十亿,那么你是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呢?如果说,健全的皮肤是阻挡多种病原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的话,那么皮肤之外还有一些外围防线,能把某些病菌歼灭掉。
有人试验过,一滴泪水加入2000克清水,仍可以消灭至少一种细菌。
因为泪水中含有溶菌酶,抗御细菌的功能极强。
另外,唾液、鼻道上的粘液都是人体的有效防线。
事实上,病原菌有三种。
非细胞型微生物,其体积微小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就属于这类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仅有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就属于这类微生物。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分别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疾病。
一、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应该算是食源性疾病。
沙门菌病在许多国家都是主要的问题。
沙门菌病属细菌引起,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引起沙门菌病爆发的食物有鸡蛋、家禽和其他肉类、生牛奶和巧克力。
可通过热加工、普通的巴士消毒或烹饪就可将沙门菌杀死。
弧菌病传播广泛,它是由某些弧状菌属细菌引起的,在某些国家其发病例数超过了沙门菌病。
引起这种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主要有生牛奶、生的或没有完全加工成熟的禽肉和饮水。
弧菌病严重的健康影响包括剧烈的腹痛、发热和腹泻。
发病者中2到10成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如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各神经系统异常疾病。
由肠出血型大肠杆菌(引起肠出血)如O157和利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传染
病,是过去几十年中爆发的重要食源性疾病。
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影响范围相对较窄,但是这些病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人,使他们牌最严重的食源性传染病的威胁中。
致病大肠杆菌如O157可产生强烈的Vero细胞毒素,在大肠引起肠出血性传染病,导致血样腹泻,或可产生危及生命的如肾脏损伤等并发症。
大肠杆菌O157发作主要与牛肉、抱子甘蓝、莴苣和果汁有关。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加热烹饪将其杀死,一般在68.3°C下维持15s就可灭菌。
利斯特菌病是由利斯特菌属细菌引起的,残废率高达30%。
最绝的后果是导致脑膜炎和流产,或是胎儿或新生儿脑膜炎。
许多类食物食物都可引起利斯特菌感染。
经常是长期冷冻的食物使其爆发。
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发中毒,重视奶制品的巴士消毒可以有效预防此菌的生长。
霍乱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疾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水和污染的食物是感染的载体。
许多食物包括大米、蔬菜、粟米粥和各种海产品都可造成霍乱的爆发。
症状有腹痛、呕吐和大量的水样腹泻,如果不补充盐水,可导致严重脱水和死亡。
当然,除了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有些其他类的微生物也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如:天然毒素中毒,像真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产氰配糖和有毒蘑菇的中毒。
二、真菌引起的脚癣。
西医认为脚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这“真菌”二字让很多人产生一种误会,以为真菌即是病菌。
其实大自然中的真菌有1O万多种,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仅100多种,可见真菌绝大多数是可以被利用为人类服务的,例如酿酒、制备抗生素等。
引起脚癣的真菌,其实也有两重性,既有造成皮肤溃破,使人难受的一面;又有对人体有益的一面。
但这后一方面,至今仍鲜为人知,因为脚癣中的真菌对人类的“服务方式”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来自真菌感染深部和浅部之间互不相通的特性。
真菌感染主要分深部感染和浅部感染,由于其深部感染常被忽视,一旦发现便为晚期,因此又称为终末性感染,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部感染仅限于皮肤表层角质组织和手指甲、脚趾甲,也称为癣。
其深部感染和浅部感染虽属同类真菌感染,二者之间却不相通,也就是说深部感染是来自癌症、结核病、
糖尿病、肝脏疾病、滥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而不是从浅部感染恶化而来的。
而这种不和深部感染相通的浅部感染能使机体持续性的获得对真菌和类真菌的免疫力,这是脚癣对机体的基本价值所在。
脚癣不但深浅部之间不相传染,即使同一个机体的各个部位也不传染。
手
与脚之间不相传染,两只脚之间不相传尤显汗多,每次睡觉都会汗湿内衣、枕
巾。
出了汗,洗澡时,稍一着凉就会感冒或腹泻,故打针、吃药成了常事。
运
用反射疗法加捏脊治疗一个疗程后,患儿出虚汗现象明显减少。
后又巩固治疗
了一个疗程,虚汗现象基本消除,饮食增加,面色开始红润,小儿较前活泼多了。
在以后的随访中得知小儿感冒、腹泻的现象也已少见了,各方面都健康正常。
三、病毒引起的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侵入人体后,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并继续复制。
cccDNA半寿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难治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
我国主要是B和C基因型。
IFN治疗中HBV的应答率比较为:A>D,B>C,A、D>B、C。
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目前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而经吸血昆虫传播未被证实。
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一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3个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
HBeAg 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者。
HBV感染是肝癌的重要相关因素,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其他物种一样,都具有存在的根据。
它们生长、繁殖及对其他物种的促进和限制是其不可剥夺的自身存在价值。
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传染病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病原体在演变中的适应和斗争,是内因;社会环境因素如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外因。
在一定条
件下,内外因的决定作用会发生位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古老和经典的传染病在逐渐减少或得到有效的控制,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面对如此令人鼓舞的成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染病预防与治疗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出现了滥用抗生素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重度破坏,免疫制剂及药物的过度使用等,这些“南辕北辙”的行为带给我们的却是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同时部分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大量出现,对已存在的传染病由于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而束手无策。
微生物再度威胁人类是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类常见的微生物疾病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臧国庆,汤正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指南解读[J].中华全科医学,2008年8月第6卷第8期:878页.
[2]张彦骅,尹文.微生物再度威胁人类的警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12月第13卷第6期:618页.
[3]柬玲华.[J]双足与保健,2007年第3期:47页.
[4]http://www.39.net
论文作者赵建芝(写论文),沈红(找资料)
2008-11-22
小组成员:赵建芝,沈红,季天意,金盈,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