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蜀道难

合集下载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蜀道难》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作品原文:蜀道难(1)噫吁嚱(yī 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9)扪参(mén 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10)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11)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1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1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5)飞湍瀑(tuān pù)流争喧豗(hu 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

(16)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7)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8)所守或匪(fěi)亲,化为狼与豺。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

(20)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

蜀道难高二课文原文

蜀道难高二课文原文

蜀道难高二课文原文《蜀道难》原文及对照翻译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蜀道难高中背诵部分原文

蜀道难高中背诵部分原文

蜀道难高中背诵部分原文《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奋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蒙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膨,氹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注释(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难以考证。

何:多么。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查然。

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

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

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越。

峨眉: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

参考赏析创作背景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鉴赏整体评析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蜀道难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李白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全文翻译: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蜀道难》(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蜀道难》(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蜀道难》(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蜀道难李白《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xī),危(危险)乎高哉!蜀道之(不译)难,难于(比)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尔(那)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通人烟。

西当(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横渡,横越)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的)高标(高耸山峰),下有冲波逆(转)折之(的)回川(大河)。

黄鹤之(不译)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多么)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绕)岩峦。

扪(摸)参历(经过)井仰(抬头)胁息(屏气),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高险的山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使人忧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凋零,改变)朱颜。

连(连绵)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tuān,激流)瀑流争喧豗(huī轰鸣声),砯(pīng冲击)崖转(转,转动)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为什么)乎来哉。

剑阁峥嵘(高耸陡峻)而崔嵬(cuī wéi高大),一夫当(把持)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下面小编整理了蜀道难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蜀道难》译文及注释译文:
唉呀呀!多幺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幺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幺不脸色突变?。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蜀道难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蜀道难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蜀道难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全诗及解析

李白《蜀道难》全诗及解析

李白《蜀道难》全诗及解析李白《蜀道难》全诗: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赏析:《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太白峰处于由秦入蜀之要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蜀道难●说课《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险,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本诗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是一首对祖国山河绝美的赞歌,是我国文学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

赏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突破。

首先是从主题上突破,这就要“知人论世”,了解李白的生平,要通过对李白生平的了解,知道这一篇诗歌就是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挥斥幽愤之作,由此得知,诗中所写之事物并非实指而是借喻,这是一说。

而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却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战乱频仍的情形,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如胡氏所云。

其次是从写法上来突破,李诗素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称,要准确理解,就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它侧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来曲尽其意。

胸中有激情,笔底有波澜,李白以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为了突出抒情的主体,诗人充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有“上青天”来反衬上蜀道的艰难;以“六龙”“黄鹤”“猿猱”的不可度越来反衬蜀道的高危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理清诗的结构层次,鉴赏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语句节奏,体会对本诗风格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进程设想如下:第1步:本诗写作年代简介。

范读全诗。

学生诵读。

第2步:研读,疏通意思,分析结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第3步:赏读,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景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读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像、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4.美读法。

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美读,整合以上对诗歌的学习的感悟。

●教学用具媒体设计:1.《蜀道难》朗读带或与课文相吻合的音乐。

2.《唐之韵》有关李白和本课的音像资料。

●学习导航一、导入语我们在高二时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文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

在诗中,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他的梦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间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诵读感受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播放《唐之韵》中《蜀道难》的音像材料,带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

边看边听边思考,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三、研读,理解和体悟诗歌的内容1.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

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

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示范:这是本诗的主诗的主旨句。

它贯穿始终,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

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之中。

由主旨句我们可以揣摩诗的寓意。

主旨凡三见,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

诗的中间,副句在主旨句之后,“使人听此凋朱颜”,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是说蜀道之高,而且凄凉万状,后一层是说蜀道极其险恶。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面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

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赏读,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1.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

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仰望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用散文化的句子,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感情豪放,统率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承接上一层,用夸张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蜀道之高峻)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前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写剑阁险要景象,表明剑阁的特点是易守难攻)以上诗句节奏灵活多变,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2.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示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3.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示例1: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示例2: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五、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学生随伴奏的音乐朗读课文六、拓展延伸阅读并鉴赏李白的两首诗。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示例】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

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

此诗通过奇妙的想像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

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

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

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